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医院皮肤科院内会诊1000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朱铁山 闫言 +5 位作者 赵娜 乔菊 张涛 李峰 王涛 曾跃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皮肤科会诊工作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 000例皮肤科会诊病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特点。结果:全院所有专科病房都有皮肤科会诊要求,内科系统在会诊科室中占比例最大(41.3%);过敏性皮肤病在会...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皮肤科会诊工作的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 000例皮肤科会诊病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其特点。结果:全院所有专科病房都有皮肤科会诊要求,内科系统在会诊科室中占比例最大(41.3%);过敏性皮肤病在会诊疾病中占最大比例(40.5%)。结论:皮肤科会诊是皮肤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皮肤科会诊具有独特的规律,拓展了皮肤科会诊大夫的临床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诊 皮肤科 会诊 院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三维成像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莉 王宝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2-254,共3页
皮肤三维成像是近年来新兴的光学皮肤影像学技术。它具有实时性、动态性、无损伤性、可重复性及可定量等优点,在皮肤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文对皮肤三维成像在皮肤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皮肤三维成像是近年来新兴的光学皮肤影像学技术。它具有实时性、动态性、无损伤性、可重复性及可定量等优点,在皮肤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文对皮肤三维成像在皮肤科应用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焦显微镜 皮肤病 诊断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静慧 杨柳依依 +1 位作者 王燕 左亚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2-882,共11页
目的总结中国人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经验。方法汇总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8例与文献报道的14例中国人群ICI诱发BP病例,并与非中国患者的国际研究数据对比,总结我国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 目的总结中国人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诱发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经验。方法汇总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8例与文献报道的14例中国人群ICI诱发BP病例,并与非中国患者的国际研究数据对比,总结我国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男21例、女11例,均为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抗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抑制剂诱发。与外国人群相比,中国人群ICI诱发BP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降低[(65.2±9.5)岁比(69.9±10.3)岁,P=0.020]。替雷利珠单抗诱发BP的比例显著升高(28.1%比0,P<0.001),而帕博利珠单抗(18.8%比39.4%,P=0.029)和纳武利尤单抗(3.1%比52.8%,P<0.001)诱发BP的比例则显著降低,原发肿瘤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比例亦显著降低(9.4%比43.3%,P<0.001)。中国人群皮肤瘙痒(96.9%比66.1%,P<0.001)及黏膜受累(59.4%比15.7%,P<0.001)比例均显著高于外国人群,使用雷公藤多甙(9.4%比0,P=0.008)、度普利尤单抗(18.8%比0.8%,P<0.001)和外用糖皮质激素(87.5%比53.5%,P<0.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外国人群。结论与外国人群相比,中国人群ICI诱发BP发病年龄较小,替雷利珠单抗诱发BP占比较高,原发肿瘤以肺癌为主,皮肤瘙痒更显著,黏膜受累较普遍。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为ICI诱发BP的国际标准治疗,雷公藤多甙和度普利尤单抗为我国特色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 大疱性类天疱疮 替雷利珠单抗 度普利尤单抗 雷公藤多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5 位作者 尹佳 连石 李明 郑志忠 曾凡钦 张士发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0-302,共3页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目的:通过奥洛他定5 mg,每日2次口服,共2周,评价奥洛他定治疗中国人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共2周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比较奥洛他定与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取得知情同意书并筛选合格的患者174例,随机进入奥洛他定组86例,西替利嗪组88例。入组时以及各次随访时,评估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总体疗效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奥洛他定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为0.640±0.274,西替利嗪组为0.603±0.28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82)。奥洛他定组的总有效率为90.6%(n=85例,77/85)(95%CI:84.4%;96.8%),西替利嗪组的总有效率为80.0%(n=85例,68/85)(95%CI:71.5%;88.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率)奥洛他定组为38例(44.7%),与西替利嗪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洛他定治疗国人皮肤瘙痒症能够改善瘙痒症的症状,同时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症 皮肤 H1受体阻断剂 奥洛他定 西替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药瘾相关皮肤血管炎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永亮 左亚刚 +3 位作者 孙秋宁 晋红中 王宏伟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73-374,共2页
