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四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如何完善辩护制度
1
作者 韩旭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9,共16页
律师辩护权保障系新一轮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刑诉法历次修改均涉及辩护问题,修改内容之广、条文之多,非其他制度所能比拟。辩护权行使状况关乎程序正义、实体正义和法治现代化的实现。关于辩护问题,第四次刑诉法修改应在以下14个方... 律师辩护权保障系新一轮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刑诉法历次修改均涉及辩护问题,修改内容之广、条文之多,非其他制度所能比拟。辩护权行使状况关乎程序正义、实体正义和法治现代化的实现。关于辩护问题,第四次刑诉法修改应在以下14个方面进行:一是确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阅卷权;二是扩大委托辩护人的主体范围;三是赋予辩护律师侦查阶段有限的阅卷权;四是完善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制度;五是明确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证据性质并赋予律师查阅、复制权利;六是引进并改良无效辩护制度;七是确立程序性制裁机制;八是重构阻碍律师辩护权的救济机制;九是确立侦查讯问时的律师在场权;十是扩大法律援助辩护适用的案件范围;十一是对“骑墙式辩护”进行规制;十二是注意刑诉法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协调问题;十三是修改和完善值班律师制度;十四是改变刑事法庭设置以便使被告人在庭审中能够获得辩护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第四次修改 辩护制度 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典化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3
2
作者 韩旭 《法治研究》 CSSCI 2023年第6期84-101,共18页
我国刑事诉讼法仅具有法典之名,因未经过法典编纂程序而无法典之实。我国刑事诉讼法典化具有必要性,且条件已经成熟。法典化的基本思路应是以体系性和融贯性实现刑事诉讼规范的统一性、吸收和借鉴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和域外国家的普遍性... 我国刑事诉讼法仅具有法典之名,因未经过法典编纂程序而无法典之实。我国刑事诉讼法典化具有必要性,且条件已经成熟。法典化的基本思路应是以体系性和融贯性实现刑事诉讼规范的统一性、吸收和借鉴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和域外国家的普遍性做法,巩固新一轮司法改革成果,解决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和维护宪法尊严等,为此需要大幅度增加条文数量。刑事诉讼法典在技术上应当采用编纂型而非汇编型,同时需要体现人权保障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有效辩护等,并通过具体制度的增加和完善充实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法典化 必要性 思路 制度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面面观 被引量:19
3
作者 卞建林 《法治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3-9,共7页
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强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制度创新,充分适应了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及国际反腐败追逃追赃的需要,彰显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司法改革与立法完善的良好衔接,强化了刑事诉... 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强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落实制度创新,充分适应了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及国际反腐败追逃追赃的需要,彰显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司法改革与立法完善的良好衔接,强化了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在本次修改过程中,围绕检察机关自侦权及范围、缺席审判程序的适用范围、值班律师的法律定位等问题存在一些争议,修改条文也曾出现反复。本文就《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背景、意义、要点及争议点展开分析,以便于加深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修改 国家监察体制 人权保障 缺席审判 值班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诉讼法修改重点问题探讨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敏远 《法治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3-12,共10页
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是一次基于试点基础上的应急性修改,修改的规模介于以往的全面修改与单项修改模式之间,属于局部性修改,后续需要司法解释予以进一步具体化。在刑诉法与监察法衔接问题上,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公正性以及刑事诉讼原... 本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是一次基于试点基础上的应急性修改,修改的规模介于以往的全面修改与单项修改模式之间,属于局部性修改,后续需要司法解释予以进一步具体化。在刑诉法与监察法衔接问题上,诉讼程序的正当性、公正性以及刑事诉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必须要考虑的。缺席审判制度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有它的独特作用,但同时它又有天然的缺陷性,因此除非迫不得已,轻易不要使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应予充分肯定,但这个制度也仍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诉法修改 刑诉法监察法衔接 缺席审判制度 认罪认罚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证据与证明”专题研究
5
作者 谢佑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5期5-5,共1页
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对"证据确实、充分"的含义进行了细化,增加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规定,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理解不一。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杨宇冠教授撰写的《论中国刑事诉讼定罪证明标准——以排除合理怀疑... 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对"证据确实、充分"的含义进行了细化,增加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规定,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理解不一。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杨宇冠教授撰写的《论中国刑事诉讼定罪证明标准——以排除合理怀疑为视角》一文旁征博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据 证明标准 《刑事诉讼法》 排除合理怀疑 中国政法大学 专题 旁征博引 诉讼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程序法向度的量刑规范化研究
6
作者 卞建林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8-98,共1页
