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宋志刚 丛文爽 +3 位作者 张天宇 高丽华 马启合 韩作振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52,共12页
通过对吉林省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薄片镜下观察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物源及构造环境。长石岩屑杂砂岩的碎屑颗粒具有分选和磨圆度差以及成分复杂的特征,表明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获得11... 通过对吉林省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薄片镜下观察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物源及构造环境。长石岩屑杂砂岩的碎屑颗粒具有分选和磨圆度差以及成分复杂的特征,表明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获得114颗碎屑锆石U-Pb年龄介于480~276 Ma,可划分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2~276 Ma)和早石炭世(349~323 Ma) 2个主要年龄组,另有4个早古生代和中泥盆世年龄。通过区域岩浆事件对比,推测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活动陆缘型岩浆岩,少量来自研究区附近的早石炭世岩浆岩、早古生代岩浆弧、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弧-陆碰撞岩浆岩以及华北板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综合碎屑锆石年龄频谱、沉积以及构造背景资料分析,认为石头口门早二叠世砂岩应是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海底扇沉积序列的组成部分,并在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作为基质与一系列成分、规模和时代复杂的构造岩块或岩片共同构成了蛇绿混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砂岩 二叠纪 活动大陆边缘 石头口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奈楞格勒矿田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Rb-Sr等时线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张立成 王义天 +4 位作者 董连慧 张兵 万阈 赵强 王攀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3-164,共12页
奈楞格勒矿田位于西天山博罗霍洛成矿带中北部,主要发育莱历斯高尔铝矿床、3571铜矿床和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其中,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产于矿田的东北部,赋存于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碎屑岩中,矿体受NE向断裂控制,呈脉状产出。对七... 奈楞格勒矿田位于西天山博罗霍洛成矿带中北部,主要发育莱历斯高尔铝矿床、3571铜矿床和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其中,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产于矿田的东北部,赋存于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碎屑岩中,矿体受NE向断裂控制,呈脉状产出。对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石英-硫化物阶段的闪锌矿进行的Rb-Sr同位素测年研究,获得等时线年龄为(362.2±4.9)Ma,表明矿床形成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闪锌矿的(^87Sr/^86Sr);值为0.7103~0.7107,平均值为0.7105,指示成矿物质是以幔源为主的壳幔混合来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七兴铅锌多金属矿床是奈楞格勒矿田在海西期区域性构造-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RB-SR等时线年龄 闪锌矿 成矿时代 奈楞格勒七兴 西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昌乐卧虎山玄武岩矿体地质特征及矿石质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建委 刘永昌 +3 位作者 秦荣毅 季志刚 郑岩岩 刘云 《中国矿业》 2023年第S02期114-117,共4页
昌乐卧虎山玄武岩矿床产出于新生代临朐群尧山组,岩性以橄榄玄武岩为主,是生产建筑用石料的优质原料。在收集分析以往区域地质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在昌乐卧虎山开展的钻探、岩矿测试等多种工作手段,对卧虎山玄武岩矿的矿体特征、矿石... 昌乐卧虎山玄武岩矿床产出于新生代临朐群尧山组,岩性以橄榄玄武岩为主,是生产建筑用石料的优质原料。在收集分析以往区域地质勘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在昌乐卧虎山开展的钻探、岩矿测试等多种工作手段,对卧虎山玄武岩矿的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及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分析。卧虎山玄武岩满足现行建筑石料类勘查规范中I类标准,属于以环境地质问题为主的开采技术条件中等的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矿体特征 矿石质量 昌乐 卧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域居里面深度特征
4
作者 张超 赵俐红 吴招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7,共8页
