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竹沥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1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7 位作者
高健健
李亚隆
孙若璠
易景波
匡蓓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8期125-132,138,共9页
以火炙竹沥、竹沥茶等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添加火炙竹沥对茶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别对竹沥、竹沥茶和足炕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
以火炙竹沥、竹沥茶等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添加火炙竹沥对茶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别对竹沥、竹沥茶和足炕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竹沥茶中共检测出157个挥发性成分和157个非挥发性成分,与足炕叶相比,从竹沥茶中鉴定出糠醛和2⁃甲基吡嗪两种特征香气成分,以及乙基香兰素葡萄糖苷和甜菜碱两种特征水溶性成分。此外,竹沥茶提取液的体外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竹沥茶提取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药物阿卡波糖,胆酸盐结合率显著高于对照药物考来烯胺,表明竹沥茶提取液在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生物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效果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沥
茶
香气
滋味
血糖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原则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
6
2
作者
王志博
王东辉
+2 位作者
汪秋红
周燕君
胡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2期73-76,79,共5页
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发展有机茶生产是我国茶产业优质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有机茶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有机茶逐渐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茶树病虫害防治是有机...
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发展有机茶生产是我国茶产业优质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有机茶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有机茶逐渐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茶树病虫害防治是有机茶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投入品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有机茶生产原则、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理念、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特点以及防治技术,以期为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茶
茶树病虫害
防治理念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我国茶园氮肥利用和损失现状分析
被引量:
12
3
作者
邹振浩
沈晨
+4 位作者
李鑫
张丽平
张兰
韩文炎
颜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0,共8页
【目的】茶树是多年生叶用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施用氮肥是提高茶叶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茶叶的氮肥利用率,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明确我国茶园氮肥施用状况和氮肥主要损失途径,为茶园合理施用氮肥,降低氮肥损...
【目的】茶树是多年生叶用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施用氮肥是提高茶叶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茶叶的氮肥利用率,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明确我国茶园氮肥施用状况和氮肥主要损失途径,为茶园合理施用氮肥,降低氮肥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茶园、氮肥利用和损失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筛选相关文献。分析计算了不同施氮量下的茶叶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并比较了这些指标在2000年前后的差异。同时分析茶园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氨挥发、反硝化(N2O排放)等损失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我国茶园施用氮肥的平均增产率为41.7%,氮肥农学效率为8.1 kg/kg,氮肥偏生产力为31.4 kg/kg。与2000年前相比,2000年后茶园施氮增产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平均值均呈现下降趋势。在茶园氮肥损失方面,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淋洗和氨挥发为主要的氮素损失途径,其中淋洗损失量为186.8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33.9%;氨挥发损失量为48.8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15.1%;反硝化(N2O排放)损失量为16.7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3.6%。【结论】我国茶园氮肥农学效率较低,而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茶园氮素损失以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淋洗和氨挥发为主,而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断上升。因此,为实现我国茶园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氮肥管理,降低氮肥损失,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氮肥利用效率
氮损失
氮淋洗
氨挥发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代表性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化学品质特征解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3 位作者
蔺志远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246,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主要水溶性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并结合感官分析和色差分析,探讨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其与汤色、滋味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普通绿茶品种(龙井43)、黄化品种(中黄系列)和白化品种(白叶1号)按照扁形绿茶工艺制得扁形绿茶,其茶多酚总量与氨基酸总量比值(酚氨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93、3.33(黄化品种比值范围为2.93~3.91)和2.59。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扁形绿茶的主要差异成分为槲皮素糖苷(总量分别为3.11和3.86 mg/g)、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总量分别为1.21和2.32 mg/g)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分别为24.83和15.85 mg/g),均差异显著(P<0.05)。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表明,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相对于龙井43更鲜爽、鲜醇;白叶1号的涩味低于中黄系列,且汤色黄度更低。结论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酚氨比整体上低于普通品种扁形绿茶,其中白叶1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最大,黄化品种中的中黄4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相近。黄化品种与白化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相比,茶氨酸、非酯型儿茶素、槲皮素糖苷和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是其主要差异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
黄化
扁形绿茶
色差
滋味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竹沥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1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高健健
李亚隆
孙若璠
易景波
匡蓓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
生院
政协宜昌市委员会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农业
产业服务中心
出处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8期125-132,138,共9页
