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五聚蛋白3在神经胶质母细胞瘤中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晓雪 李婉 +6 位作者 曹婉昕 许芳 杨红 迟湘胤 杜冠华 夏明钰 王金华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1289,共9页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和侵袭性最高的4级胶质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所有肿瘤的30%。由于GBM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尚无治疗GBM的特定靶点。目前替莫唑胺(TMZ)是治疗GBM唯一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存在药物响应率低和极易...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和侵袭性最高的4级胶质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所有肿瘤的30%。由于GBM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尚无治疗GBM的特定靶点。目前替莫唑胺(TMZ)是治疗GBM唯一的一线化疗药物,但存在药物响应率低和极易耐药等问题。因此,开发新的靶点及新型GBM治疗药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正五聚蛋白3(PTX3)作为五聚体蛋白质超家族成员,已被证实对多种肿瘤具有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TX3在GBM进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TX3可以促进GBM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增强GBM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能力,促进GBM恶性进展。鉴于PTX3在GBM中的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PTX3的结构,生理作用,表达调控,在GBM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PTX3潜在治疗神经胶质母细胞瘤的药物靶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五聚蛋白3 胶质母细胞瘤 作用机制 药物靶点 表达调控 五聚体蛋白超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激酶抑制剂DL0805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莉 郭晶 +4 位作者 袁天翊 陈柏年 方莲花 宫丽丽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55-1359,共5页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DL0805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刺激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与机制。方法制备SD大鼠胸主动脉环,测定离体血管张力,观察DL0805对AngⅡ收缩血管作用及量效曲线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离体...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DL0805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刺激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的舒张作用与机制。方法制备SD大鼠胸主动脉环,测定离体血管张力,观察DL0805对AngⅡ收缩血管作用及量效曲线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肌球蛋白轻链(myosin light chain 2,MLC2)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DL0805对AngⅡ(100 nmol·L-1)收缩的血管环具有浓度依赖性的舒张作用,其舒张血管作用部分依赖于内皮。25、50μmol·L-1的DL0805使AngⅡ量效曲线呈非平行右移,最大反应压低,pD'2为4.65±0.04。DL0805(25、50μmol·L-1)抑制AngⅡ(100 nmol·L-1)引起的MLC2磷酸化水平增加。结论 DL0805呈浓度依赖性地舒张AngⅡ收缩的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其机制可能与拮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抑制AngⅡ引起的MLC2磷酸化水平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0805 RHO激酶 血管紧张素Ⅱ 大鼠胸主动脉环 MLC2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技术米非司酮二元混晶体系定量分析
3
作者 周健 杨世颖 +3 位作者 张丽 方莲花 杜冠华 吕扬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4-899,共6页
目的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米非司酮二元混晶体系的定量分析模型,提高米非司酮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制备并表征米非司酮2种晶型物质样品,分别采用经典线性回归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在此... 目的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米非司酮二元混晶体系的定量分析模型,提高米非司酮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制备并表征米非司酮2种晶型物质样品,分别采用经典线性回归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模型构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不同因素对模型质量的影响。结果 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经典线性回归法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均可对米非司酮的二元混晶体系实现定量分析模型构建,模型具备较好的线性回归系数(R^(2))与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值。结论 米非司酮的2种晶型具备彼此独立可用于定量研究的红外光谱特征峰,因此经典线性回归法对该体系具备更为显著的方法优势。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于复杂混晶体系的定量研究则更为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药物多晶型 红外光谱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T3在急性白血病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涛 刘珍珍 +2 位作者 朱平 程克棣 Lars Ronnstrand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45-1548,共4页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在造血干细胞、前体B细胞等的增殖、分化以及存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往往伴随着FLT3的异常活化,FLT3突变是造成其异常活化的主要原因,且FLT3突变的患者往往具有较...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FLT3)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在造血干细胞、前体B细胞等的增殖、分化以及存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往往伴随着FLT3的异常活化,FLT3突变是造成其异常活化的主要原因,且FLT3突变的患者往往具有较差的预后。FLT3抑制剂的研究为白血病靶向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T3 受体酪氨酸激酶 白血病 抑制剂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眠障碍与阿尔采末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董静文 史源 张建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89-1193,共5页
