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被引量:41
1
作者 沈金雄 傅廷栋 +2 位作者 杨光圣 马朝芝 涂金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9,共5页
对不同来源的3个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与22个父本品种的遗传距离及它们以NCII法配制的6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物候期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3个自交不亲和系与父本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但它们与国外品种间的杂种F1 产量性状平... 对不同来源的3个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与22个父本品种的遗传距离及它们以NCII法配制的6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物候期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3个自交不亲和系与父本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但它们与国外品种间的杂种F1 产量性状平均优势均较强。杂种生育期及初花至成熟期日数均介于双亲之间,但前者偏向晚熟亲本,而后者却偏向早熟亲本。与其它产量构成因子相比,一次分枝及其角果数不仅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且对单株产量杂种优势贡献率亦最高。在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中,特别是在杂种优势利用中,首选目标性状应为一次分枝及其角果数。在保证一次分枝及其角果数前提下,提高角粒数、千粒重亦是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自交不亲和系 杂种优势 产量性状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花生核心种质的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晓杰 姜慧芳 +1 位作者 任小平 廖伯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8-304,共7页
以576份中国花生全套核心种质为材料,对26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生资源在这26个性状方面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和丰富的多样性。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来看,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72.67%,叶片宽、种子宽... 以576份中国花生全套核心种质为材料,对26个表型性状进行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生资源在这26个性状方面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和丰富的多样性。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来看,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72.67%,叶片宽、种子宽、百果重和百果仁重对花生种质资源主成分1贡献较大,表明在花生种质资源鉴定中,这些性状占有重要地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高和主茎节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主茎高和主茎节数,叶片长与叶片宽,荚果宽与种子长、种子宽、百果重、百果仁重等呈显著正相关。这些相关性表明,测得相关性极显著的一对表型性状中的一个即可判断另一个性状的变异状况,减少了花生种质资源鉴定的工作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性状 核心种质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细胞杂交在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创建和改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胡琼 李云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作为生产油菜杂交种的主要授粉控制系统得到广泛利用,但由于油菜种内自然发生的有利用价值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不多,所以种属间转移现有不育细胞质及发掘新型不育细胞质意义重大。体细胞杂交不仅避开了有性杂交亲和...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作为生产油菜杂交种的主要授粉控制系统得到广泛利用,但由于油菜种内自然发生的有利用价值的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不多,所以种属间转移现有不育细胞质及发掘新型不育细胞质意义重大。体细胞杂交不仅避开了有性杂交亲和障碍的限制,还可实现两个杂交亲本细胞质基因组的重组,是一种快速有效、应用广泛的转移和诱导雄性不育细胞质的手段。本文综述了利用原生质体杂交技术在油菜种内、种间和属间转移雄性不育细胞质以及通过细胞质基因组重组改良和创建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利用体细胞杂交方法创建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雄性不育细胞质 原生质体融合 远缘杂交 线粒体基因组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甘蓝型油菜重要性状连锁的分子标记及相关基因的图谱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梅德圣 王汉中 李云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0-83,共4页
概述分子标记在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以及甘蓝型油菜植物学、品质、抗病、生理等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分子标记 基因定位 基因图谱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研究及再生苗早期倍性鉴定 被引量:8
5
作者 米哲 李云昌 +4 位作者 梅德圣 李英德 徐育松 陈玉峰 胡琼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7-102,共6页
