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氮水平下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叶片光合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1
作者 吴晓磊 刘俊明 +3 位作者 曹辉 付媛媛 黄超 高阳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8-627,共10页
为研究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调亏灌溉效应,于2021—2022年在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和N3(360 kg/hm^(2)),在拔节-抽穗期设置3个调亏水平:中度调亏(灌水量18 mm... 为研究冬小麦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调亏灌溉效应,于2021—2022年在黄淮海平原的河南省新乡县开展大田试验,设置3个施氮水平:N1(120 kg/hm^(2))、N2(240 kg/hm^(2))和N3(360 kg/hm^(2)),在拔节-抽穗期设置3个调亏水平:中度调亏(灌水量18 mm,M)、轻度调亏(灌水量24 mm,L)和对照(灌水量30 mm,CK)。结果表明: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_(n))受到调亏和施氮水平的显著影响,复水后各处理P_(n)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增长效应,补偿效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强,N3M、N3L处理表现出超级补偿效应,与复水前相比分别增长42.5%和32.4%。花期地上部干物质量、成熟期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成熟期地上部营养器官干物质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而轻度调亏能够促进花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干物质向籽粒方向转移,促进植株氮素、穗氮素积累,进而提高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运用Mintab 15.1软件建立冬小麦产量、WUE、NPFP与施氮量、灌水量的二次回归方程,计算得出当施氮量为214.6 kg/hm^(2)、灌水量为166.6 mm时,冬小麦产量为10973.1 kg/hm^(2),WUE为2.7 kg/m^(3),NPFP为52 kg/kg,复合合意性最高为0.7,综合效益符合预期目标。因此,施氮量214.6 kg/hm^(2)结合拔节-抽穗期进行轻度水分调亏,能使冬小麦保持较高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可作为该地区适宜的冬小麦调亏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调亏灌溉 复水 净光合速率 补偿效应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的增温对温室番茄生长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陈军伟 董建舒 +3 位作者 司转运 衣若晨 张凯 范海燕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2-89,共8页
运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模型分析华北地区未来气温变化对温室番茄生产潜力的影响,为番茄种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以华北地区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验证DSSAT模型的适用性,模拟在气温升高条件下温室番茄的生长发育,并... 运用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模型分析华北地区未来气温变化对温室番茄生产潜力的影响,为番茄种植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以华北地区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验证DSSAT模型的适用性,模拟在气温升高条件下温室番茄的生长发育,并分析了气温变化对番茄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经过品种参数调试校正,模型的模拟值与试验的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可用于华北地区温室番茄的研究。模拟结果得出,随着气温升高,番茄的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下降趋势,气温升高对番茄生长不利。当气温增加1℃时,需要增加5%~20%的水氮用量才能基本达到原有番茄产量;当气温增加2℃时,需要增加10%~25%的水氮用量才能达到原有产量;当气温增加3℃时,需要增加15%~25%的水氮用量才能达到原有产量。同时,增加灌溉定额和氮肥用量超过一定程度会对番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气温升高对华北地区温室番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地区温室番茄生产提供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CROPGRO-Tomato模型 番茄 气温 产量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沟调亏灌溉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小飞 李彪 +2 位作者 孟兆江 刘祖贵 张寄阳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20-328,共9页
为了解垄栽模式下隔沟调亏灌溉对冬小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在移动式防雨棚测坑内进行了试验。试验设置5个处理,即T1(常规畦灌):全生育期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率控制在65%~75%田间持水率(FC);T2(隔沟交替灌溉,AF... 为了解垄栽模式下隔沟调亏灌溉对冬小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在移动式防雨棚测坑内进行了试验。试验设置5个处理,即T1(常规畦灌):全生育期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率控制在65%~75%田间持水率(FC);T2(隔沟交替灌溉,AFI):全生育期1/2交替灌,当土壤含水率下降至(55%~65%)FC区间内,即灌水至95%FC;T3、T4、T5为隔沟调亏灌溉处理:分别在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抽穗灌浆期将土壤含水率控制在(55%~65%)FC,其余生育阶段按T2处理控制土壤含水率。测定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指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构成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畦灌方式下冬小麦旗叶具有最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但隔沟交替灌溉处理和隔沟调亏灌溉方式下的各个处理表现出较高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其中T3在开花期和灌浆期的日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为各处理中的最大值。各处理的籽粒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T1、T2、T3、T4、T5,与T1相比,T2与T3分别减产1.98%(P>0.05)和5.68%(P<0.05),但分别节水10.01%(P<0.01)和16.91%(P<0.01),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04%(P<0.05)和15.82%(P<0.01)。本试验条件下,隔沟调亏灌溉方式在返青拔节期施加适当的水分调亏((55%~65%)FC)是兼顾节水、稳产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调亏灌溉 控制性交替灌溉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磷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异质性——以湖北省荆州区为例
