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9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东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9期262-264,共3页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挖掘人才创新潜力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动力源泉。通过分析当前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式和要求,提出了政策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挖掘人才创新潜力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动力源泉。通过分析当前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式和要求,提出了政策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说明只有配套一定的对人才支持政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队伍 建设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平台建设发展的重要性——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东莉 吴茂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5期254-255,共2页
仪器平台是推动科学研究的必备通道,高效运转是服务科研的基础。通过介绍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平台的建设情况,分析了仪器平台建设的作用,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仪器平台建设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仪器平台 建设发展 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作者 何礼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45-46,39,共3页
关键词 植物病虫害 生物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设施园艺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绿色防控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圣勇 张梦迪 +11 位作者 徐进 王恩东 崔丽 雷仲仁 史晓斌 谢学文 王少丽 王甦 魏书军 马中正 何莉梅 高玉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9-1180,共12页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对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设施环境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生物技术和科学用药等方面概述了病...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迅速,对促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现状,总结设施环境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生物技术和科学用药等方面概述了病虫害防治技术,最后对设施园艺病虫害防治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设施园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产业 保护地栽培 病虫害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烟粉虱寄主植物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匡炜 杨念婉 +1 位作者 万方浩 袁哲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tabaci(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番茄、黄瓜、甘蓝上(26℃,RH65%±5%,光周期14L∶10D)烟粉虱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0℃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在番茄上饲养的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1.7d和12.4d,完成发育的有效积温为247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1.9℃。在26℃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番茄、黄瓜和甘蓝上的烟粉虱若虫时,卵至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7、16.1和15.2d,相应存活率分别为74.6%、72.1%和78.7%,雌蜂寿命分别为7.4、7.6和8.1d,平均繁殖量分别为67.2、62.3和74.7粒卵。本研究结果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大量饲养和田间释放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氏桨角蚜小蜂 烟粉虱 生物防治 发育历期 繁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僵菌与植物的多重关系及其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潜力 被引量:10
6
作者 农向群 王广君 +2 位作者 蔡霓 刘蓉 张泽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30,54,共10页
绿僵菌是广为知晓的昆虫病原真菌,被用作生物杀虫剂防治多种农林植物害虫。近年发现它也是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一员,且有证据表明它内生于一些植物的根组织中,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拮抗植物病原菌、诱导植物抗性等作用。本文着重综述绿僵菌... 绿僵菌是广为知晓的昆虫病原真菌,被用作生物杀虫剂防治多种农林植物害虫。近年发现它也是根际微生物群落的一员,且有证据表明它内生于一些植物的根组织中,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拮抗植物病原菌、诱导植物抗性等作用。本文着重综述绿僵菌根际作用和植物内生性研究进展,从对植物的直接作用角度,了解其田间生态适应性及与植物的互作关系,以拓展昆虫病原真菌作为植物保护剂的认识,有助于根据生态学特点制定未来的生物防治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僵菌 植物内生真菌 根际定殖 真菌-植物互作 植保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技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80
7
作者 吴孔明 《农学学报》 2018年第1期44-47,共4页