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高精度的船测磁力数据的二阶小波逼近结果采用功率谱法,计算得到该区域的居里面深度特征。中国东部海域居里面深度16.8~36.6km,在构造环境稳定、地壳厚度正常的区域,如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居里面深度在2... 通过对中国东部海域高精度的船测磁力数据的二阶小波逼近结果采用功率谱法,计算得到该区域的居里面深度特征。中国东部海域居里面深度16.8~36.6km,在构造环境稳定、地壳厚度正常的区域,如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居里面深度在28km以上且起伏变化平缓,可能与相对较弱的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有关;在构造活动区边缘或者中、新生代造山系,如渤海盆地、千里岩隆起区及冲绳海槽,居里面则以上隆为特征。其中南黄海中部隆起居里面深度西部下凹而东部相对上隆,可能是古陆核与岩浆侵入的综合反映;而东海的居里面深度则呈现与构造区划相一致的“东西分带”特征。另外,区内居里面深度与热流、地温梯度的自相关系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896与-0.5160,显示出居里点深度与热流值间的弱负相关性及其与地温梯度间的中等程度负相关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谱 小波多尺度分解 居里面 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近距离煤层群瓦斯涌出异常煤层孔隙结构综合表征
5
作者 袁安营 杨晓璐 +1 位作者 侯俊领 付光胜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126,共11页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煤体中孔裂隙是瓦斯吸附与运移的主要场所,研究孔裂隙结构特征对瓦斯灾害的防控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以淮南矿区谢桥矿瓦斯异常涌出煤层煤体为研究对象,对比未发生事故区域及邻近煤层煤体...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一直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煤体中孔裂隙是瓦斯吸附与运移的主要场所,研究孔裂隙结构特征对瓦斯灾害的防控治理具有重大意义。以淮南矿区谢桥矿瓦斯异常涌出煤层煤体为研究对象,对比未发生事故区域及邻近煤层煤体,开展扫描电镜(SEM)、低场核磁共振(NMR)等试验研究,对煤体孔裂隙类型、孔隙连通性、孔径分布、有效孔隙率及渗透率等参数进行研究,探讨煤体孔隙结构对瓦斯吸附及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煤体孔隙结构必将影响其渗透性,煤体内部碎粒孔大量发育及矿物充填情况严重时不利于流体运移;异常煤层与邻近煤层饱和水煤样核磁共振时间T2谱均发育3个峰,主要以短弛豫时间为主,但各煤体孔径分布及孔隙连通性具有一定差异,异常煤体微孔异常发育,中小孔相对不发育、吸附孔与过渡孔之间连通性差,说明瓦斯运移的差异性与孔径分布和孔隙连通性有关;异常煤体有利于瓦斯吸附不利于瓦斯扩散,且瓦斯放散初速度更大,在受到采动影响时更易发生瓦斯异常涌出或突出事故;煤体微孔占比与有效孔隙率呈负相关关系,中小孔占比与有效孔隙率呈正相关关系,而有效孔隙率与煤体渗透率呈显著线性关系,说明煤体孔径分布是通过影响煤体有效孔隙率,进而影响煤体渗透率;有效孔隙率直接影响煤层渗透率大小,也与煤质参数存在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评价煤层性质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涌出异常 孔裂隙特征 有效孔隙率 瓦斯运移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损伤岩石声发射演化特征及响应机制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凯 张东晓 +5 位作者 赵勇强 杨英明 郭伟耀 孙鹏 胥林鹏 付光胜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6,共11页
岩石内部损伤演化是导致岩土工程灾害的原因之一,揭示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响应特征可为岩石破坏后失稳状态识别提供依据,对于岩体工程灾害预警防控至关重要。通过循环加载-卸载(加卸载)试验制备不同损伤程度粉砂岩试样,利用损伤试... 岩石内部损伤演化是导致岩土工程灾害的原因之一,揭示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响应特征可为岩石破坏后失稳状态识别提供依据,对于岩体工程灾害预警防控至关重要。通过循环加载-卸载(加卸载)试验制备不同损伤程度粉砂岩试样,利用损伤试样开展单轴加载试验,分析试样损伤程度与波速关系及声发射演化规律,探讨不同损伤程度岩石的声发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损伤试样纵波波速随着损伤程度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但声发射振铃计数由阶段性递增转变为加载全过程迅速增加,声发射能量在屈服阶段由小幅度突增转变为快速增加。(2)反映岩石内部不同尺度裂隙发展趋势的声发射b值峰值区由峰后破坏阶段向压密阶段转移,造成峰后破坏阶段失稳特征不明显,反映岩体内部声发射源集中程度和能量尺度的S值在压密至屈服阶段由低位中幅度波动转变为高位小幅度波动,表明岩石在峰前阶段产生非稳定破坏。(3)损伤试样破裂过程随着损伤程度增加由晶间滑移主导型转变为裂隙发育主导型,导致声发射高频低能(400~800 kHz、0~250 aJ)信号由零星出现转变为加载全过程密集分布,以及高频信号带变宽。(4)损伤岩石内部裂隙发育程度不同是导致声发射响应机制差异化的根本原因,岩石内部裂隙密度随着损伤程度增加而增大,造成其在受载过程中由渐进式稳定破坏模式向突发式非稳定破坏模式转变,同时加载过程中声发射信号活跃度及强度增强。研究获得了不同损伤程度岩石的声发射参数特征,可为工程岩体损伤程度识别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岩石 波速 声发射 能量 主频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薄煤层群首采层卸压瓦斯协同抽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倪廉钦 李忠备 +3 位作者 高杰 付光胜 张晓玉 袁安营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77,共8页
