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德化县茶坑铜-钾长石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及成因初探
1
作者 张承杰 邱添 +3 位作者 熊发挥 文武 穆小平 陈钦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1-2159,共19页
福建省德化县茶坑铜-钾长石矿床(推断铜资源量236t、钾长石资源量41.52万t)位于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德化矿集区中部,赋存在琼溪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矿体类型包括钾长石矿体和铜矿体两类,受区内NNE向F1、F2和F3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 福建省德化县茶坑铜-钾长石矿床(推断铜资源量236t、钾长石资源量41.52万t)位于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德化矿集区中部,赋存在琼溪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矿体类型包括钾长石矿体和铜矿体两类,受区内NNE向F1、F2和F3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根据脉体穿切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识别出三个热液演化阶段:钾化(阶段I)、硅化及白云母化(II)和碳酸盐化阶段(Ⅲ)。其中,阶段I和II分别为主要的钾长石矿化和铜矿化阶段。铜矿化叠加在钾长石矿化之上,形成富铜和钾长石的铜-钾长石矿石。综合矿床地质、矿物化学、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内部结构特征,认为茶坑铜-钾长石矿床为热液交代成因。铜-钾长石矿石中的岩浆锆石可能是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从琼溪黑云母花岗岩中捕获/继承而来,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159.4±1.0Ma(MSWD=0.21)代表琼溪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并限定了铜-钾长石成矿时代的上限。茶坑矿区花岗斑岩呈脉状侵入黑云母花岗岩中,前者明显富集Ba、Sr、P、Ti、Pb和Cu,与铜-钾长石矿石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相似,初步推测茶坑铜-钾长石矿床的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可能与区内花岗斑岩的演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热液交代成矿 茶坑铜-钾长石矿床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 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努日铜多金属矿南矿段地质特征及短波红外光谱的勘查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汤立伟 王艺云 +5 位作者 陈文庆 陈斌 吴志山 缪恒毅 吴波 陈龙照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2-943,共12页
西藏努日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作为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唯一具有Cu-W-Mo矿化组合的大型矿床,带上找矿潜力较大,成果丰硕。随着区带成矿理论和矿区研究程度的深入,亟需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满足区内深部找矿的需要。本次研究利用短波... 西藏努日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作为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唯一具有Cu-W-Mo矿化组合的大型矿床,带上找矿潜力较大,成果丰硕。随着区带成矿理论和矿区研究程度的深入,亟需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来满足区内深部找矿的需要。本次研究利用短波红外光谱技术SWIR(Short wave infrared),对努日铜多金属矿床南矿段中典型蚀变矿物进行研究,根据其矿床地质特征、蚀变矿物组合、分带特征以及光谱分析结果,总结了矿区典型蚀变矿物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值分布规律,进而确定其勘查标志。研究认为白云母的吸收峰位值Pos2200>2208 nm、伊利石的吸收峰位值Pos2200>2203 nm、绿泥石的吸收峰位值Pos2250>2249 nm的大量或连续出现,可以作为努日矿区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有效的蚀变矿物勘查指标;在此基础上,综合努日南矿段地质特征分析、蚀变矿物分布规律分析,对矿区深部斑岩型铜矿进行成矿预测,认为南矿段45线东侧深部的石英闪长(玢)岩具有斑岩型铜矿找矿的潜力,为矿区下一步的找矿提供了方向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光谱 蚀变矿物 铜多金属 努日南矿段 冈底斯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中-上二叠统峨眉山组关键金属勘查新线索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宛胜 刘军平 +4 位作者 孙超 赵江泰 何世军 杨仕潘 张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4-562,共9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典型剖面研究,在滇中禄劝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组顶部识别出一套厚约20~50 m不等的Nb、Co、Ga、Zr及REE超常富集层。