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10)B研究不同油菜品种花器官的硼素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玉芹 刘昌智 邓洪民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1-14,共4页
应用^(10)B固体径迹蚀刻技术,测定4个油菜品种花器官中的含硼量。结果表明:(1)缺硼时浠水白的花萼和花瓣的含硼量分别为5.8和5.9ppm,均极显著高于三个甘蓝型品种。3个甘蓝型品种的含硼量依次为:甘油4号>821>84004,差异均达极显著... 应用^(10)B固体径迹蚀刻技术,测定4个油菜品种花器官中的含硼量。结果表明:(1)缺硼时浠水白的花萼和花瓣的含硼量分别为5.8和5.9ppm,均极显著高于三个甘蓝型品种。3个甘蓝型品种的含硼量依次为:甘油4号>821>84004,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缺硼时浠水白的雄蕊和雌蕊含硼量最高,分别为10.4和10.3ppm。甘蓝型品种依次为甘油4号、中油821、84004。(3)不同品种缺硼时蕾的含硼量依次为浠水白、甘油4号、中油821、84004,除甘油4号与中油821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器官 硼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水稻氮肥肥效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艾应伟 刘学军 +4 位作者 张福锁 毛达如 曾祥忠 吕世华 潘家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6-419,共4页
通过田间小区和微区框15N示踪试验,研究了水稻旱作秸秆覆盖、旱作薄膜覆盖、旱作秸秆和薄膜双覆盖、旱作无覆盖与常规灌溉栽培方式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水稻常规灌溉栽培的氮肥利用率(15.30%)显著低于旱作无覆盖(23.56%)和旱... 通过田间小区和微区框15N示踪试验,研究了水稻旱作秸秆覆盖、旱作薄膜覆盖、旱作秸秆和薄膜双覆盖、旱作无覆盖与常规灌溉栽培方式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水稻常规灌溉栽培的氮肥利用率(15.30%)显著低于旱作无覆盖(23.56%)和旱作薄膜覆盖(23.10%);旱作秸秆薄膜双覆盖(19.07%)和旱作秸秆覆盖(18.41%)显著低于旱作溥膜覆盖。旱作水稻根、茎叶、子粒各器官的NDFF值(即各器官N含量来自化肥N所占的百分率)是覆盖栽培小于无覆盖栽培;而旱作栽培普遍高于常规灌溉栽培。旱作条件下,水稻产量覆盖栽培高于无覆盖栽培;无覆盖条件下,常规灌溉栽培显著高于旱作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方式 旱作 水稻 氮肥 肥效 利用率 秸秆 薄膜 灌溉 栽培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环境中的砷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71
3
作者 张国祥 杨居荣 华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64-68,共5页
本文总结了国内有关砷的土壤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土壤中的行为以及砷的作物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防治土壤砷污染的措施及管理方法;展望了2l世纪土壤砷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 土壤 砷污染 砷毒害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不同品种耐土壤缺硼力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昌智 王玉芹 +2 位作者 陈仲西 金河成 邓洪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08-314,共7页
通过油菜的土培、水培及三年定位量试验,分析植株硼营养状况,并用 ̄(10)B测定硼在花器官内的微域分布,初步表明,在土壤缺硼条件下,不同油菜品种耐土壤缺硼力存在明显差异:白菜型品种浠水白耐土壤缺硼力强,植株可吸收和积累... 通过油菜的土培、水培及三年定位量试验,分析植株硼营养状况,并用 ̄(10)B测定硼在花器官内的微域分布,初步表明,在土壤缺硼条件下,不同油菜品种耐土壤缺硼力存在明显差异:白菜型品种浠水白耐土壤缺硼力强,植株可吸收和积累较多的硼素,尤其是雄蕊和雌蕊的硼含量(10.43和10.25μg/g)和硼充足的雄蕊和雌蕊的硼含量(11.12和11.57μg/g)相差很小。相反,甘蓝型油菜在土壤供硼条件下,才能吸收和积累更多的硼素,从而获得高产。甘蓝型油菜缺硼时雄蕊和雌蕊硼含量都低,这是花而不实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品种  ̄(10)B 硼营养 耐土壤缺硼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对无机外源砷的缓冲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华珞 张国祥 +2 位作者 杨居荣 赵玉霞 褚衍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7-343,共7页