4
作者 李雅琼 严如玉 +4 位作者 司转运 李鹏慧 高阳 邹家龙 李继福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5,97,共8页
[目的]明确江汉平原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磷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水稻种植区域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区为例,测定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磷含量并对其等级进行评价。对荆州区水稻土3种成土母质(冲积物母质、... [目的]明确江汉平原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磷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水稻种植区域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区为例,测定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磷含量并对其等级进行评价。对荆州区水稻土3种成土母质(冲积物母质、次生黄土母质和湖积物母质)分布地区的基本农田进行调查,共选择600个土壤样点进行采样,测定土壤样品中的总磷(TP)、有机磷(OP)、有效磷(AP)和水溶性磷(WSP)含量。[结果]荆州区冲积物母质地区、次生黄土母质地区和湖积物母质地区的水稻土总磷含量平均分别为0.881,0.427,0.579 g/kg;有机磷含量分别为0.104,0.058,0.066 g/kg;有效磷含量为24.418,11.339,17.043 mg/kg;水溶性磷含量为21.157,13.421,22.600 mg/kg。水稻土各形态磷含量在荆州区南部(长江沿岸)冲积物母质和湖积物母质发育地区较高,而中部和北部次生黄土母质发育(丘陵岗地)地区较低。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磷分级标准,荆州区水稻土总磷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有效磷以中等水平为主,且冲积物和湖积物发育水稻土磷量高于次生黄土母质地区。冗余分析和空间插值表明,荆州区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的地带分布与长江、湖泊和丘陵位置密切相关,并显著影响土壤磷的空间异质性。[结论]荆州区可考虑在长江两岸和湖泊周边的冲积物和湖积物母质分布区适度控制磷肥用量,在丘陵地区的次生黄土母质分布区适当增施磷肥用量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维持作物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母质类型 土壤磷含量 空间分布 肥力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南部平原喷灌冬小麦灌浆特性及水氮优化耦合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见 宁东峰 +7 位作者 秦安振 张寄阳 刘战东 孙彬 丁鹏飞 李飞 沈红丽 赵东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4-250,共7页
为了优化冬小麦水氮配置,实现养分水分资源高效利用,试验设计3个灌水水平(低灌水W1:25 mm;中灌水W2:40 mm;高灌水W3:55 mm)和5个氮肥水平(N0:0;N1:8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共计15个处理,探究了喷灌... 为了优化冬小麦水氮配置,实现养分水分资源高效利用,试验设计3个灌水水平(低灌水W1:25 mm;中灌水W2:40 mm;高灌水W3:55 mm)和5个氮肥水平(N0:0;N1:8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共计15个处理,探究了喷灌条件下灌水、施氮及其互作对籽粒灌浆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建模求解最优水氮配置。结果表明:施氮对te(灌浆持续时间)和tm(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影响显著,两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N3施氮水平下te和tm最大,均值分别为43.9,24.6天,比N0(不施氮)分别增加1.7,3.0天。W2N3处理的tm值最大,比最小处理W1N0延后5.0天。GFmax(最大灌浆速率)与AG(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相关(r=0.841**),千粒重与产量(r=0.791**)、te(r=0.755**)和tm(r=0.717**)呈极显著正相关。W2N3组合产量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大,分别为8960 kg/hm^2和2.83 kg/m^3。水氮耦合通过优化灌浆过程可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喷灌灌水定额26~35 mm、施氮量193~204 kg/hm^2(基施40%+拔节期追施60%)的水氮资源配置模式可实现节水增产双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耦合 喷灌 灌浆特性 水氮利用效率 黄淮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喷灌模式综合评价与优选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见 张寄阳 +7 位作者 宁东峰 秦安振 刘战东 肖俊夫 刘俊明 张明智 丁鹏飞 孙彬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1-76,共6页