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1700余种。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经济一体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趋于严重。化学农药是目前中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最主要手段,农药的大... 中国是世界上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常年发生1700余种。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经济一体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作物病虫害问题趋于严重。化学农药是目前中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最主要手段,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控制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与再猖獗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绿色防控科技,大幅度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是中国植物保护科研工作的核心任务,其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重大病虫害种群演替规律的影响,基于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的植保新理论、新方法与新产品,绿色防治关键技术与产品,化学农药精准施药和残留检测追溯技术,智能化植物保护装备,以及区域性病虫害绿色可持续控制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 化学农药 绿色防控 科技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生物入侵基础研究概况 被引量:2
8
作者 侯有明 胡琼波 +1 位作者 万方浩 尤民生 《生物安全学报》 2011年第1期20-28,共9页
基于1999~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析了我国生物入侵基础研究概况。在这期间,生物入侵领域得到资助的项目数和经费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资助的项目从1999年的3个增加到2010年的69个,资助的经费从1999年的94万元增加到2010年... 基于1999~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分析了我国生物入侵基础研究概况。在这期间,生物入侵领域得到资助的项目数和经费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资助的项目从1999年的3个增加到2010年的69个,资助的经费从1999年的94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38万元。得到资助的项目数在不同学科的分布不均匀,其中,植物保护学科得到资助的项目数为123个,生态学科得到资助的项目数为82个,这2个学科得到资助的项目数占总项目数的67.9%,得到资助的经费占总经费的66.3%。资助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22种入侵植物病原微生物、26种入侵动物和24种入侵植物,从中可以透视本领域的研究重点。资助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种区域分布格局与我国入侵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相吻合。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生物入侵领域各项工作的资助,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和青岛地理种群蝇蛹金小蜂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9
作者 刘云洁 姜春 +7 位作者 张益堃 蒋铭昊 黄飞鹏 朱亮 万方浩 马春森 周洪旭 滕子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634,共8页
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是一种寄主广泛的蝇类蛹期寄生蜂,极具生防潜能。为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蝇蛹金小蜂种群的生物学特征,指导蝇蛹金小蜂的种质资源筛选、提高应用效果,本研究测定比较了来自广州和青岛两个地理种群的... 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是一种寄主广泛的蝇类蛹期寄生蜂,极具生防潜能。为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蝇蛹金小蜂种群的生物学特征,指导蝇蛹金小蜂的种质资源筛选、提高应用效果,本研究测定比较了来自广州和青岛两个地理种群的蝇蛹金小蜂发育、寄生和抗逆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发现,广州种群蝇蛹金小蜂单头对黑腹果蝇蛹的侵染率、寄生后的出蜂数均显著高于青岛种群。在只提供水而不提供食物,或者水分和食物均不提供的情况下,青岛种群的成蜂存活率显著高于广州种群。其他生物学指标,如卵到成虫啮出的历期,成蜂寿命,干燥、高温、低温胁迫下成蜂的存活能力等,两个地理种群的蝇蛹金小蜂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广州地理种群的蝇蛹金小蜂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而青岛种群在食物、水分缺乏的逆境下,存活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蝇蛹金小蜂 地理种群 寄生能力 抗逆性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作交流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东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5-258,共4页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型运行机制。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丰富合作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新型运行机制。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合作交流渠道,丰富合作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以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分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聘请国际高端人才作为客座教授、国内外访问与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展国际合作和设立开放课题等取得的成效,阐述了合作交流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开放交流工作并促进实验室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虫害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作交流 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禾本科植物一新记录——地中海大麦
11
作者 张梦帆 易冉 +3 位作者 陈文俐 米增露 王瑞 李家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702,共6页
本文对在我国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地中海大麦(Hordeum murinum subsp.leporinum(Link)Arcang.)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也提供该亚种的彩色图和墨线图,编制了亚种检索表以示区别。实地调查发现,本亚种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车辆、人或动物的携... 本文对在我国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地中海大麦(Hordeum murinum subsp.leporinum(Link)Arcang.)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也提供该亚种的彩色图和墨线图,编制了亚种检索表以示区别。实地调查发现,本亚种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车辆、人或动物的携带。评估结果表明,该物种在中国有大面积爆发扩散的潜在危险,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大麦 禾本科 入侵植物 新记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予元院士在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12