为有效解决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首采层上、下邻近层大量卸压瓦斯涌入的治理问题,以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条件下卸压瓦斯运移规律,并根据富集特征确定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空间位置。研究... 为有效解决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首采层上、下邻近层大量卸压瓦斯涌入的治理问题,以某煤矿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条件下卸压瓦斯运移规律,并根据富集特征确定卸压瓦斯抽采钻孔的空间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首采层开采覆岩导气裂隙带最大发育高为10.3~23.2 m。设计超大直径顺层预抽钻孔高0.8 m,宽2.08 m;顶板定向长钻孔终孔最优抽采位置为垂直距离开采层顶板15.0~23.0 m,水平距离回风侧20.5~27.5 m;2条埋管抽采最佳错距为距底板高1.1,1.7 m,深入采空区11.3,20.8 m。优化后的布置参数应用于现场实践,试验工作面回采期间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保持在0.7%以下。研究结果能够实现近距离薄煤层群开采条件下卸压瓦斯高效抽采,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薄煤层群 裂隙发育 协同抽采 超大直径顺层钻孔 顶板定向长钻孔 埋管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空—地—井垂直重力梯度数据反演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显 侯振隆 +3 位作者 赵福权 秦朋波 赵信阳 王家辉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9-639,共11页
通过重力梯度数据三维反演能够获得地下密度结构模型,用于地质资源勘探等领域。航空、地面和井中观测的重力梯度数据含有不同频率的信息,通过数据联合可以降低反演多解性,提高成像分辨率。对于具有复杂形态的地下异常体,目前这种多尺度... 通过重力梯度数据三维反演能够获得地下密度结构模型,用于地质资源勘探等领域。航空、地面和井中观测的重力梯度数据含有不同频率的信息,通过数据联合可以降低反演多解性,提高成像分辨率。对于具有复杂形态的地下异常体,目前这种多尺度数据联合反演的纵向空间分辨率,尤其是异常体底部的成像分辨率有待提升。针对该问题,开展了航空—地面—井中垂直重力梯度数据的联合反演方法研究。首先,在正则化反演中引入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通过在迭代过程中加入聚类约束降低多解性;其次,联合航空、地面和井中垂直重力梯度数据,提出一种联合反演方法,并使用GPU加速计算;然后,将反演应用于理论模型数据与美国文顿盐丘地区重力梯度数据,验证方法的效果,并讨论了井位置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对基于GPU加速的并行反演方法进行性能分析。数据试验证明了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能够降低反演的多解性,通过联合反演能够获得准确的密度分布,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使用异常旁井和穿异常井数据的成像分辨率更高。计算的文顿盐丘地区密度分布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近,证明了方法是有效且可行的。试验还表明,GPU并行方法具有较高的加速比,提出的方法能够为地质找矿等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地—井垂直重力梯度 密度反演 模糊C均值聚类 文顿盐丘 GPU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印度洋马克兰增生楔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 被引量:15
9
作者 龚建明 廖晶 +8 位作者 尹维翰 张莉 何拥军 孙治雷 杨传胜 王建强 黄威 孟明 成海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8-155,共8页
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是阿拉伯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的,平面上具有北部沉积速率高,沉积厚度大,南部逆冲断裂和紧闭褶皱发育,且构造活动具有北部拉张与南部挤压的特征;纵向上具有深部断裂活动强与浅部构造相对稳定的特点... 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是阿拉伯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形成的,平面上具有北部沉积速率高,沉积厚度大,南部逆冲断裂和紧闭褶皱发育,且构造活动具有北部拉张与南部挤压的特征;纵向上具有深部断裂活动强与浅部构造相对稳定的特点。这种复杂的活动大陆边缘具有世界上超低的俯冲角度和良好的水合物成藏条件,因此,平面上水合物矿藏类型多样,其中,下陆坡和增生楔前缘主要受叠瓦状逆冲断层的控制而形成"阶梯式增生楔型"水合物藏,而中陆坡和上陆坡主要受沉积厚度和北部拉张的控制作用而形成"底辟型"和"泥火山型"水合物藏。纵向上马克兰增生楔水合物矿藏具有"二层楼结构"的成藏模式,即深部主要受逆冲断层的控制,而浅部主要受正断层的控制。上述成藏模式可能与阿拉伯板块低角度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层楼结构 成藏模式 天然气水合物 马克兰增生楔 北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施工监测和三维模拟的临危边坡锚固方案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国维 顾忠卫 +3 位作者 贺冠军 张俊标 王润 胡龙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08-1416,共9页
