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瓣膜性心脏病临床研究数据采集规范和变量标准——基于“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标准评估体系及优化治疗路径研究”大数据平台
1
作者 李喆 许海燕 +1 位作者 吴永健 老年瓣膜性心脏病项目研究组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9-226,共8页
目的:基于高标准大容量的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数据采集系统,建立瓣膜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的标准数据采集规范和变量集定义,基于以临床治疗决策为导向的标准化、同质化瓣膜性心脏病的评估流程,创建首个涵盖临床信息、功能学、多模态... 目的:基于高标准大容量的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数据采集系统,建立瓣膜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的标准数据采集规范和变量集定义,基于以临床治疗决策为导向的标准化、同质化瓣膜性心脏病的评估流程,创建首个涵盖临床信息、功能学、多模态影像、治疗以及随访完整的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数据库。方法:依据分析既往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参照相关重要指南和标准,结合瓣膜性心脏病新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的临床实践以及专家经验,遴选变量,制定数据变量的标准和定义、精细化影像评估技术和数据采集规范、多道数据核查和质量控制方案;根据变量的属性以及产生时间进行归类。结果:本变量集涵盖了瓣膜性心脏病患者从接诊之时起整个诊疗过程产生以及临床研究所需的相关变量共567个。变量集共由6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临床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和就诊信息、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合并疾病和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衰弱在内的老年综合评估)、超声心动图、心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治疗(包括外科手术、瓣膜与非瓣膜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临床结局、随访。其中,人口学特征和就诊信息包含14个变量;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包含22个变量;合并疾病和既往病史包含63个变量;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包含49个变量;老年综合评估包含15个变量;超声心动图包含55个变量及基线、术中、术后上传完整动态影像(包括采集各个时间节点、每个节点6个切面及相应多普勒频谱图);心脏CT包含131个变量及基线、术后上传原始影像[包括心电门控非增强CT扫描、心电门控全期相CT血管成像(CTA)扫描、大范围非心电门控螺旋CTA扫描];外科手术诊疗包含51个变量;瓣膜介入治疗包含72个变量;非瓣膜介入治疗包含33个变量;药物治疗包含27个变量;临床结局包含35个变量。随访整合以上内容包含140个变量,以及超声心动图和CT原始图像上传。结论:通过瓣膜性心脏病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规范和变量标准的建立,实现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综合评估、诊疗及临床研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为可持续用于瓣膜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及创新研发的国家级大数据研究平台,将为长期疾病监测、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开展临床研究(观察性及随机对照研究)、技术创新、药物器械研发和上市后评价等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性心脏病 标准化变量集 临床研究 信息化数据平台 影像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两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首正 赵广智 +4 位作者 胡晓鹏 施浩 彭博 王旭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4-289,共6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但TAVR相关并发症仍不能忽视,其中急性肾损伤(AKI)是常见的并发症,使用对比剂是其重要原因。为探索降低AKI发生的方法,本文报道了两例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TAVR成...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但TAVR相关并发症仍不能忽视,其中急性肾损伤(AKI)是常见的并发症,使用对比剂是其重要原因。为探索降低AKI发生的方法,本文报道了两例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TAVR成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病例,患者分别为75、69岁老年女性,均置入26 mm Evolute Pro瓣膜(美敦力,美国),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瓣膜位置、功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超声心动图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生物瓣衰败一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广智 王首正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0-292,共3页
本文报道了1例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生物瓣衰败的病例。患者8年前行外科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此次因生物瓣狭窄接受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治疗。本例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瓣中瓣置... 本文报道了1例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生物瓣衰败的病例。患者8年前行外科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此次因生物瓣狭窄接受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治疗。本例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瓣中瓣置换技术的成功应用,为生物瓣衰败术后再次瓣膜置换提供了新的微创治疗手段,展示了超声心动图引导介入技术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技术中的可行性。同时本文还报道探讨了该介入技术在瓣膜定位、减少并发症风险及改善预后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超声心动图引导 生物瓣衰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nus-P瓣膜置换术治疗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合并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近期疗效
4
作者 谢海月 朱文浩 +1 位作者 夏智渊 张戈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0-398,共9页