作者 周益林 聂晓 +3 位作者 刘伟 范洁茹 梁革梅 陆宴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2,共7页
数理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其在植物保护学科中特别是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也尤为重要。郭予元院士作为将数理统计学应用在植保学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数理统计... 数理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其在植物保护学科中特别是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也尤为重要。郭予元院士作为将数理统计学应用在植保学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数理统计在植物保护学科中应用研究及其相关的教育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回顾了他在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上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郭予元院士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紧凑计算法、正交多项式系数复原表以及利用一系列早期型号计算器开发出几乎涵盖植保学科常用的数理统计学方法或模型的编码程序,为植保数理统计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郭予元院士就在试验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数理统计学方法,建立了当时国内少见的预测稻瘟病病情和最佳防治时期的中长期预测模型,此后他在病虫害的研究上特别是害虫生命表、种群动态、多病虫危害产量损失和复合防治指标等方面应用了大量的数理统计方法,使得不少植保学科数据分析中所面临的难题、障碍和科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取得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大大推进并带动了数理统计学在植保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郭予元院士通过在全国举办植保数理统计学讲习班或以研究生授课等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懂数理统计的植保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植保数理统计学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还介绍了郭予元院士的研究团队在后续研究中,继承和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运用植保数理统计学在棉花害虫研究领域做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植保数理统计学研究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予元 数理统计学 植物保护 相关和回归分析紧凑算法 计算器编程 统计学教学和普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技术在植物线虫基因功能研究及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
13
作者 王高峰 冯欣 +1 位作者 彭德良 孙建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75-80,共6页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同源mRNA特异降解的过程,具有高效性、非绝对特异性和表型可遗传性。其在遗传育种、基因功能研究、药物研发等各方面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近年已应用到植物...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同源mRNA特异降解的过程,具有高效性、非绝对特异性和表型可遗传性。其在遗传育种、基因功能研究、药物研发等各方面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近年已应用到植物线虫基因功能的研究中。随着对植物线虫基因组及基因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RNAi技术在植物线虫防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植物寄生线虫 取食位点 基因功能 线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入侵物种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1
14
作者 王福莲 李传仁 +1 位作者 刘万学 万方浩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7-142,共6页
悬铃木方翅网蝽为新近入侵我国的物种,严重危害悬铃木等园林植物,已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城市呈现暴发态势。介绍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分布和危害特点,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扩散速度与方式、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阻止其扩散... 悬铃木方翅网蝽为新近入侵我国的物种,严重危害悬铃木等园林植物,已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城市呈现暴发态势。介绍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分布和危害特点,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扩散速度与方式、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阻止其扩散和危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铃木方翅网蝽 入侵 生物学特性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被引量:61
15
作者 卢伟 侯茂林 +1 位作者 文吉辉 黎家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1,共5页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就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影响的研究状况及其进展进行综述报道,以便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植食性昆虫 寄主选择 取食 交配 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杀菌剂和杀虫剂复配制剂对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玉卿 肖春 +3 位作者 曹雅忠 尹姣 曹煜 李克斌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7-160,164,共5页
