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猪链球菌pnp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文琳 许秋 +6 位作者 周龙玉 林龙华 柴霁芸 马彩萍 侯杰 祝瑶 张万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1-228,共8页
为研究2型猪链球菌(SS2) pnp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基因无痕操作技术构建SS2 05ZYH33pnp基因缺失株Δpnp以及回补株CΔpnp,经PCR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正确构建了pnp基因无痕缺失株和回补株。将05ZYH33、Δpnp以及CΔpnp分别在不同... 为研究2型猪链球菌(SS2) pnp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基因无痕操作技术构建SS2 05ZYH33pnp基因缺失株Δpnp以及回补株CΔpnp,经PCR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正确构建了pnp基因无痕缺失株和回补株。将05ZYH33、Δpnp以及CΔpnp分别在不同温度(28℃、37℃、42℃)培养后测定OD_(600nm)值,绘制各菌株的生长曲线;利用革兰氏染色后经镜检及透射电镜观察各菌株的形态结构;通过滴定微孔平板结晶紫法检测各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采用接触法分析各菌株的溶血特性;于含不同抗生素的THB平板上培养各菌株,分析各菌株的药物敏感性;于氧化条件与酸性条件下培养各菌株,通过统计存活率评价各菌株的氧化耐受与酸耐受能力。结果显示,缺失株的生长速率明显低于野生株和回补株,且在冷应激条件下的生存能力下降;与野生株和回补株相比,缺失株细胞壁肽聚糖层的结构更加松散、溶血能力下降、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对不同类型抗生素的敏感性增强、抗氧化与抗酸能力均下降。上述结果表明pnp基因是SS2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参与调节细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本研究为科学防控猪链球菌病以及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猪链球菌 pnp基因 基因缺失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犊牛腹泻牛源肠道聚集性大肠杆菌与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的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
2
作者 宋玮 丁仕豪 +5 位作者 郑晶晶 陆瑶 刘高松 张万江 夏利宁 于申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0-567,共8页
为明确双鸭山地区某牛场致犊牛腹泻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无菌采集死亡犊牛病料样品,采用PCR方法检测腹泻相关病毒,并分别经不同培养基分离细菌,对分离菌革兰染色、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的PCR检测与测序,采用BLAST对该基因序... 为明确双鸭山地区某牛场致犊牛腹泻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无菌采集死亡犊牛病料样品,采用PCR方法检测腹泻相关病毒,并分别经不同培养基分离细菌,对分离菌革兰染色、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的PCR检测与测序,采用BLAST对该基因序列比对分析。采用PCR鉴定特异性毒力基因分析分离菌的血清型,通过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的耐药性,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对分离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利用ResFinder软件预测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分别采用VirulenceFinder-2.0软件及根据参考文献分析分离菌的毒力相关基因,根据软件预测结果分析分离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PCR结果显示腹泻相关病毒均为阴性;细菌分离结果显示,分离菌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呈桃红色、边缘整齐且表面光滑,在血琼脂平板上的菌落为β溶血并有腥臭味,分离的两种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分别为两端圆滑并稍弯曲的短杆菌和球状、球杆状等多形态细菌。两株分离菌分别与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PM)16S r D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别达99%以上,PCR分型结果显示分离的大肠杆菌分别扩增到1487 bp(uidA基因)及102 bp(astA基因)的目的条带,为肠道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分离的PM扩增到225 bp的目的条带。进一步确定分离菌分别为EAEC和PM,命名为Ec2167和Pm2166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Ec2167对替加环素、美罗培南、庆大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磺胺甲恶唑、氨曲南、头孢曲松钠、环丙沙星耐药,且携带blaOXA、blaTEM、oqxB、oqxA、sul共5种耐药基因;菌株Pm2166对氨曲南、青霉素、头孢曲松钠、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庆大霉素耐药,且携带aac(3)-IId、aac(6')-Ib、blaCTX共3种耐药基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株分离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二者携带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基本一致。EAEC Ec2167株携带Afa、fimH、F4(K88)、iss、ompT等27种不同功能的毒力相关基因;Pm2166株携带hpmA、hpmB、rpoA、mrpA、fliL等12种不同功能的毒力相关基因。