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昭庆 禇嘉祐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1-1364,共14页
人类遗传多样性表现为世界各种族、民族和个体间存在的基因组差异,是探讨人类进化与迁徙、环境与遗传背景相互作用、疾病与健康影响因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中国具有世界1/5的人口,有56个民族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人类遗传多样性表现为世界各种族、民族和个体间存在的基因组差异,是探讨人类进化与迁徙、环境与遗传背景相互作用、疾病与健康影响因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中国具有世界1/5的人口,有56个民族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部分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章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形态学标记、生化及免疫学标记、DNA遗传标记在我国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线粒体DNA、Y染色体DNA和HLA标记在中国不同民族源流和相互关系、东亚现代人起源和迁移等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我国在中华民族遗传资源保存和利用、疾病易感基因和环境适应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中国人基因组结构研究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遗传多样性 遗传标记 基因组 易感基因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4个民族群体HLA-G基因14bp插入/缺失多态的分布特征及其HLA-A位点的相关性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华 陶玉芬 +6 位作者 史磊 姚宇峰 向昊 林克勤 黄小琴 褚嘉祐 史荔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1-167,共7页
近年来,位于HLA-G基因第8外显子3′UTR的一个14 bp插入/缺失多态位点与复发性流产、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癌等疾病相关而引起广泛关注。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不同群体的HLA-G基因14 bp插入/缺失频率具有群体语系分布特点。文章对土族... 近年来,位于HLA-G基因第8外显子3′UTR的一个14 bp插入/缺失多态位点与复发性流产、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肝癌等疾病相关而引起广泛关注。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不同群体的HLA-G基因14 bp插入/缺失频率具有群体语系分布特点。文章对土族、裕固族、傈僳族和怒族进行HLA-G基因14 bp插入/缺失的基因分型,结合HLA-A基因分型数据,分析土族、裕固族、傈僳族和怒族4个民族群体中14 bp插入/缺失与HLA-A等位基因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尽管HLA-G基因14 bp插入频率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具有各自群体的特点,但遵循着按语系及语族分布的规律,除汉藏语系汉语族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差异外,语族间差异明显;(2)不同群体中,14 bp插入与不同的HLA-A等位基因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G基因 14bp插入 缺失多态 少数民族群体 语系 HLA-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214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禹 杨宏英 +1 位作者 姚宇峰 李传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微小RNA(miRNA)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在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miR-214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异常,并可通过与多种宫颈癌相关基因(包括Plexin-B1、GALNT7以及TFAM等)的相互作用抑制宫颈癌细胞... 微小RNA(miRNA)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在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显示,miR-214在宫颈癌细胞中表达异常,并可通过与多种宫颈癌相关基因(包括Plexin-B1、GALNT7以及TFAM等)的相互作用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促进宫颈癌细胞的凋亡。文中就近年来有关miR-214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探索miR-214与宫颈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为宫颈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miR-214 异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异源基因表达的毕赤酵母启动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金晓媚 马雁冰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71-74,共4页