富集层主要岩性为灰紫色泥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局部夹杏仁状玄武岩。通过对禄劝万鲁布、撒角...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典型剖面研究,在滇中禄劝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组顶部识别出一套厚约20~50 m不等的Nb、Co、Ga、Zr及REE超常富集层。富集层主要岩性为灰紫色泥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局部夹杏仁状玄武岩。通过对禄劝万鲁布、撒角海一带的富集层刻槽分析显示,Nb_(2)O^(5)含量在82.4×10^(-6)~120.1×10^(-6),平均值为100.3×10^(-6),大于风化壳型矿床一般工业指标80×10^(-6);Ga含量28.8×10^(-6)~35.6×10^(-6),平均值为32.1×10^(-6),高于现行的Ga矿资源工业指标要求30×10-6;REE含量在360×10^(-6)~510×10^(-6),平均值为440.6×10^(-6),接近风化壳型矿床一般工业指标500×10^(-6);并呈现出泥岩→凝灰质泥岩→凝灰岩关键金属含量依次升高,与火山灰含量呈正相关的特征,峨眉山玄武岩的风化作用可能造成了关键金属的富集;同时富集层中伴有Co、Zr、Li等关键金属矿化现象;由此,二叠系峨眉山组红顶层是一个关键金属的富集层,鉴于滇中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组分布范围较广,是一个极具Nb、Ga、Co、Zr及REE等多种关键金属找矿前景的地区,值得找矿工作者关注。峨眉山组各段玄武岩间富集关键金属的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夹层(10~120 cm)、沥青杏仁体的发现,佐证了峨眉山玄武岩是地幔柱幕式喷发,为峨眉山玄武岩地幔柱演化、喷发时限及其与二叠纪生物灭绝的关系、寻找常规油气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峨眉山组 地幔柱 富集层 关键金属 生物灭绝 云南禄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峨山塔甸地区中元古界黑山头组石英岩矿地质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维科 刘军平 +5 位作者 晏海宝 胡绍斌 何世军 赵江泰 赵云江 魏思礼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3-501,共9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典型剖面及刻槽采样等研究,在云南峨山塔甸地区中元古界黑山头组识别出厚104~227 m数层石英岩矿层,含矿岩性为灰白色、白色、乳白色块-厚层状石英岩,呈隐晶质-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由石英(>95%)组成;分析显示样...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典型剖面及刻槽采样等研究,在云南峨山塔甸地区中元古界黑山头组识别出厚104~227 m数层石英岩矿层,含矿岩性为灰白色、白色、乳白色块-厚层状石英岩,呈隐晶质-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由石英(>95%)组成;分析显示样品SiO_(2)含量为95.15%~99.41%,Al_(2)O_(3)含量为0.21%~2.61%,CaO含量为0.008%~0.047%,TFe_(2)O_(3)含量为0.088%~0.47%,K_(2)O含量为0.009%~0.56%,MgO含量为0.010%~0.13%,Na_(2)O含量为0.012%~1.4%,TiO_(2)含量为0.011%~0.06%,部分达到玻璃用、结晶硅用等硅质原料矿工业指标要求,黑山头组石英岩矿为多层位赋存且单体厚度大的矿体,层位稳定,且延伸较远,为一套滨海相沉积-变质型石英岩矿床,具有较大潜在价值和经济效益,有望形成大型石英岩矿原料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峨山地区 中元古界 黑山头组 石英岩矿 沉积变质型 找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缘努日铜钨钼矿床地质特征与矽卡岩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雷 秦克章 +6 位作者 李光明 李金祥 肖波 江化寨 赵俊兴 范新 江善元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7-437,共21页
西藏山南地区努日铜钨钼矿床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构造带东段南缘,是新近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矿区内出露有白垩系比马组和旦师庭组及大量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侵入岩。矿区内的矽卡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在白垩系比马组地层... 西藏山南地区努日铜钨钼矿床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构造带东段南缘,是新近探明的一个大型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矿区内出露有白垩系比马组和旦师庭组及大量晚白垩世和古近纪的侵入岩。矿区内的矽卡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在白垩系比马组地层中,矽卡岩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辉石、硅灰石、角闪石、绿帘石、符山石等;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白钨矿、斑铜矿、黝铜矿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矽卡岩矿物中石榴子石主要以钙铁榴石和钙铝榴石为主,辉石主要为透辉石,角闪石属于镁角闪石-阳起石,帘石主要为绿帘石。