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6篇文章
< 1 2 1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善土壤分类系统立足服务农业生产推进土壤科学研究
1
作者 徐爱国 卢昌艾 +5 位作者 陈章全 龙怀玉 吴文斌 冀宏杰 钱建平 贺鹏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5期6-8,共3页
土壤分类系统是土壤普查成果形成的基础,涵盖土壤类型命名、土壤类型图制作、成果汇总等工作。资划所作为土壤分类系统技术牵头单位,“以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补充土壤类型为基础”为工作目标,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 土壤分类系统是土壤普查成果形成的基础,涵盖土壤类型命名、土壤类型图制作、成果汇总等工作。资划所作为土壤分类系统技术牵头单位,“以完善土壤分类系统与校核补充土壤类型为基础”为工作目标,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二普”)土壤分类成果,制定到基层分类—土种的暂行土壤分类系统,在普查过程中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土壤三普成果的土壤分类系统。三普土壤分类系统的制定可分为暂行土壤分类系统(试行)—土壤分类系统(试行)—土壤分类系统三个阶段,普查成果全面汇总后,将根据各省土壤分类系统汇交情况,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以下简称“三普土壤分类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类系统 普查成果 服务 农业生产 土壤科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60年 被引量:9
2
作者 白由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9-1415,共7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程。按照研究的重点,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之前的单一肥料肥效研究阶段,该阶段主要研究单一养分的肥料效应,为我国化学肥料工业发展提供了依据;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经历了60年的发展历程。按照研究的重点,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之前的单一肥料肥效研究阶段,该阶段主要研究单一养分的肥料效应,为我国化学肥料工业发展提供了依据;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至1990年,该阶段主要研究了氮磷钾营养元素的配合肥效与主要配合方式,为我国复合肥料的引进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该阶段主要进行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同时研究了中微量元素的肥料效应;2000年以后是第四阶段,该阶段可称为养分综合管理阶段,该阶段重点研究了精准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支撑技术、施肥与环境、新型肥料及节肥增效关键技术等,这些研究为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肥料 施肥技术 肥料效应 精准施肥 新型肥料 节肥增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及其在作物病虫害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汪宏凯 周雅琦 +5 位作者 蒋春号 孙欣 涂雄兵 魏海雷 马忠华 陈云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42,177,共13页
农业微生物种质是战略性生物资源,是农业微生物产业的“芯片”,可用于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作物肥料与土壤改良,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与饲料加工等产业,事关农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2005年-2025年间关于全球农... 农业微生物种质是战略性生物资源,是农业微生物产业的“芯片”,可用于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作物肥料与土壤改良,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与饲料加工等产业,事关农业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2005年-2025年间关于全球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微生物资源库建设及有益微生物资源在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并对未来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农业微生物领域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微生物 种质资源库 植物保护 生物防治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创新发展 服务三农
4
作者 高春雨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第9期48-53,共6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资划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我国一流的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简称“资划所”)于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是我国一流的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该所是我国农业资源和利用领域重要的培养基地,拥有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21个专业硕士授权点,覆盖农、理、工、管理等四大门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料研究所 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区划 中国农科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服务 创新 农业自然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科学院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被引量:6
5
作者 邱国梁 姜昊 +1 位作者 任庆棉 张银庆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496-1499,1503,共5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针对我国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和农业农村发展关键瓶颈问题,以绿色发展为重点,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基本要求,着力提高协同创新和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实施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取得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针对我国区域现代农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和农业农村发展关键瓶颈问题,以绿色发展为重点,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基本要求,着力提高协同创新和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实施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效、节水、减肥、减药效果。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为例,探索分析了绿色发展模式的做法、经验和成效,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模式研究持续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绿色技术 集成发展 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农业新需求,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报告 被引量:21
