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衣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生物活性研究
1
作者 赵铭暄 陈渝川 +5 位作者 苏冰洁 肖同美 赵午莉 郑瑞芳 司书毅 陈明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5-682,共8页
目的对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10个地衣来源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勘探,旨在丰富地衣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并为特境微生物来源活性先导分子的发现提供菌种资源。方法本文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和在NCBI基因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对... 目的对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10个地衣来源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进行勘探,旨在丰富地衣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并为特境微生物来源活性先导分子的发现提供菌种资源。方法本文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和在NCBI基因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对分离出的真菌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对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抗菌和抗肿瘤细胞活性测试。结果本文从地衣中共分离得到130株内生真菌,并对它们的固体发酵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其中24株具有抗菌活性,5株具有显著的抗胰腺癌细胞MIA paca2活性。结论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地衣内生真菌的种类,同时,抗菌活性及抗肿瘤细胞活性菌株的发现为挖掘特殊生境来源真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抗肿瘤细胞活性 云南普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3679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
作者 郭哲 刘梦 +7 位作者 赵建元 胡辛欣 徐建 柏菁璘 岑山 游雪甫 余利岩 张德武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3,共9页
目的研究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3679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挖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方法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 目的研究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3679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挖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方法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菌株CPCC 203679进行基因组测序,采用antiSMASH(v7.1.0)在线工具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对大环内酯类化合物进行抗病毒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链霉菌CPCC 203679发酵液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勃利霉素A(1)、勃利霉素F(2)、5'-脱氧-5'-甲硫肌苷(3)、环(L-丙氨酸-L-异亮氨酸)二肽(4)。化合物1和2显示良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2.4和4.7μmol/L,化合物1还显示一定的抗革兰阳性菌和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菌株CPCC 203679的基因组序列全长8,055,535 bp,平均(G+C)含量为72.58%,共编码7507个基因,预测到44个生物合成基因簇。结论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 203679中分离得到2个活性良好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并首次报道了勃利霉素类大环内酯的抗甲型流感病毒、抗艾滋病病毒和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该菌株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具有进一步挖掘新的次级代谢产物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抗病毒活性 抗菌活性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五加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3
作者 梁国栋 苏冰洁 +6 位作者 陈渝川 刘爱华 王彬 千晔 司书毅 陈明华 袁丽杰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共11页
目的研究刺五加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大孔吸附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菌株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结合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最后采... 目的研究刺五加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大孔吸附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菌株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结合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最后采用倍比稀释法评价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和1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溶藻链霉苷A(1)、溶藻链霉苷B(2)、omicsynin A4(3)、环(L-脯-L-酪)(4)、环(D-脯-L-酪)(5)、环(L-酪-L-酪)(6)、环(L-酪-L-缬)(7)、N-乙酰色氨酸(8)、环(甘-L-色)(9)、环(L-色-L-丙)(10)、(1S,3S)-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11)、(1R,3S)-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12)、环(L-异亮-L-脯)(13)、环(L-异亮-D-脯)(14)、环(L-亮-L-脯)(15)、环(L-亮-D-脯)(16)。其中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50μg/mL。结论从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中发现了两个新的鼠李糖酯苷,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苷 溶藻链霉菌 刺五加 内生放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湛江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资源勘探及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许敏 李静 +11 位作者 戴素娟 高春燕 刘佳萌 庹利 王飞飞 李小俊 刘少伟 蒋忠科 罗辉 张海涛 江黎明 孙承航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6-34,共9页
