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梦 张浩 +3 位作者 刘雪芹 涂长春 刘艳 葛良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6,共7页
简要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G蛋白中和抗原位点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机制。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已上市或处于研发阶段的多种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筛选发现技术、识别位点、作用方式以及体内外病毒中和效果,分析... 简要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发病机制、狂犬病病毒G蛋白中和抗原位点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机制。重点介绍目前全球已上市或处于研发阶段的多种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筛选发现技术、识别位点、作用方式以及体内外病毒中和效果,分析上述单克隆抗体在目前狂犬病暴露后治疗的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存在的血源供应、中和效价、质量控制及潜在病毒感染等问题,指出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研发的重要性,尤其是抗体的中和效价和中和广度,进而提出针对狂犬病病毒遗传谱系Ⅱ/Ⅲ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开发,以及针对G蛋白多个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鸡尾酒(mAb cocktail)疗法是当前在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单克隆抗体 中和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疫苗rVTT△TK-RBD的构建、筛选及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仁双 朱羿龙 +10 位作者 尚超 韩继成 刘子睿 修志儒 李善智 李雅茹 杨霞 李霄 金宁一 金鑫 李一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5,共7页
目的 构建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rVTT△TK-RBD,并评价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参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基因序列合成受体结合域(RBD)基因,并将其插入自主构建的重组质粒pSTKE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痘苗病毒穿梭... 目的 构建重组痘苗病毒载体疫苗rVTT△TK-RBD,并评价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参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基因序列合成受体结合域(RBD)基因,并将其插入自主构建的重组质粒pSTKE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痘苗病毒穿梭载体pSTKE-RBD,并转染到预先感染天坛株痘苗病毒(VTT)的BHK-21细胞内,经多轮的荧光噬斑筛选成功获得重组痘苗病毒rVTT△TK-RBD;通过滴鼻方式免疫小鼠后,检测rVTT△TK-RBD对BALB/c小鼠体质量的影响;通过肌肉免疫小鼠后,分析rVTT△TK-RBD对BALB/c小鼠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和中和抗体的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rVTT△TK-RBD对BALB/c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 利用同源重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筛选标记和多次荧光噬斑筛选,成功筛选获得了表达RBD的胸腺激酶(TK)基因缺失型重组痘苗病毒rVTT△TK-RBD,且PCR验证成功。BALB/c小鼠体内实验表明rVTT△TK-RBD具有较好的抗SARS-CoV-2的免疫原性且相比于亲本株VTT明显降低了对机体的毒性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并获得SARS-CoV-2重组痘苗病毒疫苗rVTT△TK-RBD并通过各项试验证明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 天坛株痘苗病毒 TK基因 同源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梗皂苷E通过抑制JAK/STAT信号阻抑巨噬细胞M2极化改善肺纤维化的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芸芸 李雅茹 +3 位作者 李霄 金宁一 李一权 朱光泽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3-807,共5页
目的:从抑制JAK/STAT信号阻抑巨噬细胞M2极化途径阐述桔梗皂苷E(PE)对博来霉素(BLM)诱导的肺纤维化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将40只BALB/c小鼠划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吡非尼酮(PDF)实验组、PE高剂量组、P... 目的:从抑制JAK/STAT信号阻抑巨噬细胞M2极化途径阐述桔梗皂苷E(PE)对博来霉素(BLM)诱导的肺纤维化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随机抽样将40只BALB/c小鼠划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吡非尼酮(PDF)实验组、PE高剂量组、PE低剂量组,每组8只。适应性饲养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实验组小鼠采用BLM鼻滴法诱导肺纤维化小鼠模型。采用HE和Masson染色研究小鼠肺部组织的病理性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0、IL-4、IL-17A、TNF-α浓度;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肺组织中CD206、CD11b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JAK1、p-JAK1、STAT6、p-STAT6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组织结构扭曲,肺泡壁变厚,形成纤维化灶,其肺泡炎性分数和胶原体积分数显著升高(P<0.01)。ELISA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IL-4、IL-6、IL-10、TNF-α浓度有所降低;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表明,经PE处理的CD11b和CD206荧光强度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模型小鼠肺部组织中JAK1、p-JAK、STAT6、p-STAT6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经PE处理后,以上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PE能有效改善BLM引起的小鼠肺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AK/STAT通路阻抑巨噬细胞M2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巨噬细胞 桔梗皂苷E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血液荧光光谱识别分类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斌 赵鹏飞 +6 位作者 卢昱欣 范雅 周林华 钱军 刘林娜 赵思言 孔之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36-3143,共8页
