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在我国的分布格局与早期监测预警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瑞 唐瑶 +1 位作者 张震 万方浩 《生物安全学报》 2018年第4期284-289,共6页
【目的】刺萼龙葵是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的检疫性外来植物,目前已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并对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急需明确其时空分布格局和潜在扩散动态,为其早期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利用实地调查、标本和文献查询... 【目的】刺萼龙葵是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的检疫性外来植物,目前已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并对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急需明确其时空分布格局和潜在扩散动态,为其早期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利用实地调查、标本和文献查询途径获得的地理分布信息重建刺萼龙葵在我国的扩散历史和分布格局;其次,通过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其潜在的分布区;最后,融合时空动态和潜在的扩张趋势,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划定早期监测预警的区域。【结果】刺萼龙葵最早于1980年在辽宁省朝阳市被发现,其后不断沿河流和公路等扩散蔓延。2000年以后相继在内蒙古、北京、河北、吉林以及新疆等省区发现其入侵种群。截至目前,已扩散到了7个省的54个县区。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其在我国存在广阔的潜在分布区,目前还处在快速扩散阶段,没有达到饱和阶段。【结论】刺萼龙葵在我国还处在快速扩散阶段,远没有达到饱和,华北平原是其潜在扩散的高风险区,建议加强对其扩散前沿带包头、张家口、北京、秦皇岛一线的监测力度,以抑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萼龙葵 分布格局 早期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腺龙葵在我国的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7
2
作者 唐瑶 王瑞 +2 位作者 张震 李家美 万方浩 《生物安全学报》 2018年第4期290-294,共5页
【目的】全球恶性杂草腺龙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辽宁,90年代以后在河南被发现,近年来在新疆和北京都有入侵记录。明确其潜在的适生区对制定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查找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标本记录、文献信... 【目的】全球恶性杂草腺龙葵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辽宁,90年代以后在河南被发现,近年来在新疆和北京都有入侵记录。明确其潜在的适生区对制定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查找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标本记录、文献信息以及实地调查等途径获得了腺龙葵在全球的分布点,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模拟了其适应的气候生态位,并投影到中国预测了其潜在适生区。【结果】适生区预测结果显示,腺龙葵在我国存在广阔的适生区,除海南、广东、黑龙江、吉林外的27省区都存在其适生区。【结论】腺龙葵在我国进一步扩散蔓延的风险极高。建议对新入侵地采取早期监测预警和根除措施,并加大对适生区内进口货物接受区的监测力度,以预防其再次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龙葵 适生区 入侵植物 生态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要外来入侵植物随南水北调工程传入京津冀受水区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17
3
作者 郑志鑫 王瑞 +2 位作者 张风娟 冼晓青 万方浩 《生物安全学报》 2018年第4期300-308,共9页
【目的】外来物种在入侵地的扩张蔓延是其造成危害的关键。南水北调工程可为已入侵外来物种的进一步扩张蔓延提供通道和驱动力。风险评估可为预防入侵植物通过该途径的扩散蔓延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的入... 【目的】外来物种在入侵地的扩张蔓延是其造成危害的关键。南水北调工程可为已入侵外来物种的进一步扩张蔓延提供通道和驱动力。风险评估可为预防入侵植物通过该途径的扩散蔓延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的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根据生物入侵的发生过程(传入、定殖、扩散、危害)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29个指标的外来物种入侵综合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规范了风险指数的计算方法,系统评估了24种入侵植物沿南水北调输水通道向北扩散而入侵京津冀受水区的风险。【结果】紫茎泽兰和互花米草的入侵风险值(R)相对较低(R<0.6),其余22种入侵植物的风险值均较高(R>0.6),其中,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和大薸3种外来水生植物的入侵风险等级最高(R>0.8)。【结论】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会促进入侵植物向北扩张蔓延并最终入侵京津冀受水区。建议尽早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以控制入侵物种随南水北调工程的扩张蔓延,进而阻止或降低其对京津冀尤其是华北最大水源地——白洋淀和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入侵植物 风险评估 扩散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 被引量:15