目的勘探广东湛江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为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和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样品经表面消毒后粉碎,10种不同培养基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测定并比对16S r RNA基因序列,开展放线菌多样性分析;经发酵,离心,乙酸乙酯萃... 目的勘探广东湛江红树林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为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和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样品经表面消毒后粉碎,10种不同培养基分离放线菌;通过PCR扩增、测定并比对16S r RNA基因序列,开展放线菌多样性分析;经发酵,离心,乙酸乙酯萃取上清液,旋转蒸发获得浓缩物,甲醇溶解制成样品;采用纸片扩散法对样品进行抗菌活性筛选;采用96孔板法,以秀丽隐杆线虫为对象,对样品进行杀线虫活性筛选;基于PCR的基因筛选技术初步探测活性菌株NRPS、PKS I、PKS II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结果经形态特征排重,从11份植物样品中共得到放线菌159株,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它们分布于8个目12个科19个属,其中链霉菌属为优势菌属,菌株IP4SC6为海藻球菌属潜在新种;发酵88株放线菌,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浓缩物测活结果表明,至少对一株检定菌表现为阳性的菌株有46株,总阳性率为52.27%,其中36株菌可能存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8株可能同时具有3种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对秀丽隐杆线虫有较强杀虫活性的放线菌有3株,LC50值分别为83.2,132.0和138.0mg/m L。结论广东湛江红树林植物中存在多样性丰富的药用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及新抗生素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放线菌 耐药菌 秀丽隐杆线虫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tinoplanes sichuanensis sp.nov I03A-00723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董国霞 孙薇 +7 位作者 张玉琴 余利岩 袁丽杰 姜威 司书毅 王玉成 孙承航 张月琴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目的分离、鉴别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sichuanensis sp.nov)I03A-00723菌株产生的活性组分。方法对I03A-00723菌株进行发酵,采用硅胶柱层析和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对获得的组分进行理化性质、UV、MS、1H-NMR、13C-NMR等数据分析... 目的分离、鉴别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sichuanensis sp.nov)I03A-00723菌株产生的活性组分。方法对I03A-00723菌株进行发酵,采用硅胶柱层析和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对获得的组分进行理化性质、UV、MS、1H-NMR、13C-NMR等数据分析及活性测定。结果通过分离纯化,从I03A-00723发酵产物中分离到8个单一组分,其中,组分95-2,135已分别被鉴定为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其它几个具有抗VRE和PDF酶活性的小组分的结构有待鉴定。结论在Actinoplanes sichuanensis sp.nov I03A-00723的发酵产物中发现抗VRE和抑制PDF酶的活性物质;首次从游动放线菌中分离得到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NOPLANES sichuanensis SP.NOV I03A-00723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大豆苷元 染料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芽孢杆菌XZ7中Amicoumacin类抗生素的分离鉴定与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少伟 夏曼 +6 位作者 高强 蒋忠科 胡辛欣 何琪杨 游雪甫 张玉彬 孙承航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0,64,共7页
采用UPLC-DAD-MS分析发现西藏当雄土壤来源芽孢杆菌XZ7发酵液中的Amicoumacin类化合物,并利用反相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发现的3个Amicoumacin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紫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及文献比对,鉴定3个化... 采用UPLC-DAD-MS分析发现西藏当雄土壤来源芽孢杆菌XZ7发酵液中的Amicoumacin类化合物,并利用反相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发现的3个Amicoumacin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紫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及文献比对,鉴定3个化合物分别为:Bacilosarcin A(1)、Bacilosarcin B(2)和Bacilosarcin C(3)。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MIC=4-16μg/m L);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HepG2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抑制作用最强,IC_(50)值为2.8μM。同时,化合物2对MCF-7和He La肿瘤细胞也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IC(50)值分别为6.2μM和4.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icoumacin 芽孢杆菌 Bacilosarcin 葡萄球菌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布泊地区沙生植物根际放线菌多样性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庹利 旭格拉.