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理念的变迁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明辉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99,共5页
自1977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用于治疗冠心病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全面推广,一度被认为是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PCI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自1977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用于治疗冠心病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全面推广,一度被认为是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PCI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然而,在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中,PCI的获益却一直存疑。同时,药物、介入器械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SCAD患者的PCI理念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回顾分析了自PCI技术开展以来SCAD患者中PCI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梳理了SCAD患者中PCI理念的变迁,并对SCAD患者中PCI的未来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循证医学 治疗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控策略 被引量:21
2
作者 胡盛寿 杨进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77-1180,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前所未有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也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前所未有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也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标志着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摆开了新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 心血管疾病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残余血管病变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应用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郝一莼 曾谷雨 +12 位作者 赵立超 陈艳 宋莹 袁德山 汪沛志 宋雷 张茵 高立建 陈珏 刘海波 袁晋青 赵雪燕 许晶晶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6-391,共6页
目的:探讨长效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心病临界病变... 目的:探讨长效硝酸异山梨酯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43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组(n=217)和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组(n=218),分别口服两种药物20 mg每日两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2、3个月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评分(包括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以及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AQ五个部分评分以及SAQ总分等均显著增加(P_(trend)均<0.001),非劣效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AQ评分无明显差异(P<0.001)。3个月后两组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4.6%,P=0.067)。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均有头痛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组患者中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组(0.9%vs. 4.1%,P=0.033),两组患者因不良反应所致的停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 3.7%,P=0.916)。结论: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能有效改善PCI后残余血管病变以及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效果、MACCE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停药率等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相似,且低血压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 单硝酸异山梨酯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绞痛 西雅图生活质量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合并情况与介入治疗术后长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姚懿 徐娜 +9 位作者 贾斯达 张策 唐晓芳 许晶晶 宋莹 姜琳 高立建 宋雷 赵雪燕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1-536,共6页
目的:探索分析合并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个数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依据合并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个数(高血压、糖尿病、... 目的:探索分析合并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个数对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依据合并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个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将患者分为6组(0组、1组、2组、3组、4组、5组),比较各组介入术后5年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差异。MAC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的复合终点。结果:共5 8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统计分析显示5年随访事件中随着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增多,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MACCE在6组间发生率也呈相应增多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在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组间分布不均的混杂因素后,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个数仍是心肌梗死(OR=1.14,95%CI:1.03~1.26,P=0.015)、再次血运重建(OR=1.10,95%CI:1.03~1.18,P=0.006)和MACCE(OR=1.11,95%CI:1.05~1.18,P<0.001)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越多,冠脉介入术后长期预后越差,具有累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影像衍生的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楚捷 宋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80-984,共5页