将分离菌分别单独及混合感染小鼠,通过观察各组小鼠的临床症状及统计死亡率评估分离菌株对小鼠的致病性。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均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眼角分泌物增多等临床症状,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混合感染组小鼠的临床症状更严重;感染后不同时间,菌株Pm2166感染组小鼠的死亡率均高于菌株Ec2167单独感染组甚至全部死亡,两株分离菌混合感染组小鼠均全部死亡,且对小鼠的致病性大于两菌株单独感染组。死亡小鼠肾、脾脏、肝脏显著肿大出血,肠道广泛性出血。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分离的EAEC和PM的耐药性均较强,且均呈多重耐药性,且均携带较多耐药基因与毒力相关基因,二者的混合感染会导致犊牛严重腹泻甚至死亡,提示环境条件致病菌如PM在犊牛腹泻中的作用应受到高度重视,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本研究为犊牛腹泻的临床治疗及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聚集性大肠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 混合感染 犊牛腹泻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四株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3
作者 马彩萍 祝瑶 +10 位作者 刘红道 周光斌 许秋 林龙华 柴霁芸 侯杰 孙宏飞 杜素素 范翠龙 夏利宁 张万江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74-4085,共12页
旨在了解我国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情况。本研究对来自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河南的病死猪脏器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16S rRNA测序和kmt基因鉴定,利用荚膜分型、脂多糖基因型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 旨在了解我国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的流行特征和耐药情况。本研究对来自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陕西、宁夏、河南的病死猪脏器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经16S rRNA测序和kmt基因鉴定,利用荚膜分型、脂多糖基因型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等方法对Pm进行分型;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Pm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Illumina PE 150对细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ResFinder数据库分析细菌的耐药基因,最后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毒力。结果显示,分离菌在血平板上形成表面光滑、湿润、中央微凸、半透明的菌落;革兰染色可见呈红色、球状或短杆状的细菌;共获得34株Pm,荚膜A型19株(占55.88%),荚膜D型14株(占41.18%)和荚膜F型1株(2.94%);脂多糖基因型L3有8株,脂多糖基因型L6有26株。MLST分析得到8个MLST型,ST11为优势基因型,占比为35.29%。可将Pm分为21个PFGE谱型,菌株间具有明显的多样性。耐药性结果显示,34株Pm对多黏菌素B、四环素、氟苯尼考、氯霉素、头孢噻呋、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8.23%、35.29%、23.53%、14.71%、11.76%、8.82%、2.94%,对庆大霉素不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8株Pm携带9种耐药基因,分别为tet(B)、tet(C)、tet(L)、floR、aadA14、sul2、aph(6)-Id、aph(3″)-Ib和aph(3′)-Ia。Pm荚膜A型菌株毒力强于荚膜D型菌株,经腹腔注射31.5 CFU·mL^(-1) PmA1菌株后的试验组小鼠死亡率为100%。综上表明,34株猪源Pm中流行血清型为荚膜A型和D型,MLST型为ST11,荚膜A型菌株毒力较荚膜D型菌株强,且PFGE分型表明菌株间存在多样性,本研究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疫苗研发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荚膜分型 MLST分型 PFGE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源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4
作者 林龙华 许秋 +7 位作者 马彩萍 柴霁芸 侯杰 孙宏飞 杜素素 范翠龙 祝瑶 张万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鉴定引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山羊养殖场山羊体表脓肿的病原,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实验无菌采集40份体表患有脓肿的山羊脓液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革兰氏染色;采用PCR扩增分离菌16S rRNA基因并测序,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分... 