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滨海盐碱农田排水沟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池涛 张俊鹏 +1 位作者 冯棣 孙景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21,共3页
明确盐碱地排水沟内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盐碱地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河北省国营海兴农场轻度和重度盐碱地周边布设的排水沟为研究对象,对排水沟顶部、半坡和底部进行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层取样和调查,分析了0~20... 明确盐碱地排水沟内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盐碱地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河北省国营海兴农场轻度和重度盐碱地周边布设的排水沟为研究对象,对排水沟顶部、半坡和底部进行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层取样和调查,分析了0~200 cm土层排水沟土壤剖面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盐碱地排水沟土壤剖面含水率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均是自地表向土壤深层逐渐增加,重度盐碱地土壤含水率略高于轻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排水沟盐分在土壤剖面内呈均匀分布,盐分空间分布变异系数为7.70%,属于弱变异性;重度盐碱地排水沟盐分主要积聚在地表以下40 cm土层内,变异系数为44.63%,属于中等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土壤剖面 空间分布 变异系数 滨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浩 孙景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44,共6页
在分析水资源紧缺和设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的现状基础上,从作物生理节水调控理论、作物生长冗余调控与缺水补偿效应理论、作物节水调质理论等方面,论述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适用于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及... 在分析水资源紧缺和设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的现状基础上,从作物生理节水调控理论、作物生长冗余调控与缺水补偿效应理论、作物节水调质理论等方面,论述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适用于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及其研究动态,概述了基于土壤水分信息、综合气象状况及作物水分信息的设施作物高效用水指标与灌溉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研究目标和未来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作物高效用水 理论基础 灌溉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灌溉棉田休耕期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悦萍 李科江 +4 位作者 张俊鹏 王广帅 高阳 孙景生 段爱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2-740,共9页
为探究淡水资源短缺不断加剧背景下,咸水灌溉对农田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河北低平原区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棉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底物-微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探究了咸水灌溉棉田休耕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为探究淡水资源短缺不断加剧背景下,咸水灌溉对农田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河北低平原区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棉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底物-微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探究了咸水灌溉棉田休耕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和胞外酶活性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多数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纤维素二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及β木糖苷酶活性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却呈现增加的趋势,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则基本不受影响。咸水灌溉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当灌溉水矿化度较低时,土壤盐分对微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增加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代谢能力;但当灌溉水的矿化度大于6 g·L-1时,土壤盐分对微生物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棉花生长季实施的咸水灌溉对休耕期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胞外酶活性产生较大影响,休耕期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咸水灌溉土壤健康状况全面精准评价不容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微咸水灌溉 荧光底物微平板法 BIOLOG ECO微平板 土壤健康状况 河北低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林林 高阳 +4 位作者 申孝军 韩敏琦 李新强 巩文军 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共6页
