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分析
1
作者 高雨菡 李思源 +2 位作者 党悦 李剑 张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总结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MCD)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具有完整基线血常规结果的iM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线实验室... 目的总结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MCD)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具有完整基线血常规结果的iM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基线实验室检查将具有贫血表现的iMCD分为AIHA组和非AIHA贫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iMCD患者341例,277例(81.2%)在基线时存在贫血表现。5例(1.8%)患者诊断为iMCD合并AIHA,且均为iMCD-非特指型合并温抗体型AIHA,其中2例同时诊断为Evans综合征。在发病顺序方面,AIHA首次发作与iMCD诊断的时间关系各异,2例患者首次溶血发作早于iMCD诊断。治疗方面,针对iMCD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AIHA。与非AIHA贫血患者相比,合并AIHA的iMCD患者预后更差(HR=4.61,95%CI=1.08~19.80,P=0.040),5年生存率更低(90%比60%,P=0.024)。结论iMCD合并AIHA临床较为罕见,AIHA可在iMCD的不同阶段出现。虽然整体治疗原则仍是针对iMCD的治疗,但应高度关注AIHA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加剧及可能带来的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细胞外容积对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心肌病治疗后心脏缓解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芦阳 黎婧怡 +3 位作者 郭玉博 王怡宁 李剑 田庄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83-590,共8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测量的基线细胞外容积(ECV)在预测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心肌病(AL-CA)治疗后心脏缓解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AL-CA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MR测量基线...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测量的基线细胞外容积(ECV)在预测免疫球蛋白轻链型淀粉样变心肌病(AL-CA)治疗后心脏缓解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5月至2023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AL-CA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MR测量基线ECV和其他相关参数。依据治疗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变化来评估心脏缓解程度:NT-proBNP≤350 pg/ml为完全缓解;NT-proBNP较基线下降>60%且没有达到完全缓解标准为很好的部分缓解;NT-proBNP较基线下降31%~60%且没有达到很好的部分缓解标准为部分缓解;NT-proBNP较基线下降≤30%为无缓解。分别将出现首次心脏缓解(包括部分缓解、很好的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和出现最佳心脏缓解(包括部分缓解、很好的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作为研究终点。按照随访结束时是否出现心脏缓解将患者分为心脏缓解组(n=24,包括部分缓解7例、很好的部分缓解14例、完全缓解3例)与未缓解组(n=16)。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基线ECV对心脏缓解的影响。通过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判断和比较不同基线ECV患者的心脏缓解概率和时间差异。结果:在全部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70%),平均年龄(58±8)岁。λ型AL-CA患者32例(80%)。中位随访568(155,1049)d期间,15例在治疗后60 d时出现心脏部分缓解,3例可达到很好的部分缓解;治疗后720 d至随访结束,共3例达到完全缓解。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基线ECV(HR=0.937,95%CI:0.879~0.999,P=0.045)和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方案(HR=3.279,95%CI:1.098~9.796,P=0.033)是首次心脏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最佳心脏缓解,基线ECV(HR=0.931,95%CI:0.867~1.000,P=0.048)和达雷妥尤单抗一线治疗方案(HR=3.132,95%CI:1.052~9.319,P=0.040)同样也是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与基线≥54%患者比,基线ECV<54%患者更早获得首次心脏缓解(log-rankP=0.014);与基线ECV≥55%患者比,基线ECV<55%患者更可能达到最佳心脏缓解(log-rank P=0.006)。结论:由CMR测量的基线ECV可作为AL-CA患者治疗后心脏缓解的独立预测指标,较低的基线ECV水平与更快和更好的心脏缓解相关。达雷妥尤单抗一线治疗方案显示出更佳的心脏缓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链型淀粉样变心肌病 心脏磁共振成像 细胞外容积分数 心脏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药代动力学管理工具myPKFiT预测中国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华宝来 肖娟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目的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中评估用于指导使用无血浆/血清方法制备的基因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剂量的管理工具myPKFiT对维持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至目标阈值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预测效果。