为探究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体系适宜喷灌技术模式。选取半固定式喷灌、智能化灌溉、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自驱动绞盘式喷灌等5种喷灌模式,构建基于"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在冬小麦... 为探究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体系适宜喷灌技术模式。选取半固定式喷灌、智能化灌溉、中心支轴式喷灌机、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自驱动绞盘式喷灌等5种喷灌模式,构建基于"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在冬小麦-夏玉米连作周期试验基础上,从经济、社会、技术、农业生态、资源等5个方面开展不同喷灌类型方案优化分析研究。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节能省工效益明显,比中心支轴喷灌节能57.1%,省工效益是半固定式喷灌的4.8倍,农民欢迎程度最高。半固定式喷灌较智能化喷灌和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工程投资减少了64.3%和33.3%,年维修养护费用较智能化喷灌和中心支轴喷灌机减少了73.7%和28.6%,缺点是省工效益差。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作物适应性最强,但是耗电量比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增加300 kWh/hm^2。种植周期内,智能化喷灌节水量为1920 m^3/hm^2,较自驱动绞盘式喷灌节水26.3%,节水效果最好。省工效益、效益费用比和节水量是排在前三位的权重指标,分别为0.187、0.152和0.135。灌溉技术模式决策和实施前应优先考虑效益费用和节水程度。黄淮井灌区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体系节水喷灌模式排序为: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中心支轴式喷灌机>自驱动绞盘式喷灌>智能化喷灌(半固定式喷灌)。"AHP+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综合模型评价结果科学合理且符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黄淮井灌区采用地埋自动伸缩一体化喷灌可获得最佳综合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适度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体系 黄淮井灌区 喷灌 AHP+熵权法 TOPSIS模型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泉杉 吴宗俊 +2 位作者 崔宁博 朱世丹 郑顺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2-310,共9页
为了探究云贵高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云贵高原42个代表性气象站点近56 a(1961—2016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探究ET_(0)主要的气象驱动因子,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量化了各气象因子对ET_(0)的贡献... 为了探究云贵高原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云贵高原42个代表性气象站点近56 a(1961—2016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探究ET_(0)主要的气象驱动因子,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量化了各气象因子对ET_(0)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云贵高原近56 a风速和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增幅分别为0.0012(m·s^(-1))/a和0.018℃/a,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0.0073(MJ·m^(-2)·d^(-1))/a和0.0746%/a;近56 a来ET_(0)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增幅为0.2871 mm/a,空间分布西高东低,差异特征显著,西部地区24个站点年均ET_(0)为1100~1200 mm,东部18个站点年均ET_(0)为843~950 mm;在春、秋、冬季太阳辐射是云贵高原ET_(0)的主要驱动因子,夏季气温是ET_(0)的主要驱动因子,全年各气象因子对ET_(0)贡献率n按驱动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辐射(R_(s)),气温(T_(mean)),相对湿度(RH),风速(u_(2)),因此太阳辐射是影响云贵高原ET_(0)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Mann-Kendal检验 参考作物蒸散量 时空分布特征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时空演变及未来趋势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唐晓培 宋妮 +1 位作者 陈智芳 王景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9-137,共9页
为探索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变化规律,该文基于黄淮海及周边地区94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和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RCP4.5、RCP8.5情景下2011—2100年逐日温度数据,采用5个气候... 为探索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的变化规律,该文基于黄淮海及周边地区94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数据和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s)RCP4.5、RCP8.5情景下2011—2100年逐日温度数据,采用5个气候指标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961—197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主要分布于天津—河北霸州—保定—石家庄—邢台—山西临汾一线;1971—1980年,该线在河北境内北移约65km,在山西境内北移约40km;与1971—1980年相比,1981—1990年北界变化较小,仅在河北唐山附近略南移,山西运城附近略北移;与1981—1990年相比,1991—2000年北界变化较大,尤以山西地区为最,将原本的正弦线趋势压缩为平滑抛物线趋势,临汾附近南移,阳城附近北移;相较于1991—2000年,2001—2010年北界略北移;相较于2001—2010年,2011—2017年北界呈南移现象。未来RCP4.5情景下,2011—2040年冬小麦种植北界主要分布在河北乐亭—唐山—北京—河北保定—石家庄—邢台—山西榆社—临汾一线;2041—2070年该线在河北境内北移至秦皇岛,山西境内北移至介休;与2041—2070年相比,2071—2100年北界在河北境内趋于稳定,在山西境内北移至太原北部。RCP8.5情景下,冬小麦种植北界变化较大:2011—2040年北界位于河北秦皇岛—唐山—北京—河北保定—石家庄—山西临汾一线;2041—2070年,该线在河北境内北移至遵化、青龙附近,在山西境内北移至兴县、太原附近;2071—2100年,北界北移至河北承德—丰宁—张家口—怀来—保定—山西原平—五寨—河曲一带。此外,与RCP8.5相比,RCP4.5情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变化趋势较小。该研究可为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种植敏感性地带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 作物 冬小麦 种植北界 黄淮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淹涝对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小飞 刘祖贵 +3 位作者 肖俊夫 刘战东 宁东峰 赵犇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37-943,共7页