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返青期灌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 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返青期灌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长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则能有效减缓后期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在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较拔节水和灌浆水更有利于冬小麦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较高的千粒质量。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播前灌溉条件下,拔节水比灌浆水效果好,而返青水又比拔节水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农艺性状 产量 耗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棵间土壤蒸发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林林 高阳 +3 位作者 申孝军 李新强 巩文军 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6,52,共5页
为了探讨作物生长条件下棵间土壤蒸发规律,利用微型蒸渗仪的实测值和土壤潜在蒸发速率对土壤蒸发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Ritchie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返青期土壤蒸发第2阶段的蒸发速率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拔节期和灌浆期大。第2阶... 为了探讨作物生长条件下棵间土壤蒸发规律,利用微型蒸渗仪的实测值和土壤潜在蒸发速率对土壤蒸发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并对Ritchie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返青期土壤蒸发第2阶段的蒸发速率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拔节期和灌浆期大。第2阶段土壤累积蒸发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其斜率值α不仅仅与土壤的水力特性有关,可能还与气象条件、土壤含水率、作物地表覆盖程度等有关。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α值分别取为2.5026、2.0477、3.425。Ritchie土壤蒸发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为0.21 mm/d,平均绝对误差为0.16mm/d,模拟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蒸发 Ritchie模型 微型蒸渗仪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亏缺灌溉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马守臣 张伟强 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4,共6页
【目的】优选适宜的小麦节水灌溉模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生育期内灌越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为对照(CK),设置了3种不同的亏缺灌溉模式:浇拔节水和开花水(T1)、拔节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2)、返青水+孕穗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 【目的】优选适宜的小麦节水灌溉模式。【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生育期内灌越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为对照(CK),设置了3种不同的亏缺灌溉模式:浇拔节水和开花水(T1)、拔节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2)、返青水+孕穗水+开花水隔畦交替灌溉(T3)。在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定了小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棵间蒸发量、干物质量,并测定了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T1处理小麦的光合速率与CK无显著差异,但蒸腾速率显著低于CK。在T2、T3处理中,干区、湿区的光合速率与CK也无显著差异,但干区小麦的蒸腾速率显著低于CK和湿区。各处理棵间蒸发量均显著低于CK。T2、T3处理中干区小麦的棵间蒸发量均显著低于湿区。T1处理提高了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减少。T2、T3处理湿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但花前干物质转移量显著低于CK。T2、T3处理干区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低于湿区,但花前干物质转移均高于湿区小麦。T1、T2和T3处理对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均显著减少灌溉水量和作物的耗水量。【结论】3种时空亏缺灌溉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模式 亏缺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群体内土壤呼吸和硝化-反硝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阳 申孝军 +3 位作者 李新强 黄玲 巩文军 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19,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气压分离过程法(BaPS)测定了2个氮肥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土壤呼吸速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根区根系生物量高于不施氮处理,而非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小。施氮处理下,根区土壤呼吸速率约为不...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气压分离过程法(BaPS)测定了2个氮肥处理下,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的土壤呼吸速率、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结果表明,施氮处理根区根系生物量高于不施氮处理,而非根系生物量差异较小。施氮处理下,根区土壤呼吸速率约为不施氮处理的1.1倍,非根区土壤呼吸差异较小。施氮处理下,玉米和大豆条带土壤硝化速率分别约为不施氮处理的1.71倍和1.82倍。施氮和不施氮处理下,间作条带根区硝化速率均高于非根区。反硝化作用不是试验区玉米/大豆间作系统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因此,该区加强水肥管理以控制硝化-反硝化作用,有利于减少间作系统的氮流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速率 反硝化速率 土壤呼吸 气压分离过程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向与灌溉方式对玉米根区土温的影响
8
