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欧洲分布式WaSiM-ETH模型模拟中国南方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文过程
1
作者 王毅 张斌 Harald Zepp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5-885,共11页
选择具有南方亚热带农业小流域典型代表性的江西省孙家小流域,运用WaSiM-ETH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该农业小流域的水文过程,并在流域尺度上估算了壤中流流量。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孙家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水文过程复杂,但是WaSiM-ETH... 选择具有南方亚热带农业小流域典型代表性的江西省孙家小流域,运用WaSiM-ETH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了该农业小流域的水文过程,并在流域尺度上估算了壤中流流量。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孙家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水文过程复杂,但是WaSiM-ETH模型仍显示了相当高的准确性。WaSiM-ETH模型模拟孙家小流域出口年径流量的相对误差为3.7%~4.3%,决定系数(R2)高达0.96。在模型模拟的2002年—2003年期间,孙家小流域年蒸散量为672~804 mm,占年降雨的39.6%~52.5%;小流域壤中流年径流量为542~666 mm,占年降雨输入的35.4%~39.2%,高于地表径流的8.8%~21.4%。这说明WaSiM-ETH模型在该地区流域水文过程模拟方面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其不仅能够准确模拟南方亚热带农业小流域的地表水文过程,同时还能在流域尺度上估算壤中流流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iM—ETH模型 流域水文过程 蒸散量 地表径流 壤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十三省市土壤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菌种资源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孙建光 徐晶 +4 位作者 胡海燕 张燕春 刘君 王文博 孙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50-1465,共16页
从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70份土样中分离、采集到了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资源181份。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采集到的菌种资源在科学分类上属于24属66种,大约占到已报道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属的一半,具备一定的多样性... 从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70份土样中分离、采集到了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资源181份。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采集到的菌种资源在科学分类上属于24属66种,大约占到已报道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属的一半,具备一定的多样性和代表性。资源在分类学上的特点是分类地位相对集中,有65株菌属于类芽孢杆菌属,占总量的36%;52株菌属于芽孢杆菌属,占总量的29%;19株菌属于节杆菌属,占总量的11%;这3个属菌株合计占采集资源总量的76%。随地域和作物种类分布的特点是芽孢杆菌和类芽孢杆菌两个属的菌种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广泛性和作物广泛性,即从采自全国各地、各种作物的土壤样品几乎都可以分离到这两类菌种。这个研究结果对微生物肥料菌种选育和生产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生 生物固氮 微生物资源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冬绿肥作物二月兰的营养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佳 曹卫东 +2 位作者 荣向农 金强 梁金凤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8-82,共5页
二月兰可作为冬季绿肥作物引入华北地区农田种植,与春玉米等作物形成良好的粮肥复种体系,在华北地区有着广阔前景。本试验调查分析了二月兰从返青到成熟的养分含量及累积状况,结果表明,二月兰植株体的养分含量较高,盛花期其干物质氮、... 二月兰可作为冬季绿肥作物引入华北地区农田种植,与春玉米等作物形成良好的粮肥复种体系,在华北地区有着广阔前景。本试验调查分析了二月兰从返青到成熟的养分含量及累积状况,结果表明,二月兰植株体的养分含量较高,盛花期其干物质氮、磷、钾含量分别为2.99%、0.42%和2.99%,且产量较高。二月兰对氮、钾的累积量大,对磷的累积量较小。盛花期二月兰的养分已累计完成了总量的86.3%~94.0%,是进行翻压的最适宜时期。二月兰的养分累积过程符合Logistic方程y=k/(1+ae-bx),氮、磷、钾最大累积速率出现的先后顺序为磷最早、氮次之、钾最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兰 养分含量 养分累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作物产量演变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2 位作者 张会民 李慧 孙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87-2392,共6页
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发展趋向及其调控对策是土壤科学研究的重点,文章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作物产量所采用的方法和参数,重点阐述如何表征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生产力变化趋势及可持续性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作物产量时空变... 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发展趋向及其调控对策是土壤科学研究的重点,文章归纳总结了目前研究作物产量所采用的方法和参数,重点阐述如何表征长期不同施肥下土壤生产力变化趋势及可持续性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长期不同施肥下作物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土壤地力贡献率特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我国长期施肥下作物产量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作物产量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69
5
