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称性肢端角化病--一种新命名的皮肤病 被引量:32
1
作者 姜祎群 曾学思 +5 位作者 薛燕宁 宋琳毅 常宝珠 顾恒 徐秀莲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28-430,共3页
目的:报告11例以对称性肢端角化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对其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这一新的病名。方法:收集2005年5月以来在我所门诊就诊、以手背及手腕出现特征性褐色角化性斑... 目的:报告11例以对称性肢端角化为临床表现的患者,对其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称性肢端角化病"这一新的病名。方法:收集2005年5月以来在我所门诊就诊、以手背及手腕出现特征性褐色角化性斑片的患者11例,详细询问个人史及家族史,并进行全身体格检查,部分患者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35.4岁,平均发病年龄2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背、指背、手腕出现对称性褐色角化性斑片(11/11),主要分布在掌指关节及其周围、指背、手背两侧和手腕屈侧,足背损害较轻,损害有明显的季节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和轻度乳头瘤样增生。结论:1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现有的任何一种皮肤病均不吻合或无法归属于某种皮肤病,因此提出一种新的皮肤病病名——对称性肢端角化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肢端 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安生 吴绍熙 +5 位作者 郭宁如 沈永年 吕桂霞 陈伟 朱妙常 潘如圭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6,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环境中新生隐球菌变种的生态学特点。方法:采集10个城市(3组)鸽粪标本620份和江西贵溪地区澳洲赤桉标本819份;采用咖啡酯玉米山梨醇琼脂(CACA)培养基分离新生隐球菌,并对菌株进行CGB培养,酚氧化酶、尿素酶、血清型、交配... 目的:研究中国环境中新生隐球菌变种的生态学特点。方法:采集10个城市(3组)鸽粪标本620份和江西贵溪地区澳洲赤桉标本819份;采用咖啡酯玉米山梨醇琼脂(CACA)培养基分离新生隐球菌,并对菌株进行CGB培养,酚氧化酶、尿素酶、血清型、交配型试验和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不同纬度地区鸽群的新生隐球菌标本阳性率为G1[40°~50°北纬(N)]13%,G2(30°~40°N)50%,G3(20°~30°N)29%,G2显著高于G1(P<0.01);3组鸽群阳性率基本相同(P>0.05),平均为81%。②环境分离358株全部37℃生长、酚氧化酶阳性、CGB培养阴性;1株尿素酶阴性;其中101株均为α交配型和A血清型,提示全部为grubii变种;发现环境分离菌株荚膜变异并与其他真菌的自然黏附现象。③从江西贵溪生长的澳洲赤桉未分离到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结论:中国环境中以grubii变种为主的新生隐球菌的生态学特点与其所在的地区纬度明显相关;由澳洲赤桉分离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的研究仍然需要继续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隐球菌 环境分离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佳 孙建方 曾学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0-152,共3页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5岁。右膝右上方反复红斑、结节15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层弥漫性结节性致密小到中等大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有异形,其间混杂少量炎性细胞,无亲表皮现象。免疫组...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女,45岁。右膝右上方反复红斑、结节15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层弥漫性结节性致密小到中等大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有异形,其间混杂少量炎性细胞,无亲表皮现象。免疫组化检查示全T抗原缺失的Th表型。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皮肤 原发性 多形性 小/中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纤维瘤中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4
作者 薛燕宁 顾黎雄 +4 位作者 宋亚丽 桑红桂 邵雪宝 李阿梅 曾学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98-299,共2页
皮肤纤维瘤(dermatofibrom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其组织病理表现多种多样.有时难以与其他间叶来源的肿瘤鉴别,不典型的皮肤纤维瘤与平滑肌来源的肿瘤鉴别非常困难,这时就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来判断组织来源。许多文献报道... 皮肤纤维瘤(dermatofibrom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其组织病理表现多种多样.有时难以与其他间叶来源的肿瘤鉴别,不典型的皮肤纤维瘤与平滑肌来源的肿瘤鉴别非常困难,这时就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来判断组织来源。许多文献报道皮肤纤维瘤中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普遍表达,报道结蛋白(desmin)在本病表达的文献较少。笔者分析了25例皮肤纤维瘤表达结蛋白和SMA的特点.讨论这两种免疫组化标志物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瘤 结蛋白 肌动蛋白 平滑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和解剖部位对人体皮肤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樊鸣鸣 李宏凯 +2 位作者 弓娟琴 瞿志俊 戴振东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5-320,共6页