静脉药瘾者发生血管炎可能南药晶中掺杂的异物刺激局部血管所致.临床表现为注射部位或周围沿血管分布的多形性损害,其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国外报道静脉药瘾导致血管炎的病例较多,国内报道罕见,现将我科收治... 静脉药瘾者发生血管炎可能南药晶中掺杂的异物刺激局部血管所致.临床表现为注射部位或周围沿血管分布的多形性损害,其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检查,国外报道静脉药瘾导致血管炎的病例较多,国内报道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药瘾 皮肤血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乔祖莎 晋红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3-688,共6页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是一类因自身免疫耐受破坏导致的皮肤病,包括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之间失衡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可优先激活调节性T细胞,逆转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是一类因自身免疫耐受破坏导致的皮肤病,包括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之间失衡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可优先激活调节性T细胞,逆转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失衡,恢复免疫耐受,在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治疗领域中逐渐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调控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为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调节性T细胞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效应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混合瘤1例
7
作者 王涛 王家璧 刘跃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6-376,共1页
患者 男,56岁。冈鼻背肿物4年,于2008年12月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鼻背部出现一米粒大丘疹,无破溃,轻度疼痛,此后皮损渐增大至0.8cm×1.0cm,并隆起于皮面.周围皮肤略红。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
关键词 混合瘤 皮肤 整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单发性肥大细胞瘤致皮肤松弛症
8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1 位作者 晋红中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19-421,共3页
报告1例成人单发性肥大细胞瘤致皮肤松弛症。患者女,33岁。左侧腋前淡红色丘疹5年,近1年局部丘疹渐消退遗留萎缩斑。皮肤科检查:左腋前一直径2 cm的萎缩斑,表面皮肤松弛,以色素减退为主,局部可见淡红斑,Darier征阳性。皮损(淡红斑处)组... 报告1例成人单发性肥大细胞瘤致皮肤松弛症。患者女,33岁。左侧腋前淡红色丘疹5年,近1年局部丘疹渐消退遗留萎缩斑。皮肤科检查:左腋前一直径2 cm的萎缩斑,表面皮肤松弛,以色素减退为主,局部可见淡红斑,Darier征阳性。皮损(淡红斑处)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毛囊角栓,棘层轻度不规则增厚,真皮浅中层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多量的疑为肥大细胞的立方形细胞浸润,弹性纤维染色可见弹性纤维断裂,局部缺如;甲苯胺蓝染色可见较多呈蓝紫色结晶的肥大细胞。诊断为成人单发性肥大细胞瘤致皮肤松弛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瘤 单发性 成人 皮肤松弛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9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83,共3页
报告1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患者男,52岁。曝光部位出现红斑及水疱1年余。既往酗酒30年。皮肤科检查:面部、双手背红斑及多发色素沉着斑,左手背见花生米大水疱。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和毛虫小体;尿卟啉阳性;诊断为迟发性皮肤卟啉症... 报告1例迟发性皮肤卟啉症。患者男,52岁。曝光部位出现红斑及水疱1年余。既往酗酒30年。皮肤科检查:面部、双手背红斑及多发色素沉着斑,左手背见花生米大水疱。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下水疱和毛虫小体;尿卟啉阳性;诊断为迟发性皮肤卟啉症。予保肝、戒酒及避光后皮损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卟啉症 迟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瑞替尼联合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幼年线状硬斑病
10
作者 张姗 刘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1,共2页
报告1例口服巴瑞替尼联合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的幼年线状硬斑病。患儿女,8岁,额部纵行硬化条带2年。皮肤科检查:额部及头皮可见2条纵行硬化条带,周围可见红斑、充血,头皮受累部位毛发脱失。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 报告1例口服巴瑞替尼联合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的幼年线状硬斑病。患儿女,8岁,额部纵行硬化条带2年。皮肤科检查:额部及头皮可见2条纵行硬化条带,周围可见红斑、充血,头皮受累部位毛发脱失。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符合硬斑病。诊断:幼年线状硬斑病。