基金
横向技术服务项目(TRIKJ2021106、TRIKJ2022123)。
文摘
以火炙竹沥、竹沥茶等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添加火炙竹沥对茶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分别对竹沥、竹沥茶和足炕叶的香气(挥发性)成分和水溶性(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竹沥茶中共检测出157个挥发性成分和157个非挥发性成分,与足炕叶相比,从竹沥茶中鉴定出糠醛和2⁃甲基吡嗪两种特征香气成分,以及乙基香兰素葡萄糖苷和甜菜碱两种特征水溶性成分。此外,竹沥茶提取液的体外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竹沥茶提取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药物阿卡波糖,胆酸盐结合率显著高于对照药物考来烯胺,表明竹沥茶提取液在降血糖和降血脂等生物活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效果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
竹沥
茶
香气
滋味
血糖
血脂
Keywords
bamboo juice
tea
aroma
taste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分类号
TS272.5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原则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
6
2
作者
王志博
王东辉
汪秋红
周燕君
胡强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杭州中农
质量
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2期73-76,79,共5页
基金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13FY113200)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创新工程(CAAS-ASTIP-2015-TRICAAS-08)。
文摘
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发展有机茶生产是我国茶产业优质发展的需求,也符合我国现阶段提出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有机茶产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有机茶逐渐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茶树病虫害防治是有机茶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投入品的选择有严格的要求。本文总结和分析了有机茶生产原则、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理念、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特点以及防治技术,以期为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有机茶
茶树病虫害
防治理念
防治技术
Keywords
organic tea
disease and pest of tea plant
control concept
control technique
分类号
S435.71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我国茶园氮肥利用和损失现状分析
被引量:
12
3
作者
邹振浩
沈晨
李鑫
张丽平
张兰
韩文炎
颜鹏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0,共8页
基金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CAAS-XTCX2016015)。
文摘
【目的】茶树是多年生叶用作物,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施用氮肥是提高茶叶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茶叶的氮肥利用率,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明确我国茶园氮肥施用状况和氮肥主要损失途径,为茶园合理施用氮肥,降低氮肥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茶园、氮肥利用和损失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筛选相关文献。分析计算了不同施氮量下的茶叶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并比较了这些指标在2000年前后的差异。同时分析茶园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氨挥发、反硝化(N2O排放)等损失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我国茶园施用氮肥的平均增产率为41.7%,氮肥农学效率为8.1 kg/kg,氮肥偏生产力为31.4 kg/kg。与2000年前相比,2000年后茶园施氮增产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平均值均呈现下降趋势。在茶园氮肥损失方面,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淋洗和氨挥发为主要的氮素损失途径,其中淋洗损失量为186.8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33.9%;氨挥发损失量为48.8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15.1%;反硝化(N2O排放)损失量为16.7 kg/hm^2,占氮肥施用量的3.6%。【结论】我国茶园氮肥农学效率较低,而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茶园氮素损失以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淋洗和氨挥发为主,而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断上升。因此,为实现我国茶园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氮肥管理,降低氮肥损失,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关键词
茶园
氮肥利用效率
氮损失
氮淋洗
氨挥发
N2O
Keywords
tea garden
nitrogen utilization rate
nitrogen loss
nitrogrn leaching
ammonia volatilization
N2O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代表性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化学品质特征解析
被引量:
3
4
作者
许继业
彭佳堃
蔺志远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
生院
出处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0-246,共7页
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2020PT08-2)。
文摘
目的探究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及其汤色、滋味特征。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UPLC-TQ-M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对不同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主要水溶性成分进行定量测定,并结合感官分析和色差分析,探讨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及其与汤色、滋味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普通绿茶品种(龙井43)、黄化品种(中黄系列)和白化品种(白叶1号)按照扁形绿茶工艺制得扁形绿茶,其茶多酚总量与氨基酸总量比值(酚氨比)的平均值分别为3.93、3.33(黄化品种比值范围为2.93~3.91)和2.59。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扁形绿茶的主要差异成分为槲皮素糖苷(总量分别为3.11和3.86 mg/g)、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总量分别为1.21和2.32 mg/g)和非酯型儿茶素(总量分别为24.83和15.85 mg/g),均差异显著(P<0.05)。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表明,白叶1号和中黄系列相对于龙井43更鲜爽、鲜醇;白叶1号的涩味低于中黄系列,且汤色黄度更低。结论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的酚氨比整体上低于普通品种扁形绿茶,其中白叶1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化学成分含量差异最大,黄化品种中的中黄4号与龙井43扁形绿茶相近。黄化品种与白化品种制作的扁形绿茶相比,茶氨酸、非酯型儿茶素、槲皮素糖苷和半乳糖基黄酮糖苷是其主要差异成分。
关键词
白化
黄化
扁形绿茶
色差
滋味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
Keywords
albino
etiolation
flat green tea
chromatic aberration
taste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ry
分类号
TS272.7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O657.63 [理学—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竹沥茶化学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许继业
彭佳堃
高健健
李亚隆
孙若璠
易景波
匡蓓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原则及防治技术
王志博
王东辉
汪秋红
周燕君
胡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3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我国茶园氮肥利用和损失现状分析
邹振浩
沈晨
李鑫
张丽平
张兰
韩文炎
颜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代表性黄白化品种扁形绿茶化学品质特征解析
许继业
彭佳堃
蔺志远
戴伟东
谭俊峰
林智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