依据实际工程边坡案例,研究利用施工监测资料联合边坡稳定分析三维数值模拟确定临危边坡锚固方案的方法。研究表明,根据连续的监测资料可确定边坡内部剪切位移带的位置、发生区间和开始时间,据此可推测边坡潜在滑移面的位置和形状;边坡... 依据实际工程边坡案例,研究利用施工监测资料联合边坡稳定分析三维数值模拟确定临危边坡锚固方案的方法。研究表明,根据连续的监测资料可确定边坡内部剪切位移带的位置、发生区间和开始时间,据此可推测边坡潜在滑移面的位置和形状;边坡稳定分析有限元法三维模拟可以考虑坡体断面形态变化对坡体稳定和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更具有合理性;以三维数值计算得到的坡体外部变形拟合实测变形和滑动面,依据临危边坡所处的极限平衡条件,可以确定坡体当前状态的等效力学参数;根据等效力学参数,通过三维模拟可以确定坡体最终形态下的潜在滑动面形状和位置,从而合理地确定加固锚索的长度和密度;工程运行情况表明,由此确定的加固方案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边坡 滑移面 变形 数值模拟 锚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泥火山分布及主控因素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龚建明 廖晶 +4 位作者 张莉 何拥军 翟滨 孟明 成海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5-1030,共6页
为了探讨低角度俯冲背景下活动大陆边缘泥火山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收集了大量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地区的沉积地层、断裂构造及泥火山或泥底辟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地层主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中,下部较细的半远洋... 为了探讨低角度俯冲背景下活动大陆边缘泥火山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收集了大量印度洋北部马克兰增生楔地区的沉积地层、断裂构造及泥火山或泥底辟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地层主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其中,下部较细的半远洋泥质地层具有"东厚西薄"的特征,而上部较粗的马克兰砂地层具有高速沉积的特征。这种密度倒置且后期沉积速率很高的地层分布特征为该区泥底辟或泥火山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马克兰增生楔,阿拉伯板块向欧亚板块汇聚的速率具有"东快西慢"的特点,而且东、西两侧走滑断层和泥火山发育。结合俯冲角度同样较低的地中海海岭板块汇聚速率与泥火山的分布特征认为,马克兰增生楔东、西两侧的泥火山主要受走滑断层的控制,而增生楔内部的泥火山主要受板块汇聚速率、逆冲断裂以及密度倒置等综合因素的控制,表现为"东多西少"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汇聚速率 泥火山 主控因素 马克兰增生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三明治”结构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建强 龚建明 +5 位作者 张莉 成海燕 廖晶 陈建文 孙晶 杨传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4-142,共9页
为了促进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的早日突破,开展了美国福特沃斯盆地巴奈特页岩气藏、四川盆地页岩气藏以及贵州潜在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三明治"结构的保存条件在页岩气成藏中至关重要,其中,"... 为了促进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的早日突破,开展了美国福特沃斯盆地巴奈特页岩气藏、四川盆地页岩气藏以及贵州潜在页岩气藏保存条件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三明治"结构的保存条件在页岩气成藏中至关重要,其中,"三明治"结构是指泥岩/页岩层与其顶、底板的灰岩/白云岩层构成的一种很好的储-盖组合。结合下扬子中-古生界发育特征以及南黄海崂山隆起所具有的古生代构造变形弱且隆起两侧边缘存在逆冲断层封堵等条件认为,南黄海盆地下寒武统和二叠系很可能存在"三明治"结构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是南黄海页岩气获得突破的关键层段;而崂山隆起两侧边缘很可能是页岩气钻探的首选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治”结构 保存条件 页岩气 崂山隆起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海域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龚建明 廖晶 +4 位作者 Muhammad Khalid 梁杰 陈建文 成海燕 孟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11期1-6,共6页
为了寻找巴基斯坦海域油气勘探方向,对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对最新采集的柱状样进行了测试分析,发现巴基斯坦海域烃源岩普遍存在,而储集岩主要为始新统的生物礁和中新统的河道砂岩。巴基斯坦海域北部的马克兰增生楔物... 为了寻找巴基斯坦海域油气勘探方向,对收集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对最新采集的柱状样进行了测试分析,发现巴基斯坦海域烃源岩普遍存在,而储集岩主要为始新统的生物礁和中新统的河道砂岩。巴基斯坦海域北部的马克兰增生楔物源可能主要为细碎屑岩,中新统的河道砂岩分布局限,油气勘探前景差;而在巴基斯坦海域东部的印度扇,中新统河道砂岩分布广,储集性能好。因此,巴基斯坦海域的油气勘探应以东部印度扇为勘探靶区,其主要的勘探层位应以陆架区中新统的河道砂岩和深水区始新统的礁灰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方向 中新统砂岩 始新统礁灰岩 马克兰增生楔 印度扇 巴基斯坦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水动力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姜胜辉 王楠 +1 位作者 成海燕 尹砚军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1期66-73,共8页