对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的油菜育种材料进行小孢子产胚率鉴定,并以11种不同基因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供体材料,在武汉田间,分别于初花期和盛花期分离培养小孢子,研究基因型、生态条件、开花时间对小孢子产胚率的影响及秋水仙碱处理的... 对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种植的油菜育种材料进行小孢子产胚率鉴定,并以11种不同基因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供体材料,在武汉田间,分别于初花期和盛花期分离培养小孢子,研究基因型、生态条件、开花时间对小孢子产胚率的影响及秋水仙碱处理的加倍效果,通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孢子再生苗的DNA含量鉴定其倍性,并种植验证。结果表明:相同基因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种植及不同基因型间产胚率差异很大,西宁春播种植产胚率显著高于武汉秋播种植;大田条件下,初花期分离的小孢子产胚率显著高于盛花期。不同基因型油菜小孢子再生苗的自然加倍率也有差异,变异幅度为8.62%~20.88%。用50 mg/L秋水仙碱处理小孢子可以显著增加二倍体再生苗数量,加倍率最高可提高3倍以上,达到60%~77.59%。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小孢子再生苗的DNA含量鉴定再生植株的倍性与田间鉴定结果一致,可以作为小孢子再生植株早期倍性鉴定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小孢子培养 DNA含量 倍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育高含油量双低油菜品种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76
6
作者 李云昌 胡琼 +2 位作者 梅德圣 李英德 徐育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2-96,共5页
含油量作为油菜生产最终目标性状产油量的组成因素,与油菜生产效益的提高息息相关。在目前我国油菜产量水平已得到相当程度提高的前提下,培育高含油量油菜品种是进一步发展油菜产业的必由之路。根据油菜含油量的遗传特点,结合培育高含... 含油量作为油菜生产最终目标性状产油量的组成因素,与油菜生产效益的提高息息相关。在目前我国油菜产量水平已得到相当程度提高的前提下,培育高含油量油菜品种是进一步发展油菜产业的必由之路。根据油菜含油量的遗传特点,结合培育高含油量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8号和中油杂11的体会,提出了除了利用黄籽以外,培育大粒和适宜植株形态性状的品种也是提高油菜含油量的重要途径。初步构建了高含油量油菜品种的形态组成,并基于近年来参加和通过国家区域试验的冬油菜品种含油量变化情况,展望了我国高含油量油菜育种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油量 中油杂8号 中油杂11 生产效益 双低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分子标记估算遗传距离预测甘蓝型油菜的杂种优势 被引量:35
7
作者 谭祖猛 李云昌 +3 位作者 胡琼 梅德圣 李英德 徐育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6-132,共7页
用甘蓝型油菜4个恢复系、3个保持系及其相应的12个F1共19份材料,研究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估算的遗传距离与油菜重要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发现,在4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中,4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87条多态性条带,25对SRAP引物共扩... 用甘蓝型油菜4个恢复系、3个保持系及其相应的12个F1共19份材料,研究SSR和SRAP两种分子标记方法估算的遗传距离与油菜重要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发现,在4个恢复系和3个保持系中,4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87条多态性条带,25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131条多态性条带。基于SSR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为0.423,决定系数为0.179。基于SRAP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为0.654(达到0.05显著水平),决定系数为0.428。基于SSR和SRAP混合数据计算的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系数为0.642(达到0.05显著水平),决定系数为0.412。表明SRAP标记对产量杂种优势预测的效果要显著高于SSR标记预测的效果,是目前为止报道的通过鉴定亲本遗传多态性预测油菜杂种优势最为有效的分子标记手段,可作为油菜杂种优势预测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SSR SRAP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对甘蓝型油菜产量及矿质营养吸收与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沈金雄 李志玉 +1 位作者 廖星 郭庆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31-1235,共5页
选用湖北省大别山南麓的马肝泥稻田缺磷土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6个油菜品种施磷肥的效果。结果显示,施磷条件下,苗期干物重较不施磷处理增加8.33-14.79倍,单株籽粒产量增加16.6-68.0倍;各品种增产率为中双6号〉中油821〉中... 选用湖北省大别山南麓的马肝泥稻田缺磷土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6个油菜品种施磷肥的效果。结果显示,施磷条件下,苗期干物重较不施磷处理增加8.33-14.79倍,单株籽粒产量增加16.6-68.0倍;各品种增产率为中双6号〉中油821〉中油杂2号〉中油杂1号〉中双4号〉中双7号,其中中双7号、中双4号和中油杂1号较耐低磷;施磷能增加油菜不同生长时期植株地上部和成熟期籽粒的P、K含量,以及成熟期籽粒Mo、Mg含量,降低油菜苗期植株地上部N、Mg、S、Fe含量,成熟期植株地上部N、Zn含量以及籽粒S含量,而Ca和大多数微量元素的苗期植株浓度、成熟期籽粒浓度不同品种变化不一;施磷使植株各种养分的积累量均较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矿质营养 吸收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抗裂角性鉴定方法的改进及试验 被引量:20
9
作者 彭鹏飞 李云昌 +6 位作者 梅德圣 刘道敏 付丽 王会 桑世飞 陈玉峰 胡琼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9-25,共7页
