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性水稻土无机磷形态周年内变化及与磷肥利用率的关系
1
作者 黄晶 周玲红 +5 位作者 高菊生 李冬初 刘立生 邹平 刘淑军 张会民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红壤区稻田土壤磷素有效供应是保障水稻丰产的关键,土壤磷素有效性与磷形态转化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不同施肥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形态的变化及其与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1982年开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定位试验,选... 红壤区稻田土壤磷素有效供应是保障水稻丰产的关键,土壤磷素有效性与磷形态转化密切相关,但目前对于不同施肥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形态的变化及其与水稻磷肥利用效率的关系仍不明确。基于1982年开始的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定位试验,选择不施肥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氮磷钾(NPK)和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NPKM)处理,监测双季稻关键生育期无机磷组分变化以及磷肥利用率,并解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各处理之间无机磷总量呈现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NPKM>NPK>M>CK,施肥后无机磷总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分蘖期和齐穗期。NPK和NPKM处理在早、晚稻不同生育时期的Al-P、Fe-P和Ca-P含量均显著高于M和CK处理(P<0.05),各处理晚稻生长季的Al-P、Fe-P和Ca-P平均含量高于早稻生长季,增幅分别为4.6%~19.8%、0.2%~8.6%和3.4%~23.3%,各处理晚稻季的O-P平均含量较早稻降低了8.4%~35.0%。不同施肥处理之间早稻和晚稻季各无机磷组分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相同,各处理Al-P、Fe-P、O-P和Ca-P含量占无机磷总量比例均值的大小顺序分别为NPKM>NPK>M>CK、M>CK>NPK>NPKM、CK>M>NPK>NPKM和CK>M>NPK>NPKM。早稻、晚稻的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磷量均随着施肥而显著增加(P<0.05),MPKM处理的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吸磷量显著高于NPK和M处理(P<0.05),增幅为25.1%~33.3%,但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磷肥利用率未呈显著差异。早稻营养生长期的Al-P和Olsen-P含量对早稻产量和吸磷量的相对重要性更突出;晚稻则是营养生长期的Fe-P、生殖生长期的Al-P对晚稻产量和吸磷量的相对重要性更突出。有机无机配施情况下需要通过优化磷肥用量,并加强早稻和晚稻的分蘖期和齐穗期磷肥调控以提高磷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关键生育期 无机磷形态 磷肥利用率 长期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钾红壤中铁铝氧化物调控有机无机复合体钾素分布
2
作者 颜俊 韩天富 +6 位作者 柳开楼 申哲 李继文 艾栋 张楚 李冬初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5-1857,共13页
【目的】探究长期施用钾肥如何调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速效钾的分布及作用机制,为红壤钾库健康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2022年玉米收获后采集不施肥(CK)、化学氮磷肥配施(NP)、化学氮磷钾肥配施(NPK)3... 【目的】探究长期施用钾肥如何调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速效钾的分布及作用机制,为红壤钾库健康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6年,2022年玉米收获后采集不施肥(CK)、化学氮磷肥配施(NP)、化学氮磷钾肥配施(NPK)3个处理的土样,通过干筛法获得各处理大团聚体(>2 mm)、小团聚体(0.25~2 mm)和微团聚体(<0.25 mm)土样,结合虹吸法进一步分离得到各级团聚体下的有机无机复合体(<2、2~10、10~50和>50μm)样品,分析各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颗粒组成、速效钾和铁铝氧化物含量与分布,探究铁铝氧化物与速效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与CK和NP处理相比,NPK处理大团聚体中<2μm粒级复合体含量占比分别提高20.5%和149.0%,10~50μm粒级复合体含量占比分别提高18.6%和降低31.0%。2)在0~50μm粒级复合体范围内,大、小和微团聚体中10~50μm粒级复合体速效钾含量均为最低水平。土壤速效钾主要存在于<2μm粒级复合体中,占比为54.6%~85.9%。与CK和NP处理相比,NPK处理大团聚体中<2μm粒级复合体速效钾含量占比分别提高44.6%和23.0%。3)与NP处理相比,NPK处理大团聚体<2μm粒级复合体游离铁、铝氧化物含量分别提高30.0%、467.0%,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分别降低79.7%、59.3%。与NP处理相比,NPK处理大团聚体<2μm粒级复合体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含量提高9.8%;10~50μm粒级复合体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含量降低33.2%。4)在<2μm粒级复合体中,游离态铁铝氧化物、无定形态铝氧化物和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与速效钾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无定形态和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对速效钾含量分布解释度较高,分别为11.2%和11.0%。【结论】长期施用钾肥显著提高红壤旱地土壤大团聚体<2μm粒级复合体速效钾含量占比和游离态铁铝氧化物含量,降低无定形态铝氧化物含量。且无定形态、有机络合态铝氧化物对<2μm粒级复合体速效钾具有正向调控作用,有助于增加土壤钾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速效钾 铁铝氧化物 有机无机复合体 红壤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红壤玉米关键生育期氧化亚氮排放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3