矽卡岩类型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较好的分带性,依次由石榴子石矽卡岩过渡到透辉石矽卡岩,再过渡到透辉石硅灰石矽卡岩,这种分带特征表现了流体交代作用的变化。矿化类型和矿化组合也具有一定的分带性,浅部以矽卡岩型钨矿化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过渡为脉状的铜矿体或铜钼矿体,在局部较深的钻孔中还有少量的斑岩型矿化,主要以铜矿化为主,伴有较弱的钼矿化。石榴子石组分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均具有规律性的变化,由钙铁榴石占主体逐渐过渡为钙铝榴石占主体。成分剖面显示石榴子石的组分和化学成分随着环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石榴子石是由一种脉动式流体形成的,可能是由流体化学成分的自身再平衡和生长过程中流体流量的改变而引起生长速率的改变共同实现的。通过含铁律比值(Kp)的计算,得出努日矿床形成于弱酸性、较强氧化状态。结合矽卡岩矿物分布和成分变化特征,推测努日矿区的矽卡岩可能是由深部侵入体分异出的热液沿着层间的破碎带或断裂,经过较远距离的运移,与地层中的碳酸盐岩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渗透交代作用可能是形成矿区矽卡岩的主要原因,流体的温度和氧逸度变化对于形成不同的矽卡岩矿物具有重要作用。努日矿床的矽卡岩为浅部矽卡岩,可能存在统一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系统,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矽卡岩矿物 分带性 石榴子石环带 氧化还原条件 努日铜钨钼矿床 冈底斯南缘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太姥山地区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5
6
作者 李良林 周汉文 +2 位作者 陈植华 王锦荣 肖依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3-609,共17页
福建太姥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是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野外和岩相学分析表明该地区花岗岩岩类分布广泛,岩性以钾长花岗岩为主。岩石中发育典型的显微文象结构,缺少暗色矿物。岩石具高硅、富碱、贫钙镁... 福建太姥山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是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重要地区。野外和岩相学分析表明该地区花岗岩岩类分布广泛,岩性以钾长花岗岩为主。岩石中发育典型的显微文象结构,缺少暗色矿物。岩石具高硅、富碱、贫钙镁和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和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并缓向右倾斜、重稀土较为平坦、呈明显铕负异常的海鸥型展布;多数花岗岩具有Rb、U、Th、La等元素强烈富集而Ba、Sr、P、Ti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锆石LA-ICP-MS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太姥山地区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96.6±1.6Ma(MSWD=0.65),属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太姥山地区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范畴。其岩浆来源为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多组地球化学图解、野外地质和区域背景及年代学判定该地区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在早、晚白垩世之交,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处于不断伸展之中,导致大量的构造-岩浆活动,太姥山地区A型花岗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晚中生代 构造环境 太姥山地区 福建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大坪花岗斑岩型稀有金属矿床铌铁矿LA-ICP-MS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王锦荣 吕正航 +1 位作者 吕新彪 林培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37-645,共9页
最近在福建永定大坪发现了特大型花岗斑岩型钽铌矿,为确定该矿床的成矿年龄和类型,利用LA-ICP-MS对该矿的铌铁矿进行了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大坪铌铁矿的成矿年龄为183 Ma左右,该年龄与成岩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华南地区存在... 最近在福建永定大坪发现了特大型花岗斑岩型钽铌矿,为确定该矿床的成矿年龄和类型,利用LA-ICP-MS对该矿的铌铁矿进行了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大坪铌铁矿的成矿年龄为183 Ma左右,该年龄与成岩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华南地区存在早侏罗世花岗斑岩型钽铌成矿事件。大坪早侏罗世花岗斑岩型钽铌矿成矿时间和类型是对华南钽铌成矿研究的重要补充,为华南未来的钽铌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年代学 铌铁矿 稀有金属 花岗斑岩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良林 周汉文 +3 位作者 陈植华 王锦荣 陈正华 陈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47-1062,共16页