甲醇营养型毕赤酵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蛋白表达宿主系统,易于高密度发酵、具有真核细胞翻译后加工修饰特点,适于异源蛋白分泌表迭。转录调控是控制蛋白高效表达的关键环节,启动子是其中重要的元件。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 甲醇营养型毕赤酵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蛋白表达宿主系统,易于高密度发酵、具有真核细胞翻译后加工修饰特点,适于异源蛋白分泌表迭。转录调控是控制蛋白高效表达的关键环节,启动子是其中重要的元件。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甲醇诱导型A0X1启动子和组成型的GAP启动子,已成功用于一些异源蛋白的表达。近年来,发现了其他一些可供利用的启动子,包括来自管家基因的启动子如TEF、PGK1,以及具有特殊调控机制的启动子如FLD、PH089等。此外,通过对启动子进行序列改造,构建启动子文库,实现了对启动子的精细调控。不同的启动子具有各自独特的调控机制与特点,就毕赤酵母启动子在异源蛋白表达应用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赤酵母 启动子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人灵长类帕金森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永芳 吴正存 马开利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4-142,共9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已有的治疗手段仍不能从根本上逆转疾病的进程,而治疗手段的发现和评价离不开动物模型的建立,一个可靠、有效的动物模型将有利于PD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目前已有的治疗手段仍不能从根本上逆转疾病的进程,而治疗手段的发现和评价离不开动物模型的建立,一个可靠、有效的动物模型将有利于PD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法以及药物筛选的研究。啮齿类动物和非脊椎动物已被广泛用于建立PD模型,但其并不能完全呈现人类PD的行为学和病理特征,而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NHP)在生理、解剖结构和免疫等方面与人最为接近,更适合用来探索疾病机理和发现新的治疗方式,因此,本文就帕金森病NHP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综述,为帕金森病NHP模型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P 帕金森病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α-突触核蛋白原纤维的帕金森氏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海玉 吴正存 马开利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3-108,共6页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学标志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可见部分的一种球状包涵体,称为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LBs的主要成分为部分中空的放射状淀粉样纤维,而该淀粉样纤维的主要成...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学标志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可见部分的一种球状包涵体,称为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LBs的主要成分为部分中空的放射状淀粉样纤维,而该淀粉样纤维的主要成分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AS)。AS与PD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PD致病机制研究中的关键蛋白。AS的原纤维具有独特的传播特性,且能诱发产生与PD病理相类似的一系列特征,因此其可以作为建立PD模型的全新材料。本文就基于AS原纤维的PD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氏病 Α-突触核蛋白 原纤维 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HPV-16型E6、E7基因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晓琳 刘峰 +5 位作者 姚月婷 李亚东 周竞贤 易力 姚宇峰 俞建昆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7-23,共7页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HPV-16)是引起宫颈癌的一种主要高危型病毒,其2个致癌基因E6和E7的核酸序列变异可能会影响其对宿主细胞的致癌性,已有研究表明其序列突变呈现地域差异性。因此,研究不同地域HPV-16这2个基...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HPV-16)是引起宫颈癌的一种主要高危型病毒,其2个致癌基因E6和E7的核酸序列变异可能会影响其对宿主细胞的致癌性,已有研究表明其序列突变呈现地域差异性。因此,研究不同地域HPV-16这2个基因的变化情况是宫颈癌流行病学调研的主要内容,也可为研究E6和E7的致癌性积累数据。研究以NCBI登录号为NC_001526.2的HPV-16型病毒的序列为参照,采用Neighbor-joining方法对云南地区74例HPV-16样本的E6、E7的DNA序列构建进化树,结果显示:只有亚洲和欧洲变异亚型,而没有发现非洲1、非洲2、亚-美洲和北美洲这4种变异亚型。DNA序列分析显示:E6的碱基突变以T178G(D25E,59.46%)和T350G(L83V,8.11%)为主,E7的碱基突变主要以A647G(N29S,59.46%)和T846C(同义突变,60.81%)为主。发现E6的新突变有A95G(同义突变,1.35%)和A135G(K11R,1.35%);E7的新突变有C625T(L22F,1.35%)、C627T(同义突变,12.16%)、G689A(G43E,1.35%)、T748G(S63A,1.35%)。此外还发现有一个共突变现象:T178G(D25E,59.46%)-A647G(N29S,59.46%)-T843C(同义突变,21.62%)-T846C(同义突变,60.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16 E6基因突变 E7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理白族HLA-DRB1、-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琼 姚宇峰 +7 位作者 史荔 史磊 孙浩 黄小琴 林克勤 陶玉芬 易文 褚嘉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88-1091,共4页
