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省某奶牛场肠杆菌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海瑞 王旭荣 +4 位作者 张景艳 王磊 曹明泽 李建喜 王学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68,共6页
为查明甘肃省某奶牛场发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并选择治疗用敏感药物,随机无菌采集了6份临床型病牛乳样和1份大罐乳样,采用划线分离、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同时采... 为查明甘肃省某奶牛场发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并选择治疗用敏感药物,随机无菌采集了6份临床型病牛乳样和1份大罐乳样,采用划线分离、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及16S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同时采用K—B法测定主要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从临床型乳房炎乳样中分离鉴定出大肠埃希菌、芽胞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3种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最高,为66.67%;从大罐奶样中也分离出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对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吩、杆菌肽、红霉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为29%~100%;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头孢哌酮等药物敏感。说明此次牛场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和芽胞杆菌,而且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具有多重耐药性。根据检测分析结果,给奶牛场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下降,病情得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肠杆菌 乳房炎 病原菌 药敏试验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菀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2
作者 彭文静 辛蕊华 +6 位作者 任丽花 罗永江 王贵波 罗超应 谢家声 李锦宇 郑继方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2-107,共6页
中药紫菀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的干燥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是临床常用的润肺祛痰止咳药。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菀中化学成分含量丰富,主要有萜类、肽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等;其药理学作用... 中药紫菀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菀的干燥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肺经,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是临床常用的润肺祛痰止咳药。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菀中化学成分含量丰富,主要有萜类、肽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等;其药理学作用也十分广泛,有抗菌、抗肿瘤、镇咳祛痰平喘、抗病毒、抗氧化活性等作用。近年来紫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止咳化痰以及抗肿瘤等方面,其他方面的药理作用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紫菀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整理了紫菀研究的基本信息,以期为紫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肝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甾体抗炎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3
作者 王海为 李剑勇 +1 位作者 杨亚军 于远光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7-80,共4页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COX-1抑制剂)和非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COX-2抑制剂)。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市场状况,并指出临床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常用抗炎药不良反应,提出了应...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包括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COX-1抑制剂)和非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COX-2抑制剂)。论文分析了国内外市场状况,并指出临床应用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常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总结了常用抗炎药不良反应,提出了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抗炎药物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兽用头孢噻呋在食品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晨 董朕 +3 位作者 孙继超 邱燕华 张继瑜 周绪正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109-1115,共7页
头孢噻呋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全球范围内被批准用于治疗猪、反刍动物(牛、绵羊和山羊)和马的呼吸道疾病,还被批准用于治疗牛的足腐病和子宫炎感染。许多国家还将头孢噻呋用于雏鸡的早期死亡和火鸡幼禽的感染。本文综述了头孢噻呋的结构... 头孢噻呋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全球范围内被批准用于治疗猪、反刍动物(牛、绵羊和山羊)和马的呼吸道疾病,还被批准用于治疗牛的足腐病和子宫炎感染。许多国家还将头孢噻呋用于雏鸡的早期死亡和火鸡幼禽的感染。本文综述了头孢噻呋的结构活性、适应症、代谢、毒性以及在环境中的降解。同时,从食品动物残留、快速代谢和降解、环境中的非持久性等几个方面对头孢噻呋的安全性进行了总结。头孢菌素的环境脆性尚未被广泛研究,但可能是这类抗生素在动物中使用安全性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噻呋 结构活性 适应症 代谢 降解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菀不同极性段提取物的药效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任丽花 辛蕊华 +6 位作者 彭文静 王贵波 罗永江 罗超应 谢家声 李锦宇 郑继方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5-679,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紫菀不同极性段提取物的镇咳、平喘及祛痰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分别采用浓氨水致咳法、喷雾引喘法、毛细玻管法观察紫菀不同极性段提取物对小鼠的镇咳效果、... 【目的】对比分析紫菀不同极性段提取物的镇咳、平喘及祛痰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机理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分别采用浓氨水致咳法、喷雾引喘法、毛细玻管法观察紫菀不同极性段提取物对小鼠的镇咳效果、对豚鼠的平喘效果及对麻醉大鼠的祛痰效果。【结果】石油醚组(Ⅰ)、最后母液组(Ⅳ)及75%乙醇组(Ⅴ)可极显著延长小鼠咳嗽的潜伏期和减少2 min内咳嗽次数(P<0.01,下同),正丁醇组(Ⅲ)有显著的镇咳作用(P<0.05,下同);石油醚组(Ⅰ)、正丁醇组(Ⅲ)及75%乙醇组(Ⅴ)能极显著延长4%氯化乙酰胆碱引喘豚鼠的潜伏期;乙酸乙酯组(Ⅱ)、正丁醇组(Ⅲ)、最后母液组(Ⅳ)及75%乙醇组(Ⅴ)可极显著增加大鼠痰液分泌量,石油醚组(Ⅰ)和阳性对照氯化铵组有显著作用。【结论】紫菀75%乙醇提取物具有镇咳、平喘、祛痰作用,3种药效对应的主要有效极性部位分别为石油醚和最后母液部分、石油醚和正丁醇部分、正丁醇和最后母液部分。紫菀镇咳、平喘、祛痰各药效对应的有效极性部位不同,对其药效进行开发利用时应作针对性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 极性段 提取物 镇咳 平喘 祛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归芪益母汤治疗牛气血两虚证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7