光谱技术在生物和医学检测方面具有积极的应用前景。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类同性,有关不同动物血液光谱识别分类的技术研究尚未出现较为完善的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理论,以BP神经网络为工具,建立了对不同动物血液荧光光谱进行特征提取... 光谱技术在生物和医学检测方面具有积极的应用前景。由于血液成分的复杂性和类同性,有关不同动物血液光谱识别分类的技术研究尚未出现较为完善的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理论,以BP神经网络为工具,建立了对不同动物血液荧光光谱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分类的方法。实验采用Cary Eclipse光谱仪分别采集了鸽、鸡、鼠、羊四种动物不同浓度(1%和3%)的全血与红细胞荧光光谱数据(每个类型样本各50组数据);基于移动平滑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以减少实验仪器噪声对特征提取和识别分类的影响;进一步根据血液光谱数据的特性,该文出了"组合放大"的特征提取方法,并建立了BP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训练和识别。相比于常用的光谱数据(单一)特征,提出的"组合放大"特征和所设计的BP神经网络能对不同动物、不同类型(全血与红细胞)、不同浓度(1%和3%)的血液荧光光谱实现100%的准确分类,同时神经网络测试误差均远小于设定的允许误差值。研究的动物血液光谱特征提取及识别技术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可靠性,在农业、食品检查、以及生物医学检测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 血液光谱识别 BP神经网络 组合放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蓖麻毒素诱导巨噬细胞焦亡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及环状RNA表达谱分析
5
作者 卢楠 董明鑫 +5 位作者 于磊 孙成彪 王燕 许娜 刘文森 葛淑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7-1018,共12页
目的:利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鉴定蓖麻毒素(RT)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焦亡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和环状RNA(circRNA)表达谱,并初步分析其潜在功能。方法:使用RT处理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构建细胞焦亡模型... 目的:利用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鉴定蓖麻毒素(RT)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焦亡中与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和环状RNA(circRNA)表达谱,并初步分析其潜在功能。方法:使用RT处理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构建细胞焦亡模型,分为对照组、40μg·L^(-1)RT组和80μg·L^(-1)RT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RAW264.7细胞形态表现,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细胞焦亡通路中蛋白表达水平,选择80μg·L^(-1)RT进行后续实验,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获得对照组和RT组RAW264.7细胞中circRNA表达谱及mRNA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0和80μg·L^(-1)RT组细胞均发生形态改变,细胞呈现出明显焦亡样形态改变,表现为濒死细胞出现明显肿胀,质膜上出现特征性的大气泡。与对照组比较,40和80μg·L^(-1)RT组中消皮素D N端结构域(GSDMD-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40μg·L^(-1)RT组比较,80μg·L^(-1)RT组细胞中GSDMD-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故后续实验RT浓度选取80μg·L^(-1)。共鉴定出差异表达信使RNA(mRNA)2930个,差异表达circRNA 24个。构建的circRNA-微小RNA(miRNA)-mRNA竞争性内源RNA(ceRNA)调控网络由7个circRNAs、12个miRNA和13个mRNA组成。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在生物过程(BP)中差异表达基因所调节的功能主要有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等;在细胞组分(CC)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定位于质膜外侧和细胞前缘;在分子功能(MF)中主要参与转运体跨膜活性和激素受体结合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叉头框蛋白O(FoxO)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ytoHubba筛选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鸡肉瘤病毒基因(Src)等前10位连接度最高的Hub基因。结论:RT处理后RAW264.7细胞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和circRNA表达谱发生变化,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circRNA和mRNA可能作为潜在靶点通过氧化应激途径调控RT诱导的RAW264.7细胞焦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毒素 细胞焦亡 氧化应激 环状RNA 竞争性内源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银环蛇毒素致小鼠呼吸障碍机制