作者 宋毅 张璐 +6 位作者 韩天富 申哲 李继文 李冬初 孟红旗 Ntagisanimana Gilbert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94-1804,共11页
【目的】探究红壤区玉米关键生育期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量及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玉米季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典型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选取不施肥(CK)、氮钾化肥配施(NK)、氮磷钾化肥配施(NPK)3个处理,监测... 【目的】探究红壤区玉米关键生育期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量及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玉米季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典型红壤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1990年,选取不施肥(CK)、氮钾化肥配施(NK)、氮磷钾化肥配施(NPK)3个处理,监测玉米苗期、喇叭口期、灌浆期和成熟期N_(2)O排放、温度和降雨量,测定了表层土壤理化性状和硝酸还原相关酶的活性。【结果】与CK相比,NK和NPK处理均显著提高了N_(2)O累积排放量,NPK处理显著增加苗期N_(2)O累积排放量,而NK处理显著提高了喇叭口期和灌浆期N_(2)O累积排放量,但两个处理的玉米生育期N_(2)O累积排放总量没有显著差异。从玉米苗期到成熟期,NK处理土壤pH整体呈下降趋势,降低了17.8%,而CK和NPK处理无显著变化;CK、NK和NPK处理土壤有机碳(SOC)整体呈上升趋势,分别较灌浆期升高了15.2%、16.4%和16.2%,NH_(4)^(+)-N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而NO_(3)^(−)-N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NPK处理苗期土壤NO_(3)^(−)-N含量显著高于NK处理,喇叭口期和灌浆期均低于NK处理,NH_(4)^(+)-N含量全生育期均显著低于NK处理。从苗期到成熟期,各处理反硝化酶(DE)活性呈下降趋势,CK、NK处理的降幅(59.1%、66.9%)高于NPK处理(29.1%);各处理硝酸还原酶(NR)活性均在喇叭口期最低,NK和NPK处理各生育期NR活性高于CK;亚硝酸还原酶各处理也在喇叭口期最低,CK和NK处理分别下降33.4%和76.2%,NPK处理较最大值降低23.5%。Pearson分析结果表明,各生育期N_(2)O累积排放量与生育期平均气温(TEM)、NO_(3)^(−)-N、SOC和NR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生育期累积降雨量(PCP)、pH和反硝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苗期、喇叭口期、灌浆期、成熟期与N_(2)O累积排放量相关最显著的因素分别为pH、PCP、NR、SOC。【结论】在玉米不同生育期,影响土壤N_(2)O累积排放的主要因素不同,苗期为土壤pH,大喇叭口期为累积降雨量,灌浆期为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成熟期为土壤有机碳含量。酸性红壤上,施用化肥氮可降低土壤pH,提高土壤硝态氮和有机碳含量,进而显著增加N_(2)O排放量。虽然长期施用氮钾肥与施用氮磷钾肥玉米生育期的N_(2)O累积排放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施用氮磷钾肥显著提升苗期N_(2)O排放量,而施用氮钾肥增加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N_(2)O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玉米季 氧化亚氮排放 土壤pH 有机碳 反硝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复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与稳定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伟民 舒业勤 +6 位作者 夏银行 向红坤 高鹏 赵紫薇 黄晶 高菊生 张振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7-1076,共10页
冬季复种绿肥是我国南方稻区传统的培肥增产模式,探究长期冬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发挥绿肥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稻-稻-绿肥复种长期定位试验(38年),针对稻-稻-紫云英、稻-... 冬季复种绿肥是我国南方稻区传统的培肥增产模式,探究长期冬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规律,对深入解析稻田土壤碳循环、充分发挥绿肥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稻-稻-绿肥复种长期定位试验(38年),针对稻-稻-紫云英、稻-稻-油菜和稻-稻-休闲三种处理,采用^(13)C-CO_(2)脉冲标记技术,研究长期冬季复种绿肥下光合碳在早稻季分蘖期水稻-土壤系统中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复种紫云英和油菜处理使早稻地上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每穴分别增加19.9 mg和80.6 mg;复种紫云英处理使早稻地下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每穴降低2.7 mg,而复种油菜处理对早稻地下部^(13)C-光合碳积累量无显著影响。