为鉴定引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山羊养殖场山羊体表脓肿的病原,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实验无菌采集40份体表患有脓肿的山羊脓液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革兰氏染色;采用PCR扩增分离菌16S rRNA基因并测序,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分离菌的系统进化树;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细菌对7类代表性抗菌药的敏感性;通过Illumina PE 150对细菌全基因组测序,并利用ResFinder数据库预测细菌的相关耐药基因,利用VFDB数据库预测细菌的毒力基因;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细菌分型鉴定;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分别对分离菌和ATCC 19410株的致病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分离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可形成狭窄的β溶血环,革兰氏染色可见蓝紫色、球杆状的细菌;16S rRNA基因的测序鉴定结果显示引起山羊体表脓肿的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经统计从40份病料样品中分离出10株伪结核棒状杆菌。16SrRNA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聚为同一分支,与谷氨酸棒状杆菌、肾棒状杆菌等处于临近分支,表明分离菌为伪结核棒状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0株分离菌对所测试的6种抗菌药均敏感,1-1、24两株分离菌对庆大霉素敏感,其余8株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均耐药。耐药基因预测结果显示10株分离菌均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毒力基因预测结果显示10株分离菌均检测到与黏附性、铁摄取与调节、毒素相关的毒力相关基因21个。PFGE将10株分离菌分为两种谱型,表明至少有两种谱型的伪结核棒状杆菌正流行于该羊场。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将毒力最强的3-1菌株对小鼠进行腹腔感染后,最高剂量组死亡小鼠剖检可见肠道充血肿胀、肝脾肿大、边缘出血梗死;低剂量组死亡小鼠剖检可见腹腔脏器出现黄白色脓肿,其产生的病变与ATCC 19410标准株感染小鼠产生的病变一致,前两个高剂量3-1菌株感染小鼠组的存活率为0,两个低剂量3-1菌株感染小鼠的存活率均为100%。经计算3-1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8.5×105 cfu。本研究确定了引起该山羊养殖场山羊体表脓肿的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为山羊场羊伪结核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为后续伪结核棒状杆菌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结核棒状杆菌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达GFP-PBP1b融合蛋白的猪链球菌菌株的构建及PBP1b蛋白细胞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武柳君 卫东 +3 位作者 高广娟 陈平 刘思国 张跃灵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01-1107,共7页
为鉴定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A型青霉素结合蛋白PBP1b在S.suis中的细胞定位,本研究经PCR扩增S.suis pbp1b基因融合位点上下游序列UP和DN、强启动子Peno基因片段及绿色荧光蛋白(GFP)gfp基因片段,再通过重叠延伸PCR扩增构建融合片... 为鉴定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A型青霉素结合蛋白PBP1b在S.suis中的细胞定位,本研究经PCR扩增S.suis pbp1b基因融合位点上下游序列UP和DN、强启动子Peno基因片段及绿色荧光蛋白(GFP)gfp基因片段,再通过重叠延伸PCR扩增构建融合片段UP-Peno-GFP-DN。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UP-Peno-GFP-DN转化含反向筛选标记的PSS-pbp1b中间菌株,经含7%蔗糖的TSAS平板筛选,挑单菌落进行PCR及测序鉴定。PCR及测序鉴定结果显示,获得的重组菌株中Peno-gfp片段替换了PSS-pbp1b中的PSS片段,表明融合强启动子Peno、GFP及PBP1b(GFP-PBP1b)的重组菌株P-GFP-pbp1b正确构建。以S.suis 05ZYH33株和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GFP-pbp1b为对照,培养P-GFP-pbp1b菌株并测定OD600nm值,绘制各菌株的生长曲线;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GFP-pbp1b菌株中GFP-PBP1b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GFP-pbp1b菌株进行比较;利用Alexa Fluor 633-WGA染色,经超高分辨显微镜观察GFP-pbp1b和P-GFP-pbp1b菌株形态及GFP-PBP1b融合蛋白在S.suis细胞中的定位。生长曲线结果显示,S.suis融合菌株GFP-pbp1b和P-GFP-pbp1b均正常生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GFP-pbp1b和P-GFP-pbp1b菌株均能够表达GFP-PBP1b融合蛋白,但强启动子驱动的P-GFP-pbp1b菌株中GFP-PBP1b蛋白表达量较GFP-pbp1b菌株提高了6倍(P<0.01);超高分辨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GFP-pbp1b和P-GFP-pbp1b菌株形态均正常,GFP-pbp1b菌株中GFP荧光较弱,难以定位GFP-PBP1b,而P-GFP-pbp1b菌株中GFP荧光较强,能够明显观察到融合蛋白GFP-PBP1b定位在S.suis的细胞横隔和两极。本研究通过构建高表达GFP-PBP1b融合蛋白的P-GFP-pbp1b菌株首次观察到PBP1b在S.suis中的细胞定位,为进一步研究PBP1b在S.suis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荧光蛋白融合菌株 A型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1b 细胞壁肽聚糖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猪链球菌天津分离株的鉴定及其遗传特征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董志民 李秀丽 +10 位作者 杨春蕾 杨丽景 田向学 王利丽 池晶晶 张莉 孟乐 张万江 祝瑶 张东超 鄢明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8-475,共8页