6
作者 霍明洋 陈为 +5 位作者 赵娜 孙成彪 董明鑫 王燕 许娜 刘文森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目的探究γ-银环蛇毒素(γ-BGT)致小鼠呼吸障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6只雄性昆明小鼠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记录呼吸频率,呼吸稳定后iv给予γ-BGT 6 mg·kg^(-1),出现呼吸频率降低后iv给予尼可刹米12.5 mg·kg^(-1)。采用BL... 目的探究γ-银环蛇毒素(γ-BGT)致小鼠呼吸障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6只雄性昆明小鼠麻醉后行气管插管术,记录呼吸频率,呼吸稳定后iv给予γ-BGT 6 mg·kg^(-1),出现呼吸频率降低后iv给予尼可刹米12.5 mg·kg^(-1)。采用BL420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检测小鼠呼吸频率。(2)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ip)、γ-BGT组(6 mg·kg^(-1),ip)、γ-BGT+尼可刹米组(ip给予γ-BGT 6 mg·kg^(-1),当小鼠出现呼吸浅慢和腹式呼吸加强时,ip给予尼可刹米12.5 mg·kg^(-1))。ELISA法检测延髓组织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延髓组织中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GAD67蛋白表达水平。(3)体外培养原代小鼠延髓神经元,并分为细胞对照组、γ-BGT组、氯贝胆碱组、加拉碘铵组、γ-BGT+H-89组、γ-BGT+Y-27632组。γ-BGT组、氯贝胆碱组、加拉碘铵组分别用γ-BGT40 mg·L^(-1)、氯贝胆碱100 mmol·L^(-1)、加拉碘铵100 mmol·L^(-1)孵育4 h,γ-BGT+H-89组、γ-BGT+Y-27632组加入γ-BGT 40 mg·L^(-1)预处理4 h后,分别更换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H-8950 mmol·L^(-1)、Ca2+通道抑制剂Y-2763250 mmol·L^(-1)继续孵育2 h。ELISA检测原代小鼠延髓神经元内Glu、GABA、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和钙蛋白酶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原代小鼠延髓神经元内GAD65、GAD67蛋白表达水平及PKA磷酸化水平。Fluo-4荧光探针检测原代小鼠延髓神经元内Ca2+水平。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γ-BGT组小鼠呼吸频率显著降低(P<0.05),γ-BGT+尼可刹米组呼吸频率显著回升(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γ-BGT组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GABA含量显著升高(P<0.05),Glu/GABA比值显著降低;GAD65和GAD6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γ-BGT组比较,γ-BGT+尼可刹米组Glu含量显著升高(P<0.05)、GABA含量显著降低(P<0.05),Glu/GABA比值显著升高;GAD65和GAD6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3)与细胞对照组比较,γ-BGT组Glu含量显著降低(P<0.05),GABA含量显著升高(P<0.05),Glu/GABA比值显著降低;GAD65和GAD6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cAMP含量显著升高(P<0.05),PKA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Ca2+水平和钙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γ-BGT组比较,加拉碘铵组Glu,GABA,Glu/GABA比值和GAD表达水平等方面均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γ-BGT+Y-27632组钙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GAD65和GAD67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γ-BGT+H-89组Ca2+水平和钙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γ-BGT中毒可导致小鼠呼吸障碍,其机制与γ-BGT通过拮抗延髓神经元M2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激活cAMP/PKA信号通路,引起细胞内Ca2+水平升高,使GAD表达增加和活性增强,导致延髓Glu和GABA含量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银环蛇毒素 延髓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呼吸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pase-11/GSDMD非经典细胞焦亡途径在蓖麻毒素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7
作者 宋苏丽 董明鑫 +4 位作者 孙成彪 王燕 林茹 许娜 刘文森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8-902,907,共6页
目的:探讨Caspase-11/GSDMD非经典细胞焦亡途径在蓖麻毒素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LPS+Nigericin诱导的细胞焦亡模型为阳性对照,40、80 ng/ml蓖麻毒素诱导细胞8 h。乳酸脱氢酶(LDH)细胞释放法检测细... 目的:探讨Caspase-11/GSDMD非经典细胞焦亡途径在蓖麻毒素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LPS+Nigericin诱导的细胞焦亡模型为阳性对照,40、80 ng/ml蓖麻毒素诱导细胞8 h。乳酸脱氢酶(LDH)细胞释放法检测细胞LDH释放;流式细胞术(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细胞焦亡;RT-qPCR检测Caspase-11、GSDMD、IL-1β和IL-18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11和GSDMD蛋白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18分泌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蓖麻毒素处理组RAW264.7细胞发生肿胀、细胞膜破裂,LDH释放量显著升高(P<0.001),细胞焦亡率显著升高(P<0.001),焦亡相关基因Caspase-11、GSDMD、IL-1β和IL-18表达显著升高(P<0.05),Caspase-11、GSDMD-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18分泌水平显著升高(P<0.05)。蓖麻毒素处理组与LPS+Nigericin细胞焦亡阳性对照组结果一致。结论:蓖麻毒素通过Caspase-11/GSDMD非经典细胞焦亡途径诱导RAW264.7细胞焦亡,在促进细胞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毒素 细胞焦亡 Caspase-11 GSDMD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胺干预对猴痘病毒复制的影响