目的:了解白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Ⅱ类基因-DRB1-、DQB1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124名云南大理洱源白族健康个体进行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共检出21种DRB1等位基因,15种DQB... 目的:了解白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Ⅱ类基因-DRB1-、DQB1位点的遗传多态性。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124名云南大理洱源白族健康个体进行HLA-DRB1-、DQB1等位基因分型。结果:共检出21种DRB1等位基因,15种DQB1等位基因。其中主要的等位基因有DRB1*1202(26.61%)、DRB1*0901(13.89%)、DRB1*0803(9.92%)、DQB1*0301(31.45%)、DQB1*0601(10.08%)和DQB1*0401(8.06%)。主要单倍型包括DRB1*1202-DQB1*0301(20.08%)和DRB1*0803-DQB1*0601(7.19%)。结论:大理白族同其他10个民族群体HLA-DRB1、DQB1频率比较和聚类分析显示大理白族属于中国南方人群,但与其他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有着独特的HLA基因特性,对群体遗传及疾病相关性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 PCR-SSP 基因多态性 白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8例异常血红蛋白HbE纯合子的血液学表型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番云华 郭薇霞 +4 位作者 罗赛丽 谭仙荣 葛世军 杨必清 杨昭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80-1584,共5页
目的:分析HbE纯合子的血液学表型特征。方法:选取78例云南籍HbE纯合子患者,采用血常规指标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血液表型,采用PCR-荧光杂交法检测地中海贫血常见基因突变类型,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成人和儿童、男性和女性的贫血比例和程度... 目的:分析HbE纯合子的血液学表型特征。方法:选取78例云南籍HbE纯合子患者,采用血常规指标和血红蛋白电泳分析血液表型,采用PCR-荧光杂交法检测地中海贫血常见基因突变类型,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成人和儿童、男性和女性的贫血比例和程度以及合并α地中海贫血后的血液学参数变化。结果:在HbE纯合子中,19例儿童有89.5%发生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其中轻度贫血占78.9%,中度贫血占10.5%;48例女性中有39.6%发生轻度贫血;11例男性HbE纯合子则未呈现贫血表型。HbE纯合子合并α地中海贫血后MCV和MCH较单纯HbE纯合子高(P<0.05)。结论:HbE纯合子临床表型具有较大异质性,与年龄、性别和是否合并α地中海贫血突变有关。儿童、成年女性比成年男性更易表现出轻到中度贫血,合并α地中海贫血后HbE病的红细胞小细胞低色素程度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E纯合子 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遗传背景对赫姆斯疏螺旋体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巍 陶玉芬 +1 位作者 程美慧 刘红旗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47,共6页
为了确定宿主的遗传背景对回归热赫姆斯疏螺旋体感染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了3种常用的不同遗传背景小鼠(C57BL/6、Balb/c和ICR),经腹腔注射感染回归热赫姆斯疏螺旋体,每天计数细菌和记录神经症状,并通过ELISA法分析血液中螺旋体特异性IgG及... 为了确定宿主的遗传背景对回归热赫姆斯疏螺旋体感染的影响,本研究选用了3种常用的不同遗传背景小鼠(C57BL/6、Balb/c和ICR),经腹腔注射感染回归热赫姆斯疏螺旋体,每天计数细菌和记录神经症状,并通过ELISA法分析血液中螺旋体特异性IgG及IgM抗体水平。结果表明,在整个21 d实验观察期内,回归热螺旋体在三种不同遗传背景小鼠体内均能高效复制,且菌血症呈周期性地发生。螺旋体特异性IgG抗体,随着感染时间推移而逐渐升高,并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螺旋体特异性IgM抗体呈现周期性地下降和回升。C57BL/6和ICR小鼠从感染后第9 d开始出现神经症状,并于第15 d达到高峰,然而ICR小鼠症状没有C57BL/6小鼠的严重。Balb/c小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宿主的遗传背景影响回归热螺旋体感染引起中枢神经性疾病的致病性,并且进一步确认了C57BL/6小鼠是所研究的3种小鼠中最为合适的回归热螺旋体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热 赫姆斯疏螺旋体 菌血症 神经症状 遗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的核易位机制及其功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国祥 杜廷福 马开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38-1144,共7页