福建白云山、鼓山和石牛山均位于福建沿海地带,该区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白云山、鼓山(魁歧)和石牛山地区花岗岩年龄分别为99.3Ma±1.8Ma、99.4Ma±2.3Ma和94.7Ma±1.4Ma,属晚白垩世早期的... 福建白云山、鼓山和石牛山均位于福建沿海地带,该区域花岗岩类分布广泛。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白云山、鼓山(魁歧)和石牛山地区花岗岩年龄分别为99.3Ma±1.8Ma、99.4Ma±2.3Ma和94.7Ma±1.4Ma,属晚白垩世早期的产物。花岗岩均具有富硅、富碱、贫钙镁、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到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具中-强Eu负异常,总体呈现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V型"模式。微量元素Rb、U、Th、La等强烈富集,相对亏损Ba、Sr、P、Ti等元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属典型的A型花岗岩,其中魁歧花岗岩为碱性A型花岗岩,其余地区为铝质A型花岗岩。研究表明,研究区A型花岗岩具有相似的源区组成;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可能有部分地幔物质参与;碱性A型花岗岩较铝质A型花岗岩可能有更多的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地球化学、野外地质、区域背景及年龄资料综合判定,中国东南沿海2类A型花岗岩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体系中弧后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A型花岗岩 铝质A型花岗岩 晚中生代 古太平洋板块俯冲 福建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水城-纳雍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被引量:5
9
作者 侯海峰 杜庆安 +4 位作者 林建绥 黄啸宇 詹勇 范张华 王广华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51-356,共6页
通过对贵州水城—纳雍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风化壳结构、矿体垂向变化特征的综合研究,总结了矿床特征、风化壳特征、区域成矿条件。风化壳中全风化层是稀土矿富集最好的层位;(La/Yb)N、ΣLREE/ΣHREE比值较高,属... 通过对贵州水城—纳雍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风化壳结构、矿体垂向变化特征的综合研究,总结了矿床特征、风化壳特征、区域成矿条件。风化壳中全风化层是稀土矿富集最好的层位;(La/Yb)N、ΣLREE/ΣHREE比值较高,属于强轻稀土富集类型。严格受母岩、地形、气候、地层、构造等因素共同作用。稀土矿床具备分布面广、埋藏浅、厚度大、品位高等地质特征。可以指导贵州西部地区寻找同类型大型稀土矿产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 风化壳 峨眉山玄武岩 水城-纳雍地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东段大型努日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
10
作者 王锦荣 秦志平 +1 位作者 江化寨 王昌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969-970,共2页
西藏冈底斯是中国最主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尤其是冈底斯东段,近年来在找矿上不断取得突破,探明了甲玛、驱龙等数个超大-大型铜钼等多金属矿床,是开展新一轮找矿的重要区域。2002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进入该区(山南努日一... 西藏冈底斯是中国最主要的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尤其是冈底斯东段,近年来在找矿上不断取得突破,探明了甲玛、驱龙等数个超大-大型铜钼等多金属矿床,是开展新一轮找矿的重要区域。2002年,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二地质勘查院进入该区(山南努日一带)开展铜多金属找矿工作,2009年深部找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完成矿区普查工作,提交了一处大型规模的铜钨钼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 碎屑 冈底斯 层状矽卡岩 比马组 矿层 矿体 碳酸盐化 门中组 岩相过渡带 多底沟组 蚀变 矽卡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大瑶山成矿带古木口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龙照 黄树峰 +5 位作者 郭腾飞 沈开和 吴志山 魏明雨 江化寨 詹勇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8-1016,共9页
