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生法治: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治理创新的法治保障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颜慧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9-135,共7页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表现为:农村社区法律体系初具规模、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进程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优化、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逐渐... 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表现为:农村社区法律体系初具规模、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进程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日趋优化、多元主体有序参与农村社区法治建设、农村社区公共安全体系逐渐完善。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区在法治建设的实践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如何在理论与认识上对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凝炼和提升才刚刚开始。从我国农村社区法治建设目前所取得的成效来看,法治的实践性有效回应了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民生难题;同时,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中,法治突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功能。民生法治的双重意蕴,要求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建构起相应的农村社区民生法治体系:培养社区规则意识,在改善民生中落实社区协商制度化;推进社区赋权转能,在重心下移中厘清治理主体职责;统筹城乡治理环境,在多元共建中共享社区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社区治理 法治建设 民生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改革与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中国化 被引量:7
2
作者 项继权 鲁帅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34,共8页
中国农村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过程。在农村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足中国农村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顺利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就,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 中国农村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过程。在农村改革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足中国农村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推动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顺利发展并取得了伟大成就,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在中国农村改革中得到坚守、创新和发展并不断中国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这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适应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在新时代,农村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中国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的中国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农村改革 "三农"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能力变量体系研究——基于国家能力变量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5
3
作者 高秉雄 胡云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8,共8页
国家治理能力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的研究当从对变量体系的建构和分析中把握。国家能力研究的既有成果为治理能力研究提供了学术资源和思考路径,国家能力研究进路中的变量选择对于治理能力变量体系的建构具有适用性和解释力。在变量选择... 国家治理能力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的研究当从对变量体系的建构和分析中把握。国家能力研究的既有成果为治理能力研究提供了学术资源和思考路径,国家能力研究进路中的变量选择对于治理能力变量体系的建构具有适用性和解释力。在变量选择的基础上构建国家治理能力变量体系,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能力 国家能力 变量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建共享: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 被引量:37
4
作者 陈荣卓 刘亚楠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6-113,共8页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社区化的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社区群众自治不断延伸与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等。与此同时,农村社区治理创新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治理主体"融合发展"、治理...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策引领下农村社区治理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社区化的组织体系日益完善、社区群众自治不断延伸与拓展、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凸显等。与此同时,农村社区治理创新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推进治理主体"融合发展"、治理手段"提档升级"、治理过程"规范提升"、治理规划"高位推进"等创新维度,不断体现着"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所谓"共建共享",就是遵循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共同参与的治理理念,把"共建"的治理过程与"共享"的治理目标结合起来,是探索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路径。基于此,为了不断贯彻落实"共建共享"的指导思想与实践路径,以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未来农村社区治理创新需要进一步从农村社区治理主体规范机制、治理运行机制及治理保障机制的角度进行优化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社区治理 治理机制 共建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领群治: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协商的经验成效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30
5
作者 杨中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4-120,141,共8页
基层协商民主的正式确立与深入推进在组织和引导村民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发展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中共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协商民主实践风起云涌,取得长足发展,农村社区协商民主运行体系初步... 基层协商民主的正式确立与深入推进在组织和引导村民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发展成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实施的重要方式。中共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协商民主实践风起云涌,取得长足发展,农村社区协商民主运行体系初步建立,以协商共治为导向的农村社区治理机制逐步生成,农村社区协商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协商民主的基础地位日趋稳固。然而,农村社区协商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遭遇到外部推力过强与内源动力不足、理论假设与实际条件不符、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等一系列的结构性摩擦。为寻求突破,其未来之路应当与各地农村的村情、民情、社情、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情境相融合,在不断地优化中梯次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社区治理 协商民主 党领群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社互动:十八大以来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 被引量:23
6
作者 唐鸣 陈鹏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十八大以来,政社互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和内在驱动,为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社会自治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在政社互动导向下,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增速加快且结构渐趋优化、多元治... 十八大以来,政社互动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和内在驱动,为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社会自治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在政社互动导向下,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增速加快且结构渐趋优化、多元治理主体关系格局显著变化以及参与社区治理的效能逐步提升。而政府通过政策引领、主导式治理和吸纳式社会参与等方式,在明确社会组织发展目标、营造"一核多元"的治理生态和突出社会组织发展的本土特色方面取得了新认识。同时,农村社区社会组织通过自主式发展,在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方面也积累了新经验。因此,为稳定、巩固和持续发展政社互动关系,须要从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社会组织登记备案与监督管理制度、政府与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互动关系调整、现代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模式等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 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治理 政社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向度断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挑战及成因——以地方剧团的处境为案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辉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5-131,共7页