为改进油菜抗裂角性鉴定技术,通过设计烘烤与不烘烤、烘烤后立即鉴定与密封保存隔夜后鉴定、不同摇床、震荡时间及钢珠数的单因素比较试验,分析了随机碰撞法鉴定油菜抗裂角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角果经80℃烘烤30 min并于室温封闭... 为改进油菜抗裂角性鉴定技术,通过设计烘烤与不烘烤、烘烤后立即鉴定与密封保存隔夜后鉴定、不同摇床、震荡时间及钢珠数的单因素比较试验,分析了随机碰撞法鉴定油菜抗裂角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角果经80℃烘烤30 min并于室温封闭保存过夜后再鉴定,每震荡2 min记录一次裂角数,采用8个钢珠代替10个钢珠在HQ45Z恒温摇床上随机碰撞共10 min进行鉴定,可以显著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鉴定效率。通过比较改进前后随机碰撞法的鉴定结果,发现46份鉴定材料利用2种方法鉴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8844,相关性极为显著(P=3.705×10-16)。利用改进后方法鉴定的46份品种(系),其抗裂角指数变异幅度为0-0.820,明显大于利用改进前方法鉴定结果的变异幅度(0.032-0.767);且改进后方法鉴定结果的平均标准误差(0.0274)也明显小于改进前方法鉴定结果的平均标准误差(0.0348),说明改进后方法提高了油菜抗裂角性鉴定的分辨率和准确性。研究为油菜抗裂角品种的选育和遗传研究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优化 水分 裂角性 随机碰撞法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矮秆突变材料99CDAM的发现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梅德圣 王汉中 +3 位作者 李云昌 胡琼 李英德 徐育松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51-857,共7页
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油菜株高增加了20 cm以上,导致油菜生长后期倒伏的风险加大,通过利用特殊矮秆基因来控制株高将是解决倒伏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甘蓝型油菜自交多代品系中发现了一个株高85 cm左右的矮秆突变株99CDAM,该突变株具有开花... 随着杂种优势的利用,油菜株高增加了20 cm以上,导致油菜生长后期倒伏的风险加大,通过利用特殊矮秆基因来控制株高将是解决倒伏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甘蓝型油菜自交多代品系中发现了一个株高85 cm左右的矮秆突变株99CDAM,该突变株具有开花早、分枝多等优良特性,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较好,并能稳定遗传,具有重要的育种利用价值。对99CDAM和高秆品系2091、7045和7350的正反交F1以及99CDAM和2091杂交的F2代、BC1代及F2:3家系的遗传分析结果:99CDAM的矮秆性状主要受3对隐性基因控制,存在母体细胞质效应,与以往的甘蓝型矮秆油菜有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矮秆突变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核病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的选育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汉中 刘贵华 +2 位作者 郑元本 王新发 杨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73,共3页
中双9号是采用复合杂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相结合选育的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具有高抗菌核病,高抗倒伏,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2000—2002年湖北省区域试验中,菌核病抗性强,菌核病平均发病率为13.31%,比对照中油... 中双9号是采用复合杂交和小孢子培养技术相结合选育的双低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具有高抗菌核病,高抗倒伏,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2000—2002年湖北省区域试验中,菌核病抗性强,菌核病平均发病率为13.31%,比对照中油821降低了28%;病情指数为6.47,比对照中油821降低了36%,平均产量2482.2kg/hm2,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5.33%。种子芥酸含量0.23%,商品籽硫甙含量22.69μmol/g,含油量42.0%。2002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一个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是油菜抗菌核病和抗倒性育种的优良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核病双低油菜 新品种 中双9号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对双低油菜中双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3
12
作者 李志玉 郭庆元 +1 位作者 廖星 秦亚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4-188,共5页
通过不同供氮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对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的生长发育、产量构建、营养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供给磷、钾、硼肥的条件下,施氮肥促进苗期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以施N270kg/hm^2处理的干物质积... 通过不同供氮水平的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对双低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的生长发育、产量构建、营养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供给磷、钾、硼肥的条件下,施氮肥促进苗期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以施N270kg/hm^2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施N180kg/hm^2最有利于生育后期的产量构建,单株角果、单株粒重及千粒重均居首位,其单位面积产量亦为最高,两个试验点分别为4233kg/hm^2、2726kg/hm^2;施N360kg/hm^2的单产及主要经济性状角果数、粒重、千粒重均有降低。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施N241.5~257.3kg/hm^2的氮肥经济效益最高;施氮肥提高菜籽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了硫甙和芥酸含量,提高油酸含量,表明施氮改善双低油菜籽的营养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双9号氮肥适宜用量为纯N180~257.3kg/hm^2,低于180kg不能满足高产优质的氮素需求,高于257.3kg则会降低产量和施肥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营养 中双9号 产量效益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的抗裂角性鉴定及品种筛选 被引量:29
13
作者 彭鹏飞 李云昌 +4 位作者 胡琼 刘凤兰 李英德 徐育松 梅德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3-226,共4页