作者 蔡泽江 孙楠 +3 位作者 王伯仁 徐明岗 黄晶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8,共8页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 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年,观测了土壤pH、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氮肥(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红壤pH明显下降,其中以单施氮肥降幅最大,18年降低了1.5个单位;pH降低主要发生在施肥的前8-10年,当pH下降到4.5时,其下降速度趋于缓慢并相对稳定。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有机肥),土壤pH保持稳定或较试验开始有所升高,以单施有机肥处理pH升幅最大,升高1.0个单位。不施肥和施用化学氮肥的作物产量随着施肥年限均显著降低,其中小麦产量平均每年下降11-104kg/hm2,玉米产量平均每年下降24-210kg/hm2;而施用有机肥的作物产量保持稳定或稳定增加,其中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的玉米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01kg/hm2。施用化学氮肥处理(除氮磷钾配施处理的玉米外)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与土壤pH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见,pH降低是作物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施用有机肥能改善红壤酸度,尤其是化学肥料配施有机肥能获得持续高产,是红壤区的最佳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 PH 作物产量 养分吸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玉米干物质形成及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 被引量:65
6
作者 李文娟 何萍 +4 位作者 高强 金继运 侯云鹏 尹彩霞 张国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7,共7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两个氮素供应水平(N0和N180)下,两个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高效品种先玉335(V1)低效品种吉单535(V2)]干物质形成与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素胁迫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先玉335具有较高的耐低氮能...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两个氮素供应水平(N0和N180)下,两个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高效品种先玉335(V1)低效品种吉单535(V2)]干物质形成与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素胁迫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先玉335具有较高的耐低氮能力,表现为N0处理其干物质量及吸氮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吉单535的N180处理。成熟期,先玉335的子粒干物质量和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吉单535,且N180处理显著高于N0处理 品种和氮素处理间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水平,表现为N180处理先玉335子粒干物质量和吸氮素最高。另外,两品种子粒中85.6%9~7.6%的碳来源于粒重形成阶段叶片的光合作用,仅2.4%~14.1%源于抽雄前营养体的碳素转移。先玉335子粒氮素来源更多依赖于生育后期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转移,N0和N180处理中,根系氮素吸收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分别为45.4%和59.3% 而吉单535子粒的氮素来源则以生育前期地上部营养体的氮素转移为主,N0和N180处理中,转移量对子粒贡献分别为65.5%和67.9%。先玉335的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吉单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效率 玉米 干物质 氮素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和耕作制度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1
7
作者 樊晓刚 金轲 +1 位作者 李兆君 荣向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4-751,共8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 本文主要介绍了运用Biolog GN、磷脂脂肪酸(PLFA)、核酸分析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群落分析的优缺点,综述了施肥、耕作两种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微生物影响效果不同,合理施用有机肥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活性;由于受其他环境因素(如土壤类型、农作制度、残茬量等)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有差异,但是大多试验结果显示免耕、少耕能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保持系统的稳定性。文章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多样性 施肥 耕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平衡法在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杜君 白由路 +4 位作者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王贺 王志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针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通过对大量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并基于养分平衡法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和产量水平因... 针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通过对大量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并基于养分平衡法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和产量水平因素等对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及肥料当季利用率呈极显著曲线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为基础的我国潮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小麦的施肥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平衡 目标产量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肥料利用率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设施菜地夏季不同填闲作物的吸氮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张继宗 刘培财 +2 位作者 左强 邹国元 刘宏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663-2667,共5页