本文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峡潮位、潮流特征以及各水道的潮通量。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潮时整体由南向北延迟,南部与北部相差约40 min;渤海海峡潮波兼具前进波和驻波性质,一个潮周期内两次高低潮流速相差较大,最大流速位于... 本文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渤海海峡潮位、潮流特征以及各水道的潮通量。结果表明:渤海海峡潮时整体由南向北延迟,南部与北部相差约40 min;渤海海峡潮波兼具前进波和驻波性质,一个潮周期内两次高低潮流速相差较大,最大流速位于老铁山水道,大部分落潮时潮流由北黄海流向渤海,涨潮时相反;落急时表层流速明显大于底层,涨急时表底层流速变化不明显;渤海海峡大潮期落潮潮通量大于涨潮潮通量,总潮通量约1 224.939 6×10~8 m^3,老铁山水道的潮通量占整个海峡潮通量的6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数值模拟 潮通量 渤海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隆起寒武系油气勘探前景预测——对比四川盆地和苏北盆地
15
作者 陈志强 龚建明 +5 位作者 王蛟 成海燕 陈中红 李刚 程青松 徐承芬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3期12-19,共8页
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克拉通板块的主体,也是我国唯一尚未获得油气突破的海区。尤其是崂山隆起,目前只有1口钻井,勘探程度极低,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然而,南黄海盆地的烃源岩、储层、盖层和成藏条件与四川盆地和苏北盆地存在着相似的地... 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克拉通板块的主体,也是我国唯一尚未获得油气突破的海区。尤其是崂山隆起,目前只有1口钻井,勘探程度极低,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然而,南黄海盆地的烃源岩、储层、盖层和成藏条件与四川盆地和苏北盆地存在着相似的地方。对比分析四川盆地和苏北盆地寒武系可以发现:2个盆地的烃源岩丰度高,厚度大,TOC平均含量分别达4%和3.32%,都是较好的烃源岩;储层以震旦系和寒武系白云岩为主,裂隙发育使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成藏模式包括新生古储、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通过类比四川盆地和苏北盆地来推测南黄海崂山隆起寒武系的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勘探前景。对比分析认为,崂山隆起寒武系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前景,应加快勘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崂山隆起 四川盆地 苏北盆地 寒武系 油气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兰增生楔自生碳酸盐岩与水合物——以2007年流星号M74/3航次调查报告为例
16
作者 龚建明 廖晶 +6 位作者 杨传胜 成海燕 孙晶 王建强 何拥军 陈志强 田瑞聪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3期20-26,共7页
为了探讨马克兰增生楔自生碳酸盐岩与水合物的关系,对2007年流星号的M74/3航次资料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自生碳酸盐岩与水合物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于甲烷通量很大的海区,海底和浅表层沉积物中通常没有自生碳酸盐岩,但是可以存在水... 为了探讨马克兰增生楔自生碳酸盐岩与水合物的关系,对2007年流星号的M74/3航次资料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自生碳酸盐岩与水合物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于甲烷通量很大的海区,海底和浅表层沉积物中通常没有自生碳酸盐岩,但是可以存在水合物。对于甲烷通量较高的海区,如果海底或浅表层沉积物中存在少量且小块的自生碳酸盐岩,通常沉积物中存在水合物;如果海底或浅表层沉积物中存在大量且大块的自生碳酸盐岩,通常浅表层沉积物中没有水合物,但就目前的资料,尚不能确定其深部是否存在水合物。对于甲烷通量很弱的海区,沉积地层表现为纹层状结构,通常既没有自生碳酸盐岩,也没有水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通量 自生碳酸盐岩 水合物 马克兰增生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陆对比建立苏北—南黄海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格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文强 郭兴伟 +6 位作者 王艳忠 蔡来星 张训华 吴志强 杨田 高小惠 赵冬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0,共13页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C1、LC2)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3)。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实为被海岸线分割的同一沉积盆地,其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LC1长期基准面旋回(上二叠统)不对称性明显,最大海泛面MFS1对应于龙潭组中下部浅海陆棚相的泥岩,LC2长期基准面旋回(下三叠统)因后期印支运动抬升剥蚀,仅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研究区MC1旋回期(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泻湖、三角洲等海陆过渡相,各地水深相差不大;MC2、MC3时期(大隆组、青龙组)发育浅海陆棚、潮坪、泻湖及碳酸盐岩台地等沉积相,水体演变为南西深而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盆地差异抬升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对比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地层格架 苏北—南黄海盆地 CSDP-2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峡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成海燕 姜胜辉 +1 位作者 张超 赵冬冬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8期19-28,共10页