为了研究性别和解剖部位对人体皮肤的摩擦特性的影响,采用1种便携式皮肤摩擦测试仪测量了6个不同解剖部位的皮肤摩擦系数.结果表明:前额、前臂伸侧、前臂屈侧和手背的皮肤摩擦系数个体差异较小,而脸颊和手掌的皮肤摩擦系数个体差异较大... 为了研究性别和解剖部位对人体皮肤的摩擦特性的影响,采用1种便携式皮肤摩擦测试仪测量了6个不同解剖部位的皮肤摩擦系数.结果表明:前额、前臂伸侧、前臂屈侧和手背的皮肤摩擦系数个体差异较小,而脸颊和手掌的皮肤摩擦系数个体差异较大.女性脸颊、手掌的皮肤摩擦系数大于男性(P<0.05);女性前臂伸侧、前臂屈侧的皮肤摩擦系数小于男性(P<0.05);前额、手背的皮肤摩擦系数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不同解剖部位之间的皮肤摩擦系数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男、女性,解剖部位按照摩擦系数大小排序一致为:脸颊>手掌>前额>手背>手臂屈侧>手臂伸侧.试验提供了1种从摩擦学角度了解皮肤品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摩擦 性别 解剖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曲康唑冲击治疗皮肤播散性红色毛癣菌病1例
6
作者 杨雪源 刘维达 +1 位作者 陈志强 林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2期112-114,共3页
伊曲康唑400mg/天,连续一周冲击治疗,辅以增强免疫功能及对症治疗,治愈皮肤播散性红色毛癣菌病一例。皮损和组织真菌镜俭和培养均为阴性。随访十月,未复发。
关键词 伊曲康唑 治疗 皮肤播散性红色毛癣菌病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氮斯汀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吴绍熙 郭宁如 +1 位作者 陈佳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氮斯汀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入组开放观察同样疗程不同剂量氮斯汀(A、B两组)及联合西咪替丁(B+C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A组患者采用氮斯汀4mg/d治疗;B组患者采...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氮斯汀及联合西咪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入组开放观察同样疗程不同剂量氮斯汀(A、B两组)及联合西咪替丁(B+C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A组患者采用氮斯汀4mg/d治疗;B组患者采用氮斯汀2mg/d治疗;B+C组患者采用氮斯汀2mg/d联合西咪替丁400mg/d治疗。3组患者均在28d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显效27例(81.8%),良效4例(12.1%),微效2例(6.1%);B组显效21例(61.8%),良效6例(17.6%),微效7例(2.06%);B+C组显效26例(78.8%),良效3例(9.1%),微效4例(12.1%)。A组出现口干1例,困倦2例;B组出现口干3例,头昏、困倦1例;B+C组出现困倦3例,口干1例。均不影响疗效。结论:A组及B+C组患者的疗效相似,且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慢性 氮[艹卓]斯汀 西咪替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萎缩性扁平苔藓1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宋宁静 李佳琳 +3 位作者 章伟 章楚光 乐嘉豫 曾学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52-453,共2页
环状萎缩性扁平苔藓(annular atrophic linchen plans,AAL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疾病,其特征为边缘呈活动性离心性环状隆起,中央略凹陷,可能为真皮内弹性纤维降解酶异常,导致弹性纤维溶解所致。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扁平苔藓 萎缩性 环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1例国内首报 被引量:3
9
作者 李诚让 周展超 +4 位作者 王艳东 宗文凯 盛楠 钟定荣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57-360,共4页
报告1例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53岁。全身泛发红色毛囊性丘疹伴瘙痒1年。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四肢泛发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密集分布,互不融合,外观酷似突起的鸡皮疙瘩,触之粗糙。皮损不累及头面部、手掌... 报告1例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53岁。全身泛发红色毛囊性丘疹伴瘙痒1年。皮肤科检查见躯干、四肢泛发针头大红色毛囊性丘疹,密集分布,互不融合,外观酷似突起的鸡皮疙瘩,触之粗糙。皮损不累及头面部、手掌和足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毛囊周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部分细胞侵入毛囊上皮和表皮,细胞深染,核周有空晕,异形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证实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皮损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阳性。诊断:不伴有毛囊黏蛋白沉积的向毛囊性蕈样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向毛囊性 黏蛋白沉积 毛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鬼臼毒素溶液治疗尖锐湿疣多中心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车雅敏 张海萍 +8 位作者 郑和义 刘全忠 王千秋 徐金华 周平玉 张谊芝 郑敏 连石 傅志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99-400,共2页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共报告CA病例数132524例,发病率为10.16/10万。0.5%鬼臼毒素是治疗CA的首选药物.笔者于2006年11月-2007年3月在全国... 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共报告CA病例数132524例,发病率为10.16/10万。0.5%鬼臼毒素是治疗CA的首选药物.笔者于2006年11月-2007年3月在全国6个城市8家医院对0.5%鬼臼毒素溶液(商品名:慷定来.奥地利奈科明有限公司)治疗CA进行了多中心开放性临床试验,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鬼臼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与其他外用制剂混合及稀释使用的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元华 崔盘根 申国庆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77-479,共3页
