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分平衡法在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杜君 白由路 +4 位作者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王贺 王志勇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3,共7页
针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通过对大量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并基于养分平衡法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和产量水平因... 针对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潮土,通过对大量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施肥参数。并基于养分平衡法的优点,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因素和产量水平因素等对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及肥料当季利用率呈极显著曲线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为基础的我国潮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小麦的施肥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平衡 目标产量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肥料利用率 推荐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产量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高菊生 黄晶 +2 位作者 徐明岗 曹卫东 董春华 《农学学报》 2012年第2期31-34,53,共5页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生产示范、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从1982年开始,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 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土壤熟化这一复杂的过程,寻求适宜的熟化方式,为开发利用红壤丘陵区的各种荒地资源、生产示范、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从1982年开始,研究了湘南3种典型红壤生土长期施肥对块根作物——红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母质红薯以紫色土上产量最高;紫色土红薯以处理4、处理3产量最高;3种母质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处理1最差。紫色土红薯块根产量依次为:处理4>处理3>处理6>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四纪红土红薯产量依次为:处理6>处理4>处理3>处理5>处理2>处理1;花岗岩、四纪红土处理3和处理4的小区中间80%部分没有产量,只有靠小区水泥梗边缘有红薯;3种母质的红薯块根产量都以地上部作物秸秆还田的处理好于不还田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典型红壤生土 块根作物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156
3
作者 杨帆 李荣 +1 位作者 崔勇 段英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82,共6页
通过对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分析了2008年农作物秸秆、绿肥、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包括沼肥)5类有机肥的数量和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作物秸秆被还田或以其它方式利用,但秸秆焚烧... 通过对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调研,分析了2008年农作物秸秆、绿肥、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包括沼肥)5类有机肥的数量和利用现状。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作物秸秆被还田或以其它方式利用,但秸秆焚烧量仍达到秸秆资源量的15%;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种植的绿肥主要用来压青还田,培肥地力,而北方和西北地区种植的绿肥主要用作饲料;我国的畜禽粪便资源主要以猪粪、牛粪和鸡粪为主,粪便未利用的养殖场中,养猪场比例最高,占总养猪场数的23.9%;我国商品有机肥企业的产品主要是有机肥,其次是有机无机复混肥和生物有机肥,其中,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开工率仅为50%左右,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农家肥的资源总量为199 426万t,其中有76.2%被利用,但沼肥的利用量仅占其资源量的40.8%。根据以上有机肥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利用有机肥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资源量 利用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4
作者 董春华 曾闹华 +3 位作者 高菊生 刘强 徐明岗 文石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3-198,共6页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NPK养分相当)长期施用对双季稻增产潜力的影响。3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增加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2)有机无机... 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无机肥(化肥NPK)与有机肥(M,NPK养分相当)长期施用对双季稻增产潜力的影响。31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增加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2)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早晚稻稻谷高产稳产作用最大,同时也最能增加地上部产量,能较快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随着试验年份增加,单施有机肥对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的增产效应表现出优于单施化肥的趋势,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施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不同施肥模式 红壤性稻田 水稻产量 有机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红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旭博 徐明岗 +1 位作者 林昌虎 张文菊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02,106,共5页