目的:评估Venus-P瓣膜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合并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2月至2024年2月于阜外医院接受Venus-P瓣膜TPVR治疗(28例)或外科肺动脉瓣置... 目的:评估Venus-P瓣膜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TPVR)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合并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2月至2024年2月于阜外医院接受Venus-P瓣膜TPVR治疗(28例)或外科肺动脉瓣置换术(SPVR)治疗(19例)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存在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且右心室射血分数小于45%。评估患者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随访至术后6个月)肺动脉瓣功能和心室功能的变化,并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早期死亡。术后6个月,TPVR组肺动脉瓣跨瓣压差低于SPVR组(P<0.05)。两组患者的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双心室射血分数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较术前均改善(均P<0.05)。术后右心室舒张末期横径改善幅度在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多变量分析结果提示该差异与术式无关(β=4.4,P>0.05)。TPVR组术后QRS时限缩短(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及心脏指数亦有改善(均P<0.01),但改善幅度与SPV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两组各有1例患者术后1个月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经抗感染治疗痊愈,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合并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Venus-P瓣膜TPVR可有效改善短期肺动脉瓣功能及心室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具有成为SPVR微创替代方案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反流 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 Venus-P瓣膜 疗效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相关性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
5
作者 栗政伟 胡海波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3-827,共5页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随着对PFO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与脑卒中、偏头痛、减压病等多种疾病有关。当静脉中的血栓直接通过PFO进入动脉循环系统中时,会造成体循环矛盾性栓塞,其中以脑卒中最为常见。研究发现PFO患... 卵圆孔未闭(PFO)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随着对PFO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与脑卒中、偏头痛、减压病等多种疾病有关。当静脉中的血栓直接通过PFO进入动脉循环系统中时,会造成体循环矛盾性栓塞,其中以脑卒中最为常见。研究发现PFO患者的血栓形成几率相对较高,然而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既往PFO相关研究发现当血流通过PFO时,血流缓慢且处于湍流状态,异常的血流也会对PFO通道的内膜造成损伤;当静脉血绕过肺的过滤作用通过PFO进入体循环时,这部分血液中含有大量杂质,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外,PFO患者心房易损性增高,使其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进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本文旨在探索PFO相关性血栓的形成机制,希望临床从机制入手减少血栓形成几率,从而减少PFO相关性疾病的发病,造福更多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血栓 机制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完全可降解封堵器经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一例
6
作者 刘子正 赵迎澳 +5 位作者 崔珈宁 周宁 董靖 张凤文 欧阳文斌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19-921,共3页
本文首次报告1例在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使用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成功经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与需使用放射线和金属封堵器的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该技术结合超声心动图引导和可降解封堵器,降低了医源性损伤和手术相关风险,临床效果... 本文首次报告1例在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使用完全可降解封堵器成功经皮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与需使用放射线和金属封堵器的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该技术结合超声心动图引导和可降解封堵器,降低了医源性损伤和手术相关风险,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完全可降解封堵器 经胸超声心动图 经导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心封堵器介入治疗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孙子瑞 韩宇 +4 位作者 宋书波 韩艳 本乐乐 范太兵 张戈军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5-798,共4页
目的:评价偏心封堵器介入治疗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6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确诊的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给予偏心型... 目的:评价偏心封堵器介入治疗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2024年6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造影确诊的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给予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介入封堵术,术后1、3、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及12导联心电图,观察有无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及心脏电活动传导异常。结果:16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10例合并右冠窦轻度脱垂,2例合并主动脉瓣轻度反流。16例介入封堵成功15例,1例患者由于封堵器固定不牢放弃封堵。术前平均室间隔缺损直径(4.37±1.53)mm,封堵器直径6.5(6.0,8.0)mm。术中左心室造影显示3例患者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无心脏压塞、溶血、血栓栓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时,这3例患者的残余分流消失。术后3、6个月随访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无新发主动脉瓣反流或原反流程度加重,无房室阻滞及束支阻滞等心电传导异常。结论:部分距主动脉瓣零距离室间隔缺损患者使用偏心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主动脉瓣零距离 室间隔缺损 介入封堵 偏心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超声引导远程机器人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治疗二尖瓣反流一例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首正 朱达 +3 位作者 李世国 卢耀星 欧阳文斌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6-818,共3页