通过对渤海海峡4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及12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元素组合特征、表层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及沉积物输运方式,揭示了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研究... 通过对渤海海峡4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粒度及123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元素相关性、元素组合特征、表层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及沉积物输运方式,揭示了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的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以SiO2和Al2O3为主,随着沉积物粒径变粗SiO2含量逐渐增加,Al2O3含量逐渐减小。全区表层沉积物微量元素含量最高为Ba。各类型沉积物中元素的富集因子表明元素含量的变化服从粒度控制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元素分布划分为5个分区:残留沉积区、老铁山水道区、水道东西两侧区、海峡中部区和海峡南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 渤海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灌注桩桩头静态破碎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戴选锋 关盛杰 +2 位作者 李小龙 王攀 孔德森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82,共8页
静态破碎技术以其低速加载、过程可控的优势,近年来在混凝土构筑物的拆除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研究静态破碎技术在钻孔灌注桩桩头破除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膨胀孔布孔方式对直径为600 mm桩头静态破碎效果的影响,利用岩石真实破裂过程分析软... 静态破碎技术以其低速加载、过程可控的优势,近年来在混凝土构筑物的拆除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研究静态破碎技术在钻孔灌注桩桩头破除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膨胀孔布孔方式对直径为600 mm桩头静态破碎效果的影响,利用岩石真实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2D))建立了不同布孔方式下桩头破碎的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一些物理试验难以准确测定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桩头静态破碎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膨胀孔周围大致形成三条或两条主裂纹,由于膨胀孔之间的应力叠加效应,裂纹发展方向呈现特定规律:其中一条指向最小抵抗线方向,其余裂纹指向最近膨胀孔处。对于直径为600 mm的桩头破除工程,采取“核心孔+环形均布6孔”的布孔方式,可以达到较好的破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灌注桩 静态破碎 桩头破除 RFPA^(2D)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钻孔灌注桩桩头静态破碎原理与裂纹发展机理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小龙 关盛杰 +3 位作者 高帅 王彦军 刘世强 孔德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549-9553,共5页
静态破碎技术近年来在混凝土构筑物的拆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该技术应用于钻孔灌注桩桩头的破除是一种新的破除方案,可以避免粉尘和噪音污染。为了分析桩头静态破碎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裂纹发展规律,利用RFPA 2D软件建立了桩头裂纹发展... 静态破碎技术近年来在混凝土构筑物的拆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该技术应用于钻孔灌注桩桩头的破除是一种新的破除方案,可以避免粉尘和噪音污染。为了分析桩头静态破碎过程中的应力分布和裂纹发展规律,利用RFPA 2D软件建立了桩头裂纹发展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一些重要结论。结果表明:静态破碎是一个持续发展过程,当膨胀压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度,裂纹开始产生,随着膨胀压的增大,在尖端应力的作用下,裂纹得以继续发展;当膨胀孔直径为40 mm时,在灌注破碎剂大约7 h后膨胀压达到20 MPa,混凝土开始产生裂纹;膨胀孔裂纹大致呈两条或三条形式发展,一条伸向最小抵抗线方向,其余指向相邻膨胀孔。对于直径为600 mm和800 mm的桩头静态破碎工程,采用“核心1孔+环形均布6孔”的布孔方式,可获取较好的破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灌注桩 静态破碎 裂纹发展机理 桩头破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