睡眠障碍系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睡眠行为异常。睡眠障碍影响脑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 protein,Aβ)的正常代谢,加速Aβ沉积。阿尔采末病(Alzheimer'... 睡眠障碍系指睡眠-觉醒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功能障碍,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过度嗜睡、睡眠呼吸障碍以及睡眠行为异常。睡眠障碍影响脑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 protein,Aβ)的正常代谢,加速Aβ沉积。阿尔采末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AD患者的睡眠障碍会随着AD病情的发展而加重,对认知损伤、功能衰退都有一定影响。睡眠障碍与AD相互作用,形成正反馈环,严重危害机体健康。该文结合近来研究结果,对目前睡眠障碍与AD的相关研究及AD睡眠障碍药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障碍 阿尔采末病 淀粉样蛋白 昼夜节律 药物治疗 药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构建体外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马寅仲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85-1189,共5页
随着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向不同类型体细胞定向分化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由于许多疾病或易感体质具有其独特的遗传信息,因而使用来自具有不同疾病类型的捐赠者体细胞,可以... 随着细胞重编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向不同类型体细胞定向分化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由于许多疾病或易感体质具有其独特的遗传信息,因而使用来自具有不同疾病类型的捐赠者体细胞,可以重编程为一系列具有特定致病基因背景的iPSCs库。根据需要可以将其直接分化为能够产生该疾病表征的细胞谱系或亚型。这些细胞由于带有捐赠者的基因特征,因而能够在体外表现出与体内实际病理特征相似的疾病模型。目前已有超过15种此类疾病模型的新药筛选报道。虽然尚不成熟,但我们已经可以预见该方法在药物筛选中巨大的发展潜力。该文总结了以iPSCs作为基础,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所进行的疾病模型的建立。对比传统方法,分析了其在新药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HTS)以及高内涵筛选(high-content screening,HCS)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疾病模型 神经退行性疾病 新药高通量筛选 高内涵筛选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作用核苷酸序列的体外筛选研究
7
作者 马开利 宋连昆 +5 位作者 苑玉和 张莹 李莉 杨金玲 朱平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25-1229,共5页
目的体外筛选α突触核蛋白可能作用的核苷酸序列。方法根据碱基组成特征合成一系列的核苷酸序列,与α突触核蛋白-绿色荧光蛋白(α-synuclein-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α-syn-GFP)融合蛋白混合,采用圆二色谱分析色谱峰的变化情况。结... 目的体外筛选α突触核蛋白可能作用的核苷酸序列。方法根据碱基组成特征合成一系列的核苷酸序列,与α突触核蛋白-绿色荧光蛋白(α-synuclein-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α-syn-GFP)融合蛋白混合,采用圆二色谱分析色谱峰的变化情况。结果α突触核蛋白-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混合入GC-box样核苷酸序列后导致色谱峰发生较大变化。结论α突触核蛋白转位进入细胞核后,可能通过作用于GC box样核苷酸序列,参与细胞核内的基因表达调控,从而发挥其生理或病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核苷酸序列 圆二色谱 GC-box样序列 核定位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与神经保护 被引量:6
8
作者 马波 张建军 刘耕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84-987,共4页
对脑中风患者,治疗时给予神经保护剂能挽救半暗带(penumbra),改善患者预后。缺血区ATP匮乏是脑损伤的始动因素,而神经元内蛋白质翻译停滞是脑缺血引起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标志。研究认为Hsp70高表达处于神经保护通路的上游关口,可以对抗... 对脑中风患者,治疗时给予神经保护剂能挽救半暗带(penumbra),改善患者预后。缺血区ATP匮乏是脑损伤的始动因素,而神经元内蛋白质翻译停滞是脑缺血引起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标志。研究认为Hsp70高表达处于神经保护通路的上游关口,可以对抗缺血区的两大变化:蛋白质翻译停滞和ATP供给匮乏,抑制细胞凋亡和坏死,其机制与Hsp70参与蛋白折叠,抑制异常蛋白聚集,减少细胞毒性相关。因此,研究诱导Hsp70蛋白表达的药物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阐明Hsp70诱导剂保护神经元的机制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70 脑缺血 神经保护 蛋白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诺塞林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光红梅 高梅 +4 位作者 朱深银 贺晓丽 何国荣 竺晓鸣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考察匹诺塞林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组织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永久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p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匹诺塞林给药组(1、3、10 mg.kg-1)、尼莫地平给药组(3mg.kg-1)。给药组于手术... 