哈布丁 +8 位作者 郭琳 张玉琴 陶玲 王飞飞 刘佳萌 蒋忠科 潘臻 张玉彬 孙承航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研究罗布泊地区沙生植物根际放线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以期发现新药用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2种分离方法,6种分离培养基,从两种沙生植物24份根际土样中分离放线菌;对其中131株放线菌发酵液及乙酸乙酯提取液采用抗菌、杀线虫模型进... 目的研究罗布泊地区沙生植物根际放线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以期发现新药用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2种分离方法,6种分离培养基,从两种沙生植物24份根际土样中分离放线菌;对其中131株放线菌发酵液及乙酸乙酯提取液采用抗菌、杀线虫模型进行活性筛选,并根据活性测定结果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对其中66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共分离到放线菌154株,53株在其中一个或两个活性筛选模型中都显示为阳性,总阳性率为40.46%,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66株放线菌分布在12个属,除了优势菌链霉菌(Streptomyces)外,还发现了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e),喜冷杆菌属(Cryobacterium),异壁放线菌属(Actinoalloteichus),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普氏菌属(Prauserella),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放线产孢菌属(Actinomycetospora),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等稀有放线菌属,菌株CA15-2与GenBank数据库中最近种Nocardiopsis nikkonensis YU1183-22T(GenBank登录号:AB491226)的相似性约为94%,可能为潜在的新属或新种。结论罗布泊地区沙生植物根际存在较为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并能产生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 沙生植物 根际 放线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西藏来源链霉菌10-37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8
作者 王嘉涵 常珊珊 +4 位作者 陈铭旭 何宁 王梦源 解云英 袁丽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9-1296,共8页
目的对1株西藏来源链霉菌10-3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在分子网络指导下,利用HW40 C凝胶柱、Flash快速液相分离制备色谱仪、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单体化合物进行... 目的对1株西藏来源链霉菌10-3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在分子网络指导下,利用HW40 C凝胶柱、Flash快速液相分离制备色谱仪、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后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从链霉菌10-37的菌丝体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代谢产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oxazolomycin A3(1)和A4(2),以及2个已知化合物oxazolomycin A2(3)和oxazolomycin B(4)。其中化合物1和2为化合物3的一对几何异构体,它们三烯部分的构型分别为(4’E,6'E,8'E)(1)、(4’Z,6'E,8'E)(2)、(4’Z,6'Z,8'E)(3)、(4’E,6'E,8'E)(4)。结论西藏特境的地理优势结合分子网络分析的策略,可以更高效地挖掘新结构次级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分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邀主编点评
9
作者 洪斌 孙承航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F0002-F0002,I0001,I0002,共3页
当今世界正面临多重健康威胁,从新发突发传染病和耐药菌感染,到恶性肿瘤与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挑战,人类对新型生物活性分子的需求愈发迫切。微生物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其代谢产物在多样性与功能性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始... 当今世界正面临多重健康威胁,从新发突发传染病和耐药菌感染,到恶性肿瘤与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挑战,人类对新型生物活性分子的需求愈发迫切。微生物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其代谢产物在多样性与功能性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始终是药物发现与生物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的研究正从传统的培养筛选与分离鉴定,迈向更加理性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威胁 新发突发传染病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河洞放线菌多样性和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以阴河洞和杉林洞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戴素娟 郭琳 +7 位作者 刘少伟 李静 庹利 周文龙 吴克华 贺卫 李坡 孙承航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4-630,共7页
放线菌是微生物中重要的药用菌,其产生的抗生素是20世纪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但随着抗生素滥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因此从特殊生态环境中发现新放线菌物种和新抗生素克服耐药是科研人员正在尝试的途径之一,文章初步探究双河洞... 放线菌是微生物中重要的药用菌,其产生的抗生素是20世纪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但随着抗生素滥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因此从特殊生态环境中发现新放线菌物种和新抗生素克服耐药是科研人员正在尝试的途径之一,文章初步探究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和杉林洞两个支洞的放线菌多样性,并对分离菌株的抗菌活性进行筛选。以纯培养方法获得放线菌,以16S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菌株类别,获得的菌株进行液体发酵,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发酵产物对真菌和细菌的抗菌活性,同时用PCR技术进行NRPS、PKS I和PKS II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探测。从两个支洞样品中分离到的放线菌分布于7个科10个属,两个洞共66株放线菌中有32株的发酵产物在至少一个抗菌活性筛选中显示阳性,总阳性率为48.5%。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初步探测结果显示,31株菌存在至少一个生物合成基因,NRPS 28株,PKS I17株,PKS II 21株,其中12株同时具有3种生物合成基因。初步显示了双河洞系统蕴含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放线菌 纯培养 生物合成基因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的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越 李小俊 +5 位作者 陈建宏 蒋莲秀 何玉林 韦晗宁 孙承航 黄大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3-818,共6页