6
作者 赵玉芬 赵秉强 +1 位作者 侯翠红 许秀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1-568,共8页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研,总结出在农业新形势下,我国肥料产品、技术和政策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肥料产品与农业需求不匹配;技术集成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肥料经营体制不利于科学产品和技术落地;技术服务供应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管理政策...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研,总结出在农业新形势下,我国肥料产品、技术和政策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肥料产品与农业需求不匹配;技术集成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肥料经营体制不利于科学产品和技术落地;技术服务供应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管理政策制约。解决的思路:通过肥料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有机替代、精准施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法规,系统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具体建议:构建以农业需求为导向的国家化肥产品新体系,促进农业高产、土壤培肥、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加强有机肥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化肥有机替代减量;加强施肥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肥料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加强国家绿色肥料体系建设;建议国家设立肥料重大科技专项,为上述建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需求 建议 肥料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7
作者 姜文来 刘洋 冯欣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147,共7页
鉴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促进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转、推动农业节水、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和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分析改革政策文件、深度梳理多年来改革典型案例,对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总体进展、制度变... 鉴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促进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转、推动农业节水、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和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分析改革政策文件、深度梳理多年来改革典型案例,对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总体进展、制度变迁、机制建设、典型做法和显著成效进行了总体评价,并围绕当前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核对改革底数、广泛开展抽样调研、建立“回头看”机制、补足运行维护成本、建立水价补偿机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价 综合改革 机制建设 政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山东沿黄地区农业水资源集约利用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建忠 刘璇 +2 位作者 于晓蕾 李岩 保万魁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52-57,共6页
为进一步推动沿黄地区农业水资源集约利用,笔者对山东沿黄9市25个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使用情况、农业灌溉模式等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力求通过系统性、前瞻性和全局性视角,综合农业技术、设施管护、行政... 为进一步推动沿黄地区农业水资源集约利用,笔者对山东沿黄9市25个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使用情况、农业灌溉模式等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力求通过系统性、前瞻性和全局性视角,综合农业技术、设施管护、行政管理、科技创新、理念转变等多方因素,提出促进农业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对策和建议。研究认为,应以县域为单位做好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将农业节水灌溉要求落实到县域规划和农业发展等各环节,通过科学调整乡村产业布局、推广先进节水技术,让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沿黄地区 农业水资源 集约利用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资源环境若干战略问题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石玉林 唐华俊 +11 位作者 王浩 高中琪 汪林 张红旗 刘宏斌 罗其友 王立新 席北斗 黄彩红 李瑞 许尔琪 崔正国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共8页
21世纪中叶我国将处于全面实现现代化和走向全球化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和资源短缺。这一时期是人与资源矛盾最尖锐时期,也是环境治理最艰难时期。为确保粮食与食物安全、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工程院... 21世纪中叶我国将处于全面实现现代化和走向全球化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和资源短缺。这一时期是人与资源矛盾最尖锐时期,也是环境治理最艰难时期。为确保粮食与食物安全、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工程院成立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农业资源环境若干战略问题研究",旨在"分析形势,寻找对策"。依据中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全面实施农业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施农业走出去的全球化战略"三大战略方向,八项战略性转变,十六条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结构调整、区域布局等战略性措施和十项重大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 生态环境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无人农技服务大模型落地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破解我国农业绿色转型最大障碍
10
作者 张维理 李兆君 +3 位作者 冀宏杰 王宜明 靳巧如 杨蕊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9期4-7,共4页