古木口金矿是在桂东大瑶山成矿带上发现的首例中型规模以上高品位金矿,其矿床类型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型。该金矿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受断裂、成矿结构面及构造蚀变带控制,矿床在垂向和横向上具有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及... 古木口金矿是在桂东大瑶山成矿带上发现的首例中型规模以上高品位金矿,其矿床类型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型。该金矿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产出,受断裂、成矿结构面及构造蚀变带控制,矿床在垂向和横向上具有石英脉型、破碎蚀变岩型及斑岩型分带特征。为及时总结矿区勘查新成果,推动该区找矿新突破,研究矿体与寒武系含碳细碎屑岩系、层间引张型走滑转换断裂、花岗闪长斑岩组合要素的空间关系,以及近矿围岩蚀变矿物组合标志、土壤化探异常等成矿综合信息;运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及异常带槽探、钻探揭露等综合找矿方法,在总结分析了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化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带的找矿方向。结果显示,该矿区深部及外围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特别是北西向断裂、引张型走滑转换断裂、伸展型脆-韧性剪切异常带利于寻找破碎带蚀变岩型富金矿,其构造相对封闭环境的深部是寻找斑岩型金矿的有利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木口金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大瑶山成矿带 桂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双龙剪切带假玄武玻璃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靳立杰 周汉文 +2 位作者 王继林 钟增球 王锦荣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4,共6页
假玄武玻璃是发育在古地震断层带中的一种断层岩,是古地震断层快速滑动的化石记录。目前关于假玄武玻璃的成因还存在争议,有摩擦熔融成因和摩擦碎裂成因2种观点。豫西双龙剪切带是位于秦岭造山带核部的一条韧性剪切带,发育了一系列动力... 假玄武玻璃是发育在古地震断层带中的一种断层岩,是古地震断层快速滑动的化石记录。目前关于假玄武玻璃的成因还存在争议,有摩擦熔融成因和摩擦碎裂成因2种观点。豫西双龙剪切带是位于秦岭造山带核部的一条韧性剪切带,发育了一系列动力变质岩,后期地质作用在其构造薄弱面上形成了呈简单脉状、平行剪切面发育的假玄武玻璃。假玄武玻璃的出现说明秦岭群曾经历高应变速率的构造运动,即古地震事件。通过对该区假玄武玻璃的镜下观察、粉晶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石英的EBSD组构等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秦岭群核部的假玄武玻璃为摩擦碎裂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双龙韧性剪切带 假玄武玻璃 显微构造 碎裂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山南努日矿区层矽卡岩型铜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被引量:27
13
作者 江化寨 曾海良 吴志山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7,共7页
西藏努日矿区属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克鲁-冲木达矽卡岩亚带,通过多年地质普查工作,初步形成大型层矽卡岩型铜钨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对层矽卡岩型铜钨钼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研究和分析,显示出热水环... 西藏努日矿区属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克鲁-冲木达矽卡岩亚带,通过多年地质普查工作,初步形成大型层矽卡岩型铜钨钼多金属矿床。本文通过对层矽卡岩型铜钨钼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类型、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等研究和分析,显示出热水环流和深部侵入岩浆热液的叠加和富集成矿作用特点,为矿区深部寻找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提供依据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冈底斯东段 努日矿区 层矽卡岩型铜钨钼矿 地质特征 深部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绿岩中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方辉橄榄岩及其岩相分带——来自丁青蛇绿岩专项地质调查的证据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观龙 刘飞 +4 位作者 杨经绥 穆小平 张承杰 薄容众 章奇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375-3390,共16页