8
作者 黎焕松 刘凯 +7 位作者 张星坦 牛康 尚超 刘子睿 张翠玲 李玥 蒋琦炜 李霄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24,共7页
猴痘病毒(MPXV)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途径促进自身复制,为了深入阐明宿主代谢物谷氨酰胺(Gln)对MPXV复制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噬斑形成试验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病毒载量、病毒滴度和病毒蛋白(A5L... 猴痘病毒(MPXV)可以通过影响宿主代谢途径促进自身复制,为了深入阐明宿主代谢物谷氨酰胺(Gln)对MPXV复制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噬斑形成试验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从病毒载量、病毒滴度和病毒蛋白(A5L和A29L)表达3个层面上检测了Gln干预对MPXV复制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了MPXV对Gln代谢途径关键蛋白谷氨酸脱氢酶1(GLUD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Gln^(+)MPXV+组相比,Gln-MPXV+组MPXV载量极显著下降(P<0.0001),滴度极显著下降(P<0.01),A5L和A29L蛋白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001或P<0.01);Gln^(+)+MPXV+组MPXV的载量、滴度、A5L和A29L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表明缺乏Gln能够显著抑制MPXV复制,而补充Gln对病毒复制无明显影响。MPXV能够显著抑制GLUD1蛋白表达(P<0.05),提示GLUD1很可能是MPXV影响宿主Gln代谢的作用靶蛋白之一。本试验结果表明,阻断Gln摄取可能成为MPXV预防和治疗的潜在方式,为后续开发更为有效的MPXV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病毒(MPXV) 谷氨酰胺(Gln) 谷氨酸脱氢酶1(GLUD1) 病毒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吉林省、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三株鸭圆环病毒遗传变异分析
9
作者 胡静雷 王笑焓 +13 位作者 王振军 刘成 何曼琳 孙雍阳 师少文 任文浩 王玉星 聂小萱 熊娜 黄凯俊 郭振东 李楠 赵宗正 武军元 《特产研究》 2025年第4期30-36,47,共8页
为了解来自山东、内蒙古、吉林地区养殖场的3份鸭病料中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的遗传进化规律、基因型和变异情况。本研究运用DNAstar、RDP4、SimPlot、MEGA和BioEdit等软件对3株DuCV进行了同源性、重组、遗传进化、氨基酸... 为了解来自山东、内蒙古、吉林地区养殖场的3份鸭病料中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的遗传进化规律、基因型和变异情况。本研究运用DNAstar、RDP4、SimPlot、MEGA和BioEdit等软件对3株DuCV进行了同源性、重组、遗传进化、氨基酸突变和序列分析。通过分析发现,3株鸭圆环病毒的基因型均为鸭圆环病毒1型(DuCV-1),核苷酸同源性为99.20%~99.50%,与广东OR842550、广西OR134489和越南OM176553遗传距离最近且同源性最高。与2003年德国DuCV-1型代表株AY22855相比,3株鸭圆环病毒的Cap蛋白均发生了5个氨基酸突变,分别是R82Q,S106N,T107K,G194T,N236D。通过DNAstar对抗原表位预测分析,除了N236D突变,其余4个突变均位于DuCV的Cap蛋白的抗原表位区,可能会导致病原抗原漂移。同时发现2019年后报道的部分鸭圆环病毒Cap蛋白也出现了以上这5个氨基酸位点突变,表明这5个突变可能是DuCV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固有突变。以上结果表明,2019年以后的部分DuCV的Cap蛋白发生5个固有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与鸭圆环病毒的抗原性、病毒毒力和致病性有关,同时也提示应当加强对DuCV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圆环病毒 遗传进化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MGF505-3R蛋白的原核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凤杰 魏天 +5 位作者 张芳毓 王成宇 张守峰 扈荣良 吕礼良 王永志 《吉林畜牧兽医》 2022年第1期1-2,5,共3页
为获得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体外诱导表达的MGF505-3R蛋白。实验依据GenBank中报道的MGF505-3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引入His标签,以ASFV基因全序列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并... 为获得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体外诱导表达的MGF505-3R蛋白。实验依据GenBank中报道的MGF505-3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引入His标签,以ASFV基因全序列为模板扩增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并转入大肠杆菌Transetta(DE3)中。用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菌体,分别取上清液和沉淀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将表达的蛋白经过Ni-NTA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blot)分析蛋白的活性。克隆得到的MGF505-3R基因片段长度为843 bp,与原序列一致。蛋白在沉淀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3 ku。纯化后可得到纯度较高的MGF505-3R重组蛋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呈阳性。MGF505-3R蛋白可以在大肠杆菌Transetta(DE3)中表达并纯化,蛋白具有良好的表达活性。近几年,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ies,MGFs)基因缺失疫苗被认为是目前ASF疫苗研制的主要方向,本研究获得的MGF505-3R重组蛋白将为ASFV MGF505-3R蛋白的研究提供基础,也为基因缺失疫苗相关免疫学方面的检测提供前期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MGF505-3R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免疫印迹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繁育梅花鹿源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与毒力基因分析