我国人均优质耕地资源有限,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必须充分利用各类有机肥源,科学施用化肥,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与单产水平,加大并提高各类养分在农业生产过程内部的循环力度。为此,亟待将耕地保育与科学施肥的多项措施细化... 我国人均优质耕地资源有限,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必须充分利用各类有机肥源,科学施用化肥,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与单产水平,加大并提高各类养分在农业生产过程内部的循环力度。为此,亟待将耕地保育与科学施肥的多项措施细化为分区、分类、量化的技术指标,精准地传送至每一个农户和田块。然而,由于农业生产地点分散,长期以来,直达农民的专业化农技服务滞后,已成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面临的最大障碍。为破解这一难题,本文基于多年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一是在国家农业和农业环境建设工程中,增设对衡量实施区工程效率至关重要的耕地保育与科学施肥技术指标;二是构建一套专为我国农民设计、便于农民掌握且有利于农业绿色转型的分区、分类、量化耕地保育与科学施肥技术指标体系;三是在重点流域、环城市带农区与蔬菜、水果、花卉种植大省率先开放和启用我国自主原创的无人农技服务大模型,推动其落地应用,助力我国农业迈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技术 专业化农技服务 无人农技服务大模型 农业绿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资源区划数据集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佑启 邹金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2期20-29,共10页
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的长期工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被列为国家长期研究的重要任务。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国性大规模的农业区划工作,获得了全国共2108个县(按80年代初的行政区划)的农业资源调... 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的长期工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被列为国家长期研究的重要任务。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国性大规模的农业区划工作,获得了全国共2108个县(按80年代初的行政区划)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资料,取得了全国农业现状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理图集等一批重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国以及不同地区(县级,部分地区到乡级)的各种专业性的农业区划与区域性的综合区划,取得了成套系统的有关全国以及不同规模尺度上的农业资源及其区划成果图件、统计数据与研究报告,共包括8万多项成果和报告,以及4万多幅图件。这套数据是目前我国有关农业资源信息与区划成果的唯一、完整和系统的数据,在查清农业资源家底、合理利用资源、监测资源动态、研究农业发展战略、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及农业地区开发、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力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科学基础资料,对拟定与落实农业发展规划,保护农业资源,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合理布局与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等起到了极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 农业区划 科学数据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实践举措与经验启示
12
作者 尹昌斌 倪子璇 李灵露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10期4-6,共3页
我国利用亚行贷款,于2019年9月—2024年11月在长江中上游部分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项目总投资30.4亿元,其中利用亚行贷款3亿美元,建设期5年,项目涉及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6个省(市)47个县(市、区)14... 我国利用亚行贷款,于2019年9月—2024年11月在长江中上游部分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项目总投资30.4亿元,其中利用亚行贷款3亿美元,建设期5年,项目涉及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6个省(市)47个县(市、区)142个乡镇,惠及行政村790个、人口204.9万人。项目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能力建设工程,完善了项目区农田配套基础设施,推广了绿色生产技术,建设了一批生态保育工程,形成了一批农田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2022年,项目荣获亚行2021年度最佳表现贷款项目奖;2023年,云南子项目荣获“第十一届母亲河奖”绿色项目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行贷款 农业综合开发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 实践举措 经验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钾明矾和白云石对设施农业土壤磷形态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翠 樊秉乾 +3 位作者 王洪媛 武淑霞 刘宏斌 陈清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5,共9页
设施农业高量灌溉施肥所导致的磷淋溶损失较为突出,可能会增加设施周边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施用磷吸附材料能够固持高磷土壤中的活性磷,减少磷向下转移。但是,不同磷吸附材料作用下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和剖面移动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该研... 设施农业高量灌溉施肥所导致的磷淋溶损失较为突出,可能会增加设施周边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施用磷吸附材料能够固持高磷土壤中的活性磷,减少磷向下转移。但是,不同磷吸附材料作用下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和剖面移动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该研究通过连续3 a田间试验,结合Hedley连续浸提磷分组方法和磷K边同步辐射技术,探究施用钾明矾、白云石以及钾明矾和白云石的混合物(质量比=1:2)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剖面活性磷、磷组分及其磷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3 a累积施用8100 kg/hm^(2)的钾明矾、白云石和钾明矾与白云石的混和物处理对蔬菜产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钾明矾、白云石和钾明矾与白云石混合处理土壤0~30 cm的CaCl_(2)-P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24.98%、8.39%和11.13%,而土壤0~90 cm的Olsen-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连续3 a施用磷吸附材料后,相比于对照处理,钾明矾、钾明矾和白云石混和物处理的土壤0~30 cm总磷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62%和8.82%,而白云石处理土壤0~30 cm的总磷含量则降低了0.57%。土壤磷素组分结果也发现,HCl-P是土壤磷组分中占比最高的组分,占土壤总磷的56%以上;施用磷吸附材料后0~60 cm土层中稳态磷(NaOH-P)的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说明土壤中的活性磷和土壤中的铁铝发生了结合。磷K边同步辐射进一步表明,Ca-P是石灰性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占总磷的比例72%以上。与对照相比,钾明矾、白云石与钾明矾和白云石的混和物处理的二水磷酸铁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55%、5.68%和5.88%;另外,钾明矾、钾明矾和白云石混合物处理提高了羟基磷灰石含量。土壤性质结果表明,单独施用钾明矾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性铁(M3-Fe)、有效性铝(M3-Al)、有效性磷(M3-P)的含量和导电率,并降低了土壤pH值;而施用钾明矾和白云石的混合物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无明显变化,这说明在高磷设施土壤中施用二者混合物较为合适。该研究为减少设施土壤磷流失提供了适用的磷吸附材料,对降低农田面源污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土壤 钾明矾 白云石 磷形态 磷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高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
