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6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2024年河南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监测
1
作者 靳冬 赵胜杰 尼博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6期9-12,54,共5页
为掌握近年来河南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流行情况,2021—2024年对采自4211场次的80865份猪组织样品进行了PRRS病原学检测,并按年份、月份和季节,区域以及场点类别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时间、空间和群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21—2024年... 为掌握近年来河南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流行情况,2021—2024年对采自4211场次的80865份猪组织样品进行了PRRS病原学检测,并按年份、月份和季节,区域以及场点类别对检测结果进行了时间、空间和群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21—2024年,河南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平均场群阳性率为3.23%,平均个体阳性率为1.18%,近4年PRRSV场群和个体阳性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冬春季节,尤其是1月份和11月份阳性率相对较高;豫东、豫西和豫北地区阳性率相对较高,豫中和豫南地区相对较低;无害化处理厂PRRSV阳性率高于养殖场和屠宰场,种猪场和散养户无阳性样品检出。结果表明:河南省PRRSV分布具有一定时间、空间和群间特征,冬春季节高发、沿黄河和黄河以北地区流行较严重,无害化处理厂污染风险较高。提示应依据病原分布特征和流行规律,加强高发季节和流行区域的PRRS防控及净化工作,同时加强无害化处理厂、屠宰场的清洗消毒和生物安全管理,降低病原流行和散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病原 监测 分析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风险分析在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志诚 李蕾 +2 位作者 王志亮 刘拥军 黄保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9年第11期73-74,共2页
地理风险分析(Geographi cal Risk Analysis,GRA)是指综合地理科学理论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开展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地理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地理学,同时融合和借鉴地图学、测绘学、拓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概率统计学科的技术... 地理风险分析(Geographi cal Risk Analysis,GRA)是指综合地理科学理论和风险评估的方法开展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地理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地理学,同时融合和借鉴地图学、测绘学、拓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概率统计学科的技术和方法综合开展对某一类事件的监测、认知和研究。地理风险分析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当前我国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事件和动物卫生区域化特征逐渐明显化的态势下,地理风险分析的方法在动物卫生相关信息的宏观综合、不同尺度信息融合与扩展、地理事件元数据挖掘和分析以及风险管理的科学决策等诸多方面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风险 风险评估 动物卫生 区域性 禽流感 口蹄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畜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学强 朱传刚 +6 位作者 孙荣钊 李超 甄岳 张志 李彦 马帅 尹斐斐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2期7-14,共8页
为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发展态势,从而为相关防控政策优化提供依据,综述了日本血吸虫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特征,概述了我国当前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阐明了通过综合防控举措的有力实施,该病流行率已显著下降,但仍存在疫情反弹的潜在风... 为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发展态势,从而为相关防控政策优化提供依据,综述了日本血吸虫病的全球流行病学特征,概述了我国当前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状况,阐明了通过综合防控举措的有力实施,该病流行率已显著下降,但仍存在疫情反弹的潜在风险。基于对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能力,深入探讨了在我国“低水平、低度感染”的防控新形势下,继续广泛使用试纸条现场诊断和核酸检测的必要性。同时,针对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控实际,提出强化监测预警、突破防控难点、检测驱动预防、加强部门协作与能力建设、强化科普宣贯教育等防控策略,旨在为血吸虫病的科学防控与最终消除提供信息支持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流行病学 诊断技术 疫病防控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普洱市某羊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海楠 李亚波 +6 位作者 鲁富有 李伟 陶文才 李霞 张文东 张毅 杨宏琳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5期12-15,132,共5页
2023年5月25日,云南省普洱市某羊场羊只出现体温升高(41℃)、呼吸急促、咳嗽、流浆液性鼻液、呻吟哀鸣、卧地不起、四肢伸直等症状,且有羊只死亡,袭击率为87.6%(198/226),病死率为10.6%(21/198)。为查明疫情发生原因,尽快控制疫情,开展... 2023年5月25日,云南省普洱市某羊场羊只出现体温升高(41℃)、呼吸急促、咳嗽、流浆液性鼻液、呻吟哀鸣、卧地不起、四肢伸直等症状,且有羊只死亡,袭击率为87.6%(198/226),病死率为10.6%(21/198)。为查明疫情发生原因,尽快控制疫情,开展了本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综合现场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本起疫情为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购入病羊或感染羊是引发本起疫情的主要原因。经采取对症治疗、紧急免疫、消毒、隔离饲养等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调查结果提示,应规范引羊程序,严格执行落地检疫报告制度,加强对养殖场户的疫病防控知识培训,避免输入性疫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流行病学调查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一起羊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5