11
作者 张成阳 纪雪 +4 位作者 姜博文 梁冰 黄荣磊 杜崇涛 孙洋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2-528,共7页
目的了解人工繁育梅花鹿携带大肠埃希菌的本底以及分离株耐药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方法于2024年4月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4个鹿场采集新鲜鹿粪便样本184份,进行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使用BD PhoenixTM-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 目的了解人工繁育梅花鹿携带大肠埃希菌的本底以及分离株耐药性、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方法于2024年4月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鹿乡镇4个鹿场采集新鲜鹿粪便样本184份,进行大肠埃希菌的分离培养,使用BD PhoenixTM-100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分离株进行耐药性检测和生化鉴定,PCR检测毒力基因,使用ERIC-PCR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184份梅花鹿粪便样本共分离得到大肠埃希菌165株,分离率为89.67%。20株有耐药表型,耐药率为12.12%,其中有15株为多重耐药菌,11株为产ESBLs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梅花鹿携带EAST-1(12.12%)、eae(1.21%)、stx1(7.88%)、stx2(7.27%)、STa(1.82%)等多种腹泻相关毒力基因。ERIC-PCR表现出高度多态性。结论人工繁育梅花鹿携带大肠埃希菌存在一定的耐药性且以多重耐药菌为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可能在社区和畜群中传播耐药性。部分分离株携带多种腹泻相关毒力基因,特别是梅花鹿作为反刍动物储存宿主,携带STEC传播给人类的风险不容忽视。应加强梅花鹿携带人兽共患病原菌的监测,在养殖过程中应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毒力基因 ERIC-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用于肌腱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文悦 赵娜 +3 位作者 王燕 许娜 刘文森 王龙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9-103,共5页
肌腱损伤在临床上已被列为常见疾病,患者常因长期的肌腱疼痛和肿胀,严重降低行动功能,影响生活质量。由于肌腱的自我修复力差,目前主要以手术干预及移植物替代作为治疗手段,但疗效不甚理想。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崛起,用干细胞修复肌腱... 肌腱损伤在临床上已被列为常见疾病,患者常因长期的肌腱疼痛和肿胀,严重降低行动功能,影响生活质量。由于肌腱的自我修复力差,目前主要以手术干预及移植物替代作为治疗手段,但疗效不甚理想。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崛起,用干细胞修复肌腱损伤已成为新的治疗手段。脂肪干细胞(AD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及旁分泌效能,且具有来源丰富、取材简单、对机体损伤小和不涉及伦理问题等优势,因此可以作为治疗损伤肌腱的良好细胞候选。论文综述了国内外ADSCs用于肌腱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ADSCs对损伤肌腱发挥作用的机制,分析了ADSCs尚未突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以期为ADSCs对肌腱损伤修复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肌腱损伤 旁分泌效应 腱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vfA基因对布鲁氏菌S19株生物学特性及睾丸支持细胞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芳 王鑫 +2 位作者 王玉炯 刘军 周学章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1-616,666,共7页
为研究布鲁氏菌毒力因子A(bvfA)对牛布鲁氏菌(B.abortus)S19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感染睾丸支持细胞(TM4细胞)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振荡比浊法(D值法)测定S19(亲本株)、S19ΔbvfA(缺失株)及S19ΔbvfA/bvfA(回补株)3株菌的生长曲线;利用平板菌... 为研究布鲁氏菌毒力因子A(bvfA)对牛布鲁氏菌(B.abortus)S19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其感染睾丸支持细胞(TM4细胞)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振荡比浊法(D值法)测定S19(亲本株)、S19ΔbvfA(缺失株)及S19ΔbvfA/bvfA(回补株)3株菌的生长曲线;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菌株对环境的应激水平、对TM4细胞的侵入能力及损伤性和对小鼠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缺失株较亲本株和回补株生长速度显著降低(P<0.05);缺失株在热、高盐、高渗、强酸和多粘菌素B条件下生长均受到抑制,而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生长良好(P<0.05)。感染TM4细胞3 h时,缺失株未能侵入TM4细胞;12 h时,缺失株侵入TM4细胞的数量少于亲本株(P<0.01);24 h和48 h时,3株菌侵入TM4细胞的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感染12 h和24 h时,感染缺失株的TM4细胞死亡率高于感染亲本株的细胞死亡率(P<0.01);在48 h时,感染缺失株和感染亲本株的TM4细胞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各菌株腹腔注射感染小鼠,结果显示感染2周时缺失株感染小鼠的脾指数明显低于亲本株(P<0.01),且感染1周、2周和4周时,感染缺失株小鼠的脾分离菌量均小于亲本株(P<0.05)。本研究结果首次证实:bvfA基因参与调控布鲁氏菌S19菌株对环境的适应性,影响S19菌株对TM4细胞的侵入,抑制TM4细胞的死亡以维持细菌的生长增殖及其缺失能够降低S19菌株对小鼠的毒力。本研究结果为布鲁氏菌致病机制和bvfA基因的功能解析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vfA基因 牛布鲁氏菌S19菌株 TM4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PS34蛋白抑制剂PIKⅢ体外广谱抗冠状病毒作用研究