目的对分离自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放线菌(B200、B205)进行抗菌活性研究及鉴定。方法观察两株放线菌的形态特征;通过PCR扩增、测定并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析;通过液体发酵、萃取等方法,... 目的对分离自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放线菌(B200、B205)进行抗菌活性研究及鉴定。方法观察两株放线菌的形态特征;通过PCR扩增、测定并比对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分析;通过液体发酵、萃取等方法,分别获得发酵液水相、发酵液酯相和菌丝丙酮浸提液三类样品;样品通过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从红树林根际土壤分离的两株放线菌,其发酵液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对比结果显示,菌株B200和B205分别与有效发表菌株Agromyces subbeticus DSM16689~T的相似率为98.01%和Micromonospora rosaria DSM 803~T的相似率为99.73%,菌株B200可能为壤霉菌属潜在新种,B205初步鉴定是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rosaria DSM 803~T的变种。结论分离自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放线菌其次级代谢产物有较强抗菌活性,具有从中发现新抗生素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仑河口 红树林 放线菌 抗菌活性 耐药菌 16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及鉴定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X-10产生的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2
作者 焦欣雨 周琬宜 +3 位作者 吴秀丽 任晋玮 江冰娅 郭正彦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1-700,共10页
目的从宁夏枸杞种植地的土壤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X-10中分离并鉴定其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Streptomyces sp.NX-10的发酵提取产物,利用采集... 目的从宁夏枸杞种植地的土壤来源链霉菌Streptomyces sp.NX-10中分离并鉴定其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Streptomyces sp.NX-10的发酵提取产物,利用采集的质谱和核磁共振数据并结合文献比对,解析化合物结构。另外,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评估其抗细菌活性。结果本研究从Streptomyces sp.NX-10中成功分离出5个白黄菌素类化合物(alboflavusins,AFNs),包括一个含有开环哒嗪结构的新环六肽化合物AFN 741(1)及4个已知化合物AFN A4(2)、AFN A1(3)、AFN B1(4)和AFN A5(5)。抗细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5对革兰阳性细菌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5对藤黄微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值为0.39μmol/L。结论Streptomyces sp.NX-10能产生具有环六肽结构的白黄菌素类次级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链霉菌 白黄菌素 环六肽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基因组挖掘策略的草铵膦三肽生产菌的发现
13
作者 柳佳欣 王霁萌 +1 位作者 贺海燕 车永胜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2-1089,共8页
目的对不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chromogenes var.Streptozoticus)NRRL 3125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系统分析,并利用培养条件优化和基因敲除,证实该菌株是1株新的草铵膦三肽生产菌。方法首先,利用antiSMASH等生物信息学工... 目的对不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chromogenes var.Streptozoticus)NRRL 3125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系统分析,并利用培养条件优化和基因敲除,证实该菌株是1株新的草铵膦三肽生产菌。方法首先,利用antiSMASH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链霉菌NRRL 3125的基因组进行分析与注释,结合NCBI数据库对蛋白进行功能预测与分析,提示菌株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为挖掘活性天然产物提供理论指导。其次,通过序列同源性比对以定位目标基因簇,通过优化培养条件以激活该基因簇,并运用基因敲除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技术对目标基因簇的产物进行确定。结果不产色链霉菌NRRL 3125基因组中含有一条与已知草铵膦三肽的生物合成基因簇高度相似的基因簇,二者的开放阅读框具相同的组织排列方式,并且编码的蛋白具有59%~96%的同源性,特定培养条件可以激活该基因簇的表达。对基因簇中3个结构基因进行敲除并发酵验证,证实了该基因簇与草铵膦三肽生物合成相关,说明链霉菌NRRL 3125是一株新的含磷化合物生产菌。结论链霉菌(Streptomyces achromogenes var.Streptozoticus NRRL 3125)基因组中存在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为目标分子的获取提供高效且科学的指导,为挖掘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挖掘 链霉菌 草铵膦三肽 生物合成 天然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利川喀斯特洞穴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祖健 刘少伟 +7 位作者 庹利 刘佳萌 李飞娜 张佳璇 彭琴 李小俊 李静 孙承航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6-195,共10页