4
作者 郑志鑫 王瑞 +1 位作者 张风娟 万方浩 《生物安全学报》 2018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黄顶菊是20世纪90年代入侵我国的恶性外来杂草,近年来呈快速扩散蔓延趋势。全面解析黄顶菊在我国的扩散动态对制定早期监测预警等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标本记录及实地调查等途径重建了黄顶菊在我国扩... 【目的】黄顶菊是20世纪90年代入侵我国的恶性外来杂草,近年来呈快速扩散蔓延趋势。全面解析黄顶菊在我国的扩散动态对制定早期监测预警等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标本记录及实地调查等途径重建了黄顶菊在我国扩散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其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主要扩散路线,以及最早入侵地与传入途径。【结果】黄顶菊最早入侵河北省南部的邯郸、衡水,其后主要沿公路扩散蔓延,71%的分布点在距入侵地国道等主要公路2 km的范围内。目前,该杂草已从最初的入侵地向北扩散到天津市,向东扩散到山东省东营市,向西扩散到了山西省黎城市,向南扩散到了河南省开封市。黄顶菊向4个方向扩散的直线距离不等(100~350 km),这种差异与自然屏障和扩散通道相关。太行山脉是黄顶菊向西扩散的地理屏障,但这个屏障已逐渐被突破。至今,黄顶菊已入侵华北地区5个省市(河北、山东、天津、河南和山西)的100余个县。【结论】黄顶菊在我国仍处于快速扩散阶段,未来应该会继续沿公路向南和向西蔓延。因此,亟需在扩散的前沿地带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以抑制其在我国的进一步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顶菊 入侵植物 历史重建 扩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DNA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关秀杰 傅强 +2 位作者 王桂荣 赖凤香 张志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2-158,共7页
采用RAPD_PCR方法 ,对分别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上纯化 82代的 3个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 2 0 5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具种群特异性的引物 10个 ,结果表明 :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雌、... 采用RAPD_PCR方法 ,对分别在水稻品种TN1、Mudgo和ASD7上纯化 82代的 3个不同致害性褐飞虱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从 2 0 5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了具种群特异性的引物 10个 ,结果表明 :尽管未达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雌、雄两性试虫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一般高于种群内 ,种群内的多样性则以未经抗性品种筛选的TN1种群最高。用相似性系数进行类平均距离法聚类 ,能将同一致害性种群的各个个体与其他致害种群分开 ,雌、雄虫均无一例外 ,表明不同致害性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 ;同时雌、雄两性试虫分别归为 2组 ,提示褐飞虱致害性遗传可能与性染色体连锁。不同致害性种群存在特有条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性 生物型 DNA多态性 RAPD-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嗅觉可塑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刘伟 刘杨 王桂荣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01-1209,共9页
嗅觉是昆虫的主要感觉模式,在昆虫的重要行为活动如寻找配偶、定位寄主、选择产卵场所等中起着关键作用。昆虫通过触角等外周嗅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化学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加工整合,最后通过大脑发出指令调... 嗅觉是昆虫的主要感觉模式,在昆虫的重要行为活动如寻找配偶、定位寄主、选择产卵场所等中起着关键作用。昆虫通过触角等外周嗅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化学信号并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加工整合,最后通过大脑发出指令调控自身关键的行为。昆虫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对不同气味作出反应,从而保证其能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完成特定的行为。这就要求昆虫的嗅觉系统具有可塑性,即根据不同的生理状态,如日龄、取食状态、交配、节律等对相同气味作出不同的反应。本文综述了不同生理状态对昆虫嗅觉行为和嗅觉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昆虫嗅觉可塑性产生的机制,为加深和扩展人们对昆虫嗅觉系统的认识和建立新的害虫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 外周嗅觉神经 中枢嗅觉神经 生理状态 行为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γ-氨基丁酸代谢旁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朱莉 宋福平 +1 位作者 张杰 黄大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2-75,86,共5页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四碳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较为广泛的生理功能。