予口服糖皮质激素、中药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等治疗效果欠佳,后予巴瑞替尼口服联合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后患者皮损面积缩小,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状硬斑病 巴瑞替尼 JAK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ISA技术检测寻常型天疱疮桥粒芯蛋白3抗体水平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闫言 徐浩翔 +8 位作者 晋红中 陈金波 曾跃平 陈喜雪 钟珊 汪科 赵俊郁 李妍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529-531,共3页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3抗体在寻常型天疱疮(PV)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来自不同中心的106例PV患者和106例对照人群血清标本编盲后,进行ELISA检测抗Dsg3自身抗体和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桥粒芯蛋白(desmoglein,Dsg)3抗体在寻常型天疱疮(PV)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来自不同中心的106例PV患者和106例对照人群血清标本编盲后,进行ELISA检测抗Dsg3自身抗体和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血清天疱疮自身抗体。结果:EIISA法检测Dsg3抗体敏感度为77.4%,特异性为94.3%;IIF法检测抗体敏感度为79.2%,特异性为94.3%。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LISA方法检测Dsg3抗体对于寻常型天疱疮的诊断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疱疮 寻常型 桥粒芯蛋白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3C型:白癜风、普秃并发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被引量:7
12
作者 曾跃平 孙秋宁 +1 位作者 王宏伟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4-356,共3页
报告1例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autoimmunepolyglandular syndromes,APS)(白癜风、普秃并发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3C型。患者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并发皮肤、神经肌肉或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为特征。尽管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白癜风和... 报告1例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autoimmunepolyglandular syndromes,APS)(白癜风、普秃并发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3C型。患者以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并发皮肤、神经肌肉或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为特征。尽管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白癜风和斑秃常两两并发,但这3种疾病同时出现(APS-3C型)的报道较少。该例提示对斑秃或白癜风患者进行自身免疫病筛查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 白癜风 斑秃 甲状腺功能减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和基底细胞癌1例 被引量:8
13
作者 曾跃平 马东来 +1 位作者 付兰芹 王宝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皮脂腺痣是一种由多种皮肤结构组成的错构瘤,可并发多种肿瘤。本病向肿瘤转化的概率为10%-20%。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和基底细胞癌报告如下。
关键词 皮脂腺痣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基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用他克莫司与卡泊三醇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4
14
作者 赵娜 晋红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26-628,共3页
目的:评价外用他克莫司和卡泊三醇软膏对四肢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四肢左右两侧分别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及卡泊三醇软膏,治疗2周及6周各复诊1次,观察四肢左右侧皮损消退情况,用单侧银屑病皮损面积... 目的:评价外用他克莫司和卡泊三醇软膏对四肢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门诊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四肢左右两侧分别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及卡泊三醇软膏,治疗2周及6周各复诊1次,观察四肢左右侧皮损消退情况,用单侧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进行评价。结果:29例患者参加自身左右侧药物对比,有3例患者(10.3%)应用他克莫司后出现皮肤刺激症状而停用,其中1例患儿出现红皮病样改变。2周时有13例患者复诊,达到PASI_(50)的患者中他克莫司侧4例,卡泊三醇侧5例;达到PASI_(75)的患者中他克莫司侧1例,卡泊三醇侧2例。6周时14例患者复诊,达到PASI_(50)的患者中他克莫司侧14例,卡泊三醇侧13例;达到PASI_(75)的患者中他克莫司侧7例,卡泊三醇侧9例。2周及6周时比较双侧PASI_(50)及PASI75,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发现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四肢的斑块状银屑病,外用他克莫司和卡泊三醇软膏均有肯定疗效。部分患者应用他克莫司出现皮肤刺激症状,停药后症状多可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斑块状 他克莫司 卡泊三醇 PAS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腋窝乳房外Paget病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峰 马东来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7-68,共2页
