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劳动生产率水平: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逻辑起点
被引量:9
- 1
-
-
作者
燕晓飞
-
机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处
-
出处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2-121,共10页
-
基金
中华全国总工会2019年重点课题“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9-QZYJH-02)
-
文摘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有机地联系了在一起,而二者联系的逻辑起点就是提高产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通过分析我国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世界上是最快的,但近10年来却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当前我国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水平与发达经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提升职工工作满意度和职工素质是提高产业工人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工人对收入水平的满意度直接影响职工工作满意度;提升工人技能培训应该有的放矢,产业工人的培训体制改革应与人才引进同步进行。
-
关键词
产业工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劳动生产率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
Keywords
industrial worker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labor
-
分类号
F428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我国高校专业动态调整困局及解困思路
被引量:15
- 2
-
-
作者
张勇
燕晓飞
-
机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经济系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处
-
出处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3-52,共10页
-
基金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7年教改重点项目“高校新增专业申报建设难点及应对”(JG1704)
教育部2019年特色专业创新项目“经济学专业数据支撑体系建设与实施”(JYJG201901)。
-
文摘
专业的属性决定了高校专业设置应当遵循知识体系和学生成长双重逻辑,并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当前,中国高校专业动态调整面临着需求信号识别、专业建设权限设置、高校间专业竞争等三重困局。破解这些困局需要从理论上明晰教育的本质,把培养个体和社会双向满意的通专结合的高等人才作为高校专业建设的总目标,按照五育并举的时代新要求,合理区分教育管理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市场用人单位、第三方机构在高校专业设置中的权责,并从理论研究、培养模式、师资考核、教育经费、合作办学等方面积极配套支持。
-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专业设置
专业调整
专业动态调整
人才培养
-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major setting
major adjustment
dynamic adjustment of majors
personnel training
-
分类号
G647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梁启超公民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赵光勇
陈邓海
-
机构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科研处
-
出处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1-93,共3页
-
文摘
梁启超作为清末民初的舆论和思想领军人物,对中西文化的心理差异有着深刻的认识,看到了西方近代公民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对立,意识到中国国民的心理状态是建立民族国家的巨大障碍。他将公民意识的培养看作是近代民族国家构建的基础性工程,提出了"新民"概念,呼吁培育适合现代宪政制度的公民文化。我们重新检视梁启超的公民理论,对于当下中国方兴未艾的政治文明建设,对于未来的中国政治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关键词
梁启超
公民理论
新民说
-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