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方法的中国生猪空间流通模式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勍 毛克彪 +4 位作者 马莹 谭雪兰 韩家琪 黎玲萍 夏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手段研究中国省际间生猪流通问题,用GIS将整合后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研究中国19个省(市)的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与中国城市群可视... 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手段研究中国省际间生猪流通问题,用GIS将整合后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研究中国19个省(市)的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与中国城市群可视化结果结合进行分析,归纳各城市群生猪流通现况,获得基于城市群发展的生猪空间流通模式,从空间角度分析中国整体生猪空间流通格局存在问题。结果显示,中国总体生猪流向有明显的"西猪东运,北猪南运"趋势,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主要3个吸纳外埠生猪供应地区,是中国整体生猪流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可视化 生猪流通 城市群 流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5年呼伦贝尔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动态数据集 被引量:3
2
作者 闫瑞瑞 陈宝瑞 +2 位作者 张保辉 杨桂霞 辛晓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1年第3期177-182,共6页
贝加尔针茅草原是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草原亚区东端特有的草原群系,是草甸草原的代表类型之一,其草原生态系统正在经受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通过野外长期固定样地(2006年围封)对植物群落组成进行观测,本数据集整理了2009–201... 贝加尔针茅草原是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草原亚区东端特有的草原群系,是草甸草原的代表类型之一,其草原生态系统正在经受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通过野外长期固定样地(2006年围封)对植物群落组成进行观测,本数据集整理了2009–2015年呼伦贝尔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具体包括样方植物名称、分种植物自然高度、分种植物多度、分种植物地上绿色现存量。用户可以按照调查年份、植物群落组成进行数据检索。呼伦贝尔贝加尔针茅草甸草原植物群落长期监测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草原类型植物组成以及群落特征的动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深入理解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过程及演替趋势,进而指导草原生态修复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针茅 草甸草原 年际动态 植物群落组成 长期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数据集(2009-2015年) 被引量:3
3
作者 闫瑞瑞 陈宝瑞 +2 位作者 张保辉 杨桂霞 辛晓平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1年第2期75-78,共4页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地带性分布由东到西是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依次为线叶菊、贝加尔针茅、羊草、大针茅和克氏针茅5个群系,构成了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与组合,是呼伦贝尔草地主体。该数据集通过开展野外呼伦贝尔贝温性羊草草甸草原长期固...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地带性分布由东到西是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依次为线叶菊、贝加尔针茅、羊草、大针茅和克氏针茅5个群系,构成了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与组合,是呼伦贝尔草地主体。该数据集通过开展野外呼伦贝尔贝温性羊草草甸草原长期固定样地植物群落变化研究,收集整理了2009–2015年植物群落特征,包括植物群落总盖度、植物群落自然高度、植物群落多度、植物群落地上绿色干重。用户可以按照调查年份对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数据检索。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植物群落长期监测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背景下开展温性草甸草地生态监测工作、探索该草原类型植物群落特征的动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深入认识长期围封下草地生态系统响应规律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演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草甸草原 植物群落特征 长期观测 年际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许宏斌 辛晓平 +6 位作者 宝音陶格涛 闫瑞瑞 王旭 陈宝瑞 金东艳 姚静 刘志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8-774,共7页
本研究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草原(基于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2013年和2014年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在不同放牧强度(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下的变化,探究不同放牧... 本研究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草原(基于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算2013年和2014年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在不同放牧强度(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下的变化,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群落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从不放牧的238.14 g·m^-2减少至重度放牧的79.60 g·m^-2;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加,由不放牧的35.93%增加至重度放牧的97.66%。群落地下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中度放牧时最小(2013年733.25 g·m^-2、2014年682.99 g·m^-2);轻度放牧下,群落地下生物量在0~10 cm土层分布比例最大,2013年为61.86%,2014年为64.43%。