为了解天津市某猪场引起育肥猪神经症状的病原及其特性和遗传特征,本研究采集8份患病猪脑组织样品经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gdh基因和cps2J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确定8份样品中的分离株均为同一2型猪链球菌(SS2),命名为TJS75。测定... 为了解天津市某猪场引起育肥猪神经症状的病原及其特性和遗传特征,本研究采集8份患病猪脑组织样品经细菌分离、形态学观察、gdh基因和cps2J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确定8份样品中的分离株均为同一2型猪链球菌(SS2),命名为TJS75。测定其生长曲线、并按照文献方法进行溶血性试验、黏附/侵入试验和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分析该SS2分离株特性。结果显示,TJS75菌株经TSB培养6 h~15 h可达对数生长期,对绵羊血红细胞(RBC)具有崩解效果,可黏附并侵入PK-15细胞(黏附率和侵袭率分别为5.16%和7.90%),且感染TJS75株的BALB/c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行动迟缓、呼吸急促、精神萎靡和神经症状等,经测定其LD50为2.15×107cfu/mL。进一步采用高通量测序,并预测其毒力基因,分析该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显示,TJS75菌株基因组全长2368195 bp,GC含量40.88%,含有2299个编码基因,其中有1822、1830和1077个基因分别注释于GO、COG和KEGG数据库,携带的16S r RNA基因序列与国内分离的SS强毒株98HAH33和05ZYH33的亲缘性较近,毒力基因的预测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499种毒力相关基因(编码173种毒力相关因子),依据功能分类,这些毒力基因参与SS2的黏附和侵袭、溶血、促进铁转运、自溶酶的合成、降解胶原酶、唾液酸的合成等。本研究首次分离到携带MRP毒力因子的ST25型SS2,为深入开展SS2 TJS75株的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2型 分离鉴定 致病力 遗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龙玉 祝瑶 +4 位作者 林龙华 柴霁芸 马彩萍 张万江 夏利宁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5,共9页
为确定黑龙江省某养殖场因呼吸道症状急性死亡病猪的致病菌,并探究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集病死猪内脏组织,通过细菌分离、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 RNA基因的PCR扩增、测序、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对分离菌进行种属鉴定;通过微量肉... 为确定黑龙江省某养殖场因呼吸道症状急性死亡病猪的致病菌,并探究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采集病死猪内脏组织,通过细菌分离、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16S r RNA基因的PCR扩增、测序、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对分离菌进行种属鉴定;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该菌对8类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Illumina PE150对细菌全基因组测序,采用ResFinder软件分析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并分析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利用VFanalyzer软件、BLASTN比对分离菌的毒力基因。结果显示,该菌株在10%脱纤维羊血平板培养基上培养24 h后形成表面光滑具有β-溶血环的单菌落;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呈蓝紫色短棒状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的生化特性与化脓隐秘杆菌符合。16S r RNA基因的PCR结果显示,扩增到1397 bp的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菌株与已报道的化脓隐秘杆菌同源性高达99%。16S r RN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与辽宁沈阳的牛源化脓隐秘杆株TZQ 01株处于同一分支,与日本的猪源分离株NIAH13531处于较近分支,以上结果可确定该分离菌为化脓隐秘杆菌,并将其命名为FY-4-Z-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噻呋,青霉素类的青霉素、阿莫西林,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截短侧耳素类的泰妙菌素等抗生素敏感,对四环素类的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耐药。利用组装软件SPAdes对获得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组装后获得了分离菌全基因组草图,结果显示分离菌基因组大小为2399.961 kb;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包含3种耐药基因,分别是氨基糖苷类的ant(6)-la、大环内脂类的erm(X)、四环素类的tet(W)耐药基因,其中在化脓隐秘杆菌中首次检测到ant(6)-la基因。该菌株对四环素和链霉素的药敏试验结果与其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相符,而红霉素敏感表型可能与其耐药基因erm(X)的移码突变有关。利用BLASTN和VFanalyzer软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到8个已知毒力基因和24个候选毒力相关基因。本实验进一步丰富了猪源化脓隐秘杆菌的相关研究,为规模化猪场化脓隐秘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用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隐秘杆菌 生物学特性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肺炎支原体Mhp-1株的分离鉴定及其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周龙玉 祝瑶 +4 位作者 林龙华 柴霁芸 马彩萍 侯杰 张万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0-635,共6页