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是一种脑内含量丰富的可溶性蛋白质,既能参与正常突触功能的维持和囊泡运输,又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然而其确切的功能目前仍未完全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在生理条件下,α-突触核蛋白主要定位... 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α-Syn)是一种脑内含量丰富的可溶性蛋白质,既能参与正常突触功能的维持和囊泡运输,又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然而其确切的功能目前仍未完全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在生理条件下,α-突触核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少部分能定位在细胞核中,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兹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大脑及氧化应激的细胞中,均发现α-突触核蛋白趋向于向细胞核中聚集。α-突触核蛋白核易位受到多种因素的精密调控,除自身氨基酸序列外,还受到其129位丝氨酸磷酸化(S129)水平、点突变(A53T,A30P,G51D)、细胞内Ca2+水平的影响,以及核输入蛋α(importin-α)、三结构域蛋白28(tripartite motif-containing protein 28,TRIM28)等多种蛋白质的精密调控,其异常的核易位则与细胞毒性相关。核易位的α-突触核蛋白能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组蛋白甲基化酶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水平,最终影响染色质的稳定性。此外,α-突触核蛋白能与DNA相互作用,从而改变DNA构象、参与DNA损伤修复及基因表达调控。本文综述了α-突触核蛋白的结构特征,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的细胞核内定位现象,详细的核易位机制及其在胞核中的功能研究进展,将有助于了解α-突触核蛋白生理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核易位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肌萎缩症2A型一晚发家系临床表现及遗传学分析
12
作者 李文武 黄立凡 +3 位作者 张小超 李志宏 黄小琴 孙浩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626-629,共4页
目的:分析晚发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2A型征象病例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家族谱系调查结合临床及基因检测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先证者双侧臀部、双侧大腿肌群萎缩,双小腿后侧肌群明显萎缩,... 目的:分析晚发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CMT)2A型征象病例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采用家族谱系调查结合临床及基因检测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先证者双侧臀部、双侧大腿肌群萎缩,双小腿后侧肌群明显萎缩,血清肌酸激酶值272 U/L,肌电图显示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双下肢神经源性损害(轴索为主)。基因检测发现MFN2基因外显子9的序列变异NM_014874:c.839G> A(p.R280H)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存在外周神经-肌肉受累症状,母亲无临床症状。父亲携带相同杂合突变,母亲并未携带该突变。结论:家族谱系调查结合临床及基因检测是诊断晚发型CMT2A的可靠方法,有助于明确诊断不同类型的神经肌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2A型 MFN2基因 NM_014874:c.839G>A(p.R280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乳鼠侧脑室注射rAAV2/9递送SNCA构建全脑转基因鼠
13
作者 李国祥 潘玥 +2 位作者 胡鹏 杜廷福 马开利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1-98,共8页
目的快速高效地构建一种人源SNCA(hSNCA)的全脑转基因鼠,并初步探究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对新生乳鼠进行双侧侧脑室(intracerebroventricular,ICV)注射携带人源SNCA-EGFP或EGFP的重组腺相关病毒2/9(recomb... 目的快速高效地构建一种人源SNCA(hSNCA)的全脑转基因鼠,并初步探究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对新生乳鼠进行双侧侧脑室(intracerebroventricular,ICV)注射携带人源SNCA-EGFP或EGFP的重组腺相关病毒2/9(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2/9,rAAV2/9)(1.5×10^(13) genome copies(GC)/mL),在2周和3个月龄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模式及亚细胞定位,并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探究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的变化。结果用rAAV2/9侧脑室注射的方式成功构建了hSNCA全脑转基因鼠,α-突触核蛋白在整个脑中广泛表达,且趋向于在嗅球、皮层、海马、间脑及中脑中高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嗅球、皮层、海马的CA2/3区及小脑的浦肯野细胞中观测到α-突触核蛋白在神经元胞核中表达的现象,α-突触核蛋白过表达引起了胶质增生。此外,在嗅球及大脑皮层检测到α-突触核蛋白Ser129磷酸化(pS129)及聚集。结论快速成功地构建了一种hSNCA全脑转基因小鼠模型,其α-突触核蛋白持久地高表达,并出现胶质增生和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现象,为研究α-突触核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转基因 乳鼠注射 胶质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