主持人话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以来,围绕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的性质、效力等问题论争不断,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规范化研究渐次展开。现阶段,量刑规范化改革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交织共促,刑事程序法向度的量刑规范问题也逐渐聚... 主持人话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以来,围绕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的性质、效力等问题论争不断,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规范化研究渐次展开。现阶段,量刑规范化改革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交织共促,刑事程序法向度的量刑规范问题也逐渐聚焦于认罪认罚案件的量刑建议。2021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审议讨论《人民检察院办理认罪认罚案件开展量刑建议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健全量刑建议工作机制,规范量刑建议提出程序,推动量刑建议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刑建议 刑事程序法 审议讨论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量刑规范 规范化研究 规范量刑 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事强制措施的完善与实施 被引量:7
7
作者 卞建林 张璐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23,共9页
刑事强制措施兼有诉讼保障与人权保障的双重功能,其设置与实施均应坚持程序法定原则、必要性原则、比例原则、令状原则,并贯彻司法审查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对我国的强制措施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丰富了强制措施的内容,明确和细化了各类强... 刑事强制措施兼有诉讼保障与人权保障的双重功能,其设置与实施均应坚持程序法定原则、必要性原则、比例原则、令状原则,并贯彻司法审查制度。新刑事诉讼法对我国的强制措施制度进行了重大修改,丰富了强制措施的内容,明确和细化了各类强制措施的适用条件与程序,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强制措施体系的系统性与层次性,总体上符合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的立法预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有待商榷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准确领会立法意图,明确细化法律规定,并不断探索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强制措施 立法意图 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 被引量:23
8
作者 卞建林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3,共10页
公安执法规范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评价公安队伍建设与公安工作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依法治国方略。... 公安执法规范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是评价公安队伍建设与公安工作进步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标志着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依法治国方略。在此形势下,厘清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内涵,审视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发展,展望刑事执法规范化的目标,明确刑事执法规范化的重点,对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意义重大。公安执法规范化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为内容,以刑事执法规范化为核心,是全面建设法治公安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不断深化带动了刑事执法理念、刑事执法权力运行、刑事监督管理的转变。公安刑事执法规范化的目标应当是践行程序法治、保障基本人权、尊重司法规律,重点包括落实证据裁判原则、完善侦查监督体制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辩护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法治 刑事执法规范化 司法改革 法治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检察信息公开问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谭世贵 李建波 《法治研究》 2015年第1期22-28,共7页
检察信息公开对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几年来,检察机关不断深化检务公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为全面推进检察信息公开,检察机关应当采用和界定检察信息公开的... 检察信息公开对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几年来,检察机关不断深化检务公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为全面推进检察信息公开,检察机关应当采用和界定检察信息公开的概念,制定检察信息公开的制度规范,明确检察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例外,健全检察信息公开的工作机制,并加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信息公开 知情权 实践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量刑建议生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卞建林 钱程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9-107,188,共10页
认罪认罚案件与非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的生成机制存在本质不同,生成机制的差异使得两类案件的量刑建议在性质、效力、调整机制层面具有内生性差异。目前中国认罪认罚量刑建议生成机制为检察机关单方主导下的量刑协商模式,符合控辩协商... 认罪认罚案件与非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的生成机制存在本质不同,生成机制的差异使得两类案件的量刑建议在性质、效力、调整机制层面具有内生性差异。目前中国认罪认罚量刑建议生成机制为检察机关单方主导下的量刑协商模式,符合控辩协商机制的基本要素,但也存在控辩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对等的潜在风险,应当逐步向控辩双方平等协商模式过渡。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得以生成的内在逻辑在于认罪认罚被追诉人的具体量刑在法定量刑幅度内允许控辩双方协商,且参与协商的双方主体均存在权力(利)妥协和放弃的空间。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生成需具备意思要件、主体要件、行为要件以及结果要件四个要件,遵循协商原则有序运行。为保障该生成机制良性运作,应当规范检察机关权力行使机制,优化被追诉人权利保障机制,强化被害人量刑协商参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量刑建议 生成机制 量刑协商 控辩合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贿犯罪案件的司法证明问题——对《刑法修正案(十二)》的证据法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旭 《法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7,共15页
《刑法修正案(十二)》体现了“受贿行贿一起查”的精神,但是行贿犯罪案件的无被害人犯罪、无可勘验的犯罪现场和大多数案件无目击证人的“三无”特点,决定了行贿案件的司法证明面临较大难题:一对一证据、主要依靠言词证据定案、非法证... 《刑法修正案(十二)》体现了“受贿行贿一起查”的精神,但是行贿犯罪案件的无被害人犯罪、无可勘验的犯罪现场和大多数案件无目击证人的“三无”特点,决定了行贿案件的司法证明面临较大难题:一对一证据、主要依靠言词证据定案、非法证据较难排除、司法证明错误难以被检验、受贿案件的事实认定对行贿案件具有较强的证明力等五个方面。缓解证明困难,主要从11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注重收集《刑法修正案(十二)》规定的行贿犯罪“从重”处罚的证据;二是利用认罪认罚提供的制度空间,对行贿人进行激励,换取其认罪认罚;三是注重收集客观化证据;四是对“再生证据”的创造和运用;五是注意录像固定言词证据;六是关键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其证言内容须接受法庭检验;七是行贿人和受贿人均予否认情况下的事实认定问题;八是行贿人与受贿人供述不一致情况下的事实认定问题;九是行贿人翻供的事实认定问题;十是对行贿犯罪案件不能适用推定降低证明标准,受贿案件证明中运用的是推理而非推定;十一是经验法则在行贿案件证明中的运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贿 司法证明 客观化 经验法则 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汉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20,共6页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形式,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方位。