本文通过试验模拟等量无机外源砷连续多次对土壤的污染,研究土壤对砷的缓冲动力学过程及其特征,确定了其缓冲动力学速率方程为:V=a·exp(h·T)sin(ω·T+q)+k·T+b本公式为揭示土壤对砷的缓... 本文通过试验模拟等量无机外源砷连续多次对土壤的污染,研究土壤对砷的缓冲动力学过程及其特征,确定了其缓冲动力学速率方程为:V=a·exp(h·T)sin(ω·T+q)+k·T+b本公式为揭示土壤对砷的缓冲容量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污染 土壤 广义缓冲性 缓冲动力学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麻及其同属近缘植物韧皮纤维与木质纤维形态结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孙焕良 赵立宁 +3 位作者 粟建光 傅仓生 徐东萍 郝宏京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光学与电子显微技术,对红麻近缘植物的韧皮纤维与木质纤维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麻近缘植物韧皮纤维均呈束状结构,以次生纤维较多,单纤维长度为1.00~2.73mm,纤维表面有多条明显的纵向突起或沟槽,... 采用光学与电子显微技术,对红麻近缘植物的韧皮纤维与木质纤维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麻近缘植物韧皮纤维均呈束状结构,以次生纤维较多,单纤维长度为1.00~2.73mm,纤维表面有多条明显的纵向突起或沟槽,有多个外交型、内陷型和平滑型结节,并伴有程度不等的裂隙、转折或扭曲,节间长度为154.08~449.01μm,胞壁上的孔洞较少较小,纤维表面巨原纤呈圆柱形,趋向纤维轴向排列。木质纤维亦以次生纤维较多,主要呈射线状排列,单纤维长度为0.70~1.07mm,结节、转折和扭曲极少,胞壁上孔洞较多较大,孔径为0.05~3.5μm,纤维表面巨原纤分布较稀少,与纤维轴向的夹角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近缘植物 木质纤维 韧皮纤维 节间长度 形态结构 分布 单纤维 纵向 圆柱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舌兰麻类3属11种植物叶纤维细胞形态结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焕良 赵立宁 +2 位作者 傅仓生 郝宏京 秦臻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6期38-41,共4页
观察龙舌兰麻类3属11种(含亚种)植物叶纤维细胞形态结构表明,龙舌兰麻类叶纤维细胞端部或尖细或钝圆,部分呈扭曲状,表面凹凸不平,有多条明显纵向突起和沟槽,大多数纤维细胞有一至多个外突型、内陷型或平滑型结节,节距为37... 观察龙舌兰麻类3属11种(含亚种)植物叶纤维细胞形态结构表明,龙舌兰麻类叶纤维细胞端部或尖细或钝圆,部分呈扭曲状,表面凹凸不平,有多条明显纵向突起和沟槽,大多数纤维细胞有一至多个外突型、内陷型或平滑型结节,节距为375.51~862.92μm,胞壁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圆形或椭圆形孔洞,孔径为0.05~3.0μm,巨原纤呈链条状,直径为0.06~0.18μm左右,大部分巨原纤趋于纤维轴向排列,但亚洲马盖麻和东一号的纤维局部区域交织成网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纤维细胞 形态 结构 龙舌兰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ms10花药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荣锦 周洪生 +4 位作者 蒋琬如 邓迎海 李竞雄 傅仓生 郝宏京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7-80,共4页
我们选用玉米雄性不育基因ms10做为试验材料,由于它是一个有利用潜力的材料。我们首先对其发育不同时期的花药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不育株和可育株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四分体分开后,不育株的小孢子不能继续发育,也不能... 我们选用玉米雄性不育基因ms10做为试验材料,由于它是一个有利用潜力的材料。我们首先对其发育不同时期的花药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不育株和可育株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四分体分开后,不育株的小孢子不能继续发育,也不能分泌出花粉壁物质,而产生一种特殊的丝状结构,在绒毡层细胞内表面(朝药腔的表面)也不产生乌氏体,而是产生同小孢子表面相似的丝状结构。从此小孢子停止发育,细胞内所含物质迅速被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雄性不育 绒毡层 小孢子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