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植物保护学科资助情况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邹亚飞 查静 +2 位作者 余向阳 郑传临 郑永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3,共8页
本文主要以2013-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植物保护学科资助项目情况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植物保护学科资助项目在生命科学部中的地位、二级学科受资助情况、各类项目受资助情况以及申请数与资助数的关系等,并提出扩大申请规模、提升... 本文主要以2013-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植物保护学科资助项目情况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植物保护学科资助项目在生命科学部中的地位、二级学科受资助情况、各类项目受资助情况以及申请数与资助数的关系等,并提出扩大申请规模、提升申请质量、谋求高层次项目资助、加强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等思考,以期为植物保护科研工作者及依托单位申请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植物保护 资助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刺萼龙葵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少逸 魏守辉 +5 位作者 李香菊 史致国 黄红娟 曹新明 王金信 张朝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7-1081,1106,共6页
为筛选防治刺萼龙葵的安全、高效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法评价21种苗后阔叶除草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治效果,并对防效较好的药剂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下,有7种药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效较好,鲜质量抑制率>90.0%,其中辛酰... 为筛选防治刺萼龙葵的安全、高效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法评价21种苗后阔叶除草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治效果,并对防效较好的药剂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下,有7种药剂对刺萼龙葵的防效较好,鲜质量抑制率>90.0%,其中辛酰溴苯腈对刺萼龙葵的活性最高,ED90为67.31 g/hm2(有效成分);氟磺胺草醚最低,ED90为795.47 g/hm2(有效成分)。7种除草剂ED90由高到低的依次为辛酰溴苯腈、氯氟吡氧乙酸、百草枯、三氯吡氧乙酸、氨氯吡啶酸、草甘膦、氟磺胺草醚。综合考虑药剂活性及其推荐剂量,辛酰溴苯腈、氯氟吡氧乙酸、百草枯、三氯吡氧乙酸、氨氯吡啶酸和草甘膦均可在低于推荐剂量下用于防除刺萼龙葵,但使用氟磺胺草醚时应适当增加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萼龙葵 除草剂 防效 室内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武夷菌素wysR基因过表达菌株的筛选及菌株生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家旺 葛蓓孛 +2 位作者 刘艳 刘彦彦 张克诚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5-131,共7页
以武夷菌素生物合成正调控基因wys R过表达菌株为初选材料,通过琼脂块法对2 060个过表达菌株单菌落进行初筛,得到35个优选菌株,再采用摇瓶发酵复筛的方法筛选出9个高产菌株,并通过菌株遗传稳定性分析,最终确定W-273菌株为最优菌株。研... 以武夷菌素生物合成正调控基因wys R过表达菌株为初选材料,通过琼脂块法对2 060个过表达菌株单菌落进行初筛,得到35个优选菌株,再采用摇瓶发酵复筛的方法筛选出9个高产菌株,并通过菌株遗传稳定性分析,最终确定W-273菌株为最优菌株。研究武夷菌素wys R基因过表达菌株W-273的生理生化特征,发现与原始菌株CK-15相比,W-273菌株生长迅速,产孢量增加且产孢时间提前,W-273菌株生长3-4 d即可完成产孢,较菌株CK-15产孢时间提前了3-4 d;电子显微镜观察W-273菌株和CK-15菌株孢子形态不同,W-273菌株孢子呈椭圆形或杆状,CK-15菌株孢子呈圆形;通过摇瓶发酵表明W-273菌株较CK-15菌株代谢旺盛,抗生素产量提高79%-289%,且最佳发酵时间缩短4-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菌素 过表达菌株 wysR基因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刺萼龙葵的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少逸 张朝贤 +4 位作者 王金信 黄红娟 张建华 曹坳程 魏守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382-385,共4页
为筛选防治刺萼龙葵的安全、高效的土壤处理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法对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乙草胺对刺萼龙葵活性最高,ED90为41.43 g a.i./hm2;二甲戊灵最低,ED90为748.56 g a.i./hm2。5种除草剂ED90由高到低... 为筛选防治刺萼龙葵的安全、高效的土壤处理除草剂,采用温室盆栽法对5种土壤处理除草剂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乙草胺对刺萼龙葵活性最高,ED90为41.43 g a.i./hm2;二甲戊灵最低,ED90为748.56 g a.i./hm2。5种除草剂ED90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乙草胺>异噁草松>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二甲戊灵。综合考虑药剂活性及其推荐剂量,乙草胺、异噁草松、甲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和二甲戊灵均可在低于推荐剂量下用于防除刺萼龙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萼龙葵 除草剂 防效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源农药防治草坪蛴螬效果研究1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存焕 郭静怡 +5 位作者 张心 农向群 曹明章 李广泽 孔建 刘志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33,共4页