为筛选出吸氮效果明显的北方设施菜地夏季填闲作物,在北京郊区设施菜地,以甜玉米、高丹草、红叶苋菜、空心菜和小麦等5种不同作物为处理设置试验小区,开展田间监测、土壤和植株样品采集及检测,进行试验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为筛选出吸氮效果明显的北方设施菜地夏季填闲作物,在北京郊区设施菜地,以甜玉米、高丹草、红叶苋菜、空心菜和小麦等5种不同作物为处理设置试验小区,开展田间监测、土壤和植株样品采集及检测,进行试验数据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种作物中,甜玉米生物量大、吸氮量大且速率快,阻控硝酸盐向深层土壤淋溶能力强。本试验条件下,甜玉米生物量和吸氮量分别达到92335kg.hm-2和330kg.hm-2;种植甜玉米后,0~120cm土层的硝酸含量减少近140kg.hm-2,均显著大于同等种植条件下的其他4种作物(P<0.05)。就减少土壤硝态氮淋失的效果而言,甜玉米是北方设施菜地夏季填闲作物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菜地 填闲作物 硝酸盐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褐土区冬小麦养分平衡施肥参数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杜君 孙克刚 +4 位作者 白由路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王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3-1122,共10页
【目的】利用养分平衡法原理,研究各养分平衡施肥参数,建立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北方褐土区冬小麦的施肥与生产。【方法】通过对多年多点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 【目的】利用养分平衡法原理,研究各养分平衡施肥参数,建立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北方褐土区冬小麦的施肥与生产。【方法】通过对多年多点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养分平衡施肥参数,主要研究土壤环境、产量水平等因素对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冬小麦每百千克小麦产量养分吸收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忽略其变化将其定为常数,即氮(N)、磷(P2O5)和钾(K2O)分别为3 kg、1.2 kg和2.8 kg。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幂指数负相关关系。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对数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结论】由于养分平衡模型的作物推荐施肥量是根据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来计算的,在利用该模型进行施肥推荐时,研究的关键点应该是如何准确确定模型中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当季利用率等参数,以便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在北方褐土区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肥力测定为基础,具有氮、磷和钾全定量特性的小麦测土推荐施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平衡法 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肥料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越冬绿肥作物二月兰生长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刘佳 曹卫东 +2 位作者 荣向农 曾闹华 张珺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81,共5页
二月兰是华北地区冬季覆盖作物,可作为冬季绿肥作物引入农田生产,与春玉米等作物形成粮肥复种体系。试验调查了二月兰返青到成熟的生长状况,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二月兰生长的影响,对二月兰的生育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4月上旬开始,二月... 二月兰是华北地区冬季覆盖作物,可作为冬季绿肥作物引入农田生产,与春玉米等作物形成粮肥复种体系。试验调查了二月兰返青到成熟的生长状况,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二月兰生长的影响,对二月兰的生育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4月上旬开始,二月兰的株高、鲜草重、干物重快速增长;鲜草重、干物重在4月中下旬的盛花期达到高峰;盛花期以后,干物重变化不大,但鲜草产量迅速降低。试验条件下,二月兰最佳播种期为9月中旬,最佳翻压期为4月23日~5月5日。将二月兰生育期划分为苗期、冬季休眠期、返青期、现蕾抽薹期、花期、结角成熟期等6个阶段,花期又可以区分为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本研究可以作为二月兰合理播种和利用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月兰 生长特征 播期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下小麦田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吴会军 蔡典雄 +2 位作者 武雪萍 姚宇卿 吕军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4,共5页
土壤呼吸是碳循环中的重要过程,为了解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呼吸过程的影响,在潮土小麦生长季研究了土壤呼吸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呈指数变化关系;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在生长后期显... 土壤呼吸是碳循环中的重要过程,为了解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呼吸过程的影响,在潮土小麦生长季研究了土壤呼吸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呈指数变化关系;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在生长后期显著增加了土壤呼吸速率,而仅仅NPK配施,减小了土壤呼吸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离子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3