14
作者 于啸洋 矫立敏 +5 位作者 葛晨晨 李嘉琪 尚超 薛书江 金宁一 李霄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共5页
为了寻找有效抗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靶点,用CCK-8法和结晶紫法检测VPS34蛋白抑制剂PIKⅢ对细胞的敏感性,通过CCK-8法检测PIKⅢ抗病毒活性,通过病毒滴度及RT-PCR检测PIKⅢ对冠状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PIKⅢ可以抑制多种冠状病毒对细... 为了寻找有效抗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靶点,用CCK-8法和结晶紫法检测VPS34蛋白抑制剂PIKⅢ对细胞的敏感性,通过CCK-8法检测PIKⅢ抗病毒活性,通过病毒滴度及RT-PCR检测PIKⅢ对冠状病毒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PIKⅢ可以抑制多种冠状病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细胞活性并且减少冠状病毒复制。VPS34蛋白抑制剂PIKⅢ对SARS-CoV-2、PEDV和TGEV 3种冠状病毒感染具有抑制作用,可以减少病毒复制,PIKⅢ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冠状病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自噬 Ⅲ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KⅢ 抗病毒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CV4 Cap蛋白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鹏 吉卫龙 +7 位作者 伊立超 张爽 郝嘉翼 高子函 任世斌 时小双 任林柱 李昌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为建立可应用于猪圆环病毒4型(PCV4)候选疫苗特异性抗体检测与评价方法,本研究应用PCV4 Cap蛋白作为抗原,以PCV4多克隆兔源抗体作为一抗,优化各反应的最佳条件并建立了针对PCV4 Cap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最佳条件为2μg/m L PCV4 Ca... 为建立可应用于猪圆环病毒4型(PCV4)候选疫苗特异性抗体检测与评价方法,本研究应用PCV4 Cap蛋白作为抗原,以PCV4多克隆兔源抗体作为一抗,优化各反应的最佳条件并建立了针对PCV4 Cap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最佳条件为2μg/m L PCV4 Cap纯化蛋白,4℃包被过夜,5%脱脂乳封闭60 min,待检血清稀释比例为1∶800,反应条件为37℃、45 min,酶标抗体稀释比例为1∶5000,反应条件为37℃、60 min,底物显色时间为10 min,Cut of f值为0.157,灵敏度可达102400倍。成功建立的抗PCV4Cap蛋白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可为检测PCV4候选疫苗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提供一种精准、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4型 免疫效果检测 间接ELIS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组学解析布鲁氏菌BvfA对睾丸支持细胞线粒体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复合体的影响
16
作者 宋青山 杨江流 +1 位作者 刘军 贾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0-1409,共10页
【目的】明确布鲁氏菌BvfA对宿主睾丸支持细胞(TM4细胞)的损伤作用,以揭示布鲁氏菌对宿主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RNA-Seq双端测序、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和LC-MS非靶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感染布鲁氏菌S19△bvfA与S19菌株的TM4细胞的组... 【目的】明确布鲁氏菌BvfA对宿主睾丸支持细胞(TM4细胞)的损伤作用,以揭示布鲁氏菌对宿主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RNA-Seq双端测序、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和LC-MS非靶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感染布鲁氏菌S19△bvfA与S19菌株的TM4细胞的组学差异,采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及差异代谢物通路进行分析,并利用平行反应监测(PRM)对蛋白表达量进行验证。【结果】感染S19△bvfA和S19菌株的TM4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共400个,差异表达蛋白共422个,差异代谢产物共271种。多组学联合分析发现,S19△bvfA和S19菌株感染TM4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蛋白和差异代谢产物共同富集的KEGG通路为内源性大麻素信号通路,在该通路中发现S19△bvfA菌株感染TM4细胞的线粒体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复合体(ComplexⅠ)中有20个蛋白表达量下调。PRM验证结果显示,ComplexⅠ中Ndufb11、Ndufa9、Ndufv1、Ndufv2、Ndufs8和Ndufs2蛋白的表达趋势与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测定结果一致。【结论】BvfA在布鲁氏菌感染TM4细胞时能引起转录、蛋白质和代谢水平的变化,布鲁氏菌BvfA使睾丸支持细胞线粒体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复合体蛋白表达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多组学 BvfA 睾丸支持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亚型猪瘟病毒流行株E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艺潇 吴梦 +3 位作者 米士江 刘钟迪 涂长春 龚文杰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1-521,共11页