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是冠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冠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相关病理生理研究依赖于微循环状态的准确评估。基于导丝的传统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检测已有多年历史,但因操作复杂、耗时长、费用高等原因未能... 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是冠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冠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相关病理生理研究依赖于微循环状态的准确评估。基于导丝的传统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检测已有多年历史,但因操作复杂、耗时长、费用高等原因未能广泛用于临床。基于心血管影像、通过血液动力学模拟计算得到的新的微循环阻力指数,有望更为简便、高效地评估冠脉微循环的生理学状态,其准确度及临床应用价值尚待验证。本文就心血管影像衍生的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 微循环阻力指数 计算冠状动脉生理学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测量指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单中心中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阳 赵杰 +16 位作者 张洪亮 牛冠男 王墨扬 刘庆荣 周政 赵振燕 张倩 丰德京 张斌 李子昂 罗彤 滕思勇 安云强 吕滨 许海燕 宋光远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4-641,共8页
目的:初步总结精准测量指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中短期疗效。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并行TAVR治疗的37例患者,采用两款国产自展式瓣膜Venu... 目的:初步总结精准测量指导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中短期疗效。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并行TAVR治疗的37例患者,采用两款国产自展式瓣膜Venus A瓣膜(杭州启明)和VitaFlow瓣膜(上海微创)完成TAVR。收集并分析患者的基线信息、CT测量和解剖分型、围术期情况和1年内随访指标。结果:37例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年龄为(73.1±8.7)岁,男性23例(62.2%)。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评分为(8.6±2.1)%。37例患者的CT解剖分型分为4型:1型17例(45.9%)、2型3例(8.1%)、3型13例(35.1%)和4型4例(10.8%)。19例(51.3%)置入VitaFlow瓣膜,18例(48.6%)置入Venus A瓣膜。TAVR即刻器械成功率为67.6%(25/37),手术成功率为86.5%(32/37),“瓣中瓣”置入8例(21.6%),永久性起搏器植入9例(24.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窦管交界直径、人工瓣膜类型和CT解剖分型是器械失败的影响因素(P均<0.05)。1年随访死亡2例,1例3型患者单瓣置入成功后3个月瓣膜下移实施“瓣中瓣”置入。与基线相比,患者术后1年内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渐增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持续缩小,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显著降低。结论:应用自展式瓣膜行TAVR治疗解剖分型合适的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安全、可行且1年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反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多平面测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蓉 乔树宾 +4 位作者 崔锦刚 管浩 许浩博 刘晶 管常东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CTO病变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和手术信息,并通过电话或门...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CTO病变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和手术信息,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60例患者,开口病变26例(16.3%),分叉病变42例(26.3%),弥漫性病变117例(73.1%),钙化病变87例(54.4%)。参考血管直径为(2.3±0.4)mm。住院期间,无MACE,无CABG,无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随访(15.7±5.5)个月,1例(0.6%)发生心原性死亡,6例(3.8%)发生靶血管血运重建。MACE发生率为4.4%,无CABG。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CTO病变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原发病变 慢性完全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水平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陈游洲 胡文兰 +2 位作者 王继红 乔树宾 刘巍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HOCM患者180例,收集基线资料并检测血浆Big ET-1水... 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血浆大内皮素-1(Big ET-1)水平与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左心室重构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3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治疗的HOCM患者180例,收集基线资料并检测血浆Big ET-1水平。根据CMR结果计算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将患者分为轻度重构组(LVRI≤1.3 g/ml,n=61)和重度重构组(LVRI>1.3 g/ml,n=119)。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浆Big ET-1水平与左心室重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重度重构组的血浆Big ET-1水平[(0.84±0.30)pmol/L vs.(0.41±0.19)pmol/L]、LVRI[(1.7±0.3)g/ml vs.(1.1±0.1)g/ml]、钆延迟强化(LGE)总量[(16.8±8.9)g vs.