蛇绿岩是侵位在陆缘的古大洋岩石圈残片,是记录古洋盆从形成到消亡的直接载体。因此,蛇绿岩的研究可以为揭示和恢复古洋陆构造体制和演化历史提供有力的证据。围绕蛇绿岩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是开展铬铁矿、地幔橄榄岩及洋壳单元岩... 蛇绿岩是侵位在陆缘的古大洋岩石圈残片,是记录古洋盆从形成到消亡的直接载体。因此,蛇绿岩的研究可以为揭示和恢复古洋陆构造体制和演化历史提供有力的证据。围绕蛇绿岩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是开展铬铁矿、地幔橄榄岩及洋壳单元岩石成因研究的基础。根据丁青蛇绿岩中方辉橄榄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矿物化学等特征,将其划分为块状、斑杂状、辉石定向状、球粒状和糜棱岩化方辉橄榄岩五种类型,并通过15万地质填图在拉拉卡测区首次发现五种类型的方辉橄榄岩在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岩相分带特征:块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呈条带状分布于拉拉卡测区中部,两侧对称出现斑杂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少量的辉石定向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呈透镜状分布在块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内部或边缘,极少量的球粒状方辉橄榄岩的产出与基性侵入岩相关,而糜棱岩化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呈细长条带出露于橄榄岩岩块南缘。铬铁矿矿点或矿化点的分布、类型和规模与地幔橄榄岩岩相分带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十余处高铬型铬铁矿矿点分布在斑杂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中,而块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中却鲜有铬铁矿矿点或矿化点的产出。拉拉卡测区A-A′地幔橄榄岩岩相实测剖面与其对应的矿物化学剖面进一步印证了岩相分带的存在。斑杂状、块状、辉石定向状及球粒状方辉橄榄岩中铬尖晶石的Cr^(#)分别为49.99~57.86、65.59~69.37、75.19~85.24和57.66~80.04。从斑杂状→块状→辉石定向状方辉橄榄岩中铬尖晶石的Cr^(#)值逐渐升高,指示这几种方辉橄榄岩经历了23%~43%中高度部分熔融。块状和辉石定向状方辉橄榄岩具有弧前地幔橄榄岩特征,而斑杂状方辉橄榄岩具有深海和弧前地幔橄榄岩的双重特点。球粒状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Fo(86.43~87.05)以及斜方辉石的En值(84.66~85.78)较低,指示其岩浆成因。糜棱岩化方辉橄榄可能为蛇绿岩构造侵位过程中形成的。丁青蛇绿岩中识别出不同类型方辉橄榄岩及其岩相分带,为我们深入研究大洋岩石圈复杂的岩浆作用与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的成因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丁青蛇绿岩 地质填图 岩相分带 铬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禄劝地区三叠系舍资组矿产资源勘查新线索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军平 段向东 +6 位作者 曾文涛 孙载波 何世军 黄亮 李维科 赵江泰 陈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999,共9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典型剖面研究,在滇中禄劝地区三叠系舍资组底部识别出一套厚约10~100 m不等的含南红玛瑙砾岩层。南红玛瑙颜色主要呈橙红、大红色及紫红色等,少数呈柿子红,椭圆状、圆状,表皮干净,无杂质,总体成色较好,具有较...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典型剖面研究,在滇中禄劝地区三叠系舍资组底部识别出一套厚约10~100 m不等的含南红玛瑙砾岩层。南红玛瑙颜色主要呈橙红、大红色及紫红色等,少数呈柿子红,椭圆状、圆状,表皮干净,无杂质,总体成色较好,具有较好开发利用价值。物源对比和分析表明,舍资组南红玛瑙物源来自峨眉山玄武岩中的杏仁体。由于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广泛,三叠系舍资组底部南红玛瑙的发现,为滇中地区寻找此类资源提供了新线索和找矿方向。此外,通过对舍资组泥页岩有机碳和镓等关键金属含量分析发现,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total organic carbon,TOC=2.83%~9.25%),有机质成熟度也较高,处于过成熟阶段;镓、铌(钽)-锂等关键金属也有较高程度富集,暗示该层位还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和关键金属找矿潜力。舍资组中植物化石显示,其沉积古气候是潮湿湿润的,有利于蕨类植物的生长繁盛,这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物源,也为关键金属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三叠统舍资组 南红玛瑙 页岩气 镓-铌(钽)-锂关键金属 禄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狐尾藻对重金属锌的富集及体内分布特征
16
作者 吴晓梅 叶美锋 +4 位作者 余建英 林雨青 吴飞龙 徐庆贤 林代炎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8-207,共10页