其代谢是通过GABA旁路(GABA shunt)来完成的。现就其基本性质、代谢调控特点、表达调控机制及其生理功能等方面分别介...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在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四碳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较为广泛的生理功能。其代谢是通过GABA旁路(GABA shunt)来完成的。现就其基本性质、代谢调控特点、表达调控机制及其生理功能等方面分别介绍芽孢杆菌γ-氨基丁酸代谢旁路的研究进展。系统研究苏云金芽孢杆菌中γ-氨基丁酸代谢旁路的调控机制和生理功能,有可能为进一步了解其杀虫晶体和芽孢的形成机制提供思路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代谢旁路 芽孢杆菌 代谢调控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境台湾果蔬主要病虫风险评估与早期监测预警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瑞 黄蓬英 +5 位作者 傅建炜 吴梅香 蔡鸿娇 冼晓青 朱春晖 尤民生 《生物安全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269-279,共11页
【目的】定量评估进境台湾果蔬主要病虫在大陆的入侵风险,为早期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基于外来物种传入、定殖、扩散和危害的一般过程,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26个指标的进境台湾果蔬有害生物入侵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规范了风... 【目的】定量评估进境台湾果蔬主要病虫在大陆的入侵风险,为早期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基于外来物种传入、定殖、扩散和危害的一般过程,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26个指标的进境台湾果蔬有害生物入侵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规范了风险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估了14种病虫随台湾果蔬入侵的综合风险;其次,利用气候生态位模型预测了它们在我国的适生区;最后,融合进境台湾果蔬到达港口、物流中转站、集散地和主要病虫的适生区的空间分布,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划定了它们在我国传入并定殖的风险区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14种被评估病虫在我国的综合风险值均大于0.7,属高风险等级。14种病虫在我国都存在广阔的适生区,但不同物种适生区的面积和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福建、广东、海南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是它们适生区的高度重叠区,超过95%的台湾果蔬到达港口、物流中转和集散地的集中分布区,潜在的入侵风险极高。【结论】进境台湾果蔬贸易能够促进或加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台湾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大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踏板。建议进一步加强海关检疫、开展和完善监测预警等措施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入侵,为农业生物安全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果疏 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 早期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y1Ab/Cry1Ah杂合蛋白构建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曼 蒋健 +2 位作者 束长龙 张杰 宋福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96,共6页
Cry1A类杀虫蛋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虫蛋白,目前已经报道的Cry1A类杀虫蛋白之间存在普遍的结构域交换现象。针对鳞翅目害虫具有高活性的Cry1Ab与Cry1Ah蛋白开展研究,构建了Cry1Ab、Cry1Ah的杂合蛋白AhAhAb并测定了杀虫活性。结果显... Cry1A类杀虫蛋白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杀虫蛋白,目前已经报道的Cry1A类杀虫蛋白之间存在普遍的结构域交换现象。针对鳞翅目害虫具有高活性的Cry1Ab与Cry1Ah蛋白开展研究,构建了Cry1Ab、Cry1Ah的杂合蛋白AhAhAb并测定了杀虫活性。结果显示,Cry1Ab、Cry1Ah的结构域交换引起蛋白杀虫活性的显著变化,与出发蛋白相比,杂合蛋白AhAhAb丧失了对棉铃虫杀虫活性,降低了对玉米螟、小菜蛾杀虫活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Cry1Ah结构域I建模,并分析其与其他Cry1A蛋白结构及表面性质差异,分析表明Cry1Ah与Cry1Ab的结构域I有相同的碳骨架和二级结构,但是表面电势分布有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杂合蛋白AhAhAb与Cry1Ab、Cry1Ah之间杀虫活性差异的原因对进一步揭示Cry1A类蛋白杀虫特异性进化规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y1Ah 结构域I 杀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C转运蛋白介导鳞翅目害虫调控Bt抗性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顾俊文 张珀瑞 +3 位作者 王月琴 李学海 王靖怡 张琪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4-512,共9页
