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3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00
1
作者 蒋辉 张驰 蒋和平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2,共13页
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方法研究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协同强度,采用多种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我国各省... 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行政区划的面板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方法研究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规律和协同强度,采用多种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农业经济韧性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十年以来农业经济韧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均稳中有升,西部地区同我国其他地区的相对差距较为明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可作为农业经济韧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中间介质。因此,要在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农业经济韧性、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与鼓励现代科技发力方面推动中国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韧性 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2
作者 刘蓓 李芸 吕新业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206,共23页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构建了新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基极差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定量评估2009—2022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绿色...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构建了新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基极差权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定量评估2009—2022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稳步提升,2015-2019年成效尤为显著,实践成效是主要拉动因素;(2)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呈现“东高西低、东北略显乏力”“主销区水平高、速度快”的空间格局,省际差距明显,与国际水平存在一定差距;(3)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在波动中扩大,区域间差异是关键因素;(4)中国及三大粮食功能区农业绿色发展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多级分化现象趋于明显。未来,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补齐发展短板,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发展历程 评价体系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903个县域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合光 齐心 陈珏颖 《中国流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共13页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基于2011—2022年全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中903个县(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数... 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抓手。基于2011—2022年全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中903个县(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县域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金融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政府规模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人力资本水平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在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中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劳动力流动在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通过用城乡收入差距单一指标替换城乡融合综合指标、将外商投资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两个变量加入控制变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以同省份其他县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并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内生性检验,证明所得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基于以上结论,应从加强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分配城乡收益等方面发挥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同时,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着力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进而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数字经济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技术削弱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加强对城乡居民的数字技能培训,发挥劳动力流动在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过程中的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数字经济 产业结构 劳动力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脉络演进、历史成就及未来政策取向 被引量:2
4
作者 毛世平 《农村金融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部署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论文立足中国国情与农情,分别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节等视角,探究农业科技创...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部署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论文立足中国国情与农情,分别从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节等视角,探究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脉络演进,厘清我国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优化、农业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提高、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效显著和农业科技赋能后脱贫时代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农业科技历史成就,最后从落实“分链条、分层级、分类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布局、加快培育涉农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体系、建立农业科技优先投入机制、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攻关体系和统筹布局农业科技计划体系六个方面提出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未来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协同攻关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效应与实现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夏英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6,共9页
基于公平与效率的综合视角测度,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营性收入、社区公共服务、乡村治理、非农就业等方面总体福祉效应显现,并探索出多种发展模式及路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提升/达成成员福祉?其内在... 基于公平与效率的综合视角测度,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经营性收入、社区公共服务、乡村治理、非农就业等方面总体福祉效应显现,并探索出多种发展模式及路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提升/达成成员福祉?其内在的实现机制具有决定性影响。受股权形成机制、组织治理机制、收益分配和利益联结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叠加作用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受到保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得到夯实,成员的收益水平、福利状况和幸福感得到改善提升。进一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重从乡村治理、政策扶持、法制规范等方面入手加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福祉效应 路径及模式 实现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机制与未来研究拓展
6
作者 钟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共2页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其发展历程就是通过促进生产力、形成生产力进而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生产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推进人类...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其发展历程就是通过促进生产力、形成生产力进而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生产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未来研究 赋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现代农业转型:智慧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7