6
作者 董朕 白东东 +4 位作者 刘利利 白玉彬 王玮玮 张继瑜 周绪正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733-2744,共12页
为探讨归芪益母汤的疗效及配伍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研究了三种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构建了复合靶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靶通路网络,探讨了归芪益母汤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共筛选出24个成分,... 为探讨归芪益母汤的疗效及配伍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研究了三种中药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构建了复合靶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靶通路网络,探讨了归芪益母汤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共筛选出24个成分,249个与三种中药有关的靶点。PPI网络包含182个靶点,其中包括TNF、IL8、HSP90AA1、MAPK1、F3、ENSBTAG00000014921、PSMD3、TP53等关键靶点。共有73个基因本体(GO)条目,包括61个生物过程条目、9个分子功能条目和3个细胞成分条目。此外,还有11条KEGG通路,涉及肿瘤中的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钙信号通路等。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归芪益母汤的基本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芪益母汤 气血两虚证 网络药理学 靶点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菀不同极性段提取物对SD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彭文静 辛蕊华 +6 位作者 任丽花 罗永江 王贵波 罗超应 谢家声 李锦宇 郑继方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本试验旨在观察紫菀不同极性段提取物对SD大鼠的肝脏毒性损伤。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石油醚组、乙酸乙酯组、正丁醇组、母液组、75%乙醇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0.34g生药/kg体重,连续28d,观察对大鼠摄食量、体增重、脏器系数、尿液指标... 本试验旨在观察紫菀不同极性段提取物对SD大鼠的肝脏毒性损伤。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石油醚组、乙酸乙酯组、正丁醇组、母液组、75%乙醇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0.34g生药/kg体重,连续28d,观察对大鼠摄食量、体增重、脏器系数、尿液指标、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组织抗氧化酶、病理切片等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体增重、肝脏组织抗氧化酶、尿液指标、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雄鼠乙酸乙酯组、母液组白细胞计数(WBC)显著降低(P<0.05),正丁醇组极显著降低(P<0.01),雌鼠石油醚组、乙酸乙酯组WBC极显著降低(P<0.01),正丁醇组显著降低(P<0.05);雌鼠乙酸乙酯组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石油醚组和乙酸乙酯组大鼠肝脏出现轻微的肝索紊乱、颗粒变性,其余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在0.34g生药/kg体重给药条件下,紫菀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鼠产生轻微的肝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菀 亚慢性毒性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黄分散片的含量测定及制剂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辛蕊华 罗永江 +5 位作者 郑继方 李维 王贵波 罗超应 李锦宇 谢家声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2-215,共4页
本试验旨在建立根黄分散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为制定该制剂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方法及保质期提供依据。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YWG-C18(150 mm×4.6 mm,10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 本试验旨在建立根黄分散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为制定该制剂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方法及保质期提供依据。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YWG-C18(150 mm×4.6 mm,10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溶液(47:53),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根据药典,采用强光照射试验、加速试验及部分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分散片中黄芩苷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黄芩苷的含量在1.018~50.9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27%,RSD为0.75%(n=9);强光照射试验、加速试验及部分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基本稳定;此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根黄分散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且该制剂的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根黄分散片 黄芩苷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A对CCl_4肝损伤模型小鼠肝、脾组织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霞 程富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355-3357,共3页
为了研究大蒜多糖(GPA)对机体组织的药理作用,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试验分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3个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采用CCl4灌胃的方法建立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3个治疗组分别用100、200、400 mg/kg不同浓度大蒜... 为了研究大蒜多糖(GPA)对机体组织的药理作用,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试验分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3个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采用CCl4灌胃的方法建立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模型,3个治疗组分别用100、200、400 mg/kg不同浓度大蒜多糖对小鼠进行治疗,给药7 d后,摘取小鼠肝脏、脾脏,进行组织学观察,并与CCl4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CCl4模型组中,小鼠肝脏发生广泛的颗粒变性和水泡变性,中央静脉重度淤血等病变。经大蒜多糖治疗后,小鼠肝脏水泡变性消失,颗粒变性减少,中央静脉淤血消失;脾脏发生广泛的淋巴细胞增生。结果表明大蒜多糖对CCl4致小鼠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多糖 CCL4 小鼠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致犊牛腹泻的研究 被引量:31