为了探明淹涝条件对夏玉米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规律,在防雨棚下开展了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淹涝的桶栽试验.在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分别淹涝1,3,5,7,9 d;以不淹水(适宜水分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在苗期... 为了探明淹涝条件对夏玉米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规律,在防雨棚下开展了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淹涝的桶栽试验.在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分别淹涝1,3,5,7,9 d;以不淹水(适宜水分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在苗期和拔节期受淹涝的影响最大,抽雄吐丝期次之,灌浆期淹涝的影响最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气孔导度(Gs)在拔节期受淹涝的影响最大,苗期次之,灌浆期的影响最小;淹涝解除后,SPAD和Gs因补偿生长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苗期淹涝的恢复能力最强,并随淹涝时期后移呈减少趋势;拔节期淹涝对穗部性状及产量影响最大,苗期淹涝次之,灌浆期淹涝的影响最小.建立了玉米减产率与不同生育期淹涝历时的数学模型,依据其关系推算出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期和灌浆期的淹涝天数只要分别不超过1.5,2.0,1.5,6.5 d就可以把减产率控制在10%以内,分别超过4,5,4,10 d减产率可达20%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涝渍灾害损失的评估和农田排水方案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淹涝 叶绿素相对含量 气孔导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新疆膜下滴灌花生适宜播期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申孝军 张笑培 +4 位作者 姚宝林 李强 薛铸 董建舒 衣若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7-115,共9页
为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新疆不同区域膜下滴灌花生适宜播期,该研究利用北疆和南疆试验区实测地温数据与同期平均气温数据确定了花生播种前日平均地温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新疆51个气象站点1951—202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 为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新疆不同区域膜下滴灌花生适宜播期,该研究利用北疆和南疆试验区实测地温数据与同期平均气温数据确定了花生播种前日平均地温与日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并基于新疆51个气象站点1951—202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条件下新疆不同产区膜下滴灌花生播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播种前农田表层土壤温度与日平均气温呈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当春季连续5 d日平均气温维持在14.00和16.10℃时,同期表层土壤温度维持在12和15℃;播前连续5 d表层土壤温度维持在12℃时播种,东疆、南疆和北疆花生产区播期日序数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06.94、108.53和121.09;播前连续5 d表层土壤温度维持在15℃时播种,东疆、南疆和北疆花生产区播期日序数多年平均值分别为114.39、117.02和128.58;近70年新疆绿洲花生适播期平均日气温呈上升趋势,东疆、南疆和北疆地区花生适播期分别提前了1.44~1.75、1.13~1.43和1.05~1.88 d/10a;根据播前农田耕层土壤地温与播后根区土壤地温的变化规律,新疆膜下滴灌花生适宜播期,东疆花生产区比南疆早2 d左右,南疆比北疆早12 d左右,目前,北疆花生产区适宜的播期为4月底至5月上旬。研究结果可为新疆绿洲不同花生产区适宜播种日期的选择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播种 气温 土壤温度 播期 膜下滴灌 花生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作用机理及其分类 被引量:15
11
作者 高倩 冯棣 +2 位作者 刘杰 张敬敏 韩其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030-2044,共15页
盐分胁迫是制约农业生产和植被构建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为提高植物耐盐能力、降低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难度,前人开展了大量关于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研究。依据搜集到的122篇有关植物耐盐机理和外源物作用的文献,目前报道的缓解植物... 盐分胁迫是制约农业生产和植被构建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为提高植物耐盐能力、降低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难度,前人开展了大量关于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研究。依据搜集到的122篇有关植物耐盐机理和外源物作用的文献,目前报道的缓解植物盐胁迫的外源物有50种。依据作用机理将其分为7类,分别是调节离子平衡及pH、诱导合成渗透调节物质、诱导抗氧化酶、激素调节、诱导基因表达及信号转导、改善光化学系统、微生物调控机制。本文对外源物缓解植物盐分胁迫的7类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分别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需重点跟进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胁迫 外源物 耐盐机理 氯化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畦种植模式下水氮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俊明 司转运 +5 位作者 武利峰 李双 孙一鸣 王宁 高阳 段爱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4-154,共11页