【目的】探讨锌在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体内的富集性及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锌质量浓度(0、50、200 mg·L^(-1))对狐尾藻生物量、株高、叶片表皮细胞变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分析狐尾藻各器官中锌... 【目的】探讨锌在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体内的富集性及分布特征。【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锌质量浓度(0、50、200 mg·L^(-1))对狐尾藻生物量、株高、叶片表皮细胞变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分析狐尾藻各器官中锌积累含量、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狐尾藻在各质量浓度锌处理下均能存活,当锌质量浓度为50 mg·L^(-1)(Z1)时,狐尾藻株高和生物量相较于对照组(0 mg·L^(-1)),分别显著增加了22.87%和10.06%,根、叶中SOD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而叶绿素和根、叶中丙二醛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当锌质量浓度为200mg·L^(-1)(Z2)时,狐尾藻的株高、生物量相比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其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根、叶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其叶片表皮细胞有部分损伤。锌处理后,狐尾藻根、茎和叶锌含量分别为55.48~242.44 mg·kg^(-1)、14.78~31.02 mg·kg^(-1)和18.01~69.79 mg·kg^(-1),Z1和Z2处理后各器官中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且根部中锌含量显著高于叶片和茎部。狐尾藻叶和茎中锌主要分布于细胞壁,占比分别占32.56%~49.50%和41.21%~43.52%;根中锌主要为可溶性组分,占比为32.10%~50.48%。狐尾藻叶和茎中锌的化学形态以氯化钠提取态、醋酸提取态、盐酸提取态为主,三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7.00%~86.00%和81.00%~86.38%,根部中锌主要以水提取态、氯化钠提取态为主,二者占比59.71%~63.65%。【结论】狐尾藻对锌具有较好的富集能力,其根部的富集能力大于茎叶。细胞壁沉积固定、液泡(可溶组分)区隔化及锌以多种低活性形态存在是狐尾藻积累与耐受锌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狐尾藻 亚细胞分布 化学形态 耐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尔维亚Čukaru Peki铜金矿床绿泥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指示
17
作者 郑航 张安顺 +6 位作者 饶东平 谢桂青 单思齐 刘文元 陈安顺 陈思源 黄伟山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0,共16页
特提斯成矿域西段塞尔维亚Timok矿集区的Čukaru Peki属于典型的斑岩-高硫型超大型铜金矿床,具有典型的矿化蚀变分带。前人开展了该矿床的硫化物和蚀变分带的研究,但对于普遍发育的蚀变矿物——绿泥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勘查指标缺乏... 特提斯成矿域西段塞尔维亚Timok矿集区的Čukaru Peki属于典型的斑岩-高硫型超大型铜金矿床,具有典型的矿化蚀变分带。前人开展了该矿床的硫化物和蚀变分带的研究,但对于普遍发育的蚀变矿物——绿泥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找矿勘查指标缺乏研究。为此,文章以Čukaru Peki铜金矿床中斑岩型矿体的绿泥石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分析技术,厘定了绿泥石类型和主、微量元素特征,探讨其找矿标志。结果表明,绿泥石的产状可划分为3种,分别为青磐岩化带Chl-1、绢英岩化带Chl-2和钾化带Chl-3,其中,青磐岩化带的绿泥石可进一步分为交代型(Chl-1a)和浸染型(Chl-1b)两个亚类。3类绿泥石均属于富Mg型绿泥石,其中,Chl-1绿泥石为斜绿泥石-鲕绿泥石,Chl-2和Chl-3绿泥石为透绿泥石-蠕绿泥石。绿泥石替代机制以Fe^(2+)、Mg^(2+)替代为主,同时存在TK((Si^(4+))IV+(Fe^(2+),Mg^(2+))^(VI)=(Al^(3+))IV+(Al^(3+))^(VI))型和DT(2(Al^(3+),Fe^(3+))^(VI)+□VI=3(Fe^(2+),Mg^(2+))^(VI))型2类替代机制。根据绿泥石温度计可知,钾化带的Chl-3绿泥石形成温度(约325℃)高于青磐岩化带的浸染型绿泥石(约257℃)。相比于外围青磐岩化带的Chl-1,靠近热液中心的Chl-2和Chl-3绿泥石具有更高的Ti、K、V、Cr、含量和Ti/Pb、Ti/Li、Ti/Sr等比值,其Ti/Sr和Ti/Li比值随距矿体距离增大而降低,推测矿化热液中心在Čukaru Peki铜金矿床西北侧深部(1~2 km),并提出绿泥石Ti/Sr比值等可作为Čukaru Peki斑岩铜金矿体的找矿勘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泥石 找矿预测 斑岩型铜金矿床 Čukaru Peki铜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界澄江组沉积时限的厘定——来自凝灰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约束
18
作者 吕勃烨 宛胜 +2 位作者 刘军平 何世军 马成龙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3-920,共18页