综上可得出,放牧会引起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布发生变化,轻度或中度放牧利用该区域草地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草甸草原 生物量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对呼伦贝尔羊草草甸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思思 王淼 +4 位作者 张楚 辛晓平 朱晓昱 郭雷风 闫瑞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4,共9页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化学组分,能反映土壤有机碳(SOC)的有效性,可作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示性指标。研究探讨放牧干扰对羊草草甸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从而了解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机制,旨在为退化草地...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化学组分,能反映土壤有机碳(SOC)的有效性,可作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示性指标。研究探讨放牧干扰对羊草草甸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从而了解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机制,旨在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过程提供理论支撑。依托于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长期肉牛放牧平台,分析6种不同放牧强度[不放牧(G0.00)、较轻度放牧(G0.23)、轻度放牧(G0.34)、中度放牧(G0.46)、重度放牧(G0.69)、极重度放牧(G0.92)]下羊草草甸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含量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SOC和活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P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均显著降低。(2)不同土层活性有机碳占比与放牧强度呈线性正相关,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比也随之增加,不同放牧强度不同土层下土壤各形态活性有机碳占比呈POC>EOC>MBC>DOC的趋势,且EOC、MBC和POC占比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3)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水分均呈下降趋势。(4)放牧强度与SOC和DOC呈显著负相关;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碳组分间呈显著正相关;地下生物量与DOC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温度与POC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水分与PO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SOC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放牧会降低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水分,适度放牧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而且能增加土壤活性碳占比,且符合中度干扰的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放牧强度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地上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天然打草场分布及生物量遥感估算 被引量:8
6
作者 闫瑞瑞 唐欢 +6 位作者 丁蕾 姚静 陈宝瑞 辛晓平 王旭 闫晓红 牛文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10-218,共9页
天然打草场在中国草地畜牧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保障草畜季节平衡、确保家畜安全过冬,灾后应急救援的饲草储备资源。目前关于天然打草场的资源分布与生物量高低等信息的研究欠缺,限制了区域性饲草储备资源的有效利用。该研究利用... 天然打草场在中国草地畜牧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保障草畜季节平衡、确保家畜安全过冬,灾后应急救援的饲草储备资源。目前关于天然打草场的资源分布与生物量高低等信息的研究欠缺,限制了区域性饲草储备资源的有效利用。该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陈巴尔虎旗天然打草场的资源分布及生物量估算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陈巴尔虎旗天然打草场面积达80.28×104 hm^2,其中鄂温克民族苏木打草场面积居首位,为22.69×104 hm^2,巴彦哈达苏木、东乌珠尔苏木、呼和诺尔镇及西乌珠尔苏木的打草场面积次之,面积均大于9.00×104 hm^2,宝日希勒镇面积最小,为0.64×10~4 hm^2。基于MODIS-NDVI与打草场实测量建立的反演模型相对误差为20.56%,能够比较准确地估算牧草产量;陈巴尔虎旗天然打草场平均生物量为1.24×10~3 kg/hm^2,总生物量为992.90×106 kg,生物量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鄂温克苏木打草场总生物量较高,为304.21×10~6 kg,巴彦哈达苏木次之,为221.01×10~6 kg,其他苏木占47.10%;研究区天然打草场面积和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温性草原和温性草甸草原,少量分布在低地草甸草原、山地草甸草原及沙地草原。该研究结果可为将来分析典型牧区陈巴尔虎旗天然打草场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 模型 天然打草场 资源分布 NDVI 生物量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伦贝尔地区不同添加剂对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肖燕子 辛晓平 +4 位作者 徐丽君 孙林 王伟 周天荣 乌仁其其格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87-1493,共7页