本文报告在单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远程使用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术治疗二尖瓣反流。患者为70岁男性,患有缺血性心肌病所致重度二尖瓣反流,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指南指导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经... 本文报告在单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远程使用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TEER)术治疗二尖瓣反流。患者为70岁男性,患有缺血性心肌病所致重度二尖瓣反流,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指南指导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经多学科讨论后进行TEER术。TEER术采用超声引导下的机器人辅助技术,结合5G通讯技术,在北京远程操作深圳的手术机器人完成TEER术。术后患者二尖瓣反流减轻至微量,症状明显好转,无严重并发症,术后5 d出院。单纯超声引导介入技术和远程机器人手术的结合,对提高基层心血管疾病治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 机器人辅助 5G通讯技术 超声引导 远程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的超声心动图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星 孟红 +12 位作者 王建德 逄坤静 刘倩倩 胡文文 田月 施浩 王首正 胡晓鹏 潘湘斌 王建美 孔凡芬 吴金涛 王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评估新型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入选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NYHA心功能III~IV级外科高危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使... 目的:评估新型经导管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表现。方法:入选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NYHA心功能III~IV级外科高危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使用LuX-Valve装置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收集并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期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共纳入36例患者,均成功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无术中或术后72 h内死亡;除4例因器械位置异常行体外循环手术外,余32例(88.9%)手术成功。无住院死亡,2例病重出院。随访350(196,386)d期间,3例(8.3%)死亡。至末次随访时,66.7%(22/33)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72.7%(24/33)三尖瓣反流量少量及以下,右心房、室容积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分别为(115.58±67.74)ml vs.(161.08±95.50)ml,(118.76±50.45)ml vs.(136.65±55.44)ml,P均<0.05],但右心室射血分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是术后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后HR=1.514,95%CI:1.009~2.273,P=0.045)。结论:应用LuX-Valve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可行且中期安全性较好,可有效减少反流,改善临床症状,减轻右心腔扩大。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是影响手术结果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 超声心动图 三尖瓣置换术 经导管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治疗的终生策略 被引量:8
10
作者 丰德京(综述) 吴永健(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6-1280,共5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未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干预治疗面临多种选择,包括瓣膜类型选择(机械心脏瓣膜或生物心脏瓣膜)及治疗方式选择(外科治疗或TAVR)。基于终生管理的角度,为每一...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未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干预治疗面临多种选择,包括瓣膜类型选择(机械心脏瓣膜或生物心脏瓣膜)及治疗方式选择(外科治疗或TAVR)。基于终生管理的角度,为每一例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了解每一种治疗策略的优劣及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进展能够帮助我们进行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生物心脏瓣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介入治疗复杂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文超 李健 +6 位作者 欧阳文斌 孔朋旭 李世国 岳子祺 董靖 张凤文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20-825,共6页
目的:评价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经皮介入治疗复杂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单纯TTE引导下接受经皮介入封堵复杂房间隔缺损的47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3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 目的:评价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经皮介入治疗复杂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单纯TTE引导下接受经皮介入封堵复杂房间隔缺损的47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38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术中在TTE引导下经股静脉完成治疗。收集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使用1个封堵器完成介入封堵,平均手术时间为(55.2±21.0)min,平均住院时间为(5.0±1.7)d,封堵器的平均直径为(22.0±6.6)mm。出院前1例(2.1%)患者房水平分流7 mm(使用8 mm带孔封堵器),中量、少量、微量残余分流患者分别有4例(8.5%)、2例(4.3%)、1例(2.1%)。术后新发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例(2.1%),经药物治疗后好转。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患者的右心房内径、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减小(P均<0.05)。术后1年时,出院前的3例少量和微量残余分流均消失,4例中量残余分流变为少量残余分流,1例患者房水平分流由出院前的7 mm减少为5 mm;1年完全封堵率为89.4%(42/47)。结论:单纯TTE引导经皮介入封堵复杂房间隔缺损的效果良好,该方法不仅避免了放射线损伤,而且保持了传统经皮介入治疗安全、微创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超声心动图技术指导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的可行性探索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舒毅 段福建 +7 位作者 张凤文 王首正 孔朋旭 李泽夫 李文超 魏培坚 房芳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15-819,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4~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单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治疗的10例中重度至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并于术后1... 目的:探讨单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4~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单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治疗的10例中重度至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并于术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了随访。