为获得仅与我国基因2.1亚型猪瘟病毒(CSFV)流行株反应的单克隆抗体(MAb),并揭示疫苗株与流行株E2蛋白抗原氨基酸的差异,本研究利用基因2.1亚型重组质粒p FastBac1-JL23 E2通过杆状病毒表达重组E2蛋白(rE2),并采用Ni柱纯化后经SDS-PAGE检... 为获得仅与我国基因2.1亚型猪瘟病毒(CSFV)流行株反应的单克隆抗体(MAb),并揭示疫苗株与流行株E2蛋白抗原氨基酸的差异,本研究利用基因2.1亚型重组质粒p FastBac1-JL23 E2通过杆状病毒表达重组E2蛋白(rE2),并采用Ni柱纯化后经SDS-PAGE检测r E2的表达及纯化效果;采用western blot鉴定r E2的反应原性。SDS-PAGE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经杆状病毒表达了基因2.1亚型CSFV E2蛋白,且其纯化效果和反应原性均较好。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2.1基因亚型CSFV E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MAb,采用BCA法测定其浓度及亚类。将79株1.1、2.1、2.2和2.3基因亚型的CSFV及1.1基因亚型的HCLV株和SM株感染PK-15细胞,72 h后采用IFA检测MAb与不同基因型CSFV的反应性;采用western blot鉴定MAb与10个基因亚型共18种CSFV代表株E2蛋白的反应性。采用IFA鉴定MAb与不同基因型CSFV的中和活性。结果显示,经IFA筛选后共获得16株分泌E2蛋白MAb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仅一株MAb TCH061与所有2.1基因亚型(2.1a、2.1b、2.1c、2.1g、2.1h、2.1i、2.1j、2.1k、2.1l、2.1m、2.1n)CSFV感染的细胞反应后出现绿色荧光,与基因1.1亚型HCLV疫苗株和SM株以及其他基因型CSFV感染的细胞反应后均无绿色荧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MAb能够识别2.1基因亚型CSFV E2蛋白(2.1a、2.1b、2.1c、2.1g、2.1h、2.1i、2.1j),在90 ku处出现特异性条带,而与其他基因型CSFV E2蛋白均不反应。表明TCH061为2.1基因亚型CSFV E2蛋白特异性的MAb。MAb的纯化结果显示,在50 ku和25 ku处有明显条带,其浓度为1.70μg/μL且该MAb TCH061重链为Ig G2a,轻链为κ链。中和活性结果显示,TCH061对JL^(23)株(2.1b)、GDLF1株(2.1c)有一定的中和活性,但不能中和C株。分别以GD53株E^(24)个不同区域的截短蛋白为抗原通过western blot初步确定MAb识别抗原表位的区域。利用CLC Sequence Viewer比对与MAb反应的CSFV E2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通过SWISS-MODEL预测MAb抗原表位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利用杆状病毒表达CSFV JL^(23)株各位点突变后的E2蛋白,采用western blot鉴定各突变的E2蛋白与MAb TCH061的反应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CH061的抗原表位位于E2蛋白的aa1~aa90,且其识别CSFV E2蛋白P^(20)不识别L^(20)的CSFV。通过SWISS-MODEL预测E2蛋白氨基酸序列的I18、G^(19)、P^(20)、L^(21)、G^(22)、A^(23)和E^(24)在空间上比较接近;MAb TCH061与JL^(23)株I18M突变的E2蛋白反应,与G^(19)K、P^(20)L和L^(21)P突变的E2蛋白均不反应,与G^(22)K突变的E2蛋白反应性较弱,与HCLV E2蛋白不反应,但与HCLV L^(20)P突变的E2蛋白反应。证实TCH061的抗原表位为^(19)GPLG^(22),经Py MOL结构模拟确定其为空间构象表位;且除了aa^(20),其他位点在各基因型CSFV中均非常保守,表明P^(20)是2.1基因亚型CSFV流行株E2蛋白抗原表位的关键氨基酸。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获得一株区别于CSFV疫苗株和2.1基因亚型CSFV流行株的MAb TCH061,揭示了疫苗株与流行株E2蛋白氨基酸位点的差异,为研发猪瘟疫苗和CSFV流行株感染的血清学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MAb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病毒 单克隆抗体 病毒反应性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BP26蛋白细菌样颗粒疫苗的制备和免疫学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海 涂飞 +4 位作者 李楠 孙洋 姜博文 纪雪 刘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7-46,共10页
为了构建布鲁氏菌外膜蛋白BP26细菌样颗粒候选疫苗BLPs-BP26,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本试验首先分别扩增羊种布鲁氏菌16M株编码BP26蛋白的整个基因序列和乳酸乳球菌MG1363株编码肽聚糖锚钩蛋白(PA)的整个基因序列,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将bp26... 为了构建布鲁氏菌外膜蛋白BP26细菌样颗粒候选疫苗BLPs-BP26,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本试验首先分别扩增羊种布鲁氏菌16M株编码BP26蛋白的整个基因序列和乳酸乳球菌MG1363株编码肽聚糖锚钩蛋白(PA)的整个基因序列,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将bp26基因与PA基因连接构建融合基因bp26-PA,将融合基因bp26-PA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融合蛋白BP26-PA。将表达正确的BP26-PA融合蛋白与细菌样颗粒(BLPs)结合构建BLPs-BP26,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和冷冻超薄切片对BLPs-BP26进行鉴定。将BLPs-BP26免疫小鼠,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qPCR)分析免疫小鼠脾脏组织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2(IL-2)的基因转录水平,ELISA方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2的蛋白表达水平。鉴定结果显示,BP26-PA蛋白成功展示在BLPs表面;免疫小鼠试验结果显示,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1 024 000;与PBS组相比,BLPs-BP26组免疫小鼠脾脏组织中IFN-γ和IL-2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P<0.000 1和P<0.01),小鼠血清中IFN-γ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0 1)。结果表明,BLPs-BP26能刺激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并可诱导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应答。本试验为开发具有良好免疫原性且无安全隐患的布鲁氏菌新型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展示技术 布鲁氏菌 BP26蛋白 细菌样颗粒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福昔明透皮剂的制备及其药效学评价
19
作者 张剑旭 王禹霏 +7 位作者 徐诗瑶 张嘉斌 霍雨柔 赵琪 李波 杨玉洁 王凯 李乾学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7-426,共10页