转Bt基因作物的长期大面积种植使靶标害虫对其产生了抗性,然而,对害虫抗性机制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Bt杀虫蛋白的长效使用。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BC)属于跨膜类家族蛋白,多项研究表明,ABC转运蛋白基因的突... 转Bt基因作物的长期大面积种植使靶标害虫对其产生了抗性,然而,对害虫抗性机制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Bt杀虫蛋白的长效使用。ABC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BC)属于跨膜类家族蛋白,多项研究表明,ABC转运蛋白基因的突变与表达量变化与多种害虫对Bt产生抗性的调控机制相关。通过对ABC转运蛋白转录水平差异、基因编辑验证和体外细胞表达的分析综述了ABC转运蛋白介导害虫对Bt杀虫蛋白抗性调控的研究进展。同时,以亚洲玉米螟基因组为例,建立了亚洲玉米螟ABC转运蛋白与果蝇ABC家族蛋白基因序列聚类建树,将亚洲玉米螟ABC转运蛋白基因分为8个家族。综述结果为分析害虫在田间的抗性演化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Bt杀虫蛋白的长效应用提供治理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C转运蛋白 苏云金芽孢杆菌 抗性靶标 机制 抗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蚜虫对不同色卡敏感性及对不同波长黄色粘虫板趋性 被引量:17
11
作者 胡小敏 王云虎 +3 位作者 林星华 陈太春 安德荣 雷仲仁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0-193,共4页
采用蓝、绿、黄、红、黑、白、银灰7种颜色对蚜虫进行系统的颜色趋性研究,发现其对黄色趋性较强,对银灰色有拒避性。通过黄色最佳诱蚜波谱分析,表明其对波长为575.0 nm的黄色卡趋性最强,且通过对粘虫板一天中的诱蚜规律分析,发现8:00-10... 采用蓝、绿、黄、红、黑、白、银灰7种颜色对蚜虫进行系统的颜色趋性研究,发现其对黄色趋性较强,对银灰色有拒避性。通过黄色最佳诱蚜波谱分析,表明其对波长为575.0 nm的黄色卡趋性最强,且通过对粘虫板一天中的诱蚜规律分析,发现8:00-10:00、16:00-18:00对蚜虫的诱捕量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蚜虫 颜色 趋性 色卡 波长 诱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粉虱感染白僵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召 雷仲仁 +3 位作者 花保祯 王音 问锦曾 黄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54,共3页
病症观察表明,烟粉虱感染白僵菌96 h后虫体颜色变为深红色。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白僵菌处理后36 h,可在表皮下面观察到芽生孢子。48 h后可在体内观察到明显的菌丝段。60 h可以观察到菌丝入侵到脂肪体中,96 h发现内部组织器官病变,肌肉边... 病症观察表明,烟粉虱感染白僵菌96 h后虫体颜色变为深红色。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白僵菌处理后36 h,可在表皮下面观察到芽生孢子。48 h后可在体内观察到明显的菌丝段。60 h可以观察到菌丝入侵到脂肪体中,96 h发现内部组织器官病变,肌肉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体内出现大量菌丝,120 h后菌丝突破体壁向外生长,132 h后形成菌丝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白僵菌 致病性 组织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瑞 周忠实 +6 位作者 张国良 郭建英 高尚宾 孙玉芳 付卫东 张付斗 万方浩 《生物安全学报》 2018年第4期317-320,共4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生物入侵的危害日趋严重(Paini et al.,2016)。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科学研究的热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万方浩等,2011)。外来生物入侵已经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生物入侵的危害日趋严重(Paini et al.,2016)。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和科学研究的热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万方浩等,2011)。外来生物入侵已经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不断增强(万方浩等,2009)。由于我国地理环境多样,为不同物种的入侵提供了天然生境。因此,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入侵物种,这些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杂草 入侵危害 可持续治理 外来生物入侵 入侵物种 科学研究 农业生产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4株白僵菌对西花蓟马的致病力 被引量:13
14
作者 张素华 雷仲仁 +1 位作者 范淑英 问锦曾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4-67,共4页