同时,冬季复种紫云英和油菜减少了早稻^(13)C-光合碳向土壤的分配,积累量每穴分别降低7.6 mg和7.8 mg;复种紫云英处理对水稻^(13)C-光合碳在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影响,复种油菜处理促进了水稻^(13)C-光合碳向土壤POC中的分配,使^(13)C-POC的占比增加35.3%。综上,长期复种绿肥促进了水稻分蘖期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的积累,与冬季休闲处理相比,冬季复种绿肥使光合碳在水稻-土壤系统中积累量增加3.7%~28.0%;增加了光合碳向水稻地上部的分配,减少了其向水稻地下部及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且复种油菜处理减弱了土壤中水稻光合碳的稳定性;从增加有机碳总量和光合碳稳定性的角度可知,复种紫云英是相对较好的一种冬季复种绿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绿肥 光合碳 ^(13)C脉冲标记 有机碳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调理剂对水稻土pH值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5
作者 张璐 文石林 +2 位作者 上官方钦 秦松 张会民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探明两种调理剂对近中性水稻土pH值、重金属有效性和水稻吸收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调理剂的科学开发及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水淬高炉渣源调理剂(T1)及其腐殖质改性调理剂(T2),分别设置2个施用量梯度(T1L、T1H和T2L、T2... 探明两种调理剂对近中性水稻土pH值、重金属有效性和水稻吸收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调理剂的科学开发及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水淬高炉渣源调理剂(T1)及其腐殖质改性调理剂(T2),分别设置2个施用量梯度(T1L、T1H和T2L、T2H),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两种调理剂及不同用量对土壤pH值、有效硅、镉、锌、铜含量,以及水稻籽粒和秸秆镉、锌、铜含量的影响。与对照(CK)相比,2个施用T1调理剂处理土壤pH值分别升高0.64和1.02,2个施用T2调理剂处理pH值分别升高0.27和0.56(P<0.05),土壤pH值随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T1L和T1H处理土壤有效硅含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5和22倍(P<0.05),且显著高于施用T2调理剂处理。与CK相比,T1H处理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分别降低37.21%、45.57%和95.30%(P<0.05);T2L和T2H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降低31.55%和30.67%,有效铜含量分别降低6.53%和19.32%(P<0.05)。与CK相比,T1L和T1H水稻籽粒锌含量分别降低23.44%和18.12%(P<0.05);施用T2调理剂后,籽粒和秸秆锌、铜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pH值、有效硅含量与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硅含量与籽粒、秸秆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在近中性水稻土上施用富含硅的强碱性调理剂,既有利于提高土壤p H值和有效硅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其水稻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理剂 水稻土 PH值 有效硅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丘陵区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的有效性及淋失风险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昌富 张璐 +2 位作者 陈波浪 文石林 蔡泽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种母质(石灰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及相邻的水田改旱地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 【目的】研究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有效磷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红壤区磷素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种母质(石灰岩、第四纪红色黏土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及相邻的水田改旱地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水溶性磷和无机磷组分(Al-P、Fe-P、Ca-P和O-P)的变化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随机森林分析,探究水田改旱地后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水田改为旱地后,石灰岩、砂页岩发育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0.48和17.60 mg/kg (P<0.05),但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磷素环境阈值;土壤磷活化系数分别提高了2.67和2.22个百分点;Al-P含量分别增加了46.07和51.28mg/kg;石灰岩发育的土壤Fe-P含量增加了62.11 mg/kg。