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一代测序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和溯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云哲 王琳 +3 位作者 张喜悦 邹明 王君玮 赵格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10期37-44,共8页
下一代测序技术是一次性可对几十万到几亿的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的高通量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为了解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本文综述了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基本情况,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的优势,以及在... 下一代测序技术是一次性可对几十万到几亿的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的高通量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为了解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本文综述了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基本情况,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的优势,以及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和溯源方面的应用,以期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防控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一代测序技术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风险识别 溯源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乳中致病微生物污染来源、危害与消减措施 被引量:6
2
作者 肖沙 赵格 +4 位作者 赵建梅 张喜悦 刘娜 徐莹 王君玮 《中国乳业》 2023年第5期65-70,76,共7页
生鲜乳中致病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乳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本文分析了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并对生鲜乳中可能携带的对消费者健康有影响的37种病原微生物综合其致病性和耐药基因传播进行危害分析,明确了需优先管控的致病微生物风险排序,... 生鲜乳中致病微生物污染严重影响乳及其制品的质量安全。本文分析了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并对生鲜乳中可能携带的对消费者健康有影响的37种病原微生物综合其致病性和耐药基因传播进行危害分析,明确了需优先管控的致病微生物风险排序,为我国生鲜乳全产业链中致病微生物认知、防控、风险评估提供技术参考。同时结合我国生鲜乳不同生产模式,提出影响消费者健康的致病微生物消减措施:养殖环节要加强饲料、牛舍和牛体的微生物控制;挤奶环节加强挤奶工具、挤奶员工、和药浴时的微生物控制;贮运环节要加强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这些针对性防控策略建议,将促进相关方及时跟进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降低乳制品消费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乳 致病微生物 污染来源 危害分析 消减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弯曲菌glyA基因质粒DNA标准物质的研制
3
作者 李昕 张喜悦 +8 位作者 徐佳微 刘意 赵格 曲志娜 王琳 赵建梅 王娟 王君玮 邹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共6页
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方法,研发结肠弯曲菌标准物质。以glyA基因为靶基因建立ddPCR方法,测试该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及灵敏性,并进行临床应用。制备了含结肠弯曲菌glyA基因的候选标准物质,应用所建立的ddPCR... 用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方法,研发结肠弯曲菌标准物质。以glyA基因为靶基因建立ddPCR方法,测试该方法的特异性、重复性及灵敏性,并进行临床应用。制备了含结肠弯曲菌glyA基因的候选标准物质,应用所建立的ddPCR方法对其进行均匀性、稳定性评估并联合9家实验室定值。结果表明,建立的ddPCR方法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制备的标准物质均匀性好,在-20℃条件下可稳定储存12个月,定值结果为5202.60 copies/μL,不确定度为0.43×10^(3)copies/μL。该标准物质的研制,为结肠弯曲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提供了计量溯源和质量控制支撑,有助于推进相关检测试剂的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弯曲菌 glyA基因 标准物质 微滴式数字PCR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猪屠宰过程沙门菌污染状况及其耐药性传播风险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云哲 赵格 +10 位作者 赵建梅 王琳 杨腾腾 高玉斌 黄秀梅 张青青 张喜悦 刘俊辉 耿国芹 王君玮 邹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9-68,共10页
本试验旨在通过监测沙门菌在生猪屠宰各环节和猪肉产品中的污染分布和耐药状况,揭示沙门菌在猪肉生产过程中的传播及耐药情况。选取山东省5个代表性生猪屠宰场为风险观测点,采集肛拭子、屠宰环境拭子、水样品和胴体拭子共552份,参照食... 本试验旨在通过监测沙门菌在生猪屠宰各环节和猪肉产品中的污染分布和耐药状况,揭示沙门菌在猪肉生产过程中的传播及耐药情况。选取山东省5个代表性生猪屠宰场为风险观测点,采集肛拭子、屠宰环境拭子、水样品和胴体拭子共552份,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其中沙门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参照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沙门菌的基因型。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58株沙门菌,总阳性检出率为10.5%(58/552);中小型屠宰场(15.6%,33/212)较大型屠宰场(7.4%,25/340)沙门菌污染严重;屠宰环节预冷前样品检出率最高,为26.7%(8/30);不同类型样品中肛拭子样品的检出率最高,为15.1%(16/106)。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58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6.6%,56/58),多重耐药率为96.6%(56/58);中小型屠宰场分离株较大型屠宰场的整体耐药严重,胴体拭子(46.4%,26/56)和肛拭子(28.6%,16/56)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率高于环境拭子(25.0%,14/56)。MLST基因分型结果显示,58株沙门菌共对应6个ST型,其中ST40型分布最为广泛,在各个环节中均有检出;其次是ST19型。结果表明,生猪屠宰环节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需加强屠宰过程的卫生管控;各规模屠宰场应关注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在产业链和食物链的传播,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防范其可能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猪屠宰 沙门菌 污染风险 耐药传播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