患者男,68岁。 主诉:左侧腋窝红斑伴有轻度瘙痒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腋窝出现蚕豆大淡红斑,表面潮湿、脱屑,微痒,偶有疼痛感。在当地医院多次查真菌均阴性,诊断为湿疹,予以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氧化锌霜和糠酸... 患者男,68岁。 主诉:左侧腋窝红斑伴有轻度瘙痒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左侧腋窝出现蚕豆大淡红斑,表面潮湿、脱屑,微痒,偶有疼痛感。在当地医院多次查真菌均阴性,诊断为湿疹,予以口服抗组胺药、外用氧化锌霜和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无明显疗效。皮损逐渐扩大,自觉症状仍不明显,于2003年8月就诊于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GET病 乳房外 腋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色萎缩47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石秀艳 马东来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92-694,共3页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发病以青年女性居多,皮损表现为双小腿、踝部、足部散在的淡红色和紫红色斑疹、浅表溃疡,...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的认识,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47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发病以青年女性居多,皮损表现为双小腿、踝部、足部散在的淡红色和紫红色斑疹、浅表溃疡,愈后形成象牙色萎缩斑,夏重冬轻。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中层血管有透明血栓形成,部分患者有血管炎的改变。结论: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检查,口服达那唑治疗有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萎缩 血管炎 透明性 节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状毛囊角化病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秀艳 马东来 +1 位作者 李丽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7-358,共2页
报告1例沿Blaschko线分布的毛囊角化病。患者男,75岁。因左下肢带状分布的黄褐色疣状丘疹40年就诊。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明显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肥厚,表皮突延长,基底层上裂隙形成,局部可见较多的圆体和谷粒,符合毛囊角化病的诊断。
关键词 毛囊角化病 局限性 BLASCHKO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非特异性肉芽肿性血管周围炎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2 位作者 郑和义 俞宝田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3-164,共2页
报告1例带状疱疹后非特异性肉芽肿性血管周围炎。患者女,57岁。右胸背部带状疱疹瘢痕处出现丘疹,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浅表结痂,棘层细胞内、细胞间水肿,水疱形成,真皮血管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呈"套袖状"浸润,并... 报告1例带状疱疹后非特异性肉芽肿性血管周围炎。患者女,57岁。右胸背部带状疱疹瘢痕处出现丘疹,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浅表结痂,棘层细胞内、细胞间水肿,水疱形成,真皮血管周围可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呈"套袖状"浸润,并有少量多核巨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轻度肿胀,胶原纤维束间隙增宽,呈非特异性肉芽肿性血管周围炎样改变。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外用,病情逐渐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肉芽肿性血管周围炎 非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曾跃平 马东来 +5 位作者 渠涛 刘跃华 晋红中 孙秋宁 方凯 王宝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加深对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d papillomatosis,CRP)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于1999—2009年间诊治的20例CRP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和治疗反应。结果:20例患者平均发... 目的:加深对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d papillomatosis,CRP)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于1999—2009年间诊治的20例CRP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和治疗反应。结果:20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7.85岁(11~28岁),平均病程22.45个月(1个月~8年),男女比例相等。典型皮损表现为褐色丘疹、斑疹或斑片,可融合形成网状,主要累及躯干,也可见于肘部、肘窝和腘窝等少见部位。组织病理检查:17例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及乳头瘤样增生;另3例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及不同程度的棘层肥厚。10例患者予米诺环素治疗,其中8例皮损痊愈(2例停药后皮损复发),2例无效。结论:CRP多发生于青春期,发病无性别差异。皮损可累及少见部位,组织病理有时不典型。米诺环素治疗该病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毛根鞘癌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涛 刘跃华 +1 位作者 方凯 赵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73-774,共2页
报告1例外毛根鞘癌。患者女,84岁。右侧面部出现肿块半年,增大、破溃,大小约3 cm×3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呈小叶状增生且与表皮相连的肿瘤组织。部分肿瘤组织显示外毛根鞘角化。该肿瘤组织主要由内含透明细胞质之非典型大型细胞... 报告1例外毛根鞘癌。患者女,84岁。右侧面部出现肿块半年,增大、破溃,大小约3 cm×3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呈小叶状增生且与表皮相连的肿瘤组织。部分肿瘤组织显示外毛根鞘角化。该肿瘤组织主要由内含透明细胞质之非典型大型细胞所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阳性,过碘酸-希夫染色(PAS)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阳性,S-100蛋白(S-100)阴性,平滑肌抗体(SMA)阴性,细胞角蛋白7(CK-7)阴性,临床诊断为外毛根鞘癌。建议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毛根鞘癌 毛鞘角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