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源白介素受体拮抗因子的表达及其体外抗炎机制的研究
1
作者 李柄霖 李佳欣 +2 位作者 郭兴 林跃智 王晓钧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3,共9页
白介素受体拮抗因子(IL-1Ra)是细胞因子IL-1家族的主要成员,也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因子。为评估马源IL-1Ra在马属动物中的抗炎潜力,本研究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GEX-6p-1-IL-1Ra,经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于不同温度下经IPTG诱... 白介素受体拮抗因子(IL-1Ra)是细胞因子IL-1家族的主要成员,也是一种重要的抗炎因子。为评估马源IL-1Ra在马属动物中的抗炎潜力,本研究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GEX-6p-1-IL-1Ra,经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于不同温度下经IPTG诱导表达后,利用GST标签蛋白纯化试剂盒纯化后通过SDS-PAGE检测重组IL-1Ra蛋白(rIL-1Ra)的表达及纯化效果。结果显示,在16℃、25℃、37℃诱导后,均在43 ku处出现目的条带,且纯化后的目的条带单一。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rIL-1Ra对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单荧光素酶试验检测不同浓度rIL-1Ra在各时间点对IL-1β激活的NF-κB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活性的影响(由各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荧光值的比值确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rIL-1Ra对NF-κB信号通路中P65蛋白细胞内定位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rIL-1Ra对LPS诱导炎症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不同浓度rIL-1Ra作用的马巨噬细胞凋亡比例均约2%,与阴性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证明不同浓度r IL-1Ra对马巨噬细胞的凋亡无影响。单荧光素酶试验结果显示,作用4 h后,与IL-1β+PBS组相比,IL-1β+rIL-1Ra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荧光值的比值均极显著降低(P<0.0001),且当rIL-1Ra浓度≥1.4 ng/m L时,与IL-1β+PBS组相比,IL-1β+rIL-1Ra组与阴性对照组细胞荧光值的比值均显著和极显著降低(P<0.05、P<0.001、P<0.0001)。IFA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加入IL-1β后细胞核内的红色荧光强度提高并聚集,且随着IL-1β剂量的增加荧光逐渐增强。但IL-1β+rIL-1Ra组细胞核中的荧光减弱并逐渐消失。qPCR检测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在LPS刺激后细胞中IL-6、IL-1β、TNF-α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P<0.001、P<0.0001)。但在LPS作用后4 h~8 h加入不同浓度(250 ng/m L~2000 ng/m L)rIL-1Ra的细胞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均显著和极显著降低(P<0.05、P<0.001、P<0.0001)。上述结果表明,马源rIL-1Ra对马巨噬细胞的凋亡无影响,能够有效拮抗IL-1β的活性,抑制IL-1β诱导P65蛋白的核易位,并抑制LPS诱导的马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本研究为马属动物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参考依据,同时为后续优化rIL-1Ra的生物学特性及体内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源IL-1Ra 马属动物 抗炎作用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表达马NLRP3 HEK293T细胞系的构建及用于马NLRP3炎性小体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夏慧娟 李鸿鑫 +1 位作者 林跃智 王晓钧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1-410,共10页
为构建稳定表达马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eqNLRP3)的细胞系,并用于eq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经PCR扩增的eqNLRP3和GFP基因克隆至pLPCX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LPCX-Flag-eqNLRP3-GFP,经PCR和测序鉴... 为构建稳定表达马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eqNLRP3)的细胞系,并用于eq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经PCR扩增的eqNLRP3和GFP基因克隆至pLPCX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LPCX-Flag-eqNLRP3-GFP,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与pCGP、pVSV-G共转染HEK293T细胞,48 h后获得携带eqNLRP3的慢病毒。将该慢病毒感染HEK293T细胞,并采用嘌呤霉素筛选携带绿色荧光(GFP+)的单克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鉴定该细胞中eqNLRP3蛋白的表达、反应原性及细胞遗传稳定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146.1 ku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且传至1、4、7、10代的细胞均出现该条带,表明获得稳定表达eqNLRP3蛋白的HEK293T细胞系HEK293Teq NLRP3(2G1细胞)。采用NLRP3特异性激活剂尼日利亚菌素(Nig)处理2G1细胞1 h;将表达质粒pCDNA3.1-eqASC-HA转染2G1细胞,加入Nig处理1 h,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上述细胞中e NLRP3的聚化状态,及在2G1细胞中表达eqASC后能否形成ASC斑点(eqNLRP3-eqASC的复合物,即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典型特征)。结果显示,正常2G1细胞中呈绿色荧光的eqNLRP3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加入Nig后弥散的eqNLRP3在细胞质中形成典型绿色荧光的点状聚集。转染表达eqASC质粒的2G1细胞中出现的红色荧光(eqASC)主要在细胞质中呈弥散性分布;转染表达eqASC的2G1细胞用Nig处理后形成2.5μm的中间呈绿色荧光四周呈红色荧光的典型ASC斑点。上述结果表明2G1细胞可以响应特异性激活剂并诱导eqNLRP3的聚化,招募ASC形成ASC斑点。将本实验室构建的iGLuc报告系统中的4种表达炎性小体蛋白质粒分别与EIV各蛋白对应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24 h后利用该报告系统检测各组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共转染细胞中各EIV蛋白的表达对该系统中4种炎性小体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上述两个试验筛选能够激活eqNLRP3炎性小体的EIV蛋白。iGLuc报告系统检测结果显示,仅表达EIV M2蛋白质粒的细胞上清中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IV M2蛋白的表达对4种炎性小体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表明EIV M2蛋白激活了eqNLRP3炎性小体。将表达EIV M2蛋白及表达eqASC的质粒共转染2G1细胞,24 h后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结果显示,该组细胞中带绿色荧光的eqNLRP3出现点状聚集,并招募细胞质中带红色荧光的eqASC形成了ASC斑点,与i GLuc报告系统筛选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EIV感染对HEK293Teq NLRP3细胞系中的eqNLRP3产生了聚化效应,并招募ASC形成ASC斑点。本研究建立了稳定表达eqNLRP3蛋白的HEK293T细胞系,为马属动物病原感染激活NLRP3炎性小体的评价奠定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 马源NLRP3 稳定细胞系 炎症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