14
作者 王韶华 吴海霞 +2 位作者 肖琴 李俊杰 李建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厘清气候变化与农业碳排放的关系,是支撑农业减碳政策制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愈加频繁。一方面极端高温直接促使土壤碳排放增加,将陆地生态系统变成碳源;另一方面为应对极端高温,农业发... 厘清气候变化与农业碳排放的关系,是支撑农业减碳政策制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愈加频繁。一方面极端高温直接促使土壤碳排放增加,将陆地生态系统变成碳源;另一方面为应对极端高温,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压力,部分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因缺乏计划和引导加剧了农业碳排放。该研究基于2000—2020年中国2647个县域气候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极端高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劳动力就业水平和财政支农水平的调节作用。主要结论:①极端高温显著增加了农业碳排放,从[24℃,27℃)之间开始,气温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强,在大于等于33℃的极端高温下影响达到顶点;边际效应结果表明,极端高温的天数每增加一天,农业碳排放量将增加1.30%;日照时长与农业碳排放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负相关,日照时间越长,农业碳排放越少。②农业劳动力投入在极端高温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中起到了调节作用,放大了极端高温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偏向性,财政支农水平对极端高温与农业碳排放的调节效应不显著。③异质性分析表明,极端高温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其对平原县和丘陵县、农业高增值县、粮食主产区具有显著的增碳效应。因此,有效的气候适应措施必须考虑极端气候变化下农业投入扩张对温室气体排放和作物生产的双重影响,尽量避免适应不良。农业的各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应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兼顾防灾、减碳和经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碳排放 极端高温 适应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晓 郑华 +2 位作者 刘珍环 任玉含 唐华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443-9457,共15页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是由受人类活动深度调控和影响的农业系统产生,其在提供有益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对人类福祉有负面影响的生态系统负服务。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研究不仅关注传统的粮食安全,同时关注与生态安全的共赢,...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是由受人类活动深度调控和影响的农业系统产生,其在提供有益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对人类福祉有负面影响的生态系统负服务。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研究不仅关注传统的粮食安全,同时关注与生态安全的共赢,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学视角。基于文献阅读,在明晰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内涵及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旨在(1)归纳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研究的核心尺度和热点议题;(2)梳理多级尺度的典型指标及适用性评估方法;(3)提出未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负服务领域的关键发展方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主要涉及田块、景观和区域三个核心尺度,随着尺度扩大,热点议题从关注田块农作物自身,到关注景观异质性及其关联,再到关注区域上与社会系统的结合。农业生态系统除了提供典型或特殊的粮食供给、授粉、杂草防控等服务,同时也带来农业废料、病虫害、生境破损等负服务。对于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定性和半定量方法通常可适用于多级尺度,而不同定量方法和模型的最佳适用尺度存在差异。未来可重点从时空权衡作用分析、供需和流动机制探索、生态价值实现及生态补偿制定方向为多尺度的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负服务 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 多尺度 农业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低碳发展: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 被引量:13
16
作者 郑玉雨 于法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5,共13页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国际视野下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先进经验,对于中国践行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倡议、推动自身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为对象,分别梳理其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做... 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国际视野下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先进经验,对于中国践行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倡议、推动自身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为对象,分别梳理其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做法、最新行动和取得成效,据此,结合中国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理念,提出农业低碳发展的中国策略。研究表明:1)较之于同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2020年中国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上与其相近,但中国的单位GDP排放量[44.52 t∙(106$)^(−1)]远低于印度[278.11 t∙(106$)^(−1)];较之于同作为人口大国的美国,中国在排放总量方面较高,但中国的人均排放量(0.46 t∙cap.−1)明显低于美国(1.15 t∙cap.^(−1))。中国必须充分考虑自身作为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科学合理地展开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规划。