相关分析表明,水田改旱地后,Fe-P、Al-P与磷活化系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CA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Fe-P、Al-P是土壤磷素有效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湘南红壤丘陵区水田改为旱地后,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红壤磷素有效性未发生显著变化,石灰岩和砂页岩发育的土壤磷素有效性由于铁磷和铝磷在全磷中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升。3种母质发育的水田改旱地后,其水溶性磷含量均低于环境磷阈值,引发磷淋失的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成土母质 水田改旱地 磷活化系数 无机磷组分 磷淋失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下水稻土铁氧化物形态对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冰洁 邹洪琴 +3 位作者 黄晶 高菊生 廖楚芊 段英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237-2246,共10页
【目的】铁氧化物是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过程中重要的无机胶结剂。研究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团聚体中铁氧化物形态及分布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长期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的机理。【方法】基于湖南祁阳红壤实验站2012年开始进行的双季稻长... 【目的】铁氧化物是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过程中重要的无机胶结剂。研究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团聚体中铁氧化物形态及分布的变化,以进一步阐明长期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的机理。【方法】基于湖南祁阳红壤实验站2012年开始进行的双季稻长期定位试验,采集连续11年秸秆不还田(NPK)、仅早稻秸秆还田(NPKRS1)及早稻秸秆和晚稻秸秆均还田(NPKRS2)处理的原状土,通过干湿筛法分离土壤团聚体(粒径>2、0.25~2、0.053~0.25和<0.053 mm),测定了团聚体中络合铁(Fe_(PP))、非晶形铁氧化物(Fe_(HH))和晶形铁氧化物(Fe_(DH))含量,并分析了团聚体中3种铁氧化物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与NPK处理相比,NPKRS1和NPKRS2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降低了0.25~2 mm的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分别显著提高了41.8%和57.2%,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显著提高了32.8%和36.3%(P<0.05)。长期秸秆还田后,所有铁氧化物含量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均显著提高;Fe_(HH)含量在<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没有显著变化,在其他粒级团聚体中显著增加了13.9%~56.0%。>0.053 mm团聚体中Fe_(HH)含量和0.053~0.25 mm团聚体中Fe_(PP)、Fe_(DH)含量均与团聚体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0.053 mm团聚体中Fe_(PP)含量和0.25~2 mm团聚体中Fe_(DH)含量均与团聚体MWD呈显著负相关。>2 mm团聚体中Fe_(HH)、0.25~2 mm团聚体中Fe_(DH)、0.053~0.25 mm团聚体中Fe_(PP)、0.25~2 mm团聚体中Fe_(HH)、0.053~0.25 mm团聚体中Fe_(DH)、<0.053mm团聚体中Fe_(PP)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分别解释了团聚体MWD变异的5.8%、5.7%、5.7%、5.4%、5.3%、4.5%。【结论】长期秸秆还田促进络合铁和晶形铁氧化物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的富集,促进非晶形铁氧化物在>0.053 mm团聚体中的富集,有利于>2 mm团聚体的形成,从而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稻土 团聚体 稳定性 铁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调控红壤酸化的效应
8
作者 杨昌富 张璐 +3 位作者 覃双结 陈波浪 文石林 蔡泽江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年第9期20-25,共6页
研究秸秆还田下红壤酸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为红壤酸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加秸秆还田(NPKS)处理,分析了土壤pH、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研究秸秆还田下红壤酸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为红壤酸化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加秸秆还田(NPKS)处理,分析了土壤pH、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有机碳组分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与CK相比,NPKS和NPK处理土壤pH分别显著降低0.83和1.01,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显著提高0.18。与CK相比,NPKS和NPK处理土壤交换性酸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23和3.31 cmol/kg,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显著降低1.08 cmol/kg。