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teSpace的草原土壤近三十年研究态势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安占昊 李元恒 +1 位作者 马晖玲 李程宇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3-134,共12页
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CNKI(1992~2021年)和WOS数据库(1995~2021年)草地土壤领域的文献资料做可视化分析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在CNKI数据库中,《草业科学》《草业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刊载草原土壤研究成果较多;... 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对CNKI(1992~2021年)和WOS数据库(1995~2021年)草地土壤领域的文献资料做可视化分析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在CNKI数据库中,《草业科学》《草业学报》《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刊载草原土壤研究成果较多;高中心性的龙瑞军、张法伟是承接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数据库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机构;依据发文量特征将我国草原土壤研究历程划分为起步(1992~2002年)、平稳发展(2003~2012年)和波动发展(2013~2021年)三阶段,并讨论了早期萌芽研究阶段及各阶段对应的主题。在WOS数据库中,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Rangeland Ecology Management、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上刊载草原土壤研究成果较多;高中心性的白永飞、韩兴国是前沿作者;中国科学院为数据库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机构;中国发文量大,但中心性不及美国、德国等国家。最后综合分析草原土壤研究热点和前沿,指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氮收支问题是未来草原土壤研究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 草原土壤 发展阶段 热点前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苜蓿生产发展态势与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陶雅 柳茜 +3 位作者 孙启忠 李峰 张晨 李文龙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回望欧洲近百年(1926—2022年)的苜蓿发展,其苜蓿栽培面积发展经历了扩增—减少的过程。前50年(1926—1972)是欧洲苜蓿栽培面积扩增期,由250.74 hm^(2)增加至578.80 hm^(2),增加了1.31倍,到1972年欧洲苜蓿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 回望欧洲近百年(1926—2022年)的苜蓿发展,其苜蓿栽培面积发展经历了扩增—减少的过程。前50年(1926—1972)是欧洲苜蓿栽培面积扩增期,由250.74 hm^(2)增加至578.80 hm^(2),增加了1.31倍,到1972年欧洲苜蓿栽培面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72年之后的50年(1972—2022年)间,欧洲栽培面积呈下降趋势发展,到2017年苜蓿栽培面积仅为247.11 hm^(2),与1926年的苜蓿面积相近。苜蓿单产也在逐年增加,如法国从1945年的2.01 t·hm^(2),增加到1988年7.6 t·hm^(2),到2017年增加至14.8 t·hm^(2),这是欧洲苜蓿面积减少的原因。该研究深度分析了目前欧洲苜蓿生产现状及欧洲主要苜蓿生产国,如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塞尔维亚等苜蓿发展现状。从欧洲苜蓿生产发展中,获得重要启示,即作为中欧古老的栽培牧草,欧洲在提高苜蓿单产的同时减少了种植面积并且高度重视种子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欧洲苜蓿发展 国内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期对土默川平原苜蓿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文龙 李峰 +5 位作者 张晨 倪苗 高洁 魏晓斌 刘楠 陶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8-102,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土默川平原苜蓿的最佳刈割时期,为苜蓿规模化生产应用提供参考。试验设置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测定了土默川平原紫花苜蓿(WL319HQ)不同刈割时期的产量、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指标。结果表明:苜蓿... 试验旨在探究土默川平原苜蓿的最佳刈割时期,为苜蓿规模化生产应用提供参考。试验设置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3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测定了土默川平原紫花苜蓿(WL319HQ)不同刈割时期的产量、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指标。结果表明:苜蓿在现蕾期刈割,全年可收获干草13011.60 kg/hm2,其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分别为20.69%DM、36.91%DM、26.64%DM,相对饲喂价值(RFV)为172.11,收益为16131.34~20034.83元/hm2。在初花期刈割,全年可收获干草12829.81 kg/hm2,其CP、NDF、ADF含量分别为18.55%DM、41.03%DM、30.70%DM,RFV为147.78,收益为11791.53~15640.47元/hm2。在盛花期刈割,全年可收获干草14444.64 kg/hm2,其CP、NDF、ADF含量分别为16.80%DM、45.82%DM、35.57%DM、RFV为124.40,收益低于9889.27元/hm2。研究表明,土默川平原苜蓿在现蕾期刈割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默川平原 紫花苜蓿 刈割期 生产性能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中南部不同品种和刈割时期对燕麦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张仲鹃 郝曦煜 +1 位作者 李峰 王雪 《草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28-2938,共11页