作者 李彩霞 周新国 孙景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43,68,共4页
为了阐明不同沟向与沟灌方式下作物根区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垄作玉米田不同点位处的根区地温观测,研究了南北沟向和东西沟向下交替隔沟灌溉(AFI)和常规沟灌(CFI)田的地温变化。结果表明,东西沟向时AFI在湿沟、垄位和干沟处0~20cm... 为了阐明不同沟向与沟灌方式下作物根区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垄作玉米田不同点位处的根区地温观测,研究了南北沟向和东西沟向下交替隔沟灌溉(AFI)和常规沟灌(CFI)田的地温变化。结果表明,东西沟向时AFI在湿沟、垄位和干沟处0~20cm土温分别高于南北沟向0~4.60、0~5.37、0~6.57℃;同一沟向条件下,AFI的平均土温比CFI提高了0.02~7.00℃,且AFI在非灌水区域的土温比灌水区域高0.23~6.20℃。东西沟向AFI的作物根区土温最高,提高了根区土壤热能,以其通过栽培方式或灌溉方式的改变调节田间光热环境以适应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灌 沟向 土温 根区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气象信息指导南疆棉花膜下滴灌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樊凯 高阳 +2 位作者 王兴鹏 王洪博 段爱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90,共8页
为了探索利用气象信息指导膜下滴灌棉花科学灌溉的可行性,在南疆阿拉尔布设田间试验,根据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气象信息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 ET c ),当蒸发蒸腾量与降水量的差值累计达到30 mm时即进行灌溉。试验设置3个灌水定额处理,T1:24 m... 为了探索利用气象信息指导膜下滴灌棉花科学灌溉的可行性,在南疆阿拉尔布设田间试验,根据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气象信息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 ET c ),当蒸发蒸腾量与降水量的差值累计达到30 mm时即进行灌溉。试验设置3个灌水定额处理,T1:24 mm,T2:30 mm,T3:36 mm,分别为水分亏缺量的0.8,1.0和1.2倍,同时设置1个当地生产中的常规灌溉处理作为对照(T4),重复3次。试验过程中,对不同处理棉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植株生理指标、籽棉及皮棉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田间水利用效率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气象信息指导灌溉的处理生育期耗水量在361.8~435.2 mm,且灌水定额越大,全生育耗水量越多,但均显著低于常规灌溉处理522.1 mm的总耗水量。根据气象信息确定灌溉时间的处理,籽棉产量与灌水定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3处理籽棉产量7 072.05 kg·hm^-2 与T4对照处理7 245.28 kg·hm^-2 的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灌水量却减少了164 mm;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减小,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综合灌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认为当棉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降水量的差值累计达到30 mm灌溉+灌水定额36 mm的组合,可以在保证棉花不减产的条件下,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田间水利用效率,适用于南疆地区根据气象信息指导膜下滴灌棉花的灌溉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棉花 蒸发蒸腾量( ETc ) 气象信息 灌溉策略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控制指标对冬小麦生长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雷媛 刘战东 +4 位作者 张伟强 黄超 段爱旺 娄和 刘祖贵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5,共8页
【目的】探究冬小麦适宜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和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的组合模式,为冬小麦田间用水管理及自动灌溉控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设置3个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L:40%,M:50%,H:60%)和3个计划湿... 【目的】探究冬小麦适宜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和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的组合模式,为冬小麦田间用水管理及自动灌溉控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设置3个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L:40%,M:50%,H:60%)和3个计划湿润层深度(60、80、100 cm),共9个处理(T60L、T60M、T60H、T80L、T80M、T80H、T100L、T100M、T100H),研究了不同计划湿润层深度与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计划湿润层深度及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的不同改变了处理间灌水定额及灌水次数,计划湿润层深度过高或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过低均不利于冬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随着计划湿润层深度(60~100 cm)和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40%~60%)的增大,冬小麦花前及花后的干物质累积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产量随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增高呈增加趋势,当计划湿润层深度为80 cm时,产量相对最高,同时耗水量也越多,而计划湿润层深度为60 cm时耗水量最少。计划湿润层深度越低,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越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则越高。T60H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19.96 kg/(hm^(2)·mm),比最小值T100L大21.0%。【结论】本试验条件下,计划湿润层深度为60 cm,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设置为土壤有效含水率的60%时,冬小麦节水高产效果相对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物质 计划湿润层深度 土壤含水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热和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俊鹏 刘祖贵 +2 位作者 孙景生 冯棣 刘小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8,60,共5页