油菜生产效益的提高有赖于机械化进程的推进,而机械化收获要求油菜品种具有较强的抗裂角性。为明确我国最新育成的油菜杂交种(或品系)对机械化收获的适应性,以改进后的随机碰撞法对2008年参加湖北省和全国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试的50... 油菜生产效益的提高有赖于机械化进程的推进,而机械化收获要求油菜品种具有较强的抗裂角性。为明确我国最新育成的油菜杂交种(或品系)对机械化收获的适应性,以改进后的随机碰撞法对2008年参加湖北省和全国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试的50份甘蓝型油菜进行了抗裂角性鉴定。结果表明,抗裂角指数为0.020-0.470,对照品种中油杂2号的抗裂角指数为0.218,大致处于中间值。将抗裂角指数范围分为:〉0.4,0.3-0.4,0.2-0.3,0.1-0.2及〈0.1五个区域,被鉴定的50份甘蓝型油菜在这5个区域的分布频数分别为5,5,10,17和13个,表明我国最近育成的油菜杂交种(或新品系)的抗裂角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有望通过筛选获得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品种。对抗裂角指数较高的10份材料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一步分析,筛选出了三北98、中油112等2个通过了区试并获得审定、具有适合机械化收获性状的油菜新品种,可以直接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品种筛选 抗裂角指数 机械化收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用型优质花生新品种中花5号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廖伯寿 唐桂英 +5 位作者 王玉莹 李栋 雷永 刘增林 崔富华 杨国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6-88,共3页
中花5号是通过人工杂交和改良系谱法选育的优质花生新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优良,具有高产稳产、含油量高、商品率高、早熟、抗旱、高固氮、适应性广等特性。1998年通过湖北、四川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合长江流域产区种植... 中花5号是通过人工杂交和改良系谱法选育的优质花生新品种,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优良,具有高产稳产、含油量高、商品率高、早熟、抗旱、高固氮、适应性广等特性。1998年通过湖北、四川和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合长江流域产区种植,是良好的油用型优质花生品种,在适宜区域已推广应用50×104hm2以上,获"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和200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用型花生 中花5号品种 选育 产量表现 品质表现 综合性状 推广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野芥NS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特异性分子鉴定 被引量:9
15
作者 程计华 李云昌 +4 位作者 胡琼 梅德圣 李英德 徐育松 王巍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46-1952,共7页
常规细胞质类型鉴定方法花费时间长、工作量大、鉴定效率低、应用性较差。基于基因组重复序列的PCR技术(rep-PCR)在重复序列丰富的线粒体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鉴定中效果较好,本研究对8份油菜资源的细胞质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rep-PCR可... 常规细胞质类型鉴定方法花费时间长、工作量大、鉴定效率低、应用性较差。基于基因组重复序列的PCR技术(rep-PCR)在重复序列丰富的线粒体和原核生物的基因组鉴定中效果较好,本研究对8份油菜资源的细胞质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rep-PCR可以明确区分甘蓝型油菜中常见的6种雄性不育细胞质。同时对甘蓝型油菜和野芥(Sinapis arvensis)体细胞杂交创建的、育性较为稳定的NSa野芥雄性不育胞质进行了分子特异性鉴定,获得了2条NSa不育胞质的特征DNA条带。但波里马和萝卜质不育细胞质的特异性引物在NSa中不能扩增出特异性片段,说明NSa不属于这2种细胞质类型。本研究结果为该不育胞质系统的利用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异源细胞质雄性不育 分子特异性 重复序列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小孢子培养影响因素及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的构建 被引量:11
16
作者 梅德圣 王汉中 +3 位作者 李云昌 胡琼 李英德 徐育松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2-115,共4页
针对我国油菜小孢子培养供体材料一般种植在大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出胚率较低的现状,对大田环境条件下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为了构建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研究了黄籽油菜的出胚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取样时间对... 针对我国油菜小孢子培养供体材料一般种植在大田,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出胚率较低的现状,对大田环境条件下小孢子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为了构建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研究了黄籽油菜的出胚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取样时间对小孢子胚状体再生频率的影响很大;秋水仙素处理游离小孢子对胚状体的诱导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浓度越高,影响越大;黄籽油菜的出胚率较低(0.56枚/皿),同样条件下,不到黑籽油菜的1/8。不同黄籽单株间出胚率差异较大,变异幅度在0.04~1.97枚/皿。采用小孢子苗直接移栽大田技术,移栽成活率达89.0%,经染色体加倍后,最终构建了含有127个株系的黄籽油菜双单倍体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黄籽 双单倍体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亲本复合杂交提高油菜杂交种的产量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云昌 胡琼 +5 位作者 梅德圣 李英德 徐育松 谭祖猛 李晓琴 余有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7-381,共5页
