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管消融室性心律失常的现状和未来 被引量:3
1
作者 马坚 刘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61-863,共3页
运用导管消融的方法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术前运用心电图、心脏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段和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基质标测、电压标测和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 运用导管消融的方法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术前运用心电图、心脏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段和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基质标测、电压标测和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起源点位置和制定合理的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策略具有很大的帮助。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成功率高、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已成为一线治疗。而对于疤痕介导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只是药物治疗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辅助手段。目前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终点和对患者的临床长期受益,还需要进行前瞻性、随机的多中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郑黎晖 姚焰 +2 位作者 吴灵敏 张奎俊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83-986,共4页
目的:分析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以期探讨炎症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年龄和性别均匹配、无房颤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目的:分析孤立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P波离散度(Pd)的关系,以期探讨炎症对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入选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及年龄和性别均匹配、无房颤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对照组)各7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心电图Pd及血浆hs-CRP浓度等的差别。采用线性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d与血浆hs-CRP浓度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Pd及血浆hs-CR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全部患者及房颤组患者血浆hs-CRP浓度与Pd均呈正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hs-CRP浓度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430,95%CI 6.031-39.476,P〈0.001),进一步调整Pd,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Pd与血浆hs-CRP浓度均为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01),但血浆hs-CRP浓度预测房颤的危险比由15.430下降至6.246。结论: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血浆hs-CRP浓度和Pd均为房颤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Pd和血浆hs-CRP浓度具有相关性,hs-CRP影响房颤发生的机制部分可能是通过Pd增加介导的。提示炎症可能在心房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炎症 P波离散度 高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急性期QRS波增宽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发生的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俊 侯煜 +9 位作者 李晓枫 李智 曹东芳 雷森 袁建松 陈珏 吴元 李建军 张澍 方丕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2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无创性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QRS波时限和QTc间期预测远期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的价值。方法采集2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存活患者在急性期(<30 d)超声测定LVEF、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时限和QTc间期的数据,临床随访观察远期(>1年)发生的SCD事件。LVEF降低的界值为35%,QRS波增宽的界值为110 ms,QTc间期延长的界值为450 ms(男)/460 ms(女)。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SCD组和幸存组。结果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5±3)个月内,15例(5.2%)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的LVEF明显降低[35%(28%~52%)比50%(33%~60%),P<0.0001],QRS波时限明显延长[115(88~152)ms比105(91~126)ms,P=0.0222],而两组患者QTc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8(416~513)ms比450(394~493)ms,P=0.1836]。SCD组患者中LVEF降低、QRS波增宽和QTc间期延长的比率依次为40%、67%和60%。生存分析提示,LVEF降低(26.1%比3.4%,P<0.0001)和QRS波增宽(9.7%比2.7%,P=0.0098)患者远期SCD发生率增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降低[RR:6.0(2.0~17.8),P=0.0011]和QRS波增宽[RR:3.1(1.0~9.0),P=0.0345]均为S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QRS波增宽能独立预测远期SC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猝死 心脏 QRS波时限 QTC间期 左心室射血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o merge技术指导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 被引量:3
4
作者 方丕华 任振芳 +3 位作者 麻付胜 楚建民 马坚 张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1-574,I0006,共5页
目的探讨Carto merge技术指导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作用和优势。方法用Carto merge技术指导射频消融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15例。术中用Carto导管标测和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的电解剖图,然后与术前心脏核磁共振造影的三维图像进行数据整... 目的探讨Carto merge技术指导永久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作用和优势。方法用Carto merge技术指导射频消融治疗永久性心房颤动15例。术中用Carto导管标测和构建左心房和肺静脉的电解剖图,然后与术前心脏核磁共振造影的三维图像进行数据整合形成二者的复合图形(Carto merge)。首先在Carto merge的指导下行双侧上下肺静脉环线消融,直到Lasso标测证实所有肺静脉均达到电隔离效果,如心房颤动不终止,依次进一步消融左房顶部线、二尖瓣峡部线及三尖瓣峡部线,如上述部位消融后心房颤动仍未终止,即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结果15例患者中2例在消融过程中心房颤动自行终止,13例均经直流电复律。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4h、1和5周时复发持续性心房颤动。其余患者经1~10个月随访,均维持窦性心律。近期手术成功率为80%。结论Carto merge技术可有效地指导永久性房颤的射频消融,结合单Lasso标测,可简化操作,提高消融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心房颤动 CARTO标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束支电位结合三维标测射频消融犬左束支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丁立刚 蔡迟 +5 位作者 华伟 刘旭 陈刚 江勇 唐跃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电位(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左束支的可行性。 方法:对13只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房电极记录希氏束电位作为X线影像定位右侧希氏束,经右股动脉途径跨主动脉瓣逆行标测并消融左束支电位。... 目的:探讨左束支电位(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射频消融左束支的可行性。 方法:对13只犬行左束支射频消融术,常规放置右房电极记录希氏束电位作为X线影像定位右侧希氏束,经右股动脉途径跨主动脉瓣逆行标测并消融左束支电位。同时应用NavX三维标测系统定位右侧希氏束(R-His)、左侧希氏束(L-His)及LBP电位。观察消融成功犬电位特点,记录消融前后的PR间期、QRS形态和时限、AH间期、HV间期和消融导管心内电图A/V值。对比LBP结合X线影像指导左束支消融和LBP结合三维标测指导左束支消融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 结果:13只犬中9只成功消融左束支,3只犬消融失败,1只犬发生完全性房室阻滞。成功消融靶点LBP到最早心室电图平均时限(LBP-V)为(17.8±2.6)ms(13~21 ms)。成功消融靶点A/V值&lt;1/10。LBP结合三维标测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较LBP结合X线影像手术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明显降低[分别为(1.7±0.3)h vs (2.4±0.3)h,P=0.007,(10.8±1.5)min vs(30.5±4.0)min,P〈0.001]。 结论: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可以成功消融左束支,与传统LBP和X线影像指导下左束支消融方法相比,LBP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X线辐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左束支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与内地汉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纳贝.哈力克 永佳 +9 位作者 路航 张晓芹 胡奉环 邵春丽 樊晓寒 赵雪燕 杨龙 姚焰 吴永健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对比新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入选新疆维吾尔族184例、哈萨克族133例与同期住院的内地汉族429例三组ACS患者,登记所有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特殊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维... 目的:对比新疆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族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方法:入选新疆维吾尔族184例、哈萨克族133例与同期住院的内地汉族429例三组ACS患者,登记所有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特殊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年龄、血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均显著高于汉族组(P均<0.01);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的吸烟病史和吸烟量均显著少于汉族组(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80 mmHg、总胆固醇>5.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l/L和尿酸>416.5μmol/L的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均显著高于汉族组的发生率(P均<0.01);空腹血糖>5.6 mmol/L汉族组显著高于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内径>35 mm和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维吾尔族组和哈萨克族组均显著高于汉族组患者(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ACS患者与内地汉族患者临床特征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临床特征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