对室内筛选出来的2种三唑类杀菌剂与吡虫啉的复配剂及其组分单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复配剂A对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18%、91.21%和99.06%;复配剂B对上述小麦病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58%、92.... 对室内筛选出来的2种三唑类杀菌剂与吡虫啉的复配剂及其组分单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复配剂A对小麦叶锈病、白粉病和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18%、91.21%和99.06%;复配剂B对上述小麦病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58%、92.47%和98.71%。复配剂的防治效果优于三唑酮和戊唑醇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叶锈病(84.89%、88.68%)和小麦白粉病(90.24%、90.54%)的防治效果,低于烯唑醇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两病的防治效果90.59%、92.31%;复配剂与吡虫啉在田间推荐浓度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97.55%持平。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剂A与复配剂B在田间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进一步的试验,以期得到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配剂 三唑酮 戊唑醇 烯唑醇 吡虫啉 小麦病虫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表面蜡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6
17
作者 王美芳 陈巨莲 +3 位作者 原国辉 雷振生 吴政卿 赵献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55-1160,共6页
植物表面蜡质的最初角色是防止植株体内水分的散失和外界水分的进入,其分布的部位、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复杂性与复杂的生态角色相对应。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抵抗各种各样生物与非生物侵害,这些侵害包括真菌病害、植食性昆虫、... 植物表面蜡质的最初角色是防止植株体内水分的散失和外界水分的进入,其分布的部位、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复杂性与复杂的生态角色相对应。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抵抗各种各样生物与非生物侵害,这些侵害包括真菌病害、植食性昆虫、太阳射线、冻结温度等。植物表面蜡质还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捕食者和寄生者相互作用的竞技场,其特有的化学成分和形态学特征赋予它特有的生态机能,这些机能之一便是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结构和数量能够影响植食性昆虫的附着和移动。表面蜡质可通过影响天敌对植食性害虫的捕食,从而间接影响植食性害虫的行为。表面蜡质提取物和单一的蜡质成分能够刺激或者抑制植食性昆虫产卵、活动和取食。烷烃、蜡酯、游离脂肪醇和酸等脂肪族化合物是表面蜡质的主要成分,在植食性昆虫选择寄主植物中,长链脂肪族化合物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芳香族化合物也影响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植食性昆虫较少在光滑蜡质少表现型的作物上取食,在光滑蜡质少表现型的作物上,表面蜡质的数量少,化学组分和形态学特征也不同。研究光滑蜡质少作物抗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阐明植物表面蜡质在植物与昆虫之间所起的作用。表面蜡质的理化特性能够改变害虫与寄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农业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蜡质 植食性昆虫 植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控策略 被引量:72
18
作者 高玉林 徐进 +7 位作者 刘宁 周倩 丁新华 詹家绥 成新跃 黄剑 鲁宇文 杨宇红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111,共6页
马铃薯在我国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包括北方一作区(东北、华北、西北)、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以及南方冬作区,种植面... 马铃薯在我国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包括北方一作区(东北、华北、西北)、中原二作区、西南混作区以及南方冬作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本文概述了我国马铃薯各优势产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及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病虫害 防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害诱导植物间接防御机制 被引量:21
19
作者 许冬 张永军 +1 位作者 陈洋 郭予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共9页
自然界中的植食性昆虫本身都具有一定的隐蔽保护性,这为害虫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寄生性天敌(寄生蜂等)能够利用嗅觉感受来自寄主和植物的化学通讯来搜索、定位、发现和寄生目标害虫。本文着重综述了植物与害虫协同进化所形成的防御策... 自然界中的植食性昆虫本身都具有一定的隐蔽保护性,这为害虫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寄生性天敌(寄生蜂等)能够利用嗅觉感受来自寄主和植物的化学通讯来搜索、定位、发现和寄生目标害虫。本文着重综述了植物与害虫协同进化所形成的防御策略,以及害虫诱导的植物挥发信息物质在植物、昆虫及天敌三级营养关系中的生态功能,并对挥发物的诱导信号分子、基本特性、占主要成分的萜烯类化合物释放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组织中时空表达特异性和多样性等代谢特征以及其应用前景都进行了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间接防御 化学通信 萜烯化合物 分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寄主植物对草地螟中肠解毒酶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尹姣 冯红林 +1 位作者 李克斌 曹雅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草地螟中肠解毒酶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为研究草地螟对不同寄主植物的生理适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测定草地螟幼虫取食藜、大豆、向日葵、玉米和马铃薯等5种不同寄主植物后中肠解毒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草地螟中肠解毒酶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为研究草地螟对不同寄主植物的生理适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测定草地螟幼虫取食藜、大豆、向日葵、玉米和马铃薯等5种不同寄主植物后中肠解毒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时序变化。[结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会显著影响幼虫中肠解毒酶活性。取食适宜寄主植物时幼虫中肠解毒酶活力在初期明显高于取食非适宜寄主植物的,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取食非适宜寄主植物的酶活力快速增长。取食初期,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于中肠保护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保护酶活力基本趋于一致。[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螟老龄幼虫中肠解毒酶和保护酶对不同寄主的适应性反应是其取食非适宜寄主能够存活的生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螟 解毒酶 保护酶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