作者 程明芳 金继运 +2 位作者 李春花 王玉军 王贺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1期12-14,共3页
综述氯在植物中的主要营养和生理生化功能,我国主要土壤含氯状况,施氯对土壤性质、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作物的耐氯临界值,氯在作物中的含量及分配和施氯对其它养分吸收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土壤性质 作物产量 作物品质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产量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菊生 黄晶 +2 位作者 徐明岗 曹卫东 董春华 《农学学报》 2012年第2期31-34,53,共5页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生产示范、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从1982年开始,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生产示范、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从1982年开始,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红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母质红薯以紫色土上产量最高;紫色土红薯以处理4、处理3产量最高;3种母质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处理1最差。紫色土红薯块根产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6>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四纪红土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四纪红土处理3和处理4的小区中间80%部分没有产量,只有靠小区水泥梗边缘有红薯;3种母质的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地上部作物秸秆还田的处理好于不还田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典型红壤生土 块根作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 被引量:157
15
作者 孟红旗 刘景 +6 位作者 徐明岗 吕家珑 周宝库 彭畅 石孝均 黄庆海 王伯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9-1116,共8页
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为进一步揭示农田土壤酸化的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收集了我国典型农田6个长期(18~30a)施肥试验(祁阳红壤、进贤红壤、重庆紫色土、公主岭黑土、哈尔滨黑土常量施肥和高量施肥)... 探索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为进一步揭示农田土壤酸化的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收集了我国典型农田6个长期(18~30a)施肥试验(祁阳红壤、进贤红壤、重庆紫色土、公主岭黑土、哈尔滨黑土常量施肥和高量施肥)的历史观测资料,对耕层土壤pH在不同试验阶段(每6a)和施肥措施(对照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磷钾配施氮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肥(NPKM))间的差异性进行检验,并计算土壤酸化速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对照CK处理的耕层pH略有降低,平均土壤酸化速率为0.013pHa-1;N处理的1~6a,祁阳红壤、公主岭黑土和哈尔滨黑土常量施肥试验的耕层pH较对照显著降低0.32~0.55个单位,至最近6a,所有试验的耕层pH较对照显著降低0.64~1.46个单位;NPK处理的耕层pH在试验1~12a明显低于N处理;NPKM处理的耕层pH却较NPK处理高0.30~0.53个单位,pH变化趋势与NPK相似。处理间成对T检验表明,长期施肥农田的土壤酸化速率大小顺序为:N〉NPK〉NPKM—CK,N和NPK处理的土壤酸化速率分别为对照的4.6倍和3.2倍。基于湿润或半湿润地区排水良好的旱作或水旱轮作农田分析了农田土壤酸化过程。尽管存在地域差异性,长期施肥农田耕层土壤的pH演变存在对施肥措施的共性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pH演变 长期施肥 共性响应 地域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16
作者 董春华 曾闹华 +3 位作者 高菊生 刘强 徐明岗 文石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198,共6页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NPK养分相当)长期施用对双季稻增产潜力的影响。3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增加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2)有机无机...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NPK养分相当)长期施用对双季稻增产潜力的影响。3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增加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早晚稻稻谷高产稳产作用最大,同时也最能增加地上部产量,能较快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随着试验年份增加,单施有机肥对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的增产效应表现出优于单施化肥的趋势,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施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不同施肥模式 红壤性稻田 水稻产量 有机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89
17
作者 易琼 张秀芝 +2 位作者 何萍 杨利 熊桂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9-1077,共9页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 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体系中减施氮肥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小麦:N 225 kg/hm2,基肥与分蘖肥各半;水稻:N 210 kg/hm2,基肥和分蘖肥为3∶2)相比,减氮20%~30%处理产量并没有降低,而氮肥当季利用率、氮素农学利用率以及氮素偏因子生产力则有所增加;而且,氮肥分次追施,能增加子粒产量,并减少氮肥成本。虽然减氮20%~30%处理0—4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较习惯施肥处理降低,但是并没有降低植株地上部对氮素的吸收。在小麦和水稻收获期,减施氮肥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低于习惯施肥处理;且稻-麦轮作系统中氮的表观损失主要发生在水稻季。初步认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稻-麦轮作体系氮素过量施用地区,第一个轮作周期减施氮肥20%~30%不仅不影响产量,而且可提高氮素利用率,有利于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减施 稻-麦轮作 氮肥利用率 土壤无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157