基于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条件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分、温度以及夏玉米地上部生长、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通过调节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改善了夏玉米根区水热状况;3种水分条件下,地膜和秸秆覆... 基于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条件和覆盖处理对土壤水分、温度以及夏玉米地上部生长、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通过调节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改善了夏玉米根区水热状况;3种水分条件下,地膜和秸秆覆盖增加了夏玉米地上部干质量和产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中、低水分下2种覆盖方式的节水增产作用大于高水分;同一水分条件下,秸秆覆盖对土壤水热状况及夏玉米生长的影响效应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增大。试验区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65%FC、地膜覆盖或秸秆覆盖量7 500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覆盖 水热状况 夏玉米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养分协同对冬小麦干物质运转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小飞 费良军 +3 位作者 孟兆江 张寄阳 牛晓丽 张莹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5-914,共10页
【目的】研究水分养分协同对冬小麦光合产物运转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旨在寻求提高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的途径。【方法】采用防雨棚下测坑试验方法,于2015和2016年在黄淮海平原河南新乡连续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子(土壤... 【目的】研究水分养分协同对冬小麦光合产物运转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旨在寻求提高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的途径。【方法】采用防雨棚下测坑试验方法,于2015和2016年在黄淮海平原河南新乡连续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子(土壤水分调亏度和施肥水平)随机区组设计。3个土壤水分调亏度为轻度调亏、中度调亏和重度调亏,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50%~55%和40%~45%;3个施肥水平为高施肥水平(N 240 kg/hm^2、P_2O_5 240 kg/hm^2、K_2O 240 kg/hm^2),中等施肥水平(N 180 kg/hm^2、P_2O_5 180kg/hm^2、K_2O 180 kg/hm^2)和低施肥水平(N 12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20 kg/hm^2)。共9个水肥组合,三次重复。利用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对植株氮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在高施肥水平下,中度水分调亏(50%~55%)可促进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向籽粒再运转;在中等施肥水平下,叶片花前贮藏同化物再运转量以轻度水分调亏为最高;在低施肥水平下,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再运转量和再运转率随水分调亏度加重呈提高趋势。不同施肥水平下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总运转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随水分调亏度加重呈提高趋势。【结论】水分调亏提高了籽粒中来自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转运的比例。水分调亏与养分调节相结合可有效调控小麦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积累和利用。低施肥水平(N 120、P_2O_5 120、K_2O120 kg/hm^2)和轻度水分调亏(60%~65%田间持水量)组合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减肥高产高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调亏 养分调节 同化物 冬小麦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俊鹏 刘祖贵 +2 位作者 孙景生 申孝军 刘小飞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1,共5页
通过防雨棚下测坑试验,研究了4种水分条件下(全生育期控制灌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80%FC、70%FC、60%FC和50%FC)无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覆盖量4 500kg/hm2)对土壤温度及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构成性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 通过防雨棚下测坑试验,研究了4种水分条件下(全生育期控制灌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80%FC、70%FC、60%FC和50%FC)无覆盖、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覆盖量4 500kg/hm2)对土壤温度及冬小麦叶面积指数、产量构成性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改变了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热状况。地膜覆盖加快了冬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增长进程,秸秆覆盖则减缓了叶面积指数的增长。4种水分条件下地膜和秸秆覆盖降低了冬小麦有效穗数,但增加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等,促使地膜覆盖处理增产6.53%-23.23%,秸秆覆盖处理增产-0.04%-4.96%;地膜和秸秆覆盖都降低了冬小麦耗水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增产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率均随着灌水下限的降低而增大,同一水分条件下地膜覆盖的节水增产效果大于秸秆覆盖。建议研究区域冬小麦灌水控制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0%-70%,优先选用地膜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 覆盖 冬小麦 生长 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地土壤咸水造墒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冯棣 张俊鹏 +4 位作者 申孝军 郑春莲 曹彩云 孙景生 刘祖贵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4,18,共4页