(7.0±6.6)g]均显著高于轻度重构组(P均<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HOCM患者中,血浆Big ET-1水平与左心房前后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质量、LVRI、LGE总量、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均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质量(OR=1.037,95%CI:1.019~1.056,P<0.001)和血浆Big ET-1水平(OR=11.461,95%CI:2.264~58.014,P=0.003)是HOCM患者重度左心室重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重度左心室重构的HOCM患者血浆Big ET-1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Big ET-1水平与左心房前后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质量、LVRI、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和LGE总量均呈正相关。血浆Big ET-1水平升高以及左心室质量增加是HOCM患者重度左心室重构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左心室重构 钆延迟强化 大内皮素-1 心肌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外科治疗现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帅 陆文远 +5 位作者 唐汉玮 林宏远 龚嘉淼 吴永健 郑哲 侯剑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0-525,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现状。方法:依托中国急慢性心力衰竭外科注册登记(China-HFSR)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国北部、东部、中部、南部、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7个地区接... 目的:分析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现状。方法:依托中国急慢性心力衰竭外科注册登记(China-HFSR)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中国北部、东部、中部、南部、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7个地区接受心脏瓣膜手术且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65岁)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以院内死亡作为结局判断指标。通过广义线性模型计算各地区风险因素标化院内死亡率(RSMR)。结果:自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全国心血管外科年手术量超过100例的109家心脏中心共完成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患者2521例,其中东部、北部、中部、西南部、西北部、东北部、南部7个地区分别为927例(36.8%)、554例(22.0%)、300例(11.9%)、300例(11.9%)、178例(7.1%)、156例(6.2%)、106例(4.2%)。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7(66.7,72.2)岁,34.7%为女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37.2%,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占34.2%。主动脉瓣置换术1597例(63.3%),二尖瓣手术1506例(59.7%),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二尖瓣手术609例(24.1%)。823例(32.6%)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院内总死亡率为7.0%。西南部地区院内死亡率最低,为2.33%,西北部地区最高,为10.11%。西南部地区RSMR最低,为3.34%,北部地区RSMR稍高,为5.40%,西北地区RSMR最高(10.95%)。结论:在中国,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患者中,风湿性病变仍是最常见的病因,退行性病变所占比例增加。外科治疗数量较少且院内死亡率地区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心力衰竭 老年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学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陶水英 郝军 +16 位作者 杨进刚 赵广玉 吴超 吴建华 张玉平 许海燕 吴永健 乔树宾 胡奉环 赵延延 任浩诚 王杨 李卫 金辰 高晓津 杨跃进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4,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不同学历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疗情况及院内预后。方法: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研究中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全国108家医院发病7 d内的12280例... 目的:探讨中国不同学历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疗情况及院内预后。方法: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研究中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全国108家医院发病7 d内的12280例STEMI患者,分为低学历(包括文盲和小学)组(n=5705,46.5%)、中等学历(包括中学和中专)组(n=5161,42.0%)和高学历(大专及以上)组(n=1414,11.5%),比较各组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疗情况及院内预后。结果:与低学历组相比,中等学历组和高学历组患者年龄较小[(65.9±11.2)岁vs.(58.6±12.2)岁vs.(56.3±12.6)岁],≥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比例较高(46.7%vs.61.4%vs.66.4%),在省级和市级医院诊治(77.7%vs.86.4%vs.93.1%)及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者比例(36.0%vs.45.2%vs.56.4%)均较高(P均<0.001)。尽管低学历组的住院死亡率高于其他两组(9.0%vs.4.7%vs.3.5%,P<0.001),但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学历不是STEMI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低学历组vs.高学历组:OR=1.082,95%CI:0.786~1.490;中等学历组vs.高学历组:OR=1.006,95%CI:0.728~1.389;P均>0.05)。结论:与低学历组患者相比,中等学历组及高学历组患者约年轻7~10岁,且合并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但接受PPCI者比例较高。学历不是STEMI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学历 危险因素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入路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伟 崔成 +8 位作者 刘明浩 宋莹 邹同强 陈珏 刘海波 宋雷 高展 王欢欢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75-780,共6页