目的勘探湖北利川喀斯特洞穴放线菌多样性并进行抗菌活性筛选,以期发现新的药用微生物资源,为新抗生素发现奠定基础。方法采用10种分离培养基,从来自3个洞穴内的38份样品中分离放线菌;通过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开展... 目的勘探湖北利川喀斯特洞穴放线菌多样性并进行抗菌活性筛选,以期发现新的药用微生物资源,为新抗生素发现奠定基础。方法采用10种分离培养基,从来自3个洞穴内的38份样品中分离放线菌;通过基于16S r 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开展放线菌多样性研究;对67株放线菌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浓缩物和菌丝体丙酮浸提浓缩物进行抗菌活性筛选;阳性菌株进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PKSⅠ、PKSⅡ和NRPS的初步筛选。结果从38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97株放线菌,它们分布于6个目13个科24个属,其中链霉菌为优势菌属,菌株T3-7-1为微杆菌科的一个潜在新分类单元;发酵67株放线菌,均在至少一个抗菌活性检测中显示为阳性;67株阳性菌株中有63株基于PKSⅠ、PKSⅡ或NRPS基因的引物PCR扩增出相应的目的条带,表明这些放线菌可能含有相应的PKSⅠ、PKSⅡ或NRPS基因。结论湖北利川喀斯特洞穴中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及新抗生素的潜力,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放线菌 多样性 抗菌活性 基因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沙棘根瘤及根际土壤放线菌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罗亚军 孙红敏 +2 位作者 何宁 袁丽杰 解云英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5-236,共12页
探索西藏林芝与山南地区沙棘根瘤及其根际土壤样品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及抗菌活性,为天然产物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微生物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对10份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离,后经菌株16S rRNA序列测序,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 探索西藏林芝与山南地区沙棘根瘤及其根际土壤样品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及抗菌活性,为天然产物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微生物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对10份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离,后经菌株16S rRNA序列测序,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放线菌种属多样性;利用微孔板法对代表性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及抗菌活性评价;进一步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考察活性菌株代谢产物情况。从10份样品中分离到112株放线菌,分属于7个目12科23个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有17株放线菌至少对一种检定菌有抗菌活性,阳性抑菌率为36.9%。有16株放线菌对临床常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有较强抑制活性,其中13株放线菌对MRSA抑制率超过阳性对照药万古霉素;另外有7株放线菌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有抑制活性,其中Streptomyces sp.XZ19-363对CRAB抑菌作用最强,抑制率为91.3%,UPLC-MS分析显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产生了较为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西藏林芝与山南地区沙棘根瘤及其根际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资源丰富多样,同时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且代谢产物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根瘤 根际土壤 放线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高原盐湖放线菌Nocardiopsis sp.N85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翟晓旭 刘迪 +6 位作者 隋丽英 罗轲轲 张本印 张得钧 薛春梅 刘少伟 孙承航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7-517,共11页
目的对藏北高原当穹错盐湖来源放线菌N85进行初步分子鉴定及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法通过菌株16S rRNA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初步确定N85的分类地位;以抗菌活性及代谢物丰富度为指标,采用OSMAC策略确定最佳发... 目的对藏北高原当穹错盐湖来源放线菌N85进行初步分子鉴定及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法通过菌株16S rRNA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构建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初步确定N85的分类地位;以抗菌活性及代谢物丰富度为指标,采用OSMAC策略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基于HPLC-UV、UPLC-Q-TOF-MS及UNIFI数据库筛查技术,对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预测;通过硅胶柱色谱和反相HPLC分离纯化活性成分;经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菌株N85隶属于拟诺卡菌属放线菌,经过OSMAC培养基优化,从菌株粗提物中预测并分离鉴定3个活性产物,分别为萘醌类化合物2-methoxy-1,4-naphthoquinone(1),吡喃酮类化合物norcardiatone A(2)和norcardiatone C(3),其中化合物1为主要活性成分。化合物1~3首次从内陆盐湖来源放线菌中分离获得。结论应用光谱、质谱等多谱学数据分析结合UNIFI数据库筛查等策略,可快速实现天然产物的早期结构排重,对加速新型抗生素的高效发现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 拟诺卡菌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预测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枝柽柳内生真菌Talaromyces stollii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同美 毛梦佳 +5 位作者 雷丽娟 许艳妮 郑瑞芳 邢建国 司书毅 陈明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4-480,共7页