为探讨不同土壤质地棉田适宜的造墒水矿化度特征值,采用坑栽土培法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重壤土、中壤土和砂壤土)条件下不同矿化度咸水造墒对棉花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造墒水矿化度低于2.5g/L时,处理间棉花出苗率及幼苗生长... 为探讨不同土壤质地棉田适宜的造墒水矿化度特征值,采用坑栽土培法研究了3种土壤质地(重壤土、中壤土和砂壤土)条件下不同矿化度咸水造墒对棉花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造墒水矿化度低于2.5g/L时,处理间棉花出苗率及幼苗生长差异不明显,但随着造墒水矿化度的增加,棉花出苗率、株高、单株地上部生物量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抑制;中壤土和重壤土持水性好,比砂壤土更加适合于咸水造墒播种。在重壤土和中壤土条件下,为保证相对出苗率达到75%以上,造墒水矿化度宜分别控制在6.0、6.3g/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咸水 造墒 棉花 苗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棉田土壤温度变化特征与地表温度估算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俊鹏 冯棣 +3 位作者 曹彩云 孙池涛 高阳 孙景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18,共7页
为了明确河北低平原区覆膜植棉农田土壤温度分布特征,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微咸水(5 g/L)灌溉条件下覆膜棉田不同土层深度和不同点位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并估算了裸露行和覆膜行的地表温度。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间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都... 为了明确河北低平原区覆膜植棉农田土壤温度分布特征,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微咸水(5 g/L)灌溉条件下覆膜棉田不同土层深度和不同点位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并估算了裸露行和覆膜行的地表温度。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间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都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化趋于平缓,棉花生育期内0、10、20、40、60、100 cm深度处日均土壤温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4.13%、19.79%、18.25%、15.20%、13.10%、11.65%。覆膜具有增温作用,增温效果随棉花生育进程推进和土层深度增加而有所减弱;覆膜行和裸露行距离植株远处的土壤温度均大于其近处。采用能量平衡原理可以较好地估算地表温度,裸露行和覆膜行估算结果的符合指数(d)分别为0.986 9和0.985 5,Nash-Sutcliffe系数(NSE)分别为0.947 7和0.941 0。研究结果可为丰富棉花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棉田 土壤温度 地表温度 估算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对西瓜/棉花间作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强小嫚 孙景生 +2 位作者 刘浩 宁慧峰 王峰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4,共5页
针对西瓜/棉花间作种植模式,对比分析了滴灌、沟灌灌水方式下间作作物生长状态、耗水规律、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西瓜/棉花间作种植模式,膜下滴灌灌水方式优于沟灌灌水方式;膜下滴灌处理群体叶面积指数大于沟灌处理... 针对西瓜/棉花间作种植模式,对比分析了滴灌、沟灌灌水方式下间作作物生长状态、耗水规律、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西瓜/棉花间作种植模式,膜下滴灌灌水方式优于沟灌灌水方式;膜下滴灌处理群体叶面积指数大于沟灌处理;对于间作西瓜,共生期内膜下滴灌处理较沟灌节水62.9mm;对于间作棉花,全生育期内滴灌处理较沟灌节水129.9 mm;滴灌处理下西瓜产量、棉花籽棉产量、间作水分生产率较沟灌提高了14.9%、9.2%、40.39%。在研究区,瓜棉间作种植模式采用膜下滴灌灌水方式对农业生产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间作 西瓜 棉花 水分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补水蒸发皿装置的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小飞 张寄阳 +2 位作者 孙景生 申孝军 Uzokwe Pauline Adaobi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4,共5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蒸发皿的蒸发量指导农田灌溉,根据马氏瓶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价格低廉而且操控性强的恒水位蒸发皿装置,此装置在20 cm标准蒸发皿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自动补水装置.以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为标准,对可进行自... 为了更好地利用蒸发皿的蒸发量指导农田灌溉,根据马氏瓶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价格低廉而且操控性强的恒水位蒸发皿装置,此装置在20 cm标准蒸发皿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自动补水装置.以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为标准,对可进行自动补水的恒水位蒸发皿的水面蒸发过程进行了验证.