作者 郑孟加 陈峰 +8 位作者 李玉杰 孙培培 张娜 曹振山 刘砚涵 孙圣福 陈静 王幼明 兰邹然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1期18-22,共5页
羊产气荚膜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发病突然、病程急促、死亡率高,对养羊业危害极大。2023年9月26日,山东省东营市某养殖场育肥羊发生大量无症状急性死亡情况,死后羊只出现腹胀现象。调查发现,此次疫情发病羊94... 羊产气荚膜梭菌病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传染病,发病突然、病程急促、死亡率高,对养羊业危害极大。2023年9月26日,山东省东营市某养殖场育肥羊发生大量无症状急性死亡情况,死后羊只出现腹胀现象。调查发现,此次疫情发病羊94只,全部死亡,袭击率为4.68%(94/2010),病死率为100%(94/94)。综合现场调查、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药物治疗效果,推断该场羊急性死亡的原因是过快增加饲料中精料比例,加之气温降低、饲养人员更换,羊群自身免疫力下降,导致产气荚膜梭菌大量增殖,引发产气荚膜梭菌病,疫情扩散风险较小。通过降低饲料中精料比例、实施药物治疗、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该起疫情提示,日常应加强场内人员饲养管理及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规范日常工作程序及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暴发调查 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5N1 HPAIV在哺乳动物中的流行事件及相关大流行的风险控制
6
作者 徐婉旖 张富友 +3 位作者 刘朔 彭程 刘华雷 蒋文明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5期28-36,共9页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已从禽类扩散至全球多个哺乳动物物种。本文系统分析了2.3.4.4b分支H5N1 HPAIV在哺乳动物中的跨物种传播特征及其大流行风险。通过分析欧洲皮草动物(水貂、狐狸)、南美洲海洋哺乳动物(海狮、海豚)及美国...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PAIV)已从禽类扩散至全球多个哺乳动物物种。本文系统分析了2.3.4.4b分支H5N1 HPAIV在哺乳动物中的跨物种传播特征及其大流行风险。通过分析欧洲皮草动物(水貂、狐狸)、南美洲海洋哺乳动物(海狮、海豚)及美国奶牛群3个典型H5N1 HPAIV传播案例,揭示病毒可通过基因重配(如BB、B3.2、B3.13基因型)和获得哺乳动物适应性突变(如PB2 E627K、Q591K、D701N、M631L)等方式,突破宿主屏障传播。病毒在奶牛中通过乳腺组织嗜性实现乳汁传播,在海洋哺乳动物中呈现沿美洲海岸的扩散模式,同时发现人-动物界面(如污染环境、乳制品)存在溢出风险。诸多研究显示,病毒引发大流行需满足血凝素(HA)抗原新颖性、聚合酶适应性突变(PB2/PB1/PA)、HA稳定性改变三大条件,而基因组重组会加速宿主范围扩展。美国奶牛疫情中,病毒已形成规模化传播链(17州989个农场),伴随70例人类感染病例(41例与奶牛相关)。建议进一步强化监测,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加强疫苗研发,深入研究病毒传播机制和途径等,为H5N1 HPAIV的跨物种传播预警及大流行防控提供重要依据和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5N1 HPAIV 哺乳动物 大流行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中国新城疫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2
7
作者 刘华雷 王志亮 +5 位作者 吴延功 郑东霞 孙承英 宋翠平 左媛媛 王伟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40-1344,共5页
采用2005年从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到的NDV分离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83株,用RT-PCR技术扩增其F基因重要的功能区片段,进一步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35bp,序列测定结果已经登陆到GenBank,登陆... 采用2005年从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到的NDV分离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83株,用RT-PCR技术扩增其F基因重要的功能区片段,进一步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35bp,序列测定结果已经登陆到GenBank,登陆号为DQ439866-DQ439948。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了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通过遗传进化分析表明83株NDV分离株中有65株属于基因Ⅶ型,9株属于基因Ⅱ型,5株属于基因Ⅰ型,3株属于基因Ⅵ型,1株属于基因Ⅲ型。表明我国目前ND的流行情况比较复杂,其中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所引起的新城疫在国内呈流行趋势,同时也存在其它基因型的散发,从而为我国目前新城疫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2005年中国水禽新城疫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华雷 郑东霞 +4 位作者 孙承英 徐天刚 王永坤 吴延功 王志亮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5-148,共4页
对1997-2005年从国内分离到的10株水禽源新城疫病毒(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致病指数MDT和ICPI测定结果表明10株分离株均属于强毒株。采用RT-PCR扩增了各分离株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段(535 bp)并进行了序列分析。10株分离株... 对1997-2005年从国内分离到的10株水禽源新城疫病毒(NDV)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性研究。致病指数MDT和ICPI测定结果表明10株分离株均属于强毒株。采用RT-PCR扩增了各分离株F基因主要功能区片段(535 bp)并进行了序列分析。10株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均为112RRQKRF117,具有典型的强毒特征,与致病指数测定结果一致。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10株NDV分离株中有8株属于基因Ⅶd型,1株属于基因Ⅶc型,1株属于基因Ⅸ型。表明基因Ⅶ型NDV是造成中国水禽近年来发生新城疫的主要原因,与同期中国鸡群发生新城疫感染的流行特点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疫病毒 水禽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部分重点地区牛结核病的γ-干扰素试验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喜悦 曹瑞 +4 位作者 杜鹏飞 许芳 束鸿鹏 呼西旦 范伟兴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59-362,共4页
