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我国玉米品种改良在增产中的贡献分析
被引量:47
- 1
-
-
作者
吴永常
马忠玉
王东阳
姜洁
-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科院农业宏观研究室
-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95-600,共6页
-
基金
国家科委攻关项目的一部分
-
文摘
本文在建立品种改良在玉米增产中的科技贡献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我国三大玉米区科技进步、品种改良、化肥投入和经营管理等其他措施引起产量的变化,涉及到玉米生产大省吉林等为主的九个省(区)。结果表明:1985~1994年期间,良种的推广应用和化肥投入是玉米增产的两大主导因素,经营管理等其他因子限制性作用明显。在科技进步对产量增产的平均贡献中,品种改良占35.5%,化肥投入占51.4%,经营管理等其他措施仅占13.1%。今后在广泛应用高产高抗耐密优良品种的基础上,要确保一定的物质投入水平,突出加强技术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良种生产潜力和提高良种综合生产力。
-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品种改良
杂交种
-
Keywords
Maize
Yield increases
Improved cultivar
Contributions due to technology
-
分类号
S513.03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稻米外观品质形成动态变化规律及结实期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 2
-
-
作者
朱碧岩
黎杰强
程方民
吴永常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浙江
中国农科院农业宏观研究室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75-80,共6页
-
文摘
多品种、多年、多播期结实期分段取样试验结果表明 :稻米非垩白米率的形成可以用Logistic方程模拟其随齐穗后天数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 ,并可以将其划分为 :初始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基本稳定阶段 ;稻米非垩白米率的形成动态与粒重的积累有明显的相随性 ,随着粒重的增加稻米垩白米率呈增长的趋势 ,但粒重的增长速率加快则对稻米非垩白米率的形成不利 ;齐穗后 2 0d内这一时段是稻米非垩白米率形成及受温度影响的主要时段 。
-
关键词
稻米
晋白米率
形成动态
结实期温度
-
Keywords
rice
unchalky rice rate
development
temperature
-
分类号
S511.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大麦叶色转换突变系的转换特性及其基因控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朱碧岩
蔡建秋
程方民
吴永常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系
中国农科院农业宏观研究室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1期72-76,共5页
-
文摘
对大麦叶色转换突变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叶色转换突变系的叶色转换特性是受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控制的,植株转色的表现要有适宜外界环境条件的诱导,否则与其它间类型的大麦无异;植株转色的根本原因是叶根素合成代谢变化的结果,突变系转色期间叶绿素的合成过程受阻,且受阻部位在ALA形成之后;突变系叶色转换特性的表现是由隐性、单核基因控制的.
-
关键词
大麦
基因控制
叶色转换突变系
育种
-
Keywords
barley
leaf colour conversion mutant
charcteristics
heredity
-
分类号
S512.303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