在燕麦(Avena sativa)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添加剂,分析测定不同添加剂发酵60 d后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探索不同类型添加剂对呼伦贝尔地区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乳酸菌添加剂处理组燕麦青贮饲料中乳酸含量最... 在燕麦(Avena sativa)青贮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添加剂,分析测定不同添加剂发酵60 d后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探索不同类型添加剂对呼伦贝尔地区燕麦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乳酸菌添加剂处理组燕麦青贮饲料中乳酸含量最高,为6.78%,显著高于无添加对照(P<0.05);粗蛋白含量(12.81%)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4.19%)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乳酸菌添加剂处理有效降低了青贮饲料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乳酸菌添加剂处理和纤维素酶添加剂处理的pH、乙酸、丙酸和氨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乳酸菌、纤维素酶和乳酸菌+纤维素酶添加剂处理的乳酸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研究结果表明,改善呼伦贝尔地区燕麦青贮饲料青贮品质的最佳添加剂为乳酸菌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青贮 青贮品质 营养价值 乳酸菌 纤维素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草甸草原植物群落主要功能群碳氮磷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淼 张宇 +8 位作者 张楚 陈思思 王旭 陈金强 李瑞强 曹娟 辛晓平 周忠义 闫瑞瑞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5-133,共9页
本试验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禾本科、杂类草和灌木这3种功能型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放牧强度对不同功能型植物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特征以及贮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禾本科有机碳含量在各放牧强度下均最高;氮磷含量杂类草最高;3种... 本试验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禾本科、杂类草和灌木这3种功能型植物为研究对象,开展放牧强度对不同功能型植物碳、氮、磷含量,化学计量特征以及贮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禾本科有机碳含量在各放牧强度下均最高;氮磷含量杂类草最高;3种功能群的有机碳含量均在适度放牧时最高,过度放牧时降低;轻度放牧使得禾本科、灌木的碳氮比、碳磷比升高,重度放牧时降低;放牧使得杂类草的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以及禾本科和灌木的氮磷比线性降低;禾本科以及杂类草的碳、氮、磷贮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本研究表明:禾本科、杂类草和灌木在不同放牧强度下,均表现为受氮元素限制,如果想获得较大的碳、氮、磷贮量则需要控制放牧强度,放牧强度为0.34~0.46 cow.Au·hm^(-2)(其中Au表示以500 kg肉牛为一个标准家畜肉牛单位)较为适宜,适度放牧利于提高草地的利用效率,促进草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放牧强度 化学计量学 贮量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植被覆盖度时空格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沈贝贝 魏一博 +5 位作者 马磊超 徐大伟 丁蕾 侯路路 秦琪 辛晓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8-126,共9页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是定量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多被用于监测植被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为系统分析近20年内蒙古草原及不同类型植被FVC时空格局变化及...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是定量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参数,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多被用于监测植被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为系统分析近20年内蒙古草原及不同类型植被FVC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该研究基于MOD13Q1产品,首先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构建2001—2020年内蒙古草原逐年FVC数据集,随后利用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探究内蒙古草原植被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内蒙古草原FVC对气候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FVC呈“东高西低”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多年均值为0.44;不同草原类型FVC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草甸草原FVC(0.70)最高,草甸FVC(0.64)略低于草甸草原,典型草原FVC(0.41)次之,荒漠草原FVC(0.13)最低;内蒙古草原植被状态近20年来整体向好,FVC呈增长趋势的草原面积占77.96%,其中15.21%的草原区域显著改善,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具代表性;内蒙古草原FVC与年降水(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呈显著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比为55.85%,在5个因子中,MAP的q值最大,为0.66,降水是驱动内蒙古草原FVC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该研究揭示了内蒙古草原及不同类型植被FVC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对气候和社会经济因子的响应,能够为评估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状况,治理退化、沙化草原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制定草原生态修复策略和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模型 植被覆盖度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内蒙古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的传统农田与苜蓿草地生态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晓昱 安毅 +8 位作者 刘忠宽 闫瑞瑞 邵长亮 徐大伟 徐丽君 孙至伟 王东奎 张洪发 辛晓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148-9163,共16页