二尖瓣反流程度由超声核心实验室评估诊断(0+表示无/轻微反流,1+表示轻度反流,2+表示中度反流,3+表示中重度反流,4+表示重度反流)。结果:10例患者,平均年龄(69.4±6.7)岁,7例为男性;均在单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成功行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并均置入了1枚夹子。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二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明显减轻,8例患者二尖瓣反流程度≤1+,9例患者二尖瓣反流程度≤2+;与术前相比患者心功能显著提升,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的患者由术前的1例增加到9例。结论:单纯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皮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可行,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治疗 超声心动图 二尖瓣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造影单侧股静脉入路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贺一伟 胡海波 +2 位作者 吕建华 叶粟 刘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5-51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无造影单侧股静脉入路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73例PDA患者,其中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无造影单侧股静脉入路PD...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无造影单侧股静脉入路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73例PDA患者,其中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无造影单侧股静脉入路PDA封堵37例(超声监测组),传统降主动脉造影下股动静脉入路PDA封堵36例(传统造影组)。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射线剂量、术中对比剂用量、手术前后肌酐水平、手术前后尿酸氮水平、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监测组与传统造影组相比,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6%vs.100%,P>0.05),但射线剂量[(79.57±15.18)mGy vs.(219.22±34.60)mGy]、术中对比剂用量[0 ml vs.(62.22±22.69)ml]、血管并发症发生率(0%vs.13.9%)均明显较少(P均<0.05)。与术前相比,超声监测组术后24 h血肌酐[(51.86±12.75)μmol/L vs.(53.09±10.27)μmol/L]、尿素氮[(4.81±1.21)mmol/L vs.(4.98±0.93)mmol/L]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传统造影组术后24 h血肌酐[(68.23±8.66)μmol/L vs.(59.23±22.12)μmol/L)]、尿素氮[(5.98±1.13)mmol/L vs.(5.16±1.49)mmol/L)]水平均升高(P均<0.05)。结论: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无造影单侧股静脉入路PDA封堵术的成功率与传统主动脉造影介入封堵相似,并且少X线辐射、无对比剂损伤、血管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对比剂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靖男 万俊义 +5 位作者 宋会军 张旌 潘家华 吴永健 潘湘斌 张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疗效。方法: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行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11例“瓣中瓣”... 目的:评价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疗效。方法:共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行经导管“瓣中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外科手术高危患者11例,回顾性分析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11例“瓣中瓣”置换术均通过股静脉入路、穿刺房间隔途径进行,手术成功率100%,1例在置入瓣膜成功后出现左心室穿孔导致心脏压塞行开胸探查术;1例并发脑卒中。术后无瓣膜功能不全病例,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降低[(13.1±3.9)mmHg vs.(7.8±2.0)mmHg,1 mmHg=0.133 kPa,P=0.001],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患者明显减少(100%vs.9%,P<0.001)。6例患者完成术后30 d随访,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患者瓣膜功能良好,未见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生物瓣衰败的“瓣中瓣”置换术成功率高,可作为再次外科手术高风险人群的有效替代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生物瓣 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后远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术的冠状动脉阻塞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施浩 万俊义 +5 位作者 李琦 刘垚 钱向阳 郭宏伟 潘湘斌 胡晓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8-514,共7页
目的:分析生物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io-Bentall手术)后远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术(ViV-TAVR)的冠状动脉阻塞风险,并讨论冠状动脉阻塞风险与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冠状动脉开口与人工血管的吻合方式、人工血管直径等因素之间... 目的:分析生物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Bio-Bentall手术)后远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瓣中瓣”置换术(ViV-TAVR)的冠状动脉阻塞风险,并讨论冠状动脉阻塞风险与主动脉根部解剖结构、冠状动脉开口与人工血管的吻合方式、人工血管直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改良Bio-Bentall手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由3位术者完成BioBentall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其中能获取清晰、可用CT资料的患者39例。通过3mensio软件分析患者Bio-Bentall术前及术后的CT资料,评估术后远期行ViV-TAVR的冠状动脉阻塞风险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7±8.8)个月,门控增强心脏CT提示,39例患者术后右冠状动脉开口高度较术前明显降低[18.9(14.8,24.4)mm vs.22.0(18.4,27.4)mm,P=0.028],其中22例(56.4%)为冠状动脉阻塞高风险患者。术后生物瓣与人工血管的同轴性夹角对术后远期右冠状动脉阻塞风险有显著影响(HR=0.55,95%CI:0.37~0.83,P=0.013),冠状动脉开口与人工血管的吻合方式对术后远期冠状动脉阻塞风险无明显影响(HR=1.10,95%CI:0.83~1.40,P=0.648)。结论:在现有手术策略下,Bio-Bentall手术患者术后远期行ViV-TAVR的冠状动脉阻塞风险极高。目前的BioBentall手术方法亟需改进,以降低术后远期因生物瓣衰败行ViV-TAVR的冠状动脉阻塞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未来行ViV-TAVR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根部置换术 瓣中瓣 冠状动脉阻塞 生物瓣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