为了分离与鉴定引起的猪群疑似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原体,本实验收集了20份病死猪肺脏病变组织,采用猪肺炎支原体(Mhp)和猪鼻支原体(Mhr)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分析培养特性、颜色变化单位(CCU)测定、传代培养后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 为了分离与鉴定引起的猪群疑似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原体,本实验收集了20份病死猪肺脏病变组织,采用猪肺炎支原体(Mhp)和猪鼻支原体(Mhr)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分析培养特性、颜色变化单位(CCU)测定、传代培养后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等,并进一步采用BLAST分析分离菌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采用邻接法构建16S rRNA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对该分离株MLST分型、全基因组测序和毒力基因预测。结果显示,20份临床样品仅3份样品为Mhp单阳性,接种KM2液体培养基后仅1份生长良好,颜色规律性变黄;接种KM2固体培养基培养7 d后呈现特异性“煎蛋样”的菌落形态;瑞氏姬姆萨染色结果可见环状、点状、丝状、两级状等形状且大小不等的菌体形态,传12代后经特异性PCR检测结果为Mhp单阳性,表明该分离株可以稳定传代,且无Mhr污染;该分离株在KM2培养基上为1×10^(7)CCU/mL;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GenBank中登录的Mhp菌株ES-2(CP038641.1)同源性达100%。以上结果确定本研究分离出一株Mhp,并将其命名为Mhp-1。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Mhp-1与国外猪源Mhp分离株F7.2(KY264125.1)处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MLST分型结果显示Mhp-1分离株属于ST184型;全基因组测序获得序列大小为0.91 Mb,与已报道的Mhp基因组大小基本一致;毒力基因预测结果显示其存在EF-Tu、Lttp、P216、P102、P46、P97、PDH-B、Capsule、HlyA等毒力因子编码基因。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Mhp的研究数据,为规模化猪场猪支原体性肺炎的防控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肺炎支原体 分离与鉴定 全基因组测序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双缺失对肠炎沙门菌形态、毒力和免疫原性影响的研究
9
作者 刘高松 吕雪莲 +2 位作者 田秋丰 衣菲 于申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53-560,共8页
沙门菌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分别编码Ⅲ型分泌系统(T3SS)中的T3SS-1和T3SS-2,T3SS可以将沙门菌分泌的效应蛋白转运至宿主细胞中。为分析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缺失对肠炎沙门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本实验室前期构建... 沙门菌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分别编码Ⅲ型分泌系统(T3SS)中的T3SS-1和T3SS-2,T3SS可以将沙门菌分泌的效应蛋白转运至宿主细胞中。为分析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缺失对肠炎沙门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SM6株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双缺失株(SM6ΔT3SS),本研究通过绘制亲本株和缺失株的生长曲线,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二者的形态,并测定二者对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的黏附性与侵袭力。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培养5 h时,SM6ΔT3SS株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亲本株SM6(P<0.05),自6 h起SM6ΔT3SS株的生长速度极显著快于SM6株(P<0.01)。扫描电镜观察可见,亲本株菌体多单个存在,而缺失株则出现明显的菌体聚集,且其表面被类似胶状物包裹。黏附性与侵袭力结果显示,与亲本株SM6相比,缺失株SM6ΔT3SS黏附及侵入Caco-2细胞的数量均极显著下降(P<0.001、P<0.001)。上述结果表明,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的缺失可能改变了细菌的生长、代谢、分泌及或结构等特征,导致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及降低了其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性和侵袭力。以1×10^(7)cfu/100μL的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7日龄SPF鸡,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检测缺失株在SPF鸡盲肠、肝脏和脾脏的载菌量;将缺失株以1×10^(7)cfu/100μL的剂量经腹腔注射免疫7、21和35日龄鸡,在首免后不同时间采血,采用间接ELISA检测各组鸡血清中的IgG抗体水平;在首免后42 d时经腹腔注射1×10^(9)cfu/100μL/只的沙门菌SM6株,并于攻毒后7 d和14 d采血连同免疫期间采集的血一起采用间接ELISA检测各组鸡血清中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在攻毒后14 d内观察并统计各组鸡的临床症状及死亡率。