方法以中国既往接受过治疗的血友病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 目的在中国血友病A患者中评估用于指导使用无血浆/血清方法制备的基因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剂量的管理工具myPKFiT对维持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至目标阈值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预测效果。方法以中国既往接受过治疗的血友病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登记号:CTR20140434)中的9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myPKFiT对维持一定目标凝血因子Ⅷ活性阈值下的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剂量进行预测,并评估myPKFiT对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的预测性能。结果对于基于6种稀疏采样和2种给药方案的共12个方案组合,57%~88%的受试者可在至少80%的给药间隔内保持在目标凝血因子Ⅷ活性阈值1 U/dl(1%)之上。使用myPKFiT从稀疏采样获得的清除率及至凝血因子Ⅷ活性1%时间的估计值与从密集采样中获得的数据相当。结论myPKFiT能够提供足够的剂量预测值以使中国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水平维持在稳态下的目标阈值以上,且对清除率和至凝血因子Ⅷ活性1%的时间等关键药代动力学参数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药代动力学 myPKFiT 凝血因子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高雨菡 李剑 张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6-762,共7页
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MCD)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罕见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全身性炎症症状、多发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既往认为iMCD主要由白细胞介素-6介导的细胞因子风暴驱动,然而,超过50%的患者对白... 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iMCD)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罕见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全身性炎症症状、多发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既往认为iMCD主要由白细胞介素-6介导的细胞因子风暴驱动,然而,超过50%的患者对白细胞介素-6或其受体的阻断治疗无效。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和确定其他疾病驱动途径,以获得新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iMCD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就其最新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协助优化治疗策略,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多中心型Castleman病 发病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病贫血铁调节蛋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凤丹 周道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616-1618,共3页
慢性病贫血是一种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其发病机制之一是铁代谢紊乱。肝脏分泌的铁调节蛋白(hepcidin)被认为是调节铁代谢的激素,它作用于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使后者内化,减少细胞内铁向细胞外转运,从而降低血清铁。慢性疾病时的高炎... 慢性病贫血是一种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其发病机制之一是铁代谢紊乱。肝脏分泌的铁调节蛋白(hepcidin)被认为是调节铁代谢的激素,它作用于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使后者内化,减少细胞内铁向细胞外转运,从而降低血清铁。慢性疾病时的高炎症因子状态会通过JAK2/STAT3途径促进肝细胞高表达hepcidin,导致慢性病贫血时的铁代谢紊乱。本文就铁调节蛋白及其与铁代谢及慢性贫血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代谢 HEPCIDIN 慢性病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NH患者骨髓CD34^+CD59^+细胞体外扩增及植入体内重建造血的活性研究
6
作者 钟玉萍 武永吉 +2 位作者 沈悌 汪玄 张洁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61-564,共4页
本研究应用BALB/c裸鼠为移植模型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患者CD34+CD59+的增殖和重建造血的能力,为实现PNH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利用免疫磁珠双... 本研究应用BALB/c裸鼠为移植模型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患者CD34+CD59+的增殖和重建造血的能力,为实现PNH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实验依据。利用免疫磁珠双阳性分选法,从正常人及PNH患者骨髓中分离出两组CD34+CD59+细胞,分别进行体外扩增,并将体外扩增的正常人和PNH患者骨髓CD34+CD59+细胞分别输注给接受亚致死剂量照射的BALB/c裸鼠。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和DNA检测技术检测受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人CD45+细胞。结果表明:PNH组的CD34+CD59+细胞在体外生存、扩增能力似弱于正常人对照组。但CD34+CD59+细胞输注给受鼠后6周,在受鼠骨髓、脾脏和外周血中可检测到人CD45+细胞,PNH组受鼠CD45+细胞水平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NH患者CD34+CD59+细胞仍具有同正常人CD34+CD59+细胞相同的生物特性,能体外扩增并能保持正常干/祖细胞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CD34^+CD59^+细胞 细胞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