2)美国主要在法律法规完善、财政税收和减排补贴、清洁能源开发及推广、碳排放权和碳汇市场交易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其2020年人均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下降19.58%;欧盟的先进做法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完善、财税支持和生态保护补偿、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其2020年人均排放量同比1990年下降29.03%;日本主要在可再生能源推广、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粮食生产保障和气候适应等方面展开行动,其2020年人均排放量同比1990年下降29.17%。3)农业低碳发展的中国策略旨在保障粮食供给、减少温室效应和实现生态价值。据此,提出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财税扶持和绿色金融支持、加强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逐步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5个方面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低碳发展 农业温室气体 国际经验 中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美静 毛克彪 +1 位作者 郭中华 袁紫晋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深度学习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学术领域和工程应用中掀起了研究高潮。鉴于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和重要性,通过对深度学习有关文献的研究,详细描述了深度学习的概念,结合典型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其特点... 深度学习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学术领域和工程应用中掀起了研究高潮。鉴于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和重要性,通过对深度学习有关文献的研究,详细描述了深度学习的概念,结合典型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其特点、优缺点、变体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农业场景目标检测、农业图像语义分割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分析了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应用中存在问题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农业应用 卷积神经网络 递归神经网络 智慧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行长江项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与启示
18
作者 李福夺 刘文华 尹彦舒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 2025年第10期29-31,共3页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梳理亚行长江项目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实践,重点阐述项目在杀虫灯和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设备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总结相关经验启示,助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梳理亚行长江项目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实践,重点阐述项目在杀虫灯和智慧农业水肥一体化设备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的具体做法,总结相关经验启示,助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行长江项目 长江经济带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IPM杀虫灯 水肥一体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9
作者 雷波 刘钰 +1 位作者 许迪 姜文来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2-738,共7页
效用问题是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和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对于实现农业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历了由单一的用水效率评价向以效率和效益有机结... 效用问题是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和核心。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对于实现农业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历了由单一的用水效率评价向以效率和效益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效用评价的发展历程,其评价尺度也从最初的作物或田间等微观尺度向灌区、流域、国家乃至全球等中观和宏观尺度发展。未来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研究发展的重点,将集中在建立基于不同尺度水平衡观点上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不同尺度指标的尺度效应及转换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 效用 评价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水土资源监测与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查燕 吴文斌 +4 位作者 余强毅 梁社芳 陆苗 钱建平 唐华俊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2,共9页
耕地和水资源极为宝贵,农业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资源安全;实时准确地监测并获取农业水土资源数量及其利用状况信息,对国家稳定、民生福祉、经济社会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我国农业水土资源监测与信息服... 耕地和水资源极为宝贵,农业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资源安全;实时准确地监测并获取农业水土资源数量及其利用状况信息,对国家稳定、民生福祉、经济社会至关重要。本文梳理了我国农业水土资源监测与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水土资源监测与信息服务管理系统构架,针对性提出了领域发展目标: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水土资源空间配置,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监测的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以及监测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研究分析了在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形势下,未来我国农业水土资源监测的技术发展路线,从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研发与集成、信息服务三方面提出了重大项目建议。研究认为,加强顶层统筹布局规划,加大科技创新,搭建重要农业资源监测共享平台,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注重高端人才培养,可为我国农业水土资源监测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 土地资源 资源监测 信息服务 “天空地”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