通过大田冬小麦试验建立了水面蒸发过程与冬小麦同阶段耗水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蒸发皿装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组间测量值相对平均误差小于5%,超过5 d相对平均误差小于2%;其水面蒸发过程与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9;华北地区优质高产冬小麦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田间耗水量,与自动补水蒸发皿同阶段累计水面蒸发量的比值分别为1.09,1.31和1.16.因此,可以用该装置的水面蒸发量来指导农田灌溉,达到农作物优质、高效、高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 灌溉 自动补水 蒸发量 作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和水分调亏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守臣 张绪成 +2 位作者 杨慎骄 段爱旺 孙景生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71,共4页
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冬小麦水分调亏效应进行了研究。设置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F0)、施复合肥(F1)和复合肥+有机肥配施(F2);2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W:75%FC)和水分调亏(D:50%FC~55%FC)。研究表明,在孕穗期,相同施肥条件下,... 通过盆栽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冬小麦水分调亏效应进行了研究。设置3个施肥处理:不施肥(F0)、施复合肥(F1)和复合肥+有机肥配施(F2);2个水分处理:充分供水(W:75%FC)和水分调亏(D:50%FC~55%FC)。研究表明,在孕穗期,相同施肥条件下,调亏处理冬小麦的叶面积、株高和叶绿素均显著小于未调亏处理。到花期时,各水分调亏处理的叶绿素量与未调亏没有显著差别。F2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叶面积和株高与未调亏小麦没有显著差别;F0和F1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叶面积和株高均显著小于相应未调亏处理小麦。在拔节期,F0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光合速率显著低于未调亏处理;F1和F2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光合速率与未调亏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复水后,到抽穗期,F2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未调亏处理,表现超补偿效应。但F0和F1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光合速率和未调亏小麦相比没有显著区别。抽穗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F0和F1处理的小麦,返青-拔节期水分调亏对产量有显著负效应。F2的调亏处理小麦的产量没有受到影响;在干旱条件下,F0和F1处理的小麦,返青-拔节期水分调亏对产量没有影响,但F2处理的水分调亏小麦的产量显著高于未调亏处理的小麦。在相同施肥条件下,水分调亏处理小麦的稳产性均高于未调亏处理小麦。在各调亏处理中,F2处理小麦的稳产性最高,F1处理小麦次之,F0处理小麦的稳产性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肥 水分调亏 稳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措施下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强小嫚 孙景生 +1 位作者 樊向阳 张笑培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45,共4页
通过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河南商丘地区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留茬+秸秆覆盖"及灭茬不覆盖措施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留茬+秸秆覆盖"能有效降低土壤温度及减... 通过大田试验,对比分析了河南商丘地区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留茬+秸秆覆盖"及灭茬不覆盖措施对夏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生育前期,秸秆覆盖、"留茬+秸秆覆盖"能有效降低土壤温度及减少土壤棵间蒸发量。"留茬+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集雨保水效果,对深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更为明显。全生育期内,"留茬+秸秆覆盖"处理下耗水量最小,仅为305.9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7.7%、16.9%;秸秆覆盖处理下耗水量为320.6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提高5%、8.7%。河南商丘地区种植夏玉米以"留茬+秸秆覆盖"措施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覆盖措施 水分动态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栽条件下不同灌水方式对移栽短季棉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崔文军 刘浩 +1 位作者 孙景生 张昊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灌水方式对麦后移栽短季棉缓苗进程的影响,在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了滴灌、喷灌和地面灌溉3种灌水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水方式下移栽短季棉苗期植株生长、耗水规律、根系生长、干物质累积及干物质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WUEm)。... 为了明确不同灌水方式对麦后移栽短季棉缓苗进程的影响,在盆栽试验条件下,设置了滴灌、喷灌和地面灌溉3种灌水方式,研究了不同灌水方式下移栽短季棉苗期植株生长、耗水规律、根系生长、干物质累积及干物质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WUEm)。结果表明,3种灌水方式对短季棉苗期植株的地上部分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与地面灌溉方式相比,滴灌和喷灌灌水方式下短季棉苗期的耗水量分别减小了30.8%和14.4%;不同灌水方式的短季棉新生根数无显著性差异,但滴灌灌水方式显著提高了单株根长和根冠比,大幅度提高了WUEm。在不降低地上干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滴灌有效地促进了根系生长,为后期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方式 耗水量 根系 干物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