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祁连西段钨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对比与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建仓 裴耀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48-159,共12页
北祁连西段达到大型规模的钨矿床有3处,分别是塔儿沟钨矿、小柳沟钨矿和西柳沟钨矿,空间上自西向东展布;其地质特征各有特点,成矿条件也不尽相同。通过对3个矿床地质特征的对比和成矿条件的分析,认为北祁连西段钨矿是加里东期的产物,初... 北祁连西段达到大型规模的钨矿床有3处,分别是塔儿沟钨矿、小柳沟钨矿和西柳沟钨矿,空间上自西向东展布;其地质特征各有特点,成矿条件也不尽相同。通过对3个矿床地质特征的对比和成矿条件的分析,认为北祁连西段钨矿是加里东期的产物,初始矿源来自元古界古老地层,构造控制矿体数量、产状和规模,酸性花岗质岩体侵入热液作用使W元素富集最终成矿,成矿期从中奥陶世延续到晚志留世。塔儿沟钨矿和小柳沟钨矿成矿在"板块俯冲"时形成,西柳沟钨矿在"陆陆碰撞"时形成。北祁连西段具有良好的钨矿成矿背景和有利的成矿条件,矿床外围地质工作程度低,在其外围和深部开展工作,找矿会有重大突破,勘查方法以钻探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床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北祁连西段 中国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野牛滩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及隆起-冷却史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惠萍 邹治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3期148-155,共8页
利用X光衍射、稳定同位素等多种手段研究,认为野牛滩岩体形成温度不高于600℃,岩体形成深度为4~5km,相当于大陆地壳上部壳层的下部。岩体形成时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交换不充分,而且处于较低氧逸度环境。矿物包裹体成分说明岩浆水对成... 利用X光衍射、稳定同位素等多种手段研究,认为野牛滩岩体形成温度不高于600℃,岩体形成深度为4~5km,相当于大陆地壳上部壳层的下部。岩体形成时岩浆水与大气降水交换不充分,而且处于较低氧逸度环境。矿物包裹体成分说明岩浆水对成矿不利。多种测年资料证实野牛滩岩体形成于奥陶纪末,岩体形成后野牛滩地区隆起不高,因此其近侧的塔尔沟钨矿剥蚀不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牛滩岩体 物理化学环境 隆起冷却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