红脚绿丽金龟子(Anomala cupripes Hope)幼虫蛴螬是高尔夫草坪的主要地下害虫,其为害直接影响球场草坪质量以及运动性能.目前高尔夫球场防治草坪蛴螬一般多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实验选用5%氟氯氰菊酯乳油... 红脚绿丽金龟子(Anomala cupripes Hope)幼虫蛴螬是高尔夫草坪的主要地下害虫,其为害直接影响球场草坪质量以及运动性能.目前高尔夫球场防治草坪蛴螬一般多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实验选用5%氟氯氰菊酯乳油、3%甲氨基阿维菌素悬浮剂、25%七氟菊酯-啶虫脒微乳3种生物源无公害农药和常用化学农药30%毒死蜱水乳剂,在深圳市3间高尔夫球场进行了小区和大区试验.结果表明,4种农药都可以有效防治草坪蛴螬.其中,5%氟氯氰菊酯乳油的及时防效最好,小区试验虫口平均减退率达到74.7%,防治效果为80.3%,开发和应用价值高;25%七氟菊酯-啶虫脒微乳剂和3%甲氨基阿维菌素悬浮剂的杀虫效果与常用化学农药30%毒死蜱水乳剂接近,可以在防治草坪蛴螬时替代化学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 蛴螬 生物源农药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防治学科资助情况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查静 邹亚飞 +2 位作者 谭新球 张礼生 郑传临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8,共8页
本文以2010-2016年间生物防治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生物防治学科资助项目在植物保护学中的地位、所属研究方向受资助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等,并针对本学科申请科学基金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生物... 本文以2010-2016年间生物防治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生物防治学科资助项目在植物保护学中的地位、所属研究方向受资助情况及取得的成效等,并针对本学科申请科学基金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生物防治科研工作者申请科学基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生物防治 资助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生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对草莓叶螨的防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卓 曹坳程 +5 位作者 李园 郭美霞 王秋霞 颜冬冬 欧阳灿彬 刘荣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7-240,256,共5页
草莓叶螨是影响北京地区草莓生产的重要害螨,本文对其进行了两种新型生物源农药(藜芦碱、多杀霉素)及化学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的防效对比研究。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0.5%藜芦碱SL对朱砂叶螨毒力最高,... 草莓叶螨是影响北京地区草莓生产的重要害螨,本文对其进行了两种新型生物源农药(藜芦碱、多杀霉素)及化学农药(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的防效对比研究。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0.5%藜芦碱SL对朱砂叶螨毒力最高,其LC_(50)分别为2.54mg/L和4.18mg/L;其次是10%联苯菊酯EC和2.5%多杀霉素SC,其LC_(50)分别为13.16mg/L和84.51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和0.5%藜芦碱SL对草莓叶螨防控效果最好,施药7d后防治效果达80%以上,施药14d后防治效果达82%左右,施药28d后防治效果达84%左右,持效期较长。10%联苯菊酯EC和2.5%多杀霉SC素防控效果欠佳,施药7d后的防治效果为50%左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施药14、21及28d后害虫总数有增长趋势,未表现出持续的抑制效果。与对照区相比,各药剂均表现出对草莓叶螨具有一定的防控作用。高浓度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对草莓叶片有轻微药害,在生产中要严格控制其使用剂量;0.5%藜芦碱SL试验处理未对草莓及非靶标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安全无药害且防治效果好,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源农药 草莓叶螨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蛋白酶抑制剂Xbpi-1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生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金丹娟 薛仁风 +2 位作者 张河庆 曾凡荣 董双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8-513,共6页
