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小麦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及施肥现状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严如玉 赵希梅 +6 位作者 向风云 李雅琼 李绪勋 司转运 李鹏慧 高阳 李继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41,共12页
为了解中国小麦种植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变化和小麦施肥研究现状,科学指导小麦生产管理,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2022年国家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对中国小麦产量与施肥研究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 为了解中国小麦种植优势区域生产格局变化和小麦施肥研究现状,科学指导小麦生产管理,依托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2022年国家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对中国小麦产量与施肥研究相关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2 400万hm^(2),小麦总产量和单产除2016-2018年有所波动外,其余年间均表现为稳步增产趋势。根据文献研究和各地区小麦总产量占比,将小麦主产区划分为西北、华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4大麦区。2018-2021年华北冬小麦区年均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最高,分别为1 210万hm^(2)、7 806万t和6 104 kg·hm^(-2),其中河南省各项指标稳居第一。文献资料关键词共现情况显示,近年来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和栽培技术依然是国内小麦施肥研究重点。2012-2022年小麦施肥研究文献年发表量均在230篇以上,其中2021年为383篇。文献发表量趋势表现为2012-2014年逐年上升,2015-2022年有不同程度波动,其中华北麦区的研究机构分布广泛,总发文量占全国49.4%,其次是西南麦区。另外,统计数据显示小麦施肥研究论文类型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偏重技术推广应用。对比2012-2022年文献中实际施肥量与国家推荐施肥量,各麦区氮磷钾肥用量普遍下降,化肥减施和化肥替代效果明显,但部分地区或农户仍存在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的现象。总体而言,2012-2021年小麦优势区域生产格局稳定向好,化肥施用量仍需不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施肥 优势产区 CNKI数据库 计量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碱农田排水沟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孙池涛 张俊鹏 +1 位作者 冯棣 孙景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21,共3页
明确盐碱地排水沟内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盐碱地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河北省国营海兴农场轻度和重度盐碱地周边布设的排水沟为研究对象,对排水沟顶部、半坡和底部进行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层取样和调查,分析了0~20... 明确盐碱地排水沟内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盐碱地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河北省国营海兴农场轻度和重度盐碱地周边布设的排水沟为研究对象,对排水沟顶部、半坡和底部进行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层取样和调查,分析了0~200 cm土层排水沟土壤剖面土壤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盐碱地排水沟土壤剖面含水率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均是自地表向土壤深层逐渐增加,重度盐碱地土壤含水率略高于轻度盐碱地;轻度盐碱地排水沟盐分在土壤剖面内呈均匀分布,盐分空间分布变异系数为7.70%,属于弱变异性;重度盐碱地排水沟盐分主要积聚在地表以下40 cm土层内,变异系数为44.63%,属于中等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土壤剖面 空间分布 变异系数 滨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浩 孙景生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44,共6页
在分析水资源紧缺和设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的现状基础上,从作物生理节水调控理论、作物生长冗余调控与缺水补偿效应理论、作物节水调质理论等方面,论述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适用于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及... 在分析水资源紧缺和设施农业节水潜力巨大的现状基础上,从作物生理节水调控理论、作物生长冗余调控与缺水补偿效应理论、作物节水调质理论等方面,论述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适用于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灌溉技术及其研究动态,概述了基于土壤水分信息、综合气象状况及作物水分信息的设施作物高效用水指标与灌溉模式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设施栽培作物高效用水的研究目标和未来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作物高效用水 理论基础 灌溉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水灌溉棉田休耕期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梁悦萍 李科江 +4 位作者 张俊鹏 王广帅 高阳 孙景生 段爱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2-740,共9页