临床上将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与其他外用制剂混合或稀释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往往缺乏规范性和理论依据,故存在争议。该文综述了国外有关混合或稀释使用外用制剂之利弊的相关文献,旨在提请临床皮肤科医师关注这一问题。建议皮肤科医师... 临床上将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与其他外用制剂混合或稀释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往往缺乏规范性和理论依据,故存在争议。该文综述了国外有关混合或稀释使用外用制剂之利弊的相关文献,旨在提请临床皮肤科医师关注这一问题。建议皮肤科医师应与从事外用制剂研究的药学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开展复方外用制剂的研究,以避免随意混合使用外用制剂的弊端,乃至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外用制剂 混合 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奇霉素引起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彩虹 周展超 +3 位作者 宗文凯 盛楠 常宝珠 顾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7-197,共1页
患者女,42岁。全身红斑及眼睑、口腔糜烂4d,手足出现大疱3d于2007年4月8日入院。患者2007年4月5日自觉眼睛不适。服用阿奇霉素2片(河南某药厂生产,规格不详),2.5h后出现持续性头痛不适,0.5h后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双眼各滴... 患者女,42岁。全身红斑及眼睑、口腔糜烂4d,手足出现大疱3d于2007年4月8日入院。患者2007年4月5日自觉眼睛不适。服用阿奇霉素2片(河南某药厂生产,规格不详),2.5h后出现持续性头痛不适,0.5h后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双眼各滴1滴,2.5h后全身瘙痒,手足出现点状红斑,口腔出现血疱、糜烂,但眼部症状无明显加重,眼周皮肤亦无红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疹 阿奇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疱性蕈样肉芽肿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苏俊 宗文凯 +5 位作者 杨雪源 林麟 薛燕宁 姜祎群 孙建方 王洪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3-365,共3页
报告1例大疱性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0岁。因躯干、四肢红斑伴瘙痒6年,出现斑块半年、水疱1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及四肢泛发红斑和斑块,部分斑块浸润明显。右下腹斑块上可见0.5cm×2cm的水疱。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 报告1例大疱性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0岁。因躯干、四肢红斑伴瘙痒6年,出现斑块半年、水疱1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及四肢泛发红斑和斑块,部分斑块浸润明显。右下腹斑块上可见0.5cm×2cm的水疱。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明显水肿,部分区域可见表皮下疱形成,真皮浅层可见异形明显的单一核细胞呈带状浸润。部分单一核细胞侵入表皮,形成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LCA(++++)、CD4(++++)、CD45RO(++++)。结合临床、免疫组化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大疱性蕈样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大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建方 曹志翔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85-187,I003,共4页
分析了9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LHE)的临床病理改变,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47岁,平均病程5年。所有皮损均发生于头皮,为暗红或紫红色多发性圆顶状丘疹及结节,所有标本的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真皮内大量血管增... 分析了9例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LHE)的临床病理改变,其中男3例,女6例,平均发病年龄47岁,平均病程5年。所有皮损均发生于头皮,为暗红或紫红色多发性圆顶状丘疹及结节,所有标本的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真皮内大量血管增生、内皮细胞增生肥大,增生的内皮细胞胞浆内可见小空泡,血管周围有程度不同的淋巴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对ALHE与木村氏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他们可能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 分类 AL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