【目的】研制一种给药途径方便、皮肤透过效果较好的利福昔明透皮剂用于畜禽肠道疾病治疗,并对其进行制剂学和药效学初步评价。【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利福昔明浓度,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透皮剂制备试验,通过离体猪皮考察制剂... 【目的】研制一种给药途径方便、皮肤透过效果较好的利福昔明透皮剂用于畜禽肠道疾病治疗,并对其进行制剂学和药效学初步评价。【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利福昔明浓度,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透皮剂制备试验,通过离体猪皮考察制剂体外透皮能力,以12 h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Q)为指标筛选处方组分,并测定制剂在40和60℃的存储稳定性。建立小鼠感染鼠伤寒沙门菌模型,通过对比所制透皮剂与灌胃制剂对感染模型的小鼠存活率、脏器载菌量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对制剂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利福昔明透皮剂处方组成为:体系含利福昔明2%、氮酮4%、薄荷醇2%、丙酮缩甘油20%、二甲基亚砜30%、无水乙醇补至100%,该透皮剂配方的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平均值在12 h达132.82μg/cm^(2)。制剂在60和40℃放置10 d后,药物含量分别为初始的89.78%和93.53%,较为稳定。与感染不用药组相比,透皮治疗组和灌胃治疗组的各脏器载菌量均显著降低(P<0.05)。利福昔明透皮治疗组小鼠给药后3 d的存活率(91.67%)高于灌胃治疗组(83.33%)。治疗前后鼠盲肠病理切片变化明显,与感染不用药组相比,2个治疗组的肠道黏膜下层水肿减轻,黏膜下层、肠隐窝及肠上皮层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肠绒毛杯状细胞数量增加,肠上皮完整性恢复明显,病变减轻。【结论】利福昔明透皮剂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好,能透过皮肤起到较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昔明 透皮剂 药效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泡性口炎病毒对体外血管内皮屏障功能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20
作者 曹宇璇 陈为 +6 位作者 孙成彪 赵娜 王燕 董明鑫 许娜 刘文森 李咏梅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5,共11页
目的:探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对血管内皮(VE)屏障的损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犬肾细胞对VSV进行扩增,采用小鼠脑血管内皮瘤bEnd. 3细胞检测VSV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采用300倍TCID_(50)进行后续实验。将bEnd... 目的:探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对血管内皮(VE)屏障的损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犬肾细胞对VSV进行扩增,采用小鼠脑血管内皮瘤bEnd. 3细胞检测VSV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_(50)),采用300倍TCID_(50)进行后续实验。将bEnd. 3细胞分为感染0 h组、感染4 h组、感染8 h组和感染12 h组,进行VSV感染损伤VE屏障实验;将bEnd. 3细胞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纠正组,进行抑制VSV复制与VE屏障恢复实验。将bEnd. 3细胞接种于Transwell小室,构建体外VE屏障模型,采用细胞电压电阻仪检测感染VSV不同时间后各组bEnd. 3细胞中跨上皮电阻(TER),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渗漏实验检测各组渗透系数,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VSV感染后各组bEnd. 3细胞骨架及黏附连接(AJs)中VE-钙黏蛋白、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磷酸化β-连环蛋白(p-β-catenin)定位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Wnt和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Wnt、β-catenin和p-β-catenin表达水平。结果:VSV的TCID_(50)为10^(-4.5)·100μL^(-1)。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与感染0 h比较,其他各组细胞中TER明显降低(P<0.05),渗透系数明显升高(P<0.05)。免疫荧光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bEnd. 3细胞骨架紊乱,细胞间隙增大,AJs线性指数明显降低(P<0.05),β-catenin和p-β-catenin从细胞膜转移至细胞核周围。RT-qPCR法检测,与感染0 h比较,其他各组细胞中Wnt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β-catenin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感染0 h比较,其他各组细胞中Wn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β-catenin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β-caten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抑制VSV复制并纠正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异常后,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与感染组比较,纠正组bEnd. 3细胞中TER明显升高(P<0.05),渗透系数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染色,与感染组比较,纠正组细胞间隙减小,细胞中β-catenin和p-β-catenin核周聚集现象有所改善。RT-qPCR法检测,与感染组比较,纠正组细胞中Wnt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感染组比较,纠正组细胞中Wn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β-catenin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β-caten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VSV感染后可引起LDLR失活,降低Wnt蛋白表达水平,造成β-catenin磷酸化水平升高并发生内化,破坏AJs稳定性,最终导致VE屏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泡性口炎病毒 血管内皮屏障 黏附连接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