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在昆虫肠道内通过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可以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本文利用体外重组表达的蛋白酶抑制剂Xbpi-1,研究了Xbpi-1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的杀虫活性... 蛋白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在昆虫肠道内通过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可以干扰昆虫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本文利用体外重组表达的蛋白酶抑制剂Xbpi-1,研究了Xbpi-1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的杀虫活性及其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取食含蛋白酶抑制剂Xbpi-1浓度为50、200、400、800μg.mL 1人工饲料的豌豆蚜,96 h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1%、9.4%、19.7%和50.9%,虫重分别减少12.3%、20.3%、25.7%和33.7%。生化测定结果表明,4种浓度处理的豌豆蚜体内总蛋白酶、氨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显著降低,浓度为800μg.mL 1时,其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9.6%、26.1%、23.5%和23.8%。本研究结果说明,蛋白酶抑制剂Xbpi-1对豌豆蚜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应用于豌豆蚜等刺吸式害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嗜线虫致病杆菌 蛋白酶抑制剂 豌豆蚜 杀虫活性 蛋白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的抗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4
9
作者 王芹芹 崔丽 +3 位作者 王立 梁沛 袁会珠 芮昌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1-408,共8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于2019年1月在中国云南省首次被发现后,已迅速向广西、贵州、广东及湖南等地蔓延。草地贪夜蛾寄主广泛,常用化学防治药剂为有机磷类、氨基...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于2019年1月在中国云南省首次被发现后,已迅速向广西、贵州、广东及湖南等地蔓延。草地贪夜蛾寄主广泛,常用化学防治药剂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田间抗性监测数据显示,其对上述3类常用药剂已达中至高等抗性水平。此外,已有研究证明氯菊酯抗性草地贪夜蛾对二嗪类杀虫剂茚虫威无交互抗性;同时已有关于草地贪夜蛾对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田间和室内抗性的报道,表明其对上述2种药剂存在极高的交互抗性风险。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机理主要涉及表皮穿透性降低、解毒作用增强和靶标敏感性下降等几方面,其中代谢解毒作用增强和靶标敏感性下降是导致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主要机制。文章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对传统杀虫剂和新型作用机制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当前中国的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治及抗性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杀虫剂 抗药性 抗性机理 氯虫苯甲酰胺 氟苯虫酰胺 茚虫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规模扩繁烟蚜茧蜂的蚜类寄主筛选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张洁 张礼生 +2 位作者 陈红印 李玉艳 刘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7,共6页
烟蚜茧蜂是蚜类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室内大规模扩繁条件下,开展了烟蚜茧蜂对7种寄主蚜虫的寄生率与子代发育特征研究,比较了以不同寄主繁育的烟蚜茧蜂在体型大小、回接寄生率、羽化率和性比等重要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蚜... 烟蚜茧蜂是蚜类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室内大规模扩繁条件下,开展了烟蚜茧蜂对7种寄主蚜虫的寄生率与子代发育特征研究,比较了以不同寄主繁育的烟蚜茧蜂在体型大小、回接寄生率、羽化率和性比等重要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烟蚜茧蜂对棉蚜和禾谷缢管蚜的寄生率极低,分别为0.5%和0;对烟蚜和麦二叉蚜的寄生率较高,分别为53.13%和51.83%,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利用麦二叉蚜繁育的烟蚜茧蜂羽化率为90.34%,雌蜂发育历期为11.47 d,雌性比例为61.08%,与利用烟蚜繁育的烟蚜茧蜂无显著差异,且其对烟蚜亦有较高寄生率。结合考虑扩繁周期、成本、时-空利用率等因素,麦二叉蚜有望作为扩繁寄主应用于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麦二叉蚜 烟蚜 寄主 大规模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苄嘧磺隆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雯雯 徐军 +3 位作者 董丰收 刘新刚 向文胜 郑永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49-1754,共6页
