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瓜枯萎病拮抗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鉴定及防病促生作用
1
作者 修筠清 杨士兵 +7 位作者 赵胜杰 李文扬 玉山江·麦麦提 李萌 康保珊 刘莉铭 古勤生 吴会杰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57-1567,共11页
【目的】筛选鉴定西瓜枯萎病菌的生防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西瓜产业的绿色发展。【方法】利用平板对峙法从西瓜根际土中分离、筛选拮抗菌,通过盆栽试验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促生防病作用。【结果】筛选到1株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 【目的】筛选鉴定西瓜枯萎病菌的生防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西瓜产业的绿色发展。【方法】利用平板对峙法从西瓜根际土中分离、筛选拮抗菌,通过盆栽试验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促生防病作用。【结果】筛选到1株对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Fon-1)有显著拮抗作用的菌株K5。该菌株使西瓜枯萎病菌菌丝扭曲变形、粗大,且具有广谱性。盆栽试验表明K5对西瓜枯萎病菌相对防治效果78.95%,且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表现为株高、叶片数、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根长、地上部鲜质量及地下部鲜质量等显著增加。分子生物学分析表明K5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能产生嗜铁素、氢氰酸,具有固氮、解无机磷的能力,且有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携带氢氰酸、吩嗪-1-甲酰胺和硝吡咯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结论】铜绿假单胞菌K5对西瓜枯萎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能促进西瓜植株生长,极具开发为生防菌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尖孢镰孢菌西瓜专化型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类作物新病毒——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 被引量:6
2
作者 古勤生 严蕾艳 +10 位作者 刘莉铭 陶小荣 包卫红 方辉 徐锦华 李菊芬 康保珊 王少丽 王康 彭斌 吴会杰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共4页
2022年在我国内地首次发现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New Delhi virus, ToLCNDV)侵染瓜类作物,造成毁灭性的危害。介绍该病毒的基本知识,包括症状、病毒基本特征、传播与分布、流行因素及防控方法,最后提出应对该病毒的一些... 2022年在我国内地首次发现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New Delhi virus, ToLCNDV)侵染瓜类作物,造成毁灭性的危害。介绍该病毒的基本知识,包括症状、病毒基本特征、传播与分布、流行因素及防控方法,最后提出应对该病毒的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作物 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 症状 传播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瓜炭疽病的苗期抗性鉴定
3
作者 刘枫楠 孙超毅 +4 位作者 郭珍 刘莉铭 吴会杰 古勤生 康保珊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59,共6页
西瓜炭疽病对产业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是西瓜种植中急待解决的关键病害。为了鉴定西瓜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对不同西瓜种质资源的抗性,通过分离纯化自江苏盐城的西瓜病瓜中的病原菌,利用多种培养基进行产孢培养,筛... 西瓜炭疽病对产业稳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是西瓜种植中急待解决的关键病害。为了鉴定西瓜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对不同西瓜种质资源的抗性,通过分离纯化自江苏盐城的西瓜病瓜中的病原菌,利用多种培养基进行产孢培养,筛选出最优产孢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通过点滴法和喷雾法接种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确定了喷雾法及1×10^(5)个·mL^(-1)为最佳的接种方法和浓度。最后,对18份不同来源的西瓜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接种鉴定,筛选出高抗资源1份,抗病资源5份。研究结果在西瓜抗病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炭疽病 抗性 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UPOV、日本葡萄品种DUS测试指南比较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陆昱颖 万然 +4 位作者 樊秀彩 张颖 孙磊 刘崇怀 姜建福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3-375,共13页
葡萄新品种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植物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简称DUS)测试是新品种保护的技术基础和品种能否授权的科学依据,DUS测试指南是指导测试单位开展DUS测试工作的技术标准... 葡萄新品种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植物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和稳定性(Stability)(简称DUS)测试是新品种保护的技术基础和品种能否授权的科学依据,DUS测试指南是指导测试单位开展DUS测试工作的技术标准,也是审批机关开展新品种实质性审查的技术规范。通过对中国、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简称UPOV)和日本的葡萄品种DUS测试指南在繁殖材料、测试方法、DUS判定标准、测试性状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葡萄品种DUS测试指南提供参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者在提交繁殖材料的质量和形式要求、测试周期、测试地点、附加测试、带星号性状等方面基本一致,在提交繁殖材料的数量要求、DUS判定标准、测试性状、基本性状、分组性状、选测性状、技术问卷性状等方面的要求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UPOV 日本 DUS 测试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园主要鳞翅目害虫性诱芯的混用诱捕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浩然 刘倩 涂洪涛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1187,共7页