高低畦种植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节水增产的冬小麦种植模式,尽管已被山东省列为农业主推技术,但由于建立时间尚短,其背后机理研究仍较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模式的完善与推广应用。为探索高低畦冬小麦最佳的水氮管理制度,于2020... 高低畦种植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一套节水增产的冬小麦种植模式,尽管已被山东省列为农业主推技术,但由于建立时间尚短,其背后机理研究仍较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模式的完善与推广应用。为探索高低畦冬小麦最佳的水氮管理制度,于2020—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设置3个灌水定额(W1:120 mm、W2:90 mm、W3:60 mm)和3个施氮水平(N1:300 kg/hm^(2)、N_(2):240 kg/hm^(2)、N3:180 kg/hm^(2)),以水氮充足的平作种植为对照(CK,灌水定额120 mm,施氮量300 kg/hm^(2)),测定了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率、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并计算了麦田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净利润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平作种植相比,高低畦种植的麦田耗水量无明显差异,但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净利润分别提高14.8%~17.6%、15.9%~16.9%、14.8%~17.6%和58.9%~112.6%,说明高低畦种植模式具有增产与节水有机统一的良好潜力。(2)灌水水平和施氮水平均对高低畦种植麦田耗水量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高低畦种植模式的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净利润的水氮耦合效应明显;W2N2与W1N1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也显著增加(P<0.05);说明适量节水减氮不会显著降低产量,且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二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当耗水量为536.3~559.4 mm(灌水定额为99.2~115.4 mm),施氮量246.5~299.4 kg/hm^(2)时,可以使高低畦种植模式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净利润的综合效益最大化。研究为冬小麦高低畦种植模式下水氮优化管理策略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氮肥 冬小麦 高低畦种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方式对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俊明 高阳 +2 位作者 司转运 武利峰 段爱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0-216,共7页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传统畦田种植(TC)、垄作种植(RC)和高低畦田种植(HLC)3种栽培方式,其中RC和HLC种植模式分别设置3种灌溉处理(900,720,540 m^3/hm^2),以TC的常规灌溉(9...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传统畦田种植(TC)、垄作种植(RC)和高低畦田种植(HLC)3种栽培方式,其中RC和HLC种植模式分别设置3种灌溉处理(900,720,540 m^3/hm^2),以TC的常规灌溉(900 m^3/hm^2)作为对照,研究3种栽培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土壤水分变化与耗水规律,分析栽培方式对产量构成要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具有显著差异,RC处理的集雨储水能力相对较强;栽培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也达到显著水平。冬小麦产量和耗水量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6,P<0.01);栽培方式对冬小麦亩成穗数和穗粒数具有显著差异;与RC和TC栽培方式相比,HLC栽培方式下群体及个体的发育相对更好,亩成穗数和穗粒数显著提高;相比TC和RC,HLC栽培方式下冬小麦耗水总量分别提高14.16%和19.90%,产量分别提升22.63%和27.37%,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升7.69%和6.87%。综合来看,HLC栽培方式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研究区域较为理想的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栽培方式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耗水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下免耕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森 魏红义 +2 位作者 武继承 杨永辉 丁晋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77-284,共8页
基于河南省2011—2017年长期定位耕作试验数据对RZWQM2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RZWQM2模型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免耕对0~100 cm土层贮水量、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部氮素积累量、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不同... 基于河南省2011—2017年长期定位耕作试验数据对RZWQM2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利用RZWQM2模型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免耕对0~100 cm土层贮水量、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部氮素积累量、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根部氮素积累量、冬小麦产量由大到小均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使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0~100 cm土层平均贮水量分别提高11.3%、12.9%和16.9%。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使枯水年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平水年抽雄期收获期根部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2.5%和3.1%,分别提高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氮素利用率26.7%、8.7%和6.0%,免耕较传统耕作氮肥利用效率在枯水年提高11.7%,而在丰水年降低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免耕 氮素积累量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