科学分析以地方剧团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单位所出现的衰败景象成因,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在既有的泛政治论、文艺形式论、经济效益至上论(过度市场化论)解释之外,以实证个案为基础,通过对剧团与政府、市场及... 科学分析以地方剧团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单位所出现的衰败景象成因,是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在既有的泛政治论、文艺形式论、经济效益至上论(过度市场化论)解释之外,以实证个案为基础,通过对剧团与政府、市场及其内部关系的考察发现:文化事业单位社会关系的多向度断裂是当前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面临问题的症结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剧团 社会网络 文化治理 文化管理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廉洁政治 被引量:4
8
作者 项继权 李敏杰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1-67,共7页
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是各国政府和政党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当前我国政治建设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本文认为,廉洁政治不仅要求公职人员廉洁从政,奉公守法,不以权谋私,也要求政府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不滥用职权,同时,也要求政治过程、政... 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是各国政府和政党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当前我国政治建设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本文认为,廉洁政治不仅要求公职人员廉洁从政,奉公守法,不以权谋私,也要求政府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不滥用职权,同时,也要求政治过程、政治生活依法依规范、公开透明、清正清明。干部清正是基础,政府清廉是关键,政治清明是核心。当前反腐败必须致力于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设廉洁政治。文章对当前反腐败及廉洁政治建设的重点、路径和方式进行分析,强调反腐倡廉的重点在于制度建设,核心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并就此提出了系列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廉洁政治 干部清正 政府清廉 政治清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志愿者:到村任职大学生角色构建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敬尧 魏来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4-130,共7页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取得明显绩效的同时存在着不容回避的问题:不能为到村任职大学生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合法性支撑。由于缺乏政策上的依据和法律上的界定,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身份呈"四不像"的特征,因此对其进行角色构建... 当前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在取得明显绩效的同时存在着不容回避的问题:不能为到村任职大学生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合法性支撑。由于缺乏政策上的依据和法律上的界定,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身份呈"四不像"的特征,因此对其进行角色构建尤为紧迫。本文运用角色理论,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国外经验将到村任职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为基层志愿者并分析其合理性,进而提出角色构建的实施策略,探索具体执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村任职大学生 角色理论 角色构建 制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融合: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杨桓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0-125,共6页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两大生产-生活空间,城乡空间的分异与融合伴随着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不仅地理空间分离,政治、经济、社会空间也日趋异化;城乡二元化体制不仅表现为城乡二元化的公共...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两大生产-生活空间,城乡空间的分异与融合伴随着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不仅地理空间分离,政治、经济、社会空间也日趋异化;城乡二元化体制不仅表现为城乡二元化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体制,也表现为城乡多元空间的分离与割裂。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空间的变革推动着乡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并带来了城乡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互动。在此情况下,空间融合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其广度和深度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空间融合 城乡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变社会中的农民自由——以浙江温州1950-1958年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增元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6,共6页
在每一次历史文明形态起承转合的历史关节点上,广大农民对新文明的出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反过来历史文明形态的起承转合也对农民的命运与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通过对温州市1950-1958年农村制度变革的考察分析,发现这一时... 在每一次历史文明形态起承转合的历史关节点上,广大农民对新文明的出现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反过来历史文明形态的起承转合也对农民的命运与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本文通过对温州市1950-1958年农村制度变革的考察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农村制度变革直接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命运,制约着农民的自由及自主空间,关乎农民的解放及自由,过分的制度挤压也会导致农民的弱势抗争。然而,在政治意识形态异常严峻的特殊时期,跨越边界的自由最终会受到严厉的政治惩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农村社会变革 农民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市民化的限度及突破:公共政策视角的检审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方成 康红军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第1期38-51,共14页
公共政策是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变量。新世纪以来,地方户籍制度改革日益提速,以居住证政策逐步剥离户籍粘附的公共服务,加强配套政策创制,提升了农民市民化水平。然而,进城农民工仍难以与城镇居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农民工及其子... 公共政策是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变量。新世纪以来,地方户籍制度改革日益提速,以居住证政策逐步剥离户籍粘附的公共服务,加强配套政策创制,提升了农民市民化水平。然而,进城农民工仍难以与城镇居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农民工及其子女权益保障缺失,农村"三留守群体"问题突出;部分大城市郊区农民以及中小城镇农民"被市民化",农民市民化质量不高。大城市户籍政策创制的地方权力主导具有局部利益倾向和城市居民利益倾向;户籍政策粘嵌的公共服务难剥离,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中小城镇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市民化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实现大城市、中小城镇农民市民化政策、城乡户籍—土地政策联动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市民化 公共服务 户籍政策 被市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日趋衰落的传统村庄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礼信 《村委主任》 2013年第9期-,共1页
村庄布局:建筑变迁,原居住地破败 我2012年回乡时,乘坐的是小巴,一路上,欣赏着窗外熟悉的景物,倍感亲切.而这次回乡,乘坐的是镇上统一购置的新农村直通车,车上大多是生面孔,车窗外的景物完全变了,不再是那么熟识.以前的瓦房、樟树林没了... 村庄布局:建筑变迁,原居住地破败 我2012年回乡时,乘坐的是小巴,一路上,欣赏着窗外熟悉的景物,倍感亲切.而这次回乡,乘坐的是镇上统一购置的新农村直通车,车上大多是生面孔,车窗外的景物完全变了,不再是那么熟识.以前的瓦房、樟树林没了,路两旁原有的水田消失了,村口的湖泊被圈占了,拉上了铁丝网,仿佛在防御侵略者.清澈的湖水变得浑浊,散发着令人窒息的臭味,仅有几只鸭子飘荡在湖面上.村路两旁挤满了新房,一排排,争先向前,清一色的水泥二层楼,大部分一楼大门紧锁,有的还筑起了高高的院墙. 展开更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格尔哈特的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及其对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7
14
作者 高秉雄 林大祥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8,共9页
英格尔哈特提出的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是当代政治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二战"前后出生的两代人显现的价值观差异,既有的公民文化理论与国民性理论失去解释力。基于此,英格尔哈特开创了一个新的政治文化研究主题——代... 英格尔哈特提出的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是当代政治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二战"前后出生的两代人显现的价值观差异,既有的公民文化理论与国民性理论失去解释力。基于此,英格尔哈特开创了一个新的政治文化研究主题——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研究,引导政治文化研究由衰落走向复兴。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以现代化进程与后现代化进程为基础,以匮乏假设与社会化假设为中介,以物质主义价值观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经济增长、个人需求层次变化、代际价值观转变之间的逻辑关联。作为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理论,较之既有的政治文化理论,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上对当代政治文化理论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格尔哈特 代际价值观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