为调查部分省份牛结核病(bTB)的流行情况,我们在山东等14个省份34个历史上疫情较重的县共129个场户采集牛全血2 201份,采用CO2培养箱或蜡罐方法进行bTBγ-干扰素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的个体阳性率为6.4%,群阳性率为42.6%。饲养模式对bTB感... 为调查部分省份牛结核病(bTB)的流行情况,我们在山东等14个省份34个历史上疫情较重的县共129个场户采集牛全血2 201份,采用CO2培养箱或蜡罐方法进行bTBγ-干扰素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的个体阳性率为6.4%,群阳性率为42.6%。饲养模式对bTB感染影响的统计显示较大规模场的个体阳性率(6.9%)和群阳性率(60%)均高于散养户(分别为5.7%和35.6%)。而牦牛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5个牛群的禽型PPD阳性统计结果显示牛型PPD阳性率越高,则禽型PPD阳性牛在牛型PPD阳性牛中的所占比率越低。在所有阳性牛群中,阳性率≥10%的牛群所占比例高达81.8%(45/55),bTB感染呈现出一个"群发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结核病 γ-干扰素试验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样本量的确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侯广宇 李金平 尚延明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5-46,48,共3页
在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经常遇到“应该采集多少样本”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总体、调查的方式,然后才能估算样本量。在调查方法准确和一致的前提下,样本较多的好处是抽样的结果更为可... 在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经常遇到“应该采集多少样本”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总体、调查的方式,然后才能估算样本量。在调查方法准确和一致的前提下,样本较多的好处是抽样的结果更为可信,但是调查的成本也就越多,而调查结果的改善又不显著,因此,并不是抽取的样本越多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病学调查 动物疫病 样本量 调查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流行病学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向东 沈朝建 +3 位作者 刘拥军 韦欣捷 陈雯雯 黄保续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09年第5期67-68,共2页
讨论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数据正态样本的判断和处理。描述格拉布斯检验法和偏度-峰度检验法在处理正态样本中的步骤。以仔猪市场价格为例,阐述格拉布斯检验法的运用方法。说明样本异常值的处理技术。
关键词 正态样本 异常值 格拉布斯法 峰度-偏度检验法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韦欣捷 刘丽蓉 +3 位作者 刘爱玲 于丽萍 康京丽 王幼明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2期41-48,共8页
为评价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V)效果,进一步完善培训框架,推进项目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参照TEPHINET培训项目质量评估方法和Krikpatrick四层次培训评估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对执委会、导师、学员单位领导等进行问卷... 为评价中国兽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V)效果,进一步完善培训框架,推进项目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参照TEPHINET培训项目质量评估方法和Krikpatrick四层次培训评估模型,建立指标体系,对执委会、导师、学员单位领导等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开展描述统计分析和匹配对照分析。结果显示:两年期核心培训班项目管理和教学实践质量达标率均在99%以上,学员对培训课程、现场实践、培训导师和组织管理满意度分别为89%、94%、97%和97%;学员对各项知识技能的掌握度均高于非学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区域培训班、“同一健康”联合培训班、导师培训班满意度在94%以上。结果表明:项目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在区域乃至全球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在H7N9流感、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开始显现。建议完善运作机制,进一步推进项目本土化发展;强化资源整合,进一步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推进跨区域、跨平台合作,进一步提升项目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现场流行病学 培训效果评估 对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动物源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龚振华 张云香 +1 位作者 王晓颖 牟瑞营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0年第4期27-34,共8页
为全面了解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其造成的影响,本文综述了人与动物源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冠状病毒的宿主特性、病毒变异和病毒的跨物种传播;阐述了多种禽源、猪源、犬源、牛源、马源及人源冠状病毒的流行状况、发病特点和... 为全面了解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其造成的影响,本文综述了人与动物源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冠状病毒的宿主特性、病毒变异和病毒的跨物种传播;阐述了多种禽源、猪源、犬源、牛源、马源及人源冠状病毒的流行状况、发病特点和流行过程,冠状病毒在流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遗传变异特性;明确了这些人与动物源冠状病毒对于人类健康、公共卫生和畜牧业安全所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在感染动物间广泛存在,存在病毒变异引起的跨种属宿主感染,病毒变异致病毒多样性。研究结果对于深入开展冠状病毒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借鉴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流行病学 病毒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炭疽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诊断与防控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孙翔翔 张培培 +2 位作者 范颖 张研博 刘蒙达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4期77-84,共8页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人兽共患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疫病,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对其均易感。