为探究淡水资源短缺不断加剧背景下,咸水灌溉对农田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河北低平原区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棉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底物-微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探究了咸水灌溉棉田休耕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为探究淡水资源短缺不断加剧背景下,咸水灌溉对农田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河北低平原区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棉田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底物-微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探究了咸水灌溉棉田休耕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和胞外酶活性状况。结果表明:不同矿化度咸水灌溉对多数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纤维素二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及β木糖苷酶活性均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而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却呈现增加的趋势,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则基本不受影响。咸水灌溉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当灌溉水矿化度较低时,土壤盐分对微生物活性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增加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代谢能力;但当灌溉水的矿化度大于6 g·L-1时,土壤盐分对微生物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棉花生长季实施的咸水灌溉对休耕期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胞外酶活性产生较大影响,休耕期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对于咸水灌溉土壤健康状况全面精准评价不容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水/微咸水灌溉 荧光底物微平板法 BIOLOG ECO微平板 土壤健康状况 河北低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水质及土壤盐分含量对保水剂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池涛 陈卓 +3 位作者 杨庆贺 孙玉霞 毛伟兵 邓亚鹏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第12期43-46,76,共5页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农林保水剂聚丙烯酸钾的吸水性能参数及其对滨海盐碱土吸水特性和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吸水能力受灌溉水质影响显著,单位质量保水剂吸水量与水的矿化度呈显著负相关,对蒸馏水的吸水量约是自来水的4.2倍...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农林保水剂聚丙烯酸钾的吸水性能参数及其对滨海盐碱土吸水特性和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吸水能力受灌溉水质影响显著,单位质量保水剂吸水量与水的矿化度呈显著负相关,对蒸馏水的吸水量约是自来水的4.2倍,是矿化度为7 g/kg盐水的14.9倍;保水剂可有效降低盐碱土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最大吸水量;土壤添加保水剂后,吸水-释水循环次数在6~8次时基本不影响土壤的最大吸水量;保水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中粒径大于2 mm的颗粒的相对含量,降低粒径小于0.5 mm颗粒的相对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盐碱土 灌溉水质 土壤盐分 吸水性能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耕作对冬小麦畦灌水流运动和灌水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王万宁 郑和祥 孙景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2,共7页
为探究深松耕作方式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及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设置冬小麦耕作模式(深松+旋耕PS、传统耕作对照CK)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畦宽1.7、3.4、5.1 m和入畦流量30、40 m^(3)/h)处理8种组合,结合冬小麦拔节、抽穗期... 为探究深松耕作方式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畦灌灌水技术参数及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设置冬小麦耕作模式(深松+旋耕PS、传统耕作对照CK)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畦宽1.7、3.4、5.1 m和入畦流量30、40 m^(3)/h)处理8种组合,结合冬小麦拔节、抽穗期灌水数据,采用WinSRFR模型反演不同处理的土壤入渗参数并评价其灌水质量。深松较传统处理冬小麦拔节和抽穗期畦灌水流推进的总时长分别平均延长了5.58和5.87 min。WinSRFR模型能较好地对深松耕作后畦灌水流运动过程进行模拟,R^(2)均在0.93以上,深松较传统耕作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a分别平均提高了20.72%、1.41%。深松后K值随着畦宽和入畦流量的增加而减小。深松耕作处理冬小麦拔节期灌水效率、储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分别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了2.76%、5.95%和4.95%,深层渗漏损失量平均减小了15.05%。深松后畦宽3.4 m,入畦流量为40 m^(3)/h的灌水技术参数组合的畦灌灌水质量的综合平均值最优,深层渗漏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耕作 畦灌水流运动 土壤入渗 WinSRFR 灌水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溶液添加湿润剂灌溉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春成 李毅 +4 位作者 曾智 庞颖 赵宇龙 白芳芳 高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6,共5页