以‘领袖’‘楷模’‘美达’‘青海444’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抗倒伏性、产量、营养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以探讨适宜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种植的饲用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及最佳刈割时期。结果表明:品种、刈割... 以‘领袖’‘楷模’‘美达’‘青海444’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抗倒伏性、产量、营养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以探讨适宜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种植的饲用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及最佳刈割时期。结果表明:品种、刈割时期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产量和营养品质具有显著影响(P<0.05)。4个燕麦品种均在乳熟期出现倒伏,‘领袖’‘楷模’‘美达’‘青海444’倒伏率分别为31.25%、6.25%、81.25%和87.50%。各品种鲜草产量随刈割时期后移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领袖’‘楷模’‘美达’在灌浆期刈割鲜草产量最高,分别为50.56、50.33和49.33 t·hm-2,且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青海444则在乳熟期收获鲜草产量最高(36.56 t·hm-2);4个燕麦品种的干物质产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迟逐渐增加,乳熟期达到最大值(11.19 t·hm-2);随着刈割期的推迟,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逐渐增加,灌浆期的燕麦WSC含量较拔节期增加38.18%。综上所述,燕麦品种‘领袖’‘楷模’适宜在黑龙江哈尔滨春播,在灌浆期刈割,此时高产优质协同平衡,既可保质保量,又能为一年两季种植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刈割时期 产量 营养品质 高寒区 品种筛选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刍考
5
作者 陶雅 柳茜 +3 位作者 李峰 张晨 孙启忠 李文龙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43,共14页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认识存在差异。总体上有六种说法:一是来自西域;二是来自大宛;三是来自罽宾;四是来自乌孙;五是来自安息;六是来自外国。东汉王逸是首个把苜蓿和西域关联起来的学者,但他与张骞、司马迁以及班固并不处于同一时代,且稍晚于班固,故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地的范围扩大到西域缺乏史料支持。苜蓿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在其后的史籍中多有类似记载,即我国汉代苜蓿来自大宛是确定的,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由大宛国带入。虽然文献没有明确指出有人将罽宾苜蓿带入中原,但《汉书·西域传》有记载,不排除大宛苜蓿进入中原后,罽宾苜蓿在其后也进入中原的可能性。其余四种苜蓿来源地的说法均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有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原产地 大宛 西域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春播燕麦饲用价值和生产力综合评价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峰 李文龙 +4 位作者 张彩霞 余奕东 张吉明 那亚 陶雅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8-36,共9页
为筛选适宜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种植的春播饲用燕麦品种并建立合理的刈割制度,对15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产量性状、营养品质和饲喂价值等进行了测定,在收获时间和品种双因素方差分析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法对各品种进行了生产力综合评价。结... 为筛选适宜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种植的春播饲用燕麦品种并建立合理的刈割制度,对15个国内外燕麦品种的产量性状、营养品质和饲喂价值等进行了测定,在收获时间和品种双因素方差分析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法对各品种进行了生产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播种后87 d,青海444、白燕7号和青引2号进入蜡熟期,其他均为乳熟期。燕麦7月7日收获鲜草产量显著高于7月14日收获,干鲜比、相对饲喂价值(RFV)和相对饲草质量(RFQ)显著高于6月30日收获,钾、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低于6月30日收获,生产力综合表现较好。15个品种间除粗蛋白和钙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品种太阳神和枪手株高优势明显,分别为126.50 cm和120.35 cm;品种黄燕麦的干草产量最高,达14630.13 kg/hm^(2);品种白燕7号和青引2号钾含量最低,均小于1.24%;品种白燕7号RFV和RFQ最高,分别为135.99和198.13。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各指标中粗蛋白、株高和NDF的权重系数位列前三,为当地燕麦生产力评价的重要指标;白燕7号、青引2号、领袖(速锐)、贝勒2和黄燕麦的加权关联度最高,适宜在鄂尔多斯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饲用燕麦 春播 生产力 营养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苜蓿冻害防御的秋冬季管理技术要点 被引量:1
7
作者 魏晓斌 樊俊铭 +2 位作者 柳茜 李文龙 陶雅 《草原与草业》 2025年第2期29-31,共3页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苜蓿产业的重要产区,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苜蓿冻害虽然是个产业化持续关注的问题,但科尔沁沙地苜蓿冻害时有发生,给当地苜蓿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本文在分...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苜蓿产业的重要产区,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苜蓿冻害虽然是个产业化持续关注的问题,但科尔沁沙地苜蓿冻害时有发生,给当地苜蓿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影响。本文在分析引起科尔沁沙地苜蓿冻害原因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防御苜蓿冻害发生的秋冬季管理要点,主要包括播种时间、刈割制度、最后一茬刈割留茬、钾肥施用和冬灌水。这些综合方法旨在增强苜蓿的抗寒能力,保障科尔沁沙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冻害 秋冬季管理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刈割制度对苜蓿干草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魏晓斌 邵光武 +3 位作者 柳茜 李文龙 赵日千 陶雅 《草原与草业》 2025年第3期44-48,共5页