采用BIOLOG碳源底物利用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苄嘧磺隆(空白对照0 mg·kg-1、田间最大推荐剂量0.4 mg·kg-1和10倍田间最大推荐剂量4mg·kg-1)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对BIOLOG微平板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 采用BIOLOG碳源底物利用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苄嘧磺隆(空白对照0 mg·kg-1、田间最大推荐剂量0.4 mg·kg-1和10倍田间最大推荐剂量4mg·kg-1)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对BIOLOG微平板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值)的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苄嘧磺隆会提高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高浓度苄嘧磺隆表现抑制作用,且随着时间延长,苄嘧磺隆对微生物的促进和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施药后96 h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苄嘧磺隆会导致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集中、可利用碳源种类数减少以及碳源利用程度下降。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苄嘧磺隆改变了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但随着时间延长,苄嘧磺隆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苄嘧磺隆 微生物群落 BIOLOG 功能多样性 水稻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林园艺作物土传病害发生和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87
12
作者 李世东 缪作清 高卫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3-440,共8页
土传病害正日趋成为限制我国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农林植物土传病害加重的原因,概述了我国农林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状况,总结了土传病害发生和为害的特点,总结分析了现有各类土传病害防治措施的优点和弊端... 土传病害正日趋成为限制我国农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农林植物土传病害加重的原因,概述了我国农林植物土传病害的发生状况,总结了土传病害发生和为害的特点,总结分析了现有各类土传病害防治措施的优点和弊端,提出了今后研究中应予加强的课题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传病害 发生 防治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氧虫酰肼对棉铃虫解毒酶活力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任龙 徐希宝 +1 位作者 张靖 芮昌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8,共6页
采用亚致死剂量(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处理棉铃虫抗甲氧虫酰肼种群(R)和同源敏感种群(S)3龄初幼虫48 h,测定了3~6龄期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比活力变化。结果发现:经亚致死剂量甲氧虫酰肼... 采用亚致死剂量(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处理棉铃虫抗甲氧虫酰肼种群(R)和同源敏感种群(S)3龄初幼虫48 h,测定了3~6龄期幼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酯酶(ES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的比活力变化。结果发现:经亚致死剂量甲氧虫酰肼处理后,S种群EST比活力除4龄幼虫外均有所升高,且仅在3龄期升高明显;GSTs比活力在5龄幼虫体内显著升高,其他龄期无明显变化;MFO比活力在6龄幼虫体内表现为降低,其他龄期无显著变化。对于R种群,3龄和6龄幼虫体内EST比活力显著降低,各龄期的GSTs和MFO比活力均显著降低。空白对照R种群3~6龄期幼虫的GSTs比活力均高于S种群;EST比活力仅3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MFO的比活力仅5龄幼虫显著高于S种群。研究表明:棉铃虫对甲氧虫酰肼的抗性与GSTs比活力增大关系较为密切;LC40浓度的甲氧虫酰肼可诱导敏感种群EST和GSTs活力升高,而使抗性种群3种酶的活力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虫酰肼 棉铃虫 解毒代谢酶 亚致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茚虫威亚致死浓度对茚虫威敏感性降低的棉铃虫生物学参数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芹芹 崔丽 +4 位作者 王奇渊 王立 谢娜 袁会珠 芮昌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0-969,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茚虫威亚致死浓度对茚虫威敏感性降低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物学参数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害虫,避免其对茚虫威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茚虫威对棉铃虫茚虫威抗性汰...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茚虫威亚致死浓度对茚虫威敏感性降低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物学参数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害虫,避免其对茚虫威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茚虫威对棉铃虫茚虫威抗性汰选种群(TP)及其同源对照种群(CP)3龄幼虫的毒力;用两性生命表分析LC20浓度茚虫威对TP种群当代(F0)生命表参数的影响,并测定了LC20浓度茚虫威处理48h后CP和TP种群棉铃虫3龄幼虫体内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茚虫威对棉铃虫CP种群和TP种群3龄幼虫的LC20分别为2.27和9.91mg/L。