本文测定了4株白僵菌在18、22、26、30、34℃5个温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白僵菌JMS、HS、MBb、RSB4个菌株在这5个温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均具有很高的致病力,绝大多数西花蓟马在5d左右死亡,致死率均在97%以上,... 本文测定了4株白僵菌在18、22、26、30、34℃5个温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和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白僵菌JMS、HS、MBb、RSB4个菌株在这5个温度下对西花蓟马成虫均具有很高的致病力,绝大多数西花蓟马在5d左右死亡,致死率均在97%以上,多数为99~100%,致死中时为1.4~3.2d,白僵菌RSB菌株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死中时最短,在30℃下,仅为1.4d。在各温度下供试菌种对西花蓟马若虫的致病力明显低于对西花蓟马成虫的致病力,其致死率一般在90%~99%,致死中时也相对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白僵菌 生物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短星翅蝗危害后羊草的高光谱变化及对产草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凤杰 王正浩 +4 位作者 王慧萍 吴惠惠 刘航玮 王广君 张泽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5-203,共9页
为建立羊草草地高光谱植被指数(NDVI)与短星翅蝗危害密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估计短星翅蝗危害造成的牧草损失,使用短星翅蝗按5,10,20,40和60头/m25个密度梯度在羊草草地进行田间取食危害试验,测定不同危害时长后的NDVI值,最后根据NDVI和生... 为建立羊草草地高光谱植被指数(NDVI)与短星翅蝗危害密度之间的关系模型,估计短星翅蝗危害造成的牧草损失,使用短星翅蝗按5,10,20,40和60头/m25个密度梯度在羊草草地进行田间取食危害试验,测定不同危害时长后的NDVI值,最后根据NDVI和生物量的对应关系计算蝗虫危害后的牧草损失量。结果发现短星翅蝗危害羊草草地后,随短星翅蝗密度增加,NDVI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是在密度为10头/m2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略有上升。模拟短星翅蝗危害不同时间后NDVI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方程为:Y=0.5932+0.0014x-6.93×10-5 x2(5d),Y=0.5950-4.8500×10-4 x-4.01×10-5 x2(10d),Y=0.5848-0.0024x-1.61×10-5 x2(15d),Y=0.6422-0.0031x-2.12×10-5 x2(20d)。其中,y为植被指数NDVI,x为蝗虫密度。同时研究发现,低密度情况下(不大于20头/m2),随危害时间延长短星翅蝗取食对NDVI校正值无显著影响;高密度情况下(大于20头/m2),随时间延长NDVI校正值迅速降低,不同密度间的差异显著。根据草地生物量与NDVI的回归方程(y=614.15x-119.28)将NDVI值转换成牧草损失量,发现随虫口密度增加,牧草损失量呈增加趋势。低密度短星翅蝗(5,10头/m2)危害情况下,羊草草地有超补偿作用,当蝗虫密度超过40头/m2时,生物量降低趋势非常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与蝗虫危害密度相关关系显著,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大,NDVI的值先增长后降低。根据蝗虫危害造成的光谱变化,可以估计蝗虫危害密度及造成的损失。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蝗灾的大区域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星翅蝗 羊草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潜叶果蝇简介 被引量:1
16
作者 问锦曾 雷仲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73-174,183,共3页
在云南和贵州两省调查入侵斑潜蝇时发现两种潜叶果蝇,本文报道它们的形态特征和有关生态资料。
关键词 醋果蝇 淡色姬果蝇 潜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冬小麦产区麦长管蚜种群多点时空动态及广域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雄彬 张博 马春森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4-379,共6页
麦长管蚜是广域发生的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了解广域麦长管蚜种群时空动态规律有助于确定广域农药施用必要性和施用时间,为大范围内麦长管蚜综合防治提供支持。本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了武汉、新乡、安阳、临汾、北京5个地点麦长管蚜发... 麦长管蚜是广域发生的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了解广域麦长管蚜种群时空动态规律有助于确定广域农药施用必要性和施用时间,为大范围内麦长管蚜综合防治提供支持。本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比较了武汉、新乡、安阳、临汾、北京5个地点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了我国冬小麦产区范围内麦长管蚜高峰期蚜量与高峰期前2周初始虫量、高峰期前三周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具体表达式为Log(PN)=0.478* Log(IN)-0.18* Tave-0.007* Rainfall+6.384。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发生高峰期、高峰期蚜量自北向南逐渐递减,初始虫量、平均温度、降雨量是决定高峰期蚜量的广域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长管蚜 高峰期蚜量 初始虫量 温度 广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