18
作者 杨帆 李荣 +1 位作者 崔勇 段英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82,共6页
通过对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分析了2008年农作物秸秆、绿肥、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包括沼肥)5类有机肥的数量和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作物秸秆被还田或以其它方式利用,但秸秆焚烧... 通过对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分析了2008年农作物秸秆、绿肥、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包括沼肥)5类有机肥的数量和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作物秸秆被还田或以其它方式利用,但秸秆焚烧量仍达到秸秆资源量的15%;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种植的绿肥主要用来压青还田,培肥地力,而北方和西北地区种植的绿肥主要用作饲料;我国的畜禽粪便资源主要以猪粪、牛粪和鸡粪为主,粪便未利用的养殖场中,养猪场比例最高,占总养猪场数的23.9%;我国商品有机肥企业的产品主要是有机肥,其次是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有机肥,其中,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开工率仅为50%左右,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农家肥的资源总量为199 426万t,其中有76.2%被利用,但沼肥的利用量仅占其资源量的40.8%。根据以上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利用有机肥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资源量 利用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试验方案应用探讨--以内蒙古海拉尔地区油菜“3414”试验为例 被引量:59
19
作者 杨俐苹 白由路 +3 位作者 王贺 王磊 卢艳丽 吴国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8-1023,共6页
针对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地区2007~2009三年油菜试验数据为例,对应用"3414"试验数据进行土壤养分分级、基于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建立施肥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就"3414"试验方案实施条... 针对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地区2007~2009三年油菜试验数据为例,对应用"3414"试验数据进行土壤养分分级、基于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建立施肥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就"3414"试验方案实施条件以及不同数学模型在肥料效应函数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海拉尔地区油菜土壤有效磷的分级和施肥指标:当土壤有效磷低于7 mg/kg时,推荐施磷量为120 kg/hm2;当土壤有效磷在7~26 mg/kg时,推荐施磷量为90 kg/hm2;当土壤有效磷在26~50 mg/kg时,推荐施磷量为60 kg/hm2;而当土壤有效磷高于50 mg/kg时,一般不再推荐施用磷肥。该地区多数土壤速效钾含量在150~400 mg/kg范围,土壤速效钾含量已经在常规土壤速效钾分级指标的高限范围,但作为干旱地区风险施肥管理措施,仍然建议施用20~60kg/hm2钾肥。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试验方案实施前,应该在首先了解土壤养分限制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肥料用量试验,而不是简单地一个地区采用一个试验方案。无论是采用哪种数学模型模拟肥料效应函数,都必须清楚肥料效应函数除了符合数学模型要求外,还要求符合肥料报酬递减率等农业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农业生产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效应函数 施肥模型 推荐施肥 肥力分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平原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同质性研究 被引量:33
20
作者 卢艳丽 白由路 +2 位作者 杨俐苹 王磊 王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6-463,共8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特征,利用高光谱技术对耕层土壤有机质(OM)含量进行定量化反演可为土壤信息化管理和精准施肥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利用ASD FR 2500高光谱仪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风干土壤样品的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了...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特征,利用高光谱技术对耕层土壤有机质(OM)含量进行定量化反演可为土壤信息化管理和精准施肥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利用ASD FR 2500高光谱仪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风干土壤样品的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了东北平原不同土壤类型土壤光谱反射率曲线形状变化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光谱反演模型,结果表明,根据土壤光谱反射率曲线变化特点可以初步将东北平原的几种土壤类型划分为三类,其主要区别在于460~1350 nm范围内曲线斜率变化的差异。通过相关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土壤有机质敏感波段为650~750 nm,建立了不同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含量回归预测模型,并且对不同模型的回归系数和截距进行了方差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黑土和黑钙土、黑土和暗棕壤的模型没有显著差异,即可以分别构建同质性模型来简化有机质的预测,但是预测精度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有机质 模型 同质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