与CK相比,NPKS和NPK处理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分别显著降低2.21和3.49 cmol/kg,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显著提高1.28 cmol/kg。与CK相比,NPKS和NP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75和1.43 g/kg;与CK和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56和0.89 g/kg。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铝与交换性钙、镁呈极显著负相关。随机森林法结果表明,交换性钙、镁是秸秆还田较单施化学肥料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长期施用化肥加剧红壤酸化,秸秆还田较单施化学肥料具有缓解红壤酸化的作用,秸秆归还钙、镁离子是其缓解酸化的主要机制;然而,仅秸秆还田并不能完全阻控化肥引起的红壤酸化。为此,秸秆还田如何与其他改良措施配合协同阻控酸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红壤酸化 交换性铝 盐基离子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改旱后红壤酸化的驱动因子及调控措施评估
9
作者 杨泽宇 张璐 +4 位作者 杨昌富 吴启侠 周建利 徐明岗 蔡泽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5年第10期2043-2056,共14页
【目的】探究红壤丘陵区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酸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并筛选适宜的调控措施,为区域酸化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在两个水分梯度下土壤酸化及元素转化特征。共设置10... 【目的】探究红壤丘陵区水稻土改旱地后土壤酸化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并筛选适宜的调控措施,为区域酸化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在两个水分梯度下土壤酸化及元素转化特征。共设置10个处理:1)淹水(W);2)淹水+氮肥(WN);3)水改旱(D);4)水改旱+氮肥(DN);5)水改旱+氮肥+石灰(DNL);6)水改旱+氮肥+DCD(DNF);7)水改旱+氮肥+石灰+秸秆(DNS);8)水改旱+氮肥+石灰+DCD(DNT);9)水改旱+氮肥+石灰+DCD+秸秆(DNP);10)水改旱+氮肥+生物炭(DNC)。淹水处理含水量设置为35%,水改旱处理含水量设置为15%。分析土壤pH、无机氮、SO_(4)^(2-)、Mn^(2+)、Fe^(2+)、交换性酸、铝和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在不施氮肥条件下,与W处理相比,D处理下花岗岩发育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pH值分别降低了2.49和1.99个单位,交换性铝含量分别增加了0.26和0.10 cmol_((+))/kg,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53.57和117.70 mg/kg。在施氮肥的条件下,与WN处理相比,DN处理下花岗岩发育和砂页岩发育的水稻土pH值分别下降了2.57和2.49个单位,交换性铝含量分别增加了0.42和0.13 cmol_((+))/kg,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13.24和213.47 mg/kg。与DN处理相比,DNT、DNP、DNF、DNL、DNS和DNC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花岗岩发育和砂页岩发育的土壤pH值,其中以DNT处理提升效果最好,分别提升了2.88和3.25个单位,其次为DNP、DNF、DNL、DNS和DNC处理,分别提升了1.67和2.93、0.86和1.56、0.48和0.87、0.15和0.69、0.16和0.08个单位;DNL、DNF、DNS、DNT、DNP和DNC处理两种母质发育的土壤交换性铝含量分别降低了0.77和0.40、0.29和0.30、0.78和0.40、0.76和0.40、0.71和0.20、0.60和0.22 cmol_((+))/kg;DNF、DNT和DNP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61.17和143.10、101.04和129.00、80.75和183.52 mg/kg,DNL、DNS和DNC处理则显著增加硝态氮含量;DNL、DNS、DNT和DNP处理交换性钙含量分别提高了2.99和3.29、1.92和2.15、2.98和3.25、1.78和1.86 cmol_((+))/kg。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上,DN处理的元素转化质子产量较W处理分别增加了7.34和7.16 cmol_((+))/kg,其中,铁氧化产生质子占花岗岩发育土壤元素转化质子产量的50.44%,硫氧化产生质子占砂页岩发育土壤元素转化质子产量的62.16%。与DN处理相比,DNF、DNT和DNP处理降低土壤质子产生量,在花岗岩和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上分别降低了3.64和3.26、2.66和5.44、3.41和3.08 cmol_((+))/kg,DNL、DNS和DNC处理则分别降低了0.10和0.71、1.92和0.59、3.24和1.37 cmol_((+))/kg。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铵态氮、亚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硝态氮、硫酸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随机森林模型表明,铁和硫氧化产生质子对水改旱后质子产生量的贡献最大。【结论】花岗岩和砂页岩两种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改旱后加剧土壤酸化,铁和硫氧化产生质子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氮硝化作用产生质子。施用石灰+硝化抑制剂是缓解水改旱土壤酸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水改旱 红壤酸化 土壤改良剂 铁和硫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