LC20茚虫威处理TP种群后,48h的生长量、化蛹率、羽化率和成虫畸形率均显著低于未用药对照,而特定年龄生命期望值exj高于未用药对照;TP种群棉铃虫3龄幼虫体内GST和MFO活性与CP种群相比显著升高,CarE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TP种群在LC20浓度茚虫威胁迫下存在明显的生长与繁殖不利性,同时对其也产生了适应能力。LC20浓度茚虫威处理后,棉铃虫TP种群的GST和MFO活性被显著诱导,说明这两种酶可能与棉铃虫对茚虫威产生抗药性密切相关;而CarE活性被显著抑制,说明该酶可能参与了茚虫威转化成N-脱甲氧羰基代谢物(DCJW)的活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茚虫威 生物学参数 亚致死浓度 酶活性 诱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苯肽胺酸的测定及淋溶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欢欢 徐军 +5 位作者 吴艳兵 董丰收 刘新刚 吴小虎 鞠超 郑永权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6-370,共5页
建立了反相条件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土壤中苯肽胺酸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土壤薄层层析试验研究了苯肽胺酸在3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和红土)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添加水平为0.1、1和10 mg/kg时,苯肽... 建立了反相条件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土壤中苯肽胺酸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土壤薄层层析试验研究了苯肽胺酸在3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和红土)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添加水平为0.1、1和10 mg/kg时,苯肽胺酸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7.3%~99.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11.4%;其在3种土壤中的检出限(LOD)均低于1.0μg/kg。苯肽胺酸在吉林黑土中的比移值(Rf)为0.83,其移动性为可移动;在江苏水稻土中的Rf值为0.61,在湖南红土中的Rf值为0.62,移动性均为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肽胺酸 土壤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淋溶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隆与粉红螺旋聚孢霉67-1协同防治黄瓜枯萎病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田甜 孙漫红 李世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10,共8页
本文通过温室大棚试验,开展了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熏蒸剂棉隆与生防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 67-1协同防治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FOC)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棉隆熏蒸土壤(1‰,W:W)结合生防菌剂拌土... 本文通过温室大棚试验,开展了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熏蒸剂棉隆与生防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Clonostachys rosea 67-1协同防治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FOC)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棉隆熏蒸土壤(1‰,W:W)结合生防菌剂拌土(106孢子/g土),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枯萎病菌对直播黄瓜种子和幼苗的侵染,30 d黄瓜死苗率为0,而单一使用棉隆或菌株67-1菌剂,死苗率分别为13.3%和44.5%。田间大棚试验表明,采用25 g/m2剂量的棉隆熏蒸土壤,并在移苗时穴施107孢子/穴生防菌液,对黄瓜枯萎病防效达到98.5%,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棉隆(88.8%)和菌株67-1菌剂(62.2%),黄瓜产量增加48.5%。布里斯模型分析表明,棉隆与菌株67-1菌剂结合使用具有增效作用。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监测表明,二者联合处理可有效降低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种群数量,提高生防菌在根际的定殖水平,并且有利于被病原菌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本研究为土传病害的有效防治和生防菌剂的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熏蒸 生物防治 协同效应 粉红螺旋聚孢霉 黄瓜枯萎病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菌素3种剂型的光解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卫国 朱欣妍 +1 位作者 尹明明 陈福良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06-1912,共7页