为进一步认识微咸水的入渗规律,采用室内土柱入渗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矿化度(0,1,3,5g/L)的NaCl溶液加入湿润剂进行灌溉后盐碱土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验证了在盐碱土中微咸水加湿润剂情况下不同公式描述入渗过程的适应性,并... 为进一步认识微咸水的入渗规律,采用室内土柱入渗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矿化度(0,1,3,5g/L)的NaCl溶液加入湿润剂进行灌溉后盐碱土累积入渗量和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验证了在盐碱土中微咸水加湿润剂情况下不同公式描述入渗过程的适应性,并分析了全盐量和氯离子的剖面分布。结果表明:NaCl溶液添加湿润剂灌溉后,盐碱土的入渗能力随NaCl溶液矿化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入渗能力在NaCl溶液矿化度为3g/L时达到最大,超过3g/L后随NaCl溶液矿化度的增大而减小。湿润土层剖面含盐量及Cl-浓度在相同湿润锋随NaCl溶液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湿润锋前达到最大。NaCl溶液矿化度为3g/L时,剖面含水率最大,其次是5,1,0g/L。4种不同矿化度NaCl溶液添加湿润剂条件下,Kostiakov公式的入渗率拟合值和实测值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咸水 湿润剂 灌溉 盐碱土 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气象信息指导南疆棉花膜下滴灌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樊凯 高阳 +2 位作者 王兴鹏 王洪博 段爱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90,共8页
为了探索利用气象信息指导膜下滴灌棉花科学灌溉的可行性,在南疆阿拉尔布设田间试验,根据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气象信息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 ET c ),当蒸发蒸腾量与降水量的差值累计达到30 mm时即进行灌溉。试验设置3个灌水定额处理,T1:24 m... 为了探索利用气象信息指导膜下滴灌棉花科学灌溉的可行性,在南疆阿拉尔布设田间试验,根据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气象信息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 ET c ),当蒸发蒸腾量与降水量的差值累计达到30 mm时即进行灌溉。试验设置3个灌水定额处理,T1:24 mm,T2:30 mm,T3:36 mm,分别为水分亏缺量的0.8,1.0和1.2倍,同时设置1个当地生产中的常规灌溉处理作为对照(T4),重复3次。试验过程中,对不同处理棉田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植株生理指标、籽棉及皮棉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田间水利用效率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气象信息指导灌溉的处理生育期耗水量在361.8~435.2 mm,且灌水定额越大,全生育耗水量越多,但均显著低于常规灌溉处理522.1 mm的总耗水量。根据气象信息确定灌溉时间的处理,籽棉产量与灌水定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3处理籽棉产量7 072.05 kg·hm^-2 与T4对照处理7 245.28 kg·hm^-2 的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但灌水量却减少了164 mm;灌溉水利用效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减小,但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综合灌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考虑,认为当棉田作物蒸发蒸腾量与降水量的差值累计达到30 mm灌溉+灌水定额36 mm的组合,可以在保证棉花不减产的条件下,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田间水利用效率,适用于南疆地区根据气象信息指导膜下滴灌棉花的灌溉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棉花 蒸发蒸腾量( ETc ) 气象信息 灌溉策略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花后淹水胁迫对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彩霞 周新国 +4 位作者 王和州 郭冬冬 郭树龙 陈金平 姜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32-1236,共5页
为了探讨淹水对花后冬小麦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在淮北平原涝渍易发地河南商丘市,对处于花后灌浆阶段的冬小麦进行淹水试验。结果表明,淹水使小麦百粒重降低,花后灌浆阶段淹水1d、3d和5d使乳熟期的小麦百粒重比非淹水处理分别... 为了探讨淹水对花后冬小麦根区土温及籽粒灌浆的影响,在淮北平原涝渍易发地河南商丘市,对处于花后灌浆阶段的冬小麦进行淹水试验。结果表明,淹水使小麦百粒重降低,花后灌浆阶段淹水1d、3d和5d使乳熟期的小麦百粒重比非淹水处理分别降低6.93%、10.35%和10.31%;淹水使小麦灌浆速率受到抑制,淹水5d、3d、1d和CK的平均单粒灌浆速率分别为1-36、1.39、1.52和1.61mg·d^-1,淹水超过5d使小麦的乳熟时间推后。淹水使10~40cm土层间温差变小,淹水时间越长,10~40cm土温降低越多,淹水结束后土温回升也越快。花后淹水使小麦干物质量及籽粒产量降低,淹水5d以上使小麦地上、地下部分干物质量显著降低。因此,小麦花后灌浆阶段淹水会影响根区环境和地上部干物质的形成,并最终影响籽粒灌浆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 冬小麦 根区土温 籽粒灌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养分协同对冬小麦干物质运转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小飞 费良军 +3 位作者 孟兆江 张寄阳 牛晓丽 张莹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5-914,共10页
【目的】研究水分养分协同对冬小麦光合产物运转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旨在寻求提高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的途径。【方法】采用防雨棚下测坑试验方法,于2015和2016年在黄淮海平原河南新乡连续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子(土壤... 【目的】研究水分养分协同对冬小麦光合产物运转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效应,旨在寻求提高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的途径。【方法】采用防雨棚下测坑试验方法,于2015和2016年在黄淮海平原河南新乡连续进行了2年田间试验。试验采用二因子(土壤水分调亏度和施肥水平)随机区组设计。3个土壤水分调亏度为轻度调亏、中度调亏和重度调亏,相对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60%~65%、50%~55%和40%~45%;3个施肥水平为高施肥水平(N 240 kg/hm^2、P_2O_5 240 kg/hm^2、K_2O 240 kg/hm^2),中等施肥水平(N 180 kg/hm^2、P_2O_5 180kg/hm^2、K_2O 180 kg/hm^2)和低施肥水平(N 120 kg/hm^2、P2O5 120 kg/hm^2、K2O 120 kg/hm^2)。共9个水肥组合,三次重复。