扬子陆块西缘广泛出露的澄江组是一套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密切相关的沉积岩系,其形成时限、构造背景对华南地区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以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禄劝地区澄江组顶部发现2层的火山岩夹层,岩性为... 扬子陆块西缘广泛出露的澄江组是一套与Rodinia超大陆演化密切相关的沉积岩系,其形成时限、构造背景对华南地区新元古代盆地演化,以及古大陆重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野外调查,在云南禄劝地区澄江组顶部发现2层的火山岩夹层,岩性为灰白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对凝灰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735.6±5.2 Ma(n=24,MSWD=0.14)加权平均年龄,说明凝灰岩喷发年龄为南华纪早期,从而限定了澄江组的沉积时限为812~735.6 Ma。岩石地球化学及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晶屑凝灰岩明显富集Rb、Th、K等大离子不相容元素(LILE),亏损Ba、Sr、P、Ti、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呈“燕式”型,与低Sr高Yb的南岭型花岗岩特征较为一致;凝灰岩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T_(DM2):1932~1265 Ma,平均值为1704.3 Ma)下地壳泥质岩石经5%~10%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地幔物质参与,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与华南陆块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是南华裂谷重要的岩石学及岩浆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组 凝灰岩 南岭型 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陆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齿生态浮床联合功能性矿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
19
作者 赵思睿 张文斌 +4 位作者 周小文 林晓晖 陈龙照 张建平 魏翔莺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115,共9页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功能性矿物的物理吸附和植物的修复在营养化水体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功能性矿物和植物联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还比较少。该研究将盐生植物海马齿生态浮床和功能性矿物麦饭石联合使用,治理营...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功能性矿物的物理吸附和植物的修复在营养化水体修复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功能性矿物和植物联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还比较少。该研究将盐生植物海马齿生态浮床和功能性矿物麦饭石联合使用,治理营养化水体。结果显示:海马齿对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4.5%、85.2%和91.4%,麦饭石的去除率分别为85.4%、87.6%和93.7%,海马齿和麦饭石联用对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5%、96.2%和96.8%;海马齿、麦饭石以及海马齿和麦饭石联用还可以提高水体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微生物的丰度,促进氮、磷的去除。该结果表明:海马齿和麦饭石对水中总氮、氨氮和总磷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但是海马齿和麦饭石联用的去除效果最佳。因此,利用植物联合功能性矿物净化营养化水体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进行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 麦饭石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用水系统中微塑料上氨氧化微生物的定植与多样性
20
作者 牛佳 蒋志达 +5 位作者 徐佳燕 许华诚 余健英 刘宪华 徐开钦 陈晓晨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28-4637,共10页
采用模拟管网环境的生物膜培养反应器结合物化表征和微生物学分析方法,探讨了供水系统中5种常见微塑料上氨氧化微生物定植过程及其作为潜在硝化生态位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氯化和微生物的定植作用导致微塑料结晶度增加并产生羰基、羟基等... 采用模拟管网环境的生物膜培养反应器结合物化表征和微生物学分析方法,探讨了供水系统中5种常见微塑料上氨氧化微生物定植过程及其作为潜在硝化生态位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氯化和微生物的定植作用导致微塑料结晶度增加并产生羰基、羟基等亲水基团.微塑料上的氨氧化微生物amo A功能基因丰度范围在(1.54±0.02)×10^(4)~(3.07±0.64)×10^(10)copies/g.在大多数情况下,完全氨氧化菌(Comammox)在微塑料上占据优势地位,仅在氯化处理42d的5种微塑料上发现耐氯性较强的氨氧化古菌(AOA)处于优势地位.原始微塑料(未氯化)上氨氧化微生物总丰度与微塑料的结晶度呈正相关,并在结晶度较高的PE和PP微塑料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氯化处理后该相关性不复存在.微塑料上定植氨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表明原始微塑料上的AOA种类更接近土壤来源的AOA,而氯化处理后更接近水系AO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微塑料 氨氧化微生物 AMOA基因 高通量测序 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