10
作者 王丹阳 王旭荣 +6 位作者 张康 王海瑞 王磊 张景艳 张凯 李建喜 王学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9-195,共7页
为确定甘肃省临夏州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因,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试验采集该牛场13头腹泻犊牛的粪便和血清,通过胶体金技术、ELISA方法、细菌分离鉴定、Kirby-Bauer法分别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病原菌... 为确定甘肃省临夏州某奶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因,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和防控措施,试验采集该牛场13头腹泻犊牛的粪便和血清,通过胶体金技术、ELISA方法、细菌分离鉴定、Kirby-Bauer法分别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病毒血清学抗体检测、病原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病毒学检测结果显示,13份粪样中未检测出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V)的抗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抗原阳性率为23.08%(3/13);未检出BRV和BCV的抗体,BVDV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38.46%(5/13)。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13份粪便样品中,分离出13株大肠杆菌和7株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20种常规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且无对两种细菌均有效的药物。此次犊牛腹泻是由BVDV、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且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本试验结果为该牛场进一步治疗此次的犊牛腹泻病提供了合理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腹泻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大肠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 药敏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茜素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王学红 郭文柱 +3 位作者 刘宇 郝宝成 郑红星 梁剑平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1年第3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六茜素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分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通过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等,考察六茜素制剂的稳定性。结果:六茜素在强光照... 目的:探讨六茜素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分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通过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等,考察六茜素制剂的稳定性。结果:六茜素在强光照射和高温条件下稳定,湿度和水分对六茜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结论:六茜素应密封贮存,使用时宜现配现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茜素 影响因素试验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里香酚对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体外毒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宝琪 张世栋 +5 位作者 董书伟 王东升 那立冬 桑梦琪 杨洪早 严作廷 《中国兽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41,共7页
为了探究百里香酚对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goat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g EECs)的毒性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百里香酚作用于g EECs后,观测其对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形态学变化,以及细胞膜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百里香酚对EECs... 为了探究百里香酚对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goat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g EECs)的毒性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百里香酚作用于g EECs后,观测其对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形态学变化,以及细胞膜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百里香酚对EECs的毒性作用与其浓度呈剂量依赖效应(y=-0.008x+1.2202,R^2=0.9767),即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增大,药物对细胞的半数增殖抑制率(IC50)为100μg/m L。当50、100μg/m L的百里香酚作用于EECs时,g EECs的细胞核、细胞浆的形态均未产生明显变化,但当150μg/m L的百里香酚作用于g EECs时,细胞膜破裂,细胞死亡;而且药物浓度≥100μg/m L时细胞LDH的释放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组,g EECs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百里香酚作用于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后呈现一定的毒性作用,且毒性作用和药物的浓度有关。百里香酚作用于g EECs的安全范围在0~100μg/m L,研究结果为百里香酚治疗奶牛等经济动物的炎症性疾病的临床用药浓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里香酚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细胞毒性 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13
作者 孙继超 董朕 +2 位作者 陈晨 张继瑜 周绪正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85-3791,共7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口服急性毒性,使用OECD修订的改良上下法(UDP)测定半数致死量(LD 50),通过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临床化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在急性暴露下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生物系统和... 本研究旨在评估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口服急性毒性,使用OECD修订的改良上下法(UDP)测定半数致死量(LD 50),通过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临床化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在急性暴露下氟苯尼考预混剂对Wistar大鼠的生物系统和主要器官的不良影响。根据氟苯尼考的LD 50>5000 mg/kg,选择上下法的限度试验,使用固定数量(5只)的动物,给药剂量为2000 mg/kg,连续观察14 d,记录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并由AOT425StatPgm程序计算得到LD 50,另外用3只大鼠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5只大鼠均未死亡,LD 50>2000 mg/kg;试验期间,给药组未表现