从遵循学理规范与研究进路视角看,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是以社会治...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形式,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方位。从遵循学理规范与研究进路视角看,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是以社会治理法治现代化保障服务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及其实践逻辑的表达,直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形塑了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基本命题、核心范畴、基本原理、哲学方法、实践面向的理论体系,构成“六维结构”涵盖十八个原创性经典观点。这些观点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呈现出概念上的系统集成、话语上的自成一体,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完备、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治理 法治 中国式现代化 原创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障碍患者强制医疗的性质界定及程序解构 被引量:48
13
作者 陈卫东 柴煜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4-136,共13页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将强制医疗纳入了法制轨道。由刑事司法程序处理精神障碍患者的强制医疗问题既遵循了国际通行做法,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有助于实现公正、安全、人道和效率多元价值...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将强制医疗纳入了法制轨道。由刑事司法程序处理精神障碍患者的强制医疗问题既遵循了国际通行做法,又符合中国基本国情,有助于实现公正、安全、人道和效率多元价值的平衡。虽然立法机关选择了渐进式的实践探索路径,但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粗线条式的程序设计,应围绕强制医疗程序司法化的主线,在启动程序、临时安置、审理程序、执行程序和检察监督等问题上作进一步细化以完善现有的条文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刑事诉讼法 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精神障碍患者 强制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审判为中心”:域外经验与本土建构 被引量:38
14
作者 卞建林 谢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117,共6页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判中心主义"这一术语就源于日本;而以美国为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其"审前""审判""审后"的程序设置本身便具有审判中心之传统。有必要在梳理域外经验进行理论溯源的基础上,进而结合中国语境,建构"以审判为中心"的本土概念。"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强调重视第一审程序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审后程序对一审的救济和监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审判为中心 以庭审为中心 刑事司法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向司法民主:人民陪审员法的功能定位及其优化路径 被引量:22
15
作者 卞建林 孙卫华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53,共11页
我国人民陪审员法的功能定位是在司法领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实现司法民主,公民有序、有效地参与司法是司法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司法民主的必由之路,陪审制的制度设计应体现"平民化"。人民陪审员制度属于参审制,... 我国人民陪审员法的功能定位是在司法领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和实现司法民主,公民有序、有效地参与司法是司法民主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司法民主的必由之路,陪审制的制度设计应体现"平民化"。人民陪审员制度属于参审制,陪审员和法官在审判权上无分工,都具有事实认定权和法律适用权。由于陪审员缺少法律知识和专业训练,难以实现有效参审,不能消除"陪而不审"的痼疾。为发挥陪审员参审实质作用,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着力提升陪审员法律素质,在选任上"精英化",都使得陪审员"法官化",偏离了司法民主的方向。人民陪审员法体现了陪审员"平民化"的倾向,有利于实现司法民主,但也存在适用范围过大、事实和法律区分不明等问题,应建立和完善配套制度,逐步实现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认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陪审员法 参审制 陪审制 司法民主 法官化 平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场未完成的讨论:关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1
16
作者 顾永忠 《法治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经从试点、立法进而全面走向司法实践,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改革甚至在理论上的讨论也没有完成。什么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分歧的焦点是对于"以审判为中心&...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经从试点、立法进而全面走向司法实践,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改革甚至在理论上的讨论也没有完成。什么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分歧的焦点是对于"以审判为中心"之"审判"的含义存在"审判机关""审判职能""审判阶段""审判程序""审判活动""审判标准"等种种观点。笔者认同"审判活动"的观点,并认为这是审判之所以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刑事诉讼制度中心的根本所在,应当以此为核心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改革。在此过程,应当确立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间是"应然要求"与"实然需要"的关系,前者实质上包含了后者,后者必以前者为基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是时候继续推进并完成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从宽 以审判为中心 诉讼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数字检察改革 被引量:42
17
作者 卞建林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7,共13页
数字检察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重大改革,对于推动建设“数字中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数字检察改革建立在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广义法律监督理念为理论支撑,以类案监督为表现形态,以参与社会治理... 数字检察是顺应数字时代发展的重大改革,对于推动建设“数字中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数字检察改革建立在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广义法律监督理念为理论支撑,以类案监督为表现形态,以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为深层目标,正在积极推动我国法律监督模式的转型发展。应当进一步厘清数字检察改革的核心范式,以数字法治和数字正义理念为指引,以能动检察模式转型为范式依据,以完善数据库建设和培养复合型检察人才为基础支撑,以规范法律监督数据和法律监督算法为关键供给,不断提升检察工作现代化水平,开创检察机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检察 法律监督 类案监督 司法大数据 数字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