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和纯化方法,从多枝柽柳内生真菌Talaromycesstollii的大米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次级代谢产物,经ESI-MS、^(1)HNMR、^(13)CNMR和旋光比较等多种波谱技术,分... 通过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和纯化方法,从多枝柽柳内生真菌Talaromycesstollii的大米发酵培养物中分离得到了7个次级代谢产物,经ESI-MS、^(1)HNMR、^(13)CNMR和旋光比较等多种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penipyridone D(1),penipyridone E(2),penipyridone F(3),berkeleyamide C(4),chrodrimanin A(5),(S)-pestalasin A(6),peniazaphilin B(7),化合物1~4为少有的苄基吡啶酮类生物碱,首次从蓝状菌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和6对KLF2具有一定的上调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状菌属 内生真菌 吡啶酮类生物碱 多枝柽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株红树林来源链霉菌的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叶景静 卢覃培 +3 位作者 贾舒涵 郑红芸 孙承航 黄大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34-1139,共6页
目的对分离自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链霉菌B353和B486进行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放线菌,ISP2培养基纯化菌株;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来构建系统进化树;... 目的对分离自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的两株链霉菌B353和B486进行鉴定和抗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4种培养基分离放线菌,ISP2培养基纯化菌株;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来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其抗菌活性;观察两株链霉菌的形态特征;利用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对活性物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菌株B353和B486可能是Streptomyces seoulensis NRRL B-24310T的两个变种。抗菌活性筛选表明,B353和B486这两株链霉菌对不同的鉴定菌株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较强。TLC的分析结果表明,链霉菌B353和B486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活性的物质。结论分离自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的放线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存在从中发现有着天然活性的新抗生素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线菌 链霉菌 红树林 茅尾海 抗菌活性 16S rRNA T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FN14抗LINE-1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洋 丁寄葳 +2 位作者 陈淑敏 岑山 李晓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69-679,共11页
长散在核重复序列1 (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1, LINE-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体基因组中唯一具有自主转座活性的逆转录转座子,其转座常引起宿主基因组不稳定,从而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严重基因疾病的发生。宿主因子在宿主抗... 长散在核重复序列1 (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1, LINE-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体基因组中唯一具有自主转座活性的逆转录转座子,其转座常引起宿主基因组不稳定,从而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严重基因疾病的发生。宿主因子在宿主抗LINE-1转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宿主因子SLFN14作为免疫系统重要组成员,具有抗病毒活性。本实验室研究发现SLFN14对于LINE-1的转座具有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其具体的作用机制,通过对LINE-1复制周期中的转录、翻译、逆转录、整合环节进行实验分析,证实SLFN14能够通过影响LINE-1 mRNA转录过程及其半衰期,降低LINE-1 mRNA的水平,从而影响LINE-1蛋白及cDNA表达水平,最终导致LINE-1复制受阻。同时,通过对SLFN14活性中心的定位,本研究还发现SLFN14的抗LINE-1活性与其核糖核酸内切酶结构域和核糖体结合结构域密切相关。上述研究结果展示了SLFN14调控LINE-1复制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宿主因子调控网络,为控制因LINE-1复制引起的基因组不稳定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座 逆转录转座子 LINE-1 SLFN14 5’-UTR内部启动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E-1在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寇艳妮 岑山 李晓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1-579,共9页
长散布元件-1(long interspersed elements-1,LINE-1)约占人类基因组的17%,是人类基因组中唯一具有自主转座能力的转座子。LINE-1可通过逆转录转座过程插入到新的基因位点上,从而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因而机体对LINE-1的复制和转座有... 长散布元件-1(long interspersed elements-1,LINE-1)约占人类基因组的17%,是人类基因组中唯一具有自主转座能力的转座子。LINE-1可通过逆转录转座过程插入到新的基因位点上,从而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因而机体对LINE-1的复制和转座有着严格的限制,在正常体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LINE-1的表达。然而,在绝大多数的肿瘤组织或癌组织中LINE-1的表达却普遍存在,提示LINE-1的表达和转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LINE-1在肿瘤细胞中的差异表达可以作为肿瘤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同时也可作为肿瘤治疗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LINE-1作为肿瘤治疗潜在靶点的可行性也在评估和验证中。本文介绍了在临床方面LINE-1作为肿瘤诊断、预后方面的应用,以及作为肿瘤治疗潜在靶点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散布元件-1 肿瘤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