炭疽杆菌在体外可以形成芽孢,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该病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污染的动物制品或...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人兽共患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疫病,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对其均易感。炭疽杆菌在体外可以形成芽孢,对外界具有很强的抵抗力。该病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人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污染的动物制品或环境而感染。该病严重危害人畜安全,是阻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近几年国内多个省份报道了炭疽病的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整理、归纳、分析了动物炭疽病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危害、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等,以期为该病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疽病 炭疽杆菌 流行病学 诊断技术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动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概述
15
作者 王媛媛 刘德举 +4 位作者 王岩 肖肖 李卫华 黄保续 滕翔雁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2年第7期81-85,共5页
依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相关信息,系统梳理了全球食用动物、毛皮动物、伴侣动物、野生动物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研究概况。全球动物感染SARS-CoV-2时有发生,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食... 依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相关信息,系统梳理了全球食用动物、毛皮动物、伴侣动物、野生动物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情况及其流行病学研究概况。全球动物感染SARS-CoV-2时有发生,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食用动物对SARS-CoV-2具有抵抗力,而毛皮动物、伴侣动物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对SARS-CoV-2易感。WOAH和FAO分析认为:当前人间SARS-CoV-2国际大流行的主要驱动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动物对其传播不起重要作用;SARS-CoV-2在动物种群中传播可能会促进新病毒变种的出现,使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化。WOAH不建议对动物及其产品(生貂皮除外)设置SARSCoV-2相关贸易限制措施,但同意成员基于风险分析实施相关卫生措施;FAO呼吁采取措施,降低SARSCoV-2在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风险,进而降低病毒变异风险;现已有国家禁止水貂养殖,限制易感动物进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动物新冠 流行病学 公共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评估
16
作者 郭建梅 李佳瑞 +2 位作者 李鹏 王文杰 路平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2期41-44,共4页
为加强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防控,通过筛选防控能力评估关键要素,构建由3个级别指标组成的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定量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评估软件系统,对7个省份71个边境县开展了防控能力评估。结果显示:我国边境地区(东北、西... 为加强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防控,通过筛选防控能力评估关键要素,构建由3个级别指标组成的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定量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评估软件系统,对7个省份71个边境县开展了防控能力评估。结果显示:我国边境地区(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评估得分77.97分;从一级指标看,相对短板是基础能力和发现能力;从三级指标看,主要短板是兽医主管部门设置、监督机构人员数量、疫病控制机构人员数量、继续教育、饲养动物隔离措施、进境动物、进境动物产品、近期疫病流行情况、处置情况、外来动物疫病报告体系、报告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制度、应急演练等。全国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防控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不同边境地区既存在共性短板,也有个性短板。基于存在的短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我国边境地区外来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地区 外来动物疫病 防控能力 定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猪水肿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17
作者 王正义 蔡冬冬 +5 位作者 张辉 张毅 侯巍 李盛琼 沈朝建 阳爱国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0期18-22,共5页
2023年7月14—24日,四川省金堂县某生猪代养场仔猪出现神经症状且大量死亡。为找出病因并评估传播风险,赴现场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该场共有仔猪4484头,发病857头、死亡583头,袭击率为19.11%,病死率为68.03%。结合现场调... 2023年7月14—24日,四川省金堂县某生猪代养场仔猪出现神经症状且大量死亡。为找出病因并评估传播风险,赴现场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该场共有仔猪4484头,发病857头、死亡583头,袭击率为19.11%,病死率为68.03%。结合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这是一起由于气温骤降,圈舍保温措施不足,同时在断奶、疫病等应激下,机体抵抗力降低,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猪水肿病疫情。并舍、静默管理措施及场内生物安全管理不严是疫情在场内扩散的原因。追踪调查显示,疫情外泄风险较小。通过抗生素治疗、及时清理病死猪、强化保暖及生物安全等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该起疫情提示,对断奶仔猪应避免气温突降应激,加强圈舍保温管理,提高仔猪抵抗力,以防引发病原感染,同时养殖场人员应加强生物安全学习,提高饲养管理能力,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水肿病 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源弯曲菌流行现状及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18