以太阳光为光源,利用玻片药膜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浓度、水质硬度、pH和共存离子等因子对阿维菌素乳油、水乳剂和微乳剂3种液体剂型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阿维菌素液体剂型光解率随光照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在试验初始浓度范围内,... 以太阳光为光源,利用玻片药膜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浓度、水质硬度、pH和共存离子等因子对阿维菌素乳油、水乳剂和微乳剂3种液体剂型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阿维菌素液体剂型光解率随光照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在试验初始浓度范围内,3种阿维菌素制剂光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与药液浓度呈负相关。在不同浓度、pH、共存离子条件下,阿维菌素的光解速率均表现为乳油>水乳剂>微乳剂,pH对单一剂型光解有较大影响,而共存离子对其影响作用较小。在不同浓度硬水条件下则表现为随水质硬度增加,微乳剂半衰期减少,水乳剂和乳油略微增大,在蒸馏水下的半衰期为微乳剂>水乳剂>乳油,而在684mg·L-1硬水时半衰期为水乳剂>微乳剂≈乳油。相比于乳油,微乳剂和水乳剂光解速率较慢,可以有效延长阿维菌素持效期,进一步提高阿维菌素在田间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液体制剂 光解 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昆虫源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屾 毛建军 曾凡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0,共6页
为明确一种非昆虫源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的饲养效果,以豌豆蚜为对照,研究了该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人工饲料的异色瓢虫从卵到成虫的累计存活率达到82.2%,饲喂蚜虫的对照组为71.1%;与对照组相比,取... 为明确一种非昆虫源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的饲养效果,以豌豆蚜为对照,研究了该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人工饲料的异色瓢虫从卵到成虫的累计存活率达到82.2%,饲喂蚜虫的对照组为71.1%;与对照组相比,取食人工饲料的异色瓢虫幼虫总历期延长(人工饲料16.24 d,对照12.47 d),蛹重减轻(人工饲料27.74 mg,对照33.93 mg),成虫寿命延长(人工饲料雌虫103.6 d,雄虫82.9 d;对照雌虫85.7 d,雄虫77.1 d),10 d累计产卵23.5粒,约为对照组的5%,但人工饲料对异色瓢虫的羽化率和后代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幼虫期饲喂人工饲料、成虫期改喂蚜虫的异色瓢虫10 d产卵量352.1粒,约为对照组的80%。本研究所用人工饲料能提高异色瓢虫幼虫存活率和成虫寿命,且幼虫期取食人工饲料对成虫期产卵量影响较小,因此适于作为异色瓢虫人工饲养中幼虫阶段的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人工饲料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亚致死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谭晓伟 任龙 +1 位作者 徐希宝 芮昌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2-46,共5页
探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3龄幼虫的亚致死效应,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药膜法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LC25、LC40),以试虫死亡率、取食量、化蛹时间、蛹重、羽化率为指标研究... 探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3龄幼虫的亚致死效应,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药膜法确定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亚致死剂量(LC25、LC40),以试虫死亡率、取食量、化蛹时间、蛹重、羽化率为指标研究其对小菜蛾的亚致死效应。与对照相比,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小菜蛾除死亡率显著增高外,幼虫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幼虫至化蛹平均历期显著延长,取食量、蛹重和化蛹率明显降低。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种群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小菜蛾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氯虫苯甲酰胺 亚致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原真菌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物防治应用策略 被引量:14
20
作者 农向群 张泽华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41,共9页
昆虫病原真菌被研究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其田间生态适应性直接关系到防治效果和防效稳定性。为了获得良好防效,除了需要菌株具有对靶标害虫的高度致病力,还需要具有适应田间环境的生存能力。本文从昆虫病原真菌种类和分布多样性、与... 昆虫病原真菌被研究用于农林害虫生物防治,其田间生态适应性直接关系到防治效果和防效稳定性。为了获得良好防效,除了需要菌株具有对靶标害虫的高度致病力,还需要具有适应田间环境的生存能力。本文从昆虫病原真菌种类和分布多样性、与昆虫及植物的生态关系、田间种群动态等方面综述分析其生态适应性,希望有助于从生态学角度理解昆虫病原真菌的生物防治综合作用,并有助于根据生态种群特点制定未来的生物防治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真菌 生态适应性 种群动态 真菌-昆虫-植物关系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