为阐明不同肥料施用对红壤有机碳矿化及几种碳形态的影响,对长期定位试验红壤单施有机肥(M)、施用化肥(NPK)、化肥+有机肥(NPKM)、不施肥(CK)4个处理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在培养期间定期采样红壤CO2释放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 为阐明不同肥料施用对红壤有机碳矿化及几种碳形态的影响,对长期定位试验红壤单施有机肥(M)、施用化肥(NPK)、化肥+有机肥(NPKM)、不施肥(CK)4个处理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在培养期间定期采样红壤CO2释放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可溶性有机碳(WSOC)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CO2释放速率在培养前期较高,在培养10 d后基本趋于稳定;2)各处理有机碳矿化CO2释放量差异显著,其累积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不同处理CO2潜在排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有机肥[(881±43)mg/kg]>有机肥配施化肥[(482±63)mg/kg]>化肥[(324±20)mg/kg]>对照[(99±8)mg/kg];3)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可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且除施用化肥处理的SMBC与有机碳矿化量未达极显著外,其余各处理的SMBC和WSOC含量均与有机碳矿化量呈极显著相关。认为,不同肥料施入后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矿化量。几种施肥措施中,单施有机肥矿化量最高,在如何合理施肥中应着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施肥 有机碳 矿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红壤矿物颗粒结合有机碳储量及其固定速率 被引量:5
6
作者 佟小刚 王伯仁 +1 位作者 徐明岗 张文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84-2589,共6页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耕层(0~20cm)不同大小矿物颗粒结合态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其固定速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均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砂粒、粗粉粒、细粉粒及粗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储量,且以配施有机肥(... 采用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红壤耕层(0~20cm)不同大小矿物颗粒结合态有机碳储量差异及其固定速率。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均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砂粒、粗粉粒、细粉粒及粗黏粒结合有机碳的储量,且以配施有机肥(M、NPKM和1.5NPKM)效果最显著,固碳速率分别达到0.13~0.24、0.19~0.23、0.05~0.16及0.12~0.36Mg.hm-2.a-1;施化肥(NPK、NP、N)和秸秆还田(NPKS)有利于增加细黏粒有机碳储量,且固碳速率高于配施有机肥,分别达到0.08~0.13和0.11Mg.hm-2.a-1。17a有机肥配施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0.5%)和粗黏粒(30.7%)中的有机碳;而秸秆还田(NPKS)和化肥施用下,有利于增加固存于粗粉粒(32.9%)和细黏粒(42.9%)中的有机碳,说明无论化肥配施还是有机无机配施,红壤粗粉粒是固定新增有机碳的主要组分,而长期配施有机肥是提升红壤各级颗粒有机碳库的较好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碳 储量 土壤颗粒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和草木樨腐解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宿庆瑞 曹卫东 +5 位作者 迟凤琴 于凤芝 王晓军 张久明 匡恩俊 张媛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8期71-74,共4页
秋季将苜蓿、草木樨地上部茎叶(鲜样)剪碎,装入200目尼龙网袋中,水平埋置于土中10cm深处,第二年春季开始至秋季分12次取样测定其干物质、碳、氮、磷、钾的残留量,得出干物质分解率、碳的矿化率及养分释放率。结果表明:苜蓿干物... 秋季将苜蓿、草木樨地上部茎叶(鲜样)剪碎,装入200目尼龙网袋中,水平埋置于土中10cm深处,第二年春季开始至秋季分12次取样测定其干物质、碳、氮、磷、钾的残留量,得出干物质分解率、碳的矿化率及养分释放率。结果表明:苜蓿干物质的年分解率为75.4%,高于草木樨5.1个百分点;苜蓿碳的年矿化率为73.8%,高于草木樨4.4个百分点;苜蓿氮的年释放率为74.4%,高于草木樨18.6个百分点;苜蓿磷的年释放率为74.7%0,高于草木樨23.3个百分点;苜蓿钾的年释放率为96.8%,低于草木樨0.1个百分点;2008年10月~2009年4月苜蓿、草木樨干物质的分解率分别占全年分解率的54.2%和46.4%,钾的释放率分别占全年的94.5%和9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草木樨 腐解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96
8