作者 苗帅 王娟 +11 位作者 黄秀梅 刘燕鑫 宋时萍 王琳 刘俊辉 赵建梅 高玉斌 刘娜 赵格 张喜悦 王君玮 曲志娜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10期71-78,共8页
随着养禽业发展,禽源弯曲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对肉鸡供应链中禽源弯曲菌流行情况及其风险评估研究现状综述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的弯曲菌污染情况差异较大,其中养殖环节的检出率高于屠宰和零售环节;国内外不同环... 随着养禽业发展,禽源弯曲菌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对肉鸡供应链中禽源弯曲菌流行情况及其风险评估研究现状综述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的弯曲菌污染情况差异较大,其中养殖环节的检出率高于屠宰和零售环节;国内外不同环节的禽源弯曲菌流行率相差较大,其中国内养殖环节检出率较高,而国外零售环节检出率较高;结肠弯曲菌检出率逐步超过空肠弯曲菌,成为优势菌株。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处理过程中造成的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是导致禽源弯曲菌流行风险增加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对于弯曲菌风险评估的研究仍停留在单一环节,而对肉鸡全链条风险评估研究较少,需完善相关数据,开展基于“同一健康”的“动物-环境-人”共同健康风险评估。本文对禽源弯曲菌在家禽生产供应链中的污染情况、影响因素以及风险评估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找出了我国禽源弯曲菌污染的关键控制点以及风险评估中的不足,以期为更有效实现“同一健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弯曲菌 流行现状 风险评估 同一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俊慧 毛铭显 +5 位作者 周凯钰太 刘睿慧 王素春 魏世萌 祁倩 王楷宬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导致当前COVID-19大流行的病原体。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全球已报告775起动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涉及36个国家的水貂、猫、狮子等29个物种,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导致当前COVID-19大流行的病原体。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全球已报告775起动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涉及36个国家的水貂、猫、狮子等29个物种,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动物后,其基因组会发生变异甚至出现再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本文对动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易感动物及主要症状、遗传变异机制、动物模型、诊断、疫苗和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动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动物 病原变异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山岛“动物-环境-人”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其耐药基因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琳 赵格 +9 位作者 律娜 高玉斌 王娟 刘娜 黄秀梅 赵建梅 陆明哲 刘俊辉 曲志娜 王君玮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为了解自然状态下“动物-环境-人”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耐药性,2022—2023年采集中央山岛动物、环境、人源样品共75份,应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分析3类样品的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其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环境和动物源样品中微生物... 为了解自然状态下“动物-环境-人”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耐药性,2022—2023年采集中央山岛动物、环境、人源样品共75份,应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分析3类样品的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其耐药基因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环境和动物源样品中微生物菌群物种数量较多,人源样品中菌群物种数量最少;环境源样品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均匀度均高于动物和人源样品。环境源样品(空气、水体、土壤和滩涂)中的菌群组成较相似,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动物和人源样品中的菌群组成较相似,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各类样品的优势菌在冬夏两季占比不同。聚类分析发现,土壤和滩涂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最为相近,与水体、空气样品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相近,而与动物和人源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较远。空气样品中微生物菌群耐药基因数量最多,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动物和人源样品的耐药基因多样性和均匀度高于水体、土壤和滩涂等环境样品。聚类分析发现,人源、动物源和空气样品间微生物菌群耐药基因距离较近,它们与水体和土壤样品距离较远。结果表明;中央山岛“动物-环境-人”微生物菌群物种丰富,不同界面组成不同,耐药基因种类和丰度各异。本研究从“动物-环境-人”的角度明晰了自然状态下中央山岛微生物菌群组成及其耐药现状,为后期深入探究细菌耐药发生,研究野鸟携带耐药菌溯源遗传演化和传播生态学机制提供了宝贵的背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 微生物菌群 宏基因组测序分析 中央山岛 One Heal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