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用菌可栽培种类野生种质的评价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金霞 黄晨阳 +2 位作者 陈强 高巍 郑素月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7-131,共5页
我国是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已查明自然分布可栽培野生种类93种,分布于担子菌的33个属。我国人工栽培种类近70种(变种),不同规模栽培有50种,商业规模栽培33种,分布于5目,12科,18属。与绿色植物的自养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我国是食用菌野生种质资源丰富的国家,目前已查明自然分布可栽培野生种类93种,分布于担子菌的33个属。我国人工栽培种类近70种(变种),不同规模栽培有50种,商业规模栽培33种,分布于5目,12科,18属。与绿色植物的自养型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相反,食用菌将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分解,以体壁吸收方式摄取营养建造自身。这种生理特点的不同,导致其种质资源评价要求的不同。由于子实体形态相对于绿色植物简单,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常常导致以形态特征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类鉴定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形态相似的多个可栽培近缘种在侧耳(Pleurotus)、木耳(Auricularia)、蜜环菌(Armillaria)等中广泛存在,完全靠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就更加困难。因此,在食用菌可栽培种类野生种质评价中,ITS测序等成为获得菌种生物学种的常用鉴定技术。菌种的分离培养中常受到菌落形态相似真菌的污染,RAPD、ISSR或ITS测序等常用来进行菌种符合性鉴定。食用菌孢子传播的特点,使其分布地理区域广泛,地理区域的隔离产生种内的个体或群体间的差异,形成种群的多样性,常用拮抗反应进行营养亲和群(个体、菌株)的鉴定。不同区域气候和生态条件下的个体,长期的进化和对环境条件适应性的形成,导致可栽培利用的特点不同。栽培性状要通过栽培试验进行评价。栽培性状主要包括菌丝长速、温度反应、结实性、丰产性、抗性、商品形态和耐贮运性等。为了充分利用远缘优势,对于具可利用栽培性状的种质还需要与栽培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分析,通常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食用菌 野生种质 物种鉴定 符合性鉴定 栽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灵菇中农1号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金霞 黄晨阳 +1 位作者 张瑞颖 陈强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7-89,共3页
中农1号是笔者近年经多孢杂交选育的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 C.J.Mou)鲜销型品种,具有出菇早、色泽白、产量高、抗性强、无畸形的优点,栽培过程中对基质含水量、出菇温度、通风等要求也不同于其它品种,本文着重介绍了... 中农1号是笔者近年经多孢杂交选育的白灵菇(Pleurotus eryngii var.tuoliensis C.J.Mou)鲜销型品种,具有出菇早、色泽白、产量高、抗性强、无畸形的优点,栽培过程中对基质含水量、出菇温度、通风等要求也不同于其它品种,本文着重介绍了中农1号的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农1号 品种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