我国苜蓿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论是在种植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由过去的初级生产步入了高质量发展期。影响苜蓿干草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收获时的植物成熟度、杂草管理、环境(例如温度、降雨)和收获... 我国苜蓿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论是在种植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由过去的初级生产步入了高质量发展期。影响苜蓿干草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收获时的植物成熟度、杂草管理、环境(例如温度、降雨)和收获方法。其次是品种、土壤类型、肥力、灌溉管理、昆虫和疾病损害等因素,但在这些因素中,刈割制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本文在叙述苜蓿干草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刈割时的苜蓿成熟度、不同生长阶段苜蓿叶百分比、苜蓿产量-质量权衡和刈割计划对苜蓿干草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刈割期下的苜蓿干草质量变化,为苜蓿干草质量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刈割制度 干草质量 相对饲喂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喂中草药对羔羊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及瘤胃发酵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张千 张晓庆 +6 位作者 渠晖 张继泽 马立峰 郭宇 贾皓 塔娜 王建龙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8-129,共12页
采用Meta分析评估饲喂中草药对羔羊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羔羊培育以及中草药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查阅文献后筛选纳入17篇文献35个对照研究626只断奶羔羊,利用森林图分析整体效应量,采用M... 采用Meta分析评估饲喂中草药对羔羊生产性能、免疫功能和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羔羊培育以及中草药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查阅文献后筛选纳入17篇文献35个对照研究626只断奶羔羊,利用森林图分析整体效应量,采用Meta回归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敏感性分析评价结果稳定性,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表明:饲喂中草药显著提高了羔羊平均日增重(P=0.004)和试验末体重(P=0.003),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01);饲喂中草药显著改变了羔羊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浓度(P<0.001),亚组分析中IgG无显著差异,IgA(P=0.002)和IgM(P=0.001)浓度显著升高;饲喂中草药对羔羊瘤胃发酵参数无显著影响;敏感性分析和漏斗图分析表明,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稳定可靠且研究仅存在少量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提示,饲喂中草药对羔羊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需注意适口性和添加比例,中草药对羔羊的免疫调控作用可能被过度评价,其对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仍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羔羊 META分析 中草药 生产性能 免疫功能 瘤胃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盐碱地羊草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春燕 李建忠 +1 位作者 徐畅 陶雅 《草原与草业》 2023年第1期42-45,共4页
在我区大兴羊草产业的当下,河套灌区具有适宜种植羊草的盐碱地、河滩地等资源。在河套灌区种植羊草对河套灌区减缓坚守耕地“红线”的压力、提高优质饲草供给能力和夯实保护北疆生态屏障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河套灌... 在我区大兴羊草产业的当下,河套灌区具有适宜种植羊草的盐碱地、河滩地等资源。在河套灌区种植羊草对河套灌区减缓坚守耕地“红线”的压力、提高优质饲草供给能力和夯实保护北疆生态屏障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河套灌区盐碱地种植羊草的关键技术,包括地块选择与准备、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播种要点、田间管理及收割与利用注意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河套灌区 盐碱地 河滩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对羊草光合水分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华 方庆旭 李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1-9,共9页