目的考察匹诺塞林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组织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永久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pMCAO)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匹诺塞林给药组(1、3、10 mg.kg-1)、尼莫地平给药组(3mg.kg-1)。给药组于手术后10 min、12 h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于手术24 h应用生化方法检测脑组织中LDH的活性,HPLC法检测大鼠脑组织ATP、ADP、AMP、磷酸肌酸含量。通过检测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线粒体Ca2+-ATP酶活性,超氧阴离子含量、线粒体膜肿胀度、线粒体钙离子含量综合评价线粒体功能。结果匹诺塞林(3、10 mg.kg-1)给药组大鼠缺血脑组织中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能量指数比模型组分别提高了34.6%和45.8%(P<0.05);匹诺塞林(10 mg.kg-1)组线粒体SOD活性提高了24.4%、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分别升高了24.9%及34.0%,线粒体钙离子浓度降低了22.0%,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匹诺塞林(3、10 mg.kg-1)组线粒体超氧阴离子水平分别降低了20.2%及30.6%、线粒体肿胀程度分别降低了26.1%及46.0%,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匹诺塞林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后能量损伤,提高脑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其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是改善缺血脑组织能量代谢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匹诺塞林 脑缺血 大脑中动脉栓塞 能量代谢 线粒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物的神经毒性体外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蓓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是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神经系统对外源性和内源性毒性物质的攻击都十分敏感,因而毒性作用的结果也可能较其他系统更为严重。神经毒性的体外评价主要用于药物筛选的早期阶段以及毒性机制研究。神经毒性的体外评价以各...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是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神经系统对外源性和内源性毒性物质的攻击都十分敏感,因而毒性作用的结果也可能较其他系统更为严重。神经毒性的体外评价主要用于药物筛选的早期阶段以及毒性机制研究。神经毒性的体外评价以各种培养的细胞和组织模型为基础,随着体外培养的复杂程度增加,培养物与活体内组织的相似性越高。体外评价的终点包括一般细胞毒性指标、神经轴突生长的形态学指标和反映特异神经毒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毒性 细胞培养技术 神经元 神经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LF1通过激活PLCγ/FAK信号途径促进SH-SY5 Y细胞迁移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真真 苑玉和 +2 位作者 韩宁 张毅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09-1213,共5页
目的考察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like factor 1,CKLF1)对神经系统细胞系SH-SY5Y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ELLocate细胞定位法研究CKLF1在不同时间点对SH-SY5Y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CKLF... 目的考察趋化素样因子1(chemokine-like factor 1,CKLF1)对神经系统细胞系SH-SY5Y细胞迁移运动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ELLocate细胞定位法研究CKLF1在不同时间点对SH-SY5Y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CKLF1是否能够增强与细胞迁移密切相关的局部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Tyr-39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并进一步研究抑制FAK上游分子PLCγ对这一作用的影响;采用Boyden趋化小室法观察抑制FAK或PLCγ对CKLF1趋化活性的影响。结果 CKLF1对SH-SY5Y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能够诱导其迁移运动,并能明显增强FAK-pY397位点的磷酸化水平,而加入PLCγ抑制剂U73122则减弱了CKLF1诱导的FAK磷酸化水平的升高。此外,FAK抑制剂PF-573228和PLCγ抑制剂U73122均可明显抑制CKLF1的趋化活性。结论趋化因子CKLF1能够通过激活PLCγ/FAK信号途径,促进SHSY5Y细胞的迁移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KLF1 细胞迁移 FAK PLCγ CELLocate SH-SY5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血栓粒径对大鼠脑血栓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恒艾 高梅 +3 位作者 时丽丽 陈柏年 于晓彦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30-933,共4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同种异体血栓粒径对大鼠脑血栓栓塞性中风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外动脉注射3种粒径(150~178、74~124μm和48~74μm)的同种血栓,制备血栓栓塞性中风模型,以多普勒血流仪观察栓子注入后脑血流的变化,24 h后观察... 目的探讨外源性同种异体血栓粒径对大鼠脑血栓栓塞性中风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外动脉注射3种粒径(150~178、74~124μm和48~74μm)的同种血栓,制备血栓栓塞性中风模型,以多普勒血流仪观察栓子注入后脑血流的变化,24 h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3个粒径血栓经颈外动脉注入均可引起局部脑区血流迅速降低到30%以下,随后脑血流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 h时脑血流分别为37.7%、40.2%和60.2%,24 h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分别为2.55、1.75和1.67,结果表明粒径越大引起的脑血流降低程度越大,神经行为学障碍越明显。HE染色表明外源性血栓可使大鼠脑皮层区发生弥漫的、散在的脑梗死。结论脑内注射同种异体血栓降低脑血流和引起大鼠神经行为学障碍的程度与血栓粒径基本呈正相关,继而导致脑组织弥漫的、散在的病理学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 血栓粒径 相对脑血流 神经行为学障碍 脑组织病理学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