利用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对植株氮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在高施肥水平下,中度水分调亏(50%~55%)可促进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物质向籽粒再运转;在中等施肥水平下,叶片花前贮藏同化物再运转量以轻度水分调亏为最高;在低施肥水平下,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再运转量和再运转率随水分调亏度加重呈提高趋势。不同施肥水平下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总运转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随水分调亏度加重呈提高趋势。【结论】水分调亏提高了籽粒中来自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物质转运的比例。水分调亏与养分调节相结合可有效调控小麦植株对肥料氮的吸收、积累和利用。低施肥水平(N 120、P_2O_5 120、K_2O120 kg/hm^2)和轻度水分调亏(60%~65%田间持水量)组合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减肥高产高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调亏 养分调节 同化物 冬小麦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补水蒸发皿装置的原理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小飞 张寄阳 +2 位作者 孙景生 申孝军 Uzokwe Pauline Adaobi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4,共5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蒸发皿的蒸发量指导农田灌溉,根据马氏瓶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价格低廉而且操控性强的恒水位蒸发皿装置,此装置在20 cm标准蒸发皿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自动补水装置.以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为标准,对可进行自... 为了更好地利用蒸发皿的蒸发量指导农田灌溉,根据马氏瓶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简单、实用,价格低廉而且操控性强的恒水位蒸发皿装置,此装置在20 cm标准蒸发皿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个自动补水装置.以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为标准,对可进行自动补水的恒水位蒸发皿的水面蒸发过程进行了验证.通过大田冬小麦试验建立了水面蒸发过程与冬小麦同阶段耗水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设计开发的蒸发皿装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组间测量值相对平均误差小于5%,超过5 d相对平均误差小于2%;其水面蒸发过程与20 cm标准蒸发皿的蒸发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9;华北地区优质高产冬小麦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田间耗水量,与自动补水蒸发皿同阶段累计水面蒸发量的比值分别为1.09,1.31和1.16.因此,可以用该装置的水面蒸发量来指导农田灌溉,达到农作物优质、高效、高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 灌溉 自动补水 蒸发量 作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MDual_Kc模型的豫北地区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和棵间蒸发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林林 高阳 +3 位作者 韩敏琦 申孝军 巩文军 段爱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7-153,共7页
利用2a实测的冬小麦田间土壤剖面含水率和棵间蒸发数据,修正了基础作物系数和土壤物理参数等指标,率定了SIMDual_Kc双作物模型,并验证了其在豫北地区冬小麦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修订后的SIMDual_Kc模型模拟豫北地区冬小麦有效根层的土... 利用2a实测的冬小麦田间土壤剖面含水率和棵间蒸发数据,修正了基础作物系数和土壤物理参数等指标,率定了SIMDual_Kc双作物模型,并验证了其在豫北地区冬小麦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修订后的SIMDual_Kc模型模拟豫北地区冬小麦有效根层的土壤含水率和棵间蒸发量与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误差较小。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棵间蒸发量占总腾发量的比例约为35%,分时期计算,此比值在生育前期明显高于生育后期。生育前期棵间蒸发量占总腾发量的比例高达73%,快速生长期该比例降至约30%,生育中期棵间蒸发比例最低,约为7.5%,生育后期棵间蒸发比例又升至约35.5%。研究结果可为地表覆盖、节水灌溉方式和适宜灌溉频率等减少棵间蒸发的技术措施研发与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Dual_Kc模型 冬小麦 土壤水分 棵间蒸发 作物腾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沟灌方式及沟向条件下地面光温分布规律
13
作者 李彩霞 周新国 +2 位作者 孙景生 邱新强 李新强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95-1099,共5页
探讨不同沟灌方式及沟向下地面光温分布规律,通过地面不同点位处的太阳辐射和温度测定,研究南北沟向和东西沟向垄作玉米田在交替隔沟灌溉(AFI)和常规沟灌(CFI)方式下的光温变化.结果表明,东西沟向时地面太阳辐射量高于南北沟向23.05~122... 探讨不同沟灌方式及沟向下地面光温分布规律,通过地面不同点位处的太阳辐射和温度测定,研究南北沟向和东西沟向垄作玉米田在交替隔沟灌溉(AFI)和常规沟灌(CFI)方式下的光温变化.结果表明,东西沟向时地面太阳辐射量高于南北沟向23.05~122.48 W/m2;同一沟向条件下,AFI的地面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CFI约80.23 W/m2.地表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地面太阳辐射一致,东西沟向时日平均地表温度比南北沟向提高了0.60~3.46℃;同一沟向条件下,交替隔沟灌溉的地表温度比常规沟灌提高了2.23℃左右.东西沟向和交替隔沟灌溉增加了地面光热资源,因此,可以通过栽培方式或灌溉方式的改变调节田间光热环境以适应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灌方式 沟向 太阳辐射 地表温度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前深松对夏玉米土壤物理性状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万宁 强小嫚 +3 位作者 刘浩 孙景生 马筱建 崔永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9-236,共8页