为评估传统农田与苜蓿草地两种生态系统在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方面的差异,基于2019—2022年中国北方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河北省共14个县区的农牧户调研数据,应用生命周... 为评估传统农田与苜蓿草地两种生态系统在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方面的差异,基于2019—2022年中国北方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河北省共14个县区的农牧户调研数据,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对中国北方传统农田和苜蓿草地生态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土地利用、水资源消耗、全球变暖、环境酸化、富营养化这六类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核算。将LCA方法应用于两类作物生产的环境影响分析,探究该方法在农业环境研究领域的有效性以及传统农田和苜蓿草地生态系统资源投入和环境效应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传统农田和苜蓿草地生态系统环境综合影响指数分别为0.1569和0.1269,苜蓿草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环境效应比传统农田生态系统低19.09%,对环境友好程度相对较高。(2)在整个区域范围内,传统农田的环境影响高于苜蓿草地的环境影响,且传统农田的环境影响效益差异显著,而苜蓿草地的环境影响整体波动较小。其中,在资源消耗方面,与传统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苜蓿草地生态系统的能源消耗减少了31.21%,所需土地面积减少了43.61%,水资源消耗减少了63.43%;在环境影响方面,与传统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苜蓿草地生态系统的气候变暖潜值降低了43.09%,环境酸化潜值降低了50.27%,富营养化潜值降低了46.78%。(3)中国北方地区传统农田和苜蓿草地生态系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在空间尺度上差异较明显,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的特征。(4)影响两种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均为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与大量的化肥生产、施用和灌溉电力消耗密不可分,因而实施配方施肥、合理灌溉、秸秆还田是降低我国北方地区传统农田和苜蓿草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内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消耗 环境影响 生命周期评价 传统农田 苜蓿草地 中国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性草甸草原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与贮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淼 张宇 +4 位作者 李瑞强 曹娟 辛晓平 朱晓昱 闫瑞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1-212,共12页
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冷蒿(Artemisia frigid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和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6种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放... 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中羊草(Leymus 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冷蒿(Artemisia frigid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和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6种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优势植物和退化指示植物碳、氮、磷养分化学计量特征以及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优势种羊草的碳含量显著减小,退化指示种冷蒿的碳含量显著增加。中度-重度放牧显著增加了6种植物的全氮含量,以及优势种羊草和建群种贝加尔针茅的全磷含量(P<0.05)。(2)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优势种羊草和建群种贝加尔针茅的碳氮比和碳磷比显著下降,不放牧和轻度放牧显著高于重度放牧(P<0.05);重度放牧降低了物种寸草苔、冷蒿、星毛委陵菜和二裂委陵菜的碳氮比和碳磷比以及寸草苔的氮磷比。(3)放牧使得优势物种羊草的碳、氮、磷贮量显著下降(P<0.05),与不放牧相比,中度-重度放牧碳、氮和磷贮量分别降低了87.10%~98.41%、82.01%~97.55%和82.33%~97.41%;退化指示种冷蒿和星毛委陵菜的碳、氮、磷贮量呈现显著线性增加,适度放牧时,贝加尔针茅和二裂委陵菜的碳、氮、磷贮量最高。(4)羊草、冷蒿、星毛委陵菜和二裂委陵菜在不同放牧强度下,都表现为受氮限制,寸草苔在重度放牧的条件下表现为受氮限制;与重度放牧区相比较,不放牧、轻度放牧以及中度放牧区的贝加尔针茅受磷限制。本研究表明:过度放牧降低优势物种羊草的碳、氮、磷贮量,增加退化指示种冷蒿和星毛委陵菜的碳、氮、磷贮量,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草地植物化学计量平衡与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草原 放牧强度 草地植物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MODIS数据反演近地表空气温度的RM-NN算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毛克彪 马莹 +1 位作者 夏浪 沈心一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2-466,共5页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RM)和动态学习神经网络(NN),成功进行了用MODIS数据反演近地表空气温度的研究,并给出了完成这种反演的RM-NN算法。该算法用RM来模拟不同地面辐射状况下(包括不同的地表温度、近地表空气温度、发射率和大气水汽含量)卫...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RM)和动态学习神经网络(NN),成功进行了用MODIS数据反演近地表空气温度的研究,并给出了完成这种反演的RM-NN算法。该算法用RM来模拟不同地面辐射状况下(包括不同的地表温度、近地表空气温度、发射率和大气水汽含量)卫星高度获得的辐射强度数据集,用动态学习神经网络来进行反演计算。反演分析结果表明,近地表空气温度不能直接精确地用MODIS数据反演计算得到,如果能把地表温度和发射率以及大气水汽含量作为先验知识,则能够比较精确地反演近地表空气温度。模拟分析表明,平均误差和标准偏差分别大约是0.8K和0.9K,如果考虑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误差,平均误差和标准偏差分别为1.5K和1.8K。反演结果和地面气象站点数据比较表明,合理地利用先验知识使得RM-NN算法能够用MODIS数据比较精确地反演近地表空气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遥感 神经网络(NN) MODTRAN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 近地表空气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ndsat 8和机器学习估算蒙古高原草地地上生物量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越 徐大伟 +5 位作者 范凯凯 李淑贞 沈贝贝 邵长亮 王旭 辛晓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38-144,共7页