目的:分析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dTRA或常规桡动脉入路(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0033例复杂冠... 目的:分析经远端桡动脉入路(dTRA)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行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dTRA或常规桡动脉入路(TRA)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0033例复杂冠状动脉病变(B2型及C型病变)患者,其中TRA组9625例、dTRA组408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391例患者。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PCI术中资料(包括病变特点、介入操作成功率等)、入路相关大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前,dTRA组中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史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TRA组(P均<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基线资料相似(P均>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与TRA组相比,dTRA组中B2型病变患者比例较高,而C型病变、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的患者比例较低(P均<0.05),两组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与TRA组相比,dTRA组中应用IVUS的患者比例较低,而支架置入数量较多(P均<0.05),两组在SYNTAX积分、指引导管大小、靶病变分布、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比例、介入操作成功率、入路相关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TRA相比,经dTRA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行介入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桡动脉入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复杂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自膨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可控弯输送系统的首例应用
12
作者 陈阳 陈国良 +13 位作者 宋頔 张洪亮 王墨扬 牛冠男 周政 张倩 刘庆荣 赵振燕 赵杰 张斌 丰德京 史文册 奚吉成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5-289,共5页
2023年9月22日,国内首次采用国产自膨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可控弯输送系统(VitaFlow^(■)Ⅲ可控弯输送系统)在1例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外科手术高危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成功完成经导... 2023年9月22日,国内首次采用国产自膨胀式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可控弯输送系统(VitaFlow^(■)Ⅲ可控弯输送系统)在1例合并严重心力衰竭、外科手术高危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成功完成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瓣膜位置、功能良好。出院前和随访1个月时,患者的症状和心力衰竭程度明显改善。该病例的随访结果初步表明,采用VitaFlow^(■)Ⅲ可控弯输送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可行,其疗效有望在后续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可控弯输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脂与血糖水平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贺春晖 贺婷 +16 位作者 杨进刚 于梅 苏淑红 杨红梅 胡喜田 高峰 史旭波 吴超 陶水英 张峻 吴元 乔树宾 吴永健 王杨 高晓津 杨跃进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0-936,共7页
目的:比较匹伐他汀(4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脂与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依托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于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入组全国7个中心554例AMI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匹伐他汀组... 目的:比较匹伐他汀(4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血脂与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依托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于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入组全国7个中心554例AMI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匹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最终两组各有209例与203例符合条件入选。主要对比两组随访6个月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的变化,并将患者分为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进行亚组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时与基线相比,匹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LDL-C([-0.6±0.8)mmol/L vs(.-0.9±1.0)mmol/L,P=0.082]和HbA_(1c)[(-0.6±1.5)%vs.(-0.3±1.1)%,P=0.090]的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合并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匹伐他汀亚组和阿托伐他汀亚组中,LDL-C的变化值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中阿托伐他汀亚组与匹伐他汀亚组相比,HbA_(1c)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4)%vs.(0.0±0.7)%,P=0.042]。结论:在AMI伴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匹伐他汀(4 mg/d)和阿托伐他汀(20 mg/d)降低LDL-C水平相似,但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匹伐他汀对HbA_(1c)的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糖代谢异常 匹伐他汀 阿托伐他汀 糖化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许浩博 乔树宾 +11 位作者 袁建松 王天杰 田涛 管浩 王娟 郭超 段欣 崔锦钢 刘蓉 刘圣文 罗晓亮 杨伟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6-151,共6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行DES联合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患者57例。主要研究终点为操作成功。记录患者临床基线资...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行DES联合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患者57例。主要研究终点为操作成功。记录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介入操作特征和随访结果,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共有57例患者60个靶病变纳入,患者平均年龄(59.9±10.2)岁,男性43例(75.4%),33例(57.9%)合并2型糖尿病。平均置入DES(1.4±0.7)枚,平均应用DCB(1.1±0.3)个。50个(83.3%)病变在近段血管直径较大处置入DES,而远段血管直径较小处应用DCB扩张。术前DES治疗节段的参照血管直径大于DCB治疗节段(P<0.001),且病变长度更长(P<0.001)。DCB治疗节段出现术后夹层16个(26.7%),其中A型夹层5个(8.3%),B型夹层11个(18.3%)。