为探明华北地区深松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育期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河南省新乡采用冬小麦播前深松耕作(PS)、传统旋耕(CK)2种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各生育期间的土壤粒径组成、容重、土壤紧实度、夏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及水分利... 为探明华北地区深松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育期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河南省新乡采用冬小麦播前深松耕作(PS)、传统旋耕(CK)2种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各生育期间的土壤粒径组成、容重、土壤紧实度、夏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S处理下土壤粒径组成无明显变化,全生育期PS较CK处理0—40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0.63%~3.85%,孔隙度提高0.27%~3.67%;拔节期PS较CK处理20—30,30—40cm土层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37.76%,22.26%;全生育期PS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夏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CK,产量提高了9.50%,穗长和穗粒重提高了4.18%和6.50%(p<0.0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08%,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土壤容重 土壤紧实度 干物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和穗发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贾双杰 李红伟 +6 位作者 江艳平 赵国强 王和洲 杨慎骄 杨青华 郭家萌 邵瑞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54-863,共10页
玉米是需水量较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拔节至开花的穗期是其一生中的需水临界期,研究玉米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对提高玉米干旱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筛选后的干旱敏感自交系PH6WC(6WC)和抗旱自交系郑58(Z58)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控水试... 玉米是需水量较大的粮食作物之一,拔节至开花的穗期是其一生中的需水临界期,研究玉米穗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对提高玉米干旱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筛选后的干旱敏感自交系PH6WC(6WC)和抗旱自交系郑58(Z58)为试验材料,采用测坑控水试验,于穗期设置3个水分处理(正常灌水CK、轻度干旱LD、中度干旱MD),研究了穗期不同水分处理对雌雄穗发育特性、开花吐丝间隔以及穗位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D对Z58的株高、雄穗生长特性、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雌穗长显著降低;MD显著降低了Z58的穗位叶光合特性、雌雄穗的穗长和干物质积累。对于6WC,LD抑制了其植株生长和穗的发育,使雌穗长、雌穗直径、雄穗长、干物质向穗的分配比率、穗位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光合性能综合指数(PIABS)分别降低了35.3%、11.8%、20.6%、25%、21.1%、20%、23.8%;干旱胁迫程度越重对6WC雌雄穗的发育影响越大。此外,LD与MD分别延长6WC的开花吐丝间隔期(ASI)至5天、9天,LD和MD分别延长Z58的ASI 0、3天。综上所述:穗期的干旱胁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6WC和Z58穗位叶的光合特性,但是对干旱敏感自交系6WC雌雄穗的生长发育的抑制显著高于Z58,以至于降低了干物质向穗部的积累与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干旱 穗发育 开花吐丝间隔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百农207种子发芽特性及贮藏物质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润豪 陈红卫 +5 位作者 吴俊 贾改 王洁 刘芳芳 欧行奇 黄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8,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水氮处理下收获的百农207种子发芽特性和贮藏物质转运的差异,以百农207为材料,结合当地冬小麦灌溉施肥制度设置水氮两因素裂区试验,水分为主区,氮素为副区,设置W0(返青后不灌水)、W1(返青后灌拔节水)、W2(返青后灌拔节水和... 为了研究不同水氮处理下收获的百农207种子发芽特性和贮藏物质转运的差异,以百农207为材料,结合当地冬小麦灌溉施肥制度设置水氮两因素裂区试验,水分为主区,氮素为副区,设置W0(返青后不灌水)、W1(返青后灌拔节水)、W2(返青后灌拔节水和开花水)、W3(返青后灌拔节水、开花水和灌浆水)4个灌溉水平以及N0(不施氮)、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4个施氮水平。在百农207收获后进行标准发芽实验,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生长特性和贮藏物质转运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灌水和施氮对收获后的百农207种子活力指数、幼苗根冠比、贮藏物质转运率和转化效率的影响呈正向耦合效应。水分是决定收获后小麦种子活力指数、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和转化效率的主要因子;氮素是决定收获后种子发芽阶段根冠比的主要因子。高水肥处理(N3W3)的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高,水分和养分胁迫(N0W0和N1W0)下发芽阶段的根芽长比值较高。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增加灌水并不能促进收获种子在发芽阶段幼苗根冠比的增加。在W2和W3水平下,不同施氮处理的百农207种子贮藏物质转运率和贮藏物质转化效率均高于60%。种子发芽阶段幼苗生长相对最优的水氮处理为N2W2。这说明一定水分和氮素营养供应范围内降低氮肥用量,不会降低收获后百农207种子的贮藏物质转运率和转运效率,符合当前的减肥增效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氮互作 发芽指数 活力指数 贮藏物质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