攻毒后7 d各组均剖杀部分鸡,采集其盲肠和肝脏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织病理变化,评价该缺失株的免疫效力。载菌量结果显示,感染后2 d,缺失株在鸡脾脏和肝脏中的载菌量极显著低于亲本株(P<0.001),但在盲肠中的载菌量极显著高于亲本株(P<0.01);感染后4 d,缺失株在肝脏和盲肠中的载菌量极显著和显著低于亲本株(P<0.01、P<0.05);感染后8 d,缺失株在脾脏中的载菌量极显著低于亲本株(P<0.01),且两组鸡在上述脏器中的载菌量均降至较低水平;抗体和细胞因子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首免后14 d,免疫组鸡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免疫后21 d,免疫组鸡的抗体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鸡(P<0.001);免疫期血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无明显变化,IL-4的含量在免疫后42 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后鸡血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实验期SM6ΔT3SS免疫组鸡均存活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无死亡,肝脏和肠黏膜仅出现轻微病理损伤,对照组鸡组鸡攻毒后14 d内死亡率达80%,肝脏和肠黏膜均出显较明显的病变。上述结果表明,SM6ΔT3SS株能够刺激SPF鸡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对SPF鸡的致病性降低,并对鸡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为阐明沙门菌致病机制和研发安全有效的沙门菌减毒活疫苗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炎沙门菌 Ⅲ型分泌系统 毒力岛 形态 毒力 免疫效力 减毒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结核棒状杆菌磷脂酶D蛋白的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10
作者 白婕妤 孙婧 +5 位作者 黄宇璇 王聚涛 杜金鑫 夏利宁 张万江 李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5年第8期826-831,共6页
为建立羊伪结核棒状杆菌(Cp)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经PCR从Cp模式株ATCC19410中扩增磷脂酶D(PLD)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LD,经测序鉴定正确的该质粒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后切胶纯化,... 为建立羊伪结核棒状杆菌(Cp)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经PCR从Cp模式株ATCC19410中扩增磷脂酶D(PLD)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pET-28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LD,经测序鉴定正确的该质粒转化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后切胶纯化,采用SDS-PAGE检测重组PLD蛋白(rPLD)的表达及纯化效果,经western blot检测其反应原性。结果显示,在37 ku处出现目的条带,且纯化效果好,该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以纯化的rPLD为包被抗原,采用方阵法优化间接ELISA各反应条件,结果显示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每孔100 ng、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倍数为1􀏑50、血清孵育时间为0.5h、最佳封闭液为2%明胶、封闭时间2 h、兔抗山羊IgG-HRP的最佳稀释倍数为1􀏑20000、二抗孵育时间1 h、抗体阴阳性临界值为0.432,表明初步建立了检测Cp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利用该ELISA方法检测Cp、山羊痘病毒、羊支原体、结核分枝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小反刍兽疫病毒、羊布鲁氏菌的阳性血清,结果显示,除Cp外其余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特异性较强。将Cp阳性血清2倍倍比稀释后利用该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阳性血清的检测限为稀释度1􀏑640,该方法敏感性较高。利用5份Cp阳性血清和3份Cp阴性血清进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ELISA方法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的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5.53%和7.79%,重复性较好。利用该ELISA方法和菌体凝集抑制试验对50份临床血清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二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8.9%,阴性符合率为88.5%,总符合率为88.7%。进一步利用该ELISA方法对451份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羊场的血清样品检测,结果显示,Cp抗体阳性率为51%(230/451),表明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羊场导致羊干酪性淋巴结炎(CLA)的Cp感染率较高。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为Cp血清抗体的检测提供了候选的技术手段,为Cp感染的早期检测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棒状杆菌 磷脂酶D 间接ELISA 抗体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