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死后角膜数字图像变化与死亡时间关系的实验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吉龙 霍德民 +5 位作者 邓湘渝 腾月 王玖琳 单迪 贾儒林 钟浩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91-595,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检测家兔死后角膜数字图像颜色变化,客观量化分析死亡时间(PMI)的可行方法。方法家兔缢死后置于20℃室内环境,死后72h内每间隔1h应用自制的"死后角膜图像采集系统"采集角膜数字图像,基于MATLAB...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检测家兔死后角膜数字图像颜色变化,客观量化分析死亡时间(PMI)的可行方法。方法家兔缢死后置于20℃室内环境,死后72h内每间隔1h应用自制的"死后角膜图像采集系统"采集角膜数字图像,基于MATLAB软件分割角膜瞳孔区域图像后,提取6项颜色特征指标R、G、B、H、S、V的参数值,分别建立反映各指标与PMI关系的回归方程。筛选判定系数最高的回归方程,进行可行性验证实验。结果6项颜色特征指标中,R、G、B与PMI显著相关(P<0.01或P<0.05),H、S、V与PMI无统计学相关(P>0.05);经比较发现,R与PMI相关性最高(R^2=0.935),死后相同时间个体间及个体内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尸体所处环境温、湿度变化,可导致PMI推断误差范围变化。结论采集死后角膜数字图像,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检测角膜瞳孔区域图像颜色变化,为利用死后角膜颜色变化推断PMI提供了一种客观、可量化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图像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颜色分析 死亡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生前骨骼肌钝挫伤死后温度分布场变化的实验性研究
2
作者 郑吉龙 商庆发 +3 位作者 张启翔 李海鹏 张文骥 王云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1-205,共5页
目的:探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于死后早期检测个体骨骼肌钝挫伤热成像变化,以客观量化分析其随死亡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制备兔骨骼肌钝挫伤损伤模型后6 h,空气栓塞处死家兔,于损伤即刻、死后即刻、死后6 h、死后24 h、死后3 d、死后6 ... 目的:探讨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于死后早期检测个体骨骼肌钝挫伤热成像变化,以客观量化分析其随死亡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制备兔骨骼肌钝挫伤损伤模型后6 h,空气栓塞处死家兔,于损伤即刻、死后即刻、死后6 h、死后24 h、死后3 d、死后6 d应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家兔伤肢及健肢进行红外热成像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提取平均温度(average temperature,T_(mean))、最高温度(maximum temperature,T_(max))值,分析图像变化原因。结果:损伤即刻钝挫伤中心区红外热成像黄色区域面积增大、轮廓可见;死后即刻损伤区域红外热成像图像呈暗红色;死后6 h损伤轮廓呈圆形可辨别;死后24 h-6 d损伤区域轮廓不可识别;组内不同时间点红外热数据值有统计学差异(FT_(mean)=1162.040,PT_(mean)=0.000;FT_(Tmax)=1217.042,PT_(max)=0.000);家兔伤肢组T_(mean)、T_(max)较健肢组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FT_(mean)=51.440,PT_(mean)=0.000;FT_(max))=69.808,PT_(max)=0.000);检测时间与组别存在交互作用(FT_(mean)=19.040,PT_(mean)=0.000;F_(Tmax)=15.769,PT_(max)=0.000);伤肢损伤区域T_(mean)、T_(max)值于死后6 h左右升高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死后24 h、3 d、6 d逐渐趋于稳定。结论:个体死后不同经过时间检测生前骨骼肌钝挫伤,其损伤区域红外热成像及温度值参数变化具有一定时间规律性,为死后推断个体骨骼肌钝挫伤经过时间提供了无损的客观、量化检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骨骼肌钝挫伤 红外热成像 损伤经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