所有患者均操作成功,且无院内急性血栓事件发生。在平均随访(18.2±9.2)个月期间,2例(3.5%)患者发生靶病变血运重建,其中1例(1.8%)因支架内再狭窄应用DCB治疗,1例(1.8%)因急性支架内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行靶病变血运重建。结论:DES联合DCB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永久性支架梁的置入,是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一种潜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与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知峰(综述) 钱海燕(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70-1275,共6页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微环境显著变化,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和心肌纤维化等微环境改变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lncRNA稳定存在于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中,且干细胞相关的lncRNA表达水...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微环境显著变化,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血管新生、炎症反应和心肌纤维化等微环境改变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lncRNA稳定存在于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中,且干细胞相关的lncRNA表达水平异常改变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迄今鲜有研究归纳lncRNA对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本文拟综述lncRNA在心肌梗死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细胞治疗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长链非编码RNA 心肌梗死标记物 干细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层或双层裸金属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瘤的流体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卓璇 袁建松 +6 位作者 崔锦钢 付文宇 乔爱科 周越 马越 屈艳玲 乔树宾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8-325,共8页
目的:使用计算流体力学研究单层或双层裸金属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瘤(冠脉瘤)的新方法。方法:选取5例瘤体直径不同的冠脉瘤患者,分别置入单层或双层裸金属支架治疗,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构建冠脉瘤模型并模拟单、双层裸金属支架置入过程,分... 目的:使用计算流体力学研究单层或双层裸金属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瘤(冠脉瘤)的新方法。方法:选取5例瘤体直径不同的冠脉瘤患者,分别置入单层或双层裸金属支架治疗,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构建冠脉瘤模型并模拟单、双层裸金属支架置入过程,分析裸金属支架置入后冠脉瘤内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在模型1(病例1,瘤体直径4 mm)中,相比无支架状态和双层裸金属支架状态,单层裸金属支架状态时血流速度最低。在模型2至模型5(病例2~病例5)中(瘤体直径6.5~16.0 mm),相比无支架状态和单层裸金属支架状态,双层裸金属支架状态的血流速度最低。在模型1和模型2中,随着裸金属支架依次模拟置入,冠脉瘤壁面压力和切应力呈现出下降趋势。模型3、4和5则表现出随着裸金属支架的依次模拟置入,冠脉瘤壁面压力逐渐上升,切应力则呈现出个体化变化。随访发现5例冠脉瘤均成功封闭且无明显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瘤体直径<6.5 mm的冠脉瘤可采用单层裸金属支架覆盖瘤颈,瘤体直径在6.5~16.0 mm之间的冠脉瘤建议采用双层裸金属支架覆盖瘤颈。该技术可有效改变冠脉瘤内血流速度及载瘤动脉血流导向,促进瘤体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 裸金属支架 计算流体力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血流分数评估药物洗脱支架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有效性和预后分析
17
作者 潘崇 许浩博 +7 位作者 翟关群 朱法胜 张体鹏 龙广宇 袁建松 胡奉环 崔锦钢 王全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5年第5期494-501,共8页
目的 探讨定量血流分数(QFR)评估药物洗脱支架(DES)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效果及对预后影响。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确诊为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 目的 探讨定量血流分数(QFR)评估药物洗脱支架(DES)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的效果及对预后影响。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确诊为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并接受DES联合DCB治疗的109例患者,其中男性78例,占比71.6%。术后应用QFR评估靶血管,以QFR值0.90为截断值,分为QFR≥0.90组和QFR<0.90组。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包括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 109例患者的114处靶病变接受治疗,术后平均QFR值为0.91±0.06。与QFR≥0.90组(77处)比较,QFR<0.90组(37处)DCB治疗段术前参考血管直径[(2.23±0.26) mm比(2.35±0.29) mm,F=0.600,P=0.028]和最小管腔直径[(0.38±0.14)mm比(0.46±0.19)mm,F=4.614,P=0.030]更小、病变长度更长[(26.00±10.10)mm比(22.01±8.01)mm,F=2.136,P=0.024],术后最小管腔直径[(1.73±0.29) mm比(1.96±0.28)mm,F=0.322,P<0.001]和即刻管腔获得直径[(1.35±0.28) mm比(1.51±0.24) mm,F=0.722,P=0.003]更小、残余狭窄率更高(22.46%±7.78%比16.45%±6.23%,F=4.059,P<0.001)、QFR值更低(0.84±0.35比0.93±0.02,F=1.234,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CB治疗段术后残余狭窄率是QFR值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8,95%CI:1.055~1.205,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排除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后,QFR<0.90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2年预估的MACE发生率高于QFR≥0.90组(12.1%±5.7%比5.6%±4.4%,log-rank P=0.035)。结论 在接受DES联合DCB治疗的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患者中,术后低QFR值与远期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血流分数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原位冠状动脉弥漫病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