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是反映草地植被利用状况的重要参数,其精准监测对于草地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遥感技术因其能快速、准确获取大尺度草地光谱信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估算中... 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是反映草地植被利用状况的重要参数,其精准监测对于草地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遥感技术因其能快速、准确获取大尺度草地光谱信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草地地上生物量的估算中。该研究以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与其毗邻的蒙古国东方省草原区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8数据计算的9种植被指数、气象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比较分析6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回归模型性能,重新构建优化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以光谱、降水量、气温为特征的优化后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性能更稳定,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决定系数为0.801,均方根误差为43.709 g/m^(2),相对均方根误差为23.077%。研究区域地上生物量呈中部较低,东西两侧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最高可达357.2 g/m^(2),最低为33.01 g/m^(2),与该区域降水量与草地利用方式的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基于Landsat 8数据结合气象数据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草地生物量遥感反演中有较大潜力,地上生物量反演结果可以为草地资源合理利用与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反演 机器学习 地上生物量 蒙古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流域气温与植被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葛非凡 毛克彪 +5 位作者 蒋跃林 姜立鹏 范玉芬 王一舒 谭雪兰 李建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8-588,共11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20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日值气温数据,2006—2015年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2006—2015年MODIS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产品MOD13A3,研究了在考虑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平均气温在...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20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日值气温数据,2006—2015年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2006—2015年MODIS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产品MOD13A3,研究了在考虑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前后的变化,采用百分比阈值方法量化最高和最低气温并进行MK突变检验,并分析三峡大坝运行后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土壤湿度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以后出现明显变化,江南地区主要出现增温现象,江北地区主要出现降温现象;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江南地区的高温日和江北的低温日均在2006年左右发生突变,与三峡大坝完全运行的时间相符;长江中下游流域土壤湿度在三峡大坝运行后出现南湿北干的变化趋势;EVI在江南地区诸多区域出现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最突出(33.06%),而江北地区诸多区域则出现显著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明显(5.11%),EVI与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在春、夏、冬3个季节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温日 EVI 气温变化 土壤湿度 水热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剂与木质素结皮相结合对沙化土地植被恢复的调控机理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钰舒 吴红慧 +4 位作者 柯玉广 曹远博 赵晋灵 庾强 肖春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148,共7页
[目的]阐明施用保水剂与木质素结皮结合的恢复措施对沙地植被的调控机制,为荒漠草原沙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荒漠草原设置试验样地。试验处理包括对照和恢复措施(保水剂与木质素结皮结合)两个处理。测定... [目的]阐明施用保水剂与木质素结皮结合的恢复措施对沙地植被的调控机制,为荒漠草原沙地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荒漠草原设置试验样地。试验处理包括对照和恢复措施(保水剂与木质素结皮结合)两个处理。测定了植物地上生物量、盖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团聚体比例、土壤入渗速率、稳渗速率、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结果]①恢复措施显著提高了植物地上生物量和盖度;②恢复措施提高了水稳性大团聚体比例、入渗速率和稳渗速率,降低了微团聚体的比例,从而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③恢复措施显著提高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结论]恢复措施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提高了沙地植被生产力,从而促进了沙地植被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保水剂加木质素结皮 土壤含水量 土壤养分含量 植被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