【目的】明确北方桃园内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和桃潜叶蛾等4种害虫性诱芯之间的互作效应。【方法】通过田间诱芯混合诱捕试验,比较4种害虫性诱芯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2022年和2023年调查发现,单个梨小食心虫性诱芯与各梨... 【目的】明确北方桃园内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和桃潜叶蛾等4种害虫性诱芯之间的互作效应。【方法】通过田间诱芯混合诱捕试验,比较4种害虫性诱芯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2022年和2023年调查发现,单个梨小食心虫性诱芯与各梨小食心虫性诱芯组合在梨小食心虫诱捕数量上均无显著差异。单个桃潜叶蛾性诱芯与各桃潜叶蛾性诱芯组合在桃潜叶蛾诱捕数量上也均无显著差异。苹小卷叶蛾性诱芯+梨小食心虫性诱芯组合对苹小卷叶蛾的诱捕数量均显著低于各年单独使用苹小卷叶蛾性诱芯时的诱捕数量(p<0.05)。【结论】在诱捕梨小食心虫时,梨小食心虫性诱芯可以与桃潜叶蛾、苹小卷叶蛾、桃蛀螟等3种害虫性诱芯混用;在诱捕桃潜叶蛾时,桃潜叶蛾性诱芯可以与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桃蛀螟等3种害虫性诱芯混用;在诱捕苹小卷叶蛾时,苹小卷叶蛾性诱芯可以与桃潜叶蛾和桃蛀螟这两种害虫的性诱芯混用,不能与梨小食心虫性诱芯混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园 鳞翅目害虫 性信息素 混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27
6
作者 郭琳琳 庞荣丽 +7 位作者 王瑞萍 乔成奎 田发军 王彩霞 李君 庞涛 成昕 谢汉忠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64-1872,共9页
【目的】探讨猕猴桃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为猕猴桃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我国猕猴桃3大主产区6个品种155份猕猴桃果实样品为材料,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总酸、维生素C... 【目的】探讨猕猴桃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为猕猴桃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我国猕猴桃3大主产区6个品种155份猕猴桃果实样品为材料,测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总酸、维生素C、蔗糖、葡萄糖、果糖、柠檬酸、奎宁酸、苹果酸、总酚、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13个营养品质指标,利用SPSS软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确定猕猴桃营养品质评价代表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并确定代表性指标权重,结合概率分级法和合理全距等分法建立指标评分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结果】猕猴桃营养品质指标变异幅度整体较大,变异系数为14.68%~112.94%,其中蔗糖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达112.94%;总酸和柠檬酸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14.68%和15.85%。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层次分析,从13项指标中筛选出4项猕猴桃营养品质综合评价代表性指标,分别为可溶性固形物(甜味指标)、总酸(酸味指标)、维生素C(营养功能指标)、类胡萝卜素含量(色泽功能指标),4项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其权重系数分别为56%、20%、20%、8%,每项指标通过概率分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和极高5个等级,采用全距等分法建立4项代表性指标综合评分标准,将155份猕猴桃样品划分为3个等级,即特级、一级和二级。【结论】猕猴桃营养品质综合评价代表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总酸、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建立的4项营养品质综合评分标准可用于猕猴桃营养品质的科学评价与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营养品质 主成分分析 层次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对山楂叶螨的亚致死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向杰 周浩然 +2 位作者 刘倩 袁彬乔 涂洪涛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7-555,共9页
【目的】明确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亚致死浓度对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的影响,为2种杀螨剂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2种杀螨剂对山楂叶螨雌成螨和卵的室内毒力,选择LC_(15)和LC_(30)处理雌成螨和卵,... 【目的】明确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亚致死浓度对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的影响,为2种杀螨剂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碟喷雾法测定2种杀螨剂对山楂叶螨雌成螨和卵的室内毒力,选择LC_(15)和LC_(30)处理雌成螨和卵,记录生命表相关参数;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酶活性变化。【结果】乙唑螨腈LC_(15)处理卵显著提高F_(0)代雌成螨产卵量,达到41.26粒,净增殖率提高为33.6478,乙唑螨腈LC_(30)处理卵F_(0)代雌成螨的世代平均历期延长为15.64 d,腈吡螨酯LC_(15)处理卵F_(0)代雌成螨的世代平均历期缩短为13.02 d;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LC_(30)处理雌成螨后,F_(0)代雌成螨的寿命、产卵量、子代卵孵化率和净增殖率显著降低,乙唑螨腈LC_(15)和腈吡螨酯亚LC_(30)世代平均历期分别显著缩短为13.30和11.07 d,乙唑螨腈LC_(30)显著降低子代雌雄比,延长种群加倍时间。2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处理后,谷胱氨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相比于对照降低,其中腈吡螨酯亚致死浓度LC_(15)和LC_(30)处理成螨后酶活性最低,均只有3.87 U·g^(-1)。各处理中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活性相比于对照组都升高,其中乙螨唑腈LC_(30)卵处理组酶活性最高(247.20 U·g^(-1))。【结论】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处理山楂叶螨雌成螨后抑制种群发展;乙唑螨腈处理山楂叶螨卵促进种群繁殖,腈吡螨酯处理山楂叶螨卵对种群则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叶螨 亚致死效应 乙唑螨腈 腈吡螨酯 解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