作者 孔繁涛 赵仁杰 +2 位作者 张鑫蕊 刘振虎 曹姗姗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5年第2期155-160,共6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农业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了其在我国的具体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智慧农业不仅能够提升农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农业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了其在我国的具体实践情况和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智慧农业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为解决传统农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技术层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和精准化;而在管理方面,则强调通过构建综合服务平台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此外,政策支持对于智慧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保障数据安全。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智慧农业建设中来,形成多方协同的良好局面。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智慧农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向:一是深化技术研发,二是加强跨领域合作,三是注重实践经验总结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技术创新 政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问题研究
8
作者 王丽红 赵一夫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78-85,共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已接近1万亿元,但总体上面临着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率不高、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难度大、内部治理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已接近1万亿元,但总体上面临着农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率不高、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难度大、内部治理体系不健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快地方立法,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健全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管理机制,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地方立法 深化改革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9
作者 刘靖文 赵思诚 《南方农业》 2025年第4期92-94,共3页
云南省是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产地,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显著。近年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科技装备水平不高、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土地的政策性约束凸显、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高... 云南省是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产地,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显著。近年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科技装备水平不高、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土地的政策性约束凸显、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采取提升科技装备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体系、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 科技装备 产业结构 土地资源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石自忠 王明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58,162,163,共12页
为考察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包括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率、产业合理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及城镇化率等五个指标在内的制度变迁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制度水平,并借助MS-VAR模型就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影响的非线... 为考察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包括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率、产业合理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及城镇化率等五个指标在内的制度变迁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制度水平,并借助MS-VAR模型就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影响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条件下,我国农业经济运行存在明显的状态转换和阶段性特征,其在平缓和剧烈两种波动状态下频繁转换,运行区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1979-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1年、1992-1996年和1997-2015年;制度变迁对农业经济具有长期影响,且该影响在两种状态下呈现出差异性,剧烈波动状态下农业经济所受影响较平缓波动状态更大;制度变迁对种植业经济的冲击影响总体表现为负,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经济所受影响为正;渔业经济所受影响最大,其次为林业和畜牧业经济,种植业经济受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农业经济 种植业 畜牧业 非线性 MS-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科研投资区域分配及其经济效率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玉梅 游良志 刘凤伟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119,共5页
本文提出一种异于目前农业科研投资分配方法的新思路,即按照农业生态区划(AEZ)进行农业科研投资,并从经济效率角度探讨了科研投资的区域配置最优方案,为农业科研投资的分配决策提供参考。利用1990—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各个区... 本文提出一种异于目前农业科研投资分配方法的新思路,即按照农业生态区划(AEZ)进行农业科研投资,并从经济效率角度探讨了科研投资的区域配置最优方案,为农业科研投资的分配决策提供参考。利用1990—200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各个区域的科研投资边际收益和构建了数学规划模型,模拟了各个区域的农业科研投资的最优分配方案。研究发现:农业科研投资的边际收益高,但区域差别明显,调整农业科研投资区域分配结构,增加边际收益高的华中区和华北区的科研投资,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科研投资收益和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平均每1元科研投资的收益比原来增加1~2.5元,促进农业总产值增长约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投资 区域配置 经济增长 农业生态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莉莉 张瑞涛 王忠祥 《农业展望》 2022年第6期86-92,共7页
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破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日本农业经营主体演变过程的分析发现,农业经营主体中专业农户比例稳步上升,法人化趋势明显,土地逐渐向组织经营体集中,农协等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功能增强... 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破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日本农业经营主体演变过程的分析发现,农业经营主体中专业农户比例稳步上升,法人化趋势明显,土地逐渐向组织经营体集中,农协等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功能增强,促使日本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形成内部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动态农业经营体系。借鉴日本经验,应采取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措施构建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经营体系 社会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世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9-90,共2页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重点是要发展八类技术:①开拓资源技术;②节约资源技术;③保护资源环境技术;④创新效用技术;⑤保护效用技术;⑥综合技术;⑦信息技术;⑧评判和决策技术。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进步 开拓资源技术 节约资源技术 保护资源环境技术 创新效用技术 保护效用技术 综合技术 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气候变化的中国粮食安全及经济增长研究——基于静态多区域农业一般均衡模型
14
作者 黄德林 李新兴 《农学学报》 2016年第6期78-116,共39页
采用静态多区域农业一般均衡模型,把A2气候变化情景和B2气候变化情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作为政策模拟条件,笔者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消费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A2还是B2气候变化情景,中国玉米、小麦和水稻总... 采用静态多区域农业一般均衡模型,把A2气候变化情景和B2气候变化情景导致粮食产量变化作为政策模拟条件,笔者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消费及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无论是A2还是B2气候变化情景,中国玉米、小麦和水稻总体产出增加态势较为明显,中间投入需求和家庭消费需求明显增加,同时模拟结果还显示中国各地区玉米、小麦和水稻的出口将会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大幅增加、进口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大幅下降。在经济增长方面,绝大多数地区宏观经济呈增长态势,表现在实际GDP、实际投资、总进出口额的增加。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气候变化会导致中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中国经济增长得以保障。