提高油菜品种的产量水平依靠优良亲本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的充分发挥。利用复合杂交技术,选用具有优良性状互补和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为亲本,分别培育陕2A细胞质不育系统的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分子标记估算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成功... 提高油菜品种的产量水平依靠优良亲本系的选育和杂种优势的充分发挥。利用复合杂交技术,选用具有优良性状互补和不同遗传背景的材料为亲本,分别培育陕2A细胞质不育系统的保持系和恢复系,然后通过分子标记估算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成功选配出高产优质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12。与湖北省大面积推广的常规双低品种中双9号相比,中油杂12在两年多点的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增产15.03%,比目前长江流域种植的当家品种中油杂2号增产5.62%,成为湖北省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区试中产量超过3000 kg.hm-2的油菜品种,也是在国家油菜品种区试中第一个比中油杂2号增产5%以上的品种。由于具有稳定的高产及高含油量性状,中油杂12的产油量在国家区试中均稳定在1100 kg.hm-2以上,平均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加了9.06%。讨论了复合杂交的育种技术对提升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的保持性能及杂交种产量水平的作用,对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改进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复合杂交 中油杂12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裂角相关性状的遗传与相关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崔嘉成 刘佳 +5 位作者 梅德圣 李云昌 付丽 彭鹏飞 王军 胡琼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91-1798,共8页
抗裂角性是非常重要的油菜性状,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11个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品系及由其配制的30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下的抗裂角指数及其他7个角果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裂角指数遗传变异显著,遗传上... 抗裂角性是非常重要的油菜性状,但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对11个甘蓝型油菜骨干亲本品系及由其配制的30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在2个环境下的抗裂角指数及其他7个角果相关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抗裂角指数遗传变异显著,遗传上受少数主效基因控制,效应以加性为主,显性效应和环境效应影响较小。大部分杂交组合的抗裂角指数杂种优势不显著。抗裂角指数与角果长、果皮重、千粒重和种子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角密度和角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抗裂角性相关性状中,角果长、千粒重、结角密度和种子直径变异主要由加性方差解释;果皮重和每角粒数主要由显性方差解释。亲本评价分析指出,作为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保持系的ZS11B和恢复系的R11其抗裂角性的一般配合力高,是培育抗裂角杂交油菜品种的首选直接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遗传效应 抗裂角指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NCa雄性不育系不育类型及育性遗传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贵华 王汉中 +2 位作者 郑元本 王新发 杨庆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9,共4页
7个不同的NCa雄性不育系套袋自交,平均结角率为0.68%,平均亲和指数为0.008;在开放授粉条件下平均结角率86.29%,平均亲和指数11.69。用50个来源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同时测定Pol雄性不育系、NCa雄性不育系、nap雄性不育系,结果表明NCa雄性... 7个不同的NCa雄性不育系套袋自交,平均结角率为0.68%,平均亲和指数为0.008;在开放授粉条件下平均结角率86.29%,平均亲和指数11.69。用50个来源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同时测定Pol雄性不育系、NCa雄性不育系、nap雄性不育系,结果表明NCa雄性不育系与Pol雄性不育系和nap雄性不育系之间的恢保关系差异明显。根据NCa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初步认为NCa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为1对恢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雄性不育系 不育类型 育性遗传 恢复基因 恢保关系 亲和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大地19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会 胡琼 +4 位作者 李云昌 王新发 汪文祥 付丽 梅德圣 《种子》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2-105,共4页
以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油菜新品种大地199的产量、品质、抗性及经济性状表现。结果显示,大地199在2014—2016年长江下游区区试中,2年平均单产191.09kg/667m2,居小组参试材料第1位,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10.55%,达极显... 以国家冬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油菜新品种大地199的产量、品质、抗性及经济性状表现。结果显示,大地199在2014—2016年长江下游区区试中,2年平均单产191.09kg/667m2,居小组参试材料第1位,比对照秦优10号增产10.55%,达极显著水平;23个试验点中,20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增产点次占86.96%;2年含油率分别为48.32%和49.02%,均居长江下游区同期参试品种第1位;菌核病鉴定为低感,抗倒性强;平均芥酸含量0.0%,硫甙含量21.80μmol/g(饼);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因素。根据2年区试结果综合评价:大地199丰产性、稳产性好,含油率高,品质优,抗倒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新品种 选育 大地199 高产 高含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