降水是影响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为揭示羊草生理生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以内蒙古锡林浩特与海拉尔地区的经过放牧和围封处理的典型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水实验,研究了不同生境管理方式差异下的羊草光合水分生理响应,及其降... 降水是影响水文过程的关键因素,为揭示羊草生理生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以内蒙古锡林浩特与海拉尔地区的经过放牧和围封处理的典型羊草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水实验,研究了不同生境管理方式差异下的羊草光合水分生理响应,及其降水和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大小降水事件土壤水分的维持时间不同,降水5 mm后60 h土壤水分低于降水前水平,降水10~15 mm后60 h土壤水分与降水前相同,降水20 mm后60 h是降水前的1.5倍。(2)典型草原羊草叶片净光合速率对降水的敏感性显著高于草甸草原,围封羊草叶片光合作用参数对降水的响应幅度高于放牧。羊草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达到降水前水平,水分利用效率是降水5 mm和10 mm的近2倍。(3)羊草叶片的光合水分生理受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共同作用,其中典型草原与围封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解释叶片净光合速率的31%~45%,草甸草原与放牧解释12%~17%。综上所述,降水处理后的羊草光合和生理特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羊草叶片光合、蒸腾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离不开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增加或降低,为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及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非退化 羊草 土壤水分 光合水分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态势与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25
12
作者 陶雅 孙启忠 +1 位作者 徐丽君 李峰 《草原与草业》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近20年来,我国苜蓿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政策扶持下,苜蓿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主要表现为:一是苜蓿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二是苜蓿产业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三是苜蓿生产管理智能化程度... 近20年来,我国苜蓿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自2012年以来,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政策扶持下,苜蓿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主要表现为:一是苜蓿产业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二是苜蓿产业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三是苜蓿生产管理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四是苜蓿龙头企业和外包服务组织不断壮大;五是苜蓿产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我国苜蓿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来自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制约,以及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苜蓿草价格高位运行和奶牛养殖企业对优质苜蓿草数量和质量的不断追高,给我国苜蓿产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面对国家大力扶持苜蓿产业发展的机遇和存在的挑战,我们应加大苜蓿产业的科技创新力度,深挖资源配置潜力,大力发展节水苜蓿、雨养苜蓿和盐碱地苜蓿,适度发展“三地苜蓿”(即退耕地、撂荒地和沙地苜蓿)。同时,也要面对有机奶业快速发展对有机苜蓿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加快有机苜蓿的发展和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节水 种植 盐碱地 沙地 有机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内蒙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姚林杰 张佳宁 +3 位作者 张恒瑞 赵艳云 张庆 李元恒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25-1536,共12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准掌握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足迹模型是...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精准掌握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方法。该文在行政单元内部开展生态足迹研究,进一步明确生态足迹空间异质性,为开展更为精准细致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基于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12个盟市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1990-2020年每隔5年共7个时期的自然资本进行核算;并结合相应年份人口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对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盈余进行空间化显示;最后采用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分析内蒙古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内蒙古6种地类中,林地均衡因子最高,呼伦贝尔市各地类的产量因子均高于内蒙古其他区域。内蒙古生态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小幅上升趋势,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并在1995-2000年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内蒙古生态赤字面积由9.1%上升至51%,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生态赤字主要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的市区。内蒙古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由0.67降至0.15,由轻度可持续状态转变为强不可续状态,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的区域集中于工业化、城市化等发展较快的地区。该研究可以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内蒙古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