作者 高菊生 徐明岗 +5 位作者 董春华 黄晶 曹卫东 曾希柏 文石林 聂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349,共7页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1982年开始,对红壤稻田布置了冬种紫云英(T1)、油菜(T2)、黑麦草(T3)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的长期轮作制度定位试验。30年的研究结果表...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1982年开始,对红壤稻田布置了冬种紫云英(T1)、油菜(T2)、黑麦草(T3)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的长期轮作制度定位试验。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冬闲(T4)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促进水稻增产,其平均增产效果和年均增产率为:T1>T2>T3,且其增产稳定性较好;(2)与T4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T1处理下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最大;(3)与T4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加速土壤矿化,促进水稻对磷素和钾素吸收,其中,T1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和T3处理显著高于T4处理,T1处理比T2和T3处理更能促进土壤磷素释放与吸收,致使T1处理土壤全磷累积相对缓慢,也更需要补充外界钾素;(4)稻-稻-紫云英轮作是一种较好的轮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绿肥 水稻产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红壤性稻田水稻产量及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75
9
作者 董春华 高菊生 +3 位作者 曾希柏 刘强 徐明岗 文石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6-345,共10页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双季稻增产潜力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3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促进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增加,其中,有机肥配施均衡的NPK处理促进作用最大,NPK...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双季稻增产潜力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3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1)施肥能促进水稻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增加,其中,有机肥配施均衡的NPK处理促进作用最大,NPKM处理下稻谷年均产量比NPM、NKM、PKM、M和NPK分别高5.8%、10.9%、16.2%、15.9%和20.4%。2)施肥能促进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增加,其中,有机肥配施均衡的NPK处理提升效果最为明显,NPKM处理下所测年度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比NPM、NKM、PKM、M和NPK分别高出2.5%、3.5%、2.0%、0.6%和32.8%。3)随着试验的进行,单施有机肥对早、晚稻稻谷和地上部产量的促进效果逐步优于单施化肥氮、磷、钾处理(NPK),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也明显优于单施化肥氮、磷、钾。红壤性稻田双季稻生产实践中,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值得推荐,但需均衡配施化肥氮、磷、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试验 有机无机肥配施 红壤性稻田 水稻产量 有机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秸秆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 被引量:50
10
作者 杨帆 李荣 +2 位作者 崔勇 包耀贤 段英华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4,共5页
分别在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和江苏布置定位试验2年,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土的培肥增产效应。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2年来,各试验区域土壤结构疏松,肥力提高,产量增加。总体... 分别在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和江苏布置定位试验2年,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土的培肥增产效应。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2年来,各试验区域土壤结构疏松,肥力提高,产量增加。总体表现为:土壤容重平均下降2.69%;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平均增加6.20%、4.45%、3.68%、6.21%、3.48%、8.42%和4.20%;pH值变化不明显;作物平均增产7.5%(2.2%~18.5%),增幅为水稻(7.2%)<油菜(8.1%)<小麦(11.9%),增产效应均为第1年最明显,且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延续而减缓。在我国应更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有机质 土壤培肥 增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钾和硫酸钾对番茄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钾素吸收和生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千 张淑香 依艳丽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1-395,402,共6页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钾肥种类(KNO3、K2SO4)、不同钾素水平(0、2.0、4.0和8.0mmol/L)对"天福冠露"和"毛粉802"2个番茄品种幼苗生长、根系特征及对钾素吸收、生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钾素水平提高,番茄鲜...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不同钾肥种类(KNO3、K2SO4)、不同钾素水平(0、2.0、4.0和8.0mmol/L)对"天福冠露"和"毛粉802"2个番茄品种幼苗生长、根系特征及对钾素吸收、生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钾素水平提高,番茄鲜重、干重以及根长、根体积、根直径等根系特征显著提高。在钾素水平为4.0、8.0mmol/L时,硝酸钾处理的番茄株高、根长显著高于硫酸钾。钾素水平为8.0mmol/L时,硫酸钾根直径显著高于硝酸钾处理的;"天福冠露"施用硝酸钾的根尖数显著高于施用硫酸钾;"毛粉802"施用硫酸钾,植株的根直径、钾含量和钾素积累量显著高于硝酸钾处理。番茄水培适宜的钾素浓度为8.0mmol/L,硝酸钾有利于番茄生长发育,硫酸钾有利于番茄对钾素的吸收。在相同钾素水平条件下,2个番茄品种鲜重、干重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钾 硫酸钾 番茄 根系特征 钾素吸收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