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粮食产量变化地区间有所差异,总的来说,粮食主产区增长幅度要高于非主产区增长幅度,其中东北三省粮食增幅最为明显;不同作物产量因时(时间)因景(气候变化情景)有较大差异;虽然气候变化导致中国各地区粮食产量总体呈增加态势,但未来不确定因素较多,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 影响 一般均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逻辑理蕴、关键问题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钟钰 周琳 高芸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共12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源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颠覆性技术、新兴要素、高效集约模式和政策改革的一体综合。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建设的逻辑关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为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源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颠覆性技术、新兴要素、高效集约模式和政策改革的一体综合。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强国建设的逻辑关联和作用途径来看,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改善全要素生产率夯实供给保障、引领创新驱动方向保障科技装备、带动数字智能服务强化经营体系、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提高产业韧性、整合“产购储加销”提升竞争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强国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面临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农村人才短缺、金融政策创新支持欠缺、新兴要素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应以供给保障为底线,增强新质生产力适用性;以科技装备为引擎,增强新质生产力原创性;以经营体系为重点,增强新质生产力广惠性;以产业韧性为导向,增强新质生产力完备性;以竞争力为目标,增强新质生产力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新兴要素 经营体系 产业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集体经济与内源式发展:基于江苏省苏州市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孔祥智 魏广成 许光清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6,共12页
内源式发展是激发新型集体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选取江苏省苏州市四个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了包括问题呈现、路径整合、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互动调整五个环节的整合性行动分析框架,归纳出新... 内源式发展是激发新型集体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选取江苏省苏州市四个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了包括问题呈现、路径整合、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互动调整五个环节的整合性行动分析框架,归纳出新型集体经济实现内源式发展的演化机理。研究发现,集体经济组织是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核心主体;因地制宜地盘活优势资源要素并构建多方共赢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是其实现内源式发展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集体经济 整合性行动框架 行动者网络理论 内源式发展 多方共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及其借鉴 被引量:4
17
作者 毛世平 张帅 张舰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8,F0003,共15页
农业合作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个农业合作社发展最为成功的典型国家和地区,对其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并归纳出可资借鉴的经验。首先,简要... 农业合作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个农业合作社发展最为成功的典型国家和地区,对其农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并归纳出可资借鉴的经验。首先,简要阐述了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合作社的历史、职能和现状。其次,扼要分析了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合作社内部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再次,概括说明了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对农业合作社所提供的法律、资金、税收、金融和教育咨询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最后,归纳总结了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是完善农业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坚守成员所有、成员控制和成员受益的原则,增加和强化普通成员在重大事项上的话语权。二是借鉴权责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其优势用于农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三是政府应继续对农业合作社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支持政策应更精准化、更精细化。四是借鉴他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时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合作社 国别分析 治理模式 政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现实挑战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17
18
作者 吕新业 万广华 +1 位作者 刘景琦 汪晨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37,共13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又融合了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技术手段,旨在...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又融合了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技术手段,旨在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业转型升级与科技进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治理、农民素养提升与生活改善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足;农村地区空心化严重,集体经济力量薄弱,基层治理能力较弱;农民的现代化生产经营能力弱,职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应通过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通过乡村善治促进农村现代化、通过培养高素质农民实现农民现代化,以三个现代化的高效协同全方位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农业科研组织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学彪 刘洪霞 +1 位作者 钱宸 万晓萌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3-105,共3页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目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存在多重短板,如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成本过高、创新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足、创新活动的开放性不足,利用和整合外...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依托和支撑。目前,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存在多重短板,如创新人才匮乏、创新成本过高、创新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足、创新活动的开放性不足,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不强等。为此,本文选取以色列、荷兰为目标国别,以两国农业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两国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农业科研组织模式特征,总结其政府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经验与做法,以期为提升新时期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提供国际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 科技创新 组织模式 知识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产业组织、零售市场距离与农户生态生产行为
20
作者 米锋 陈婧茹 +1 位作者 施建魁 李沁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4-183,共10页
在农业生产资源日益趋紧、农业面临污染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创新农业产业组织,让农户成员切实受益,对于激发农户采纳生态生产行为,从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农户即便加入了农业产业组织,在距离零售市场较近时依然会将... 在农业生产资源日益趋紧、农业面临污染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创新农业产业组织,让农户成员切实受益,对于激发农户采纳生态生产行为,从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农户即便加入了农业产业组织,在距离零售市场较近时依然会将农产品转投零售市场,然而零售市场的“敲竹杠”行为和逆向选择会降低农户生态生产意愿,从而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此,该研究引入零售市场距离的调节效应,通过建立农户经济收益和社会成本的生态生产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揭示农业产业组织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利用江西省茶叶种植户一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加入农业产业组织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感知效应(收入效应、品牌效应、生态效应)和行为规范(政府培训、角色示范、交流互动)是其重要机制。②农户距离零售市场的远近在农户加入农业产业组织对其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中具有倒U型调节效应,即农户距离零售市场较近时加入农业产业组织有助于实施生态生产行为,但距离零售市场较远时加入农业产业组织对这一进程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③所居住的区域经过国道、年轻组和风险规避类型的农户,零售市场距离与农业产业组织的共同作用更加明显。据此,该研究认为应当积极引导农户加入农业产业组织,激发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内生动力与外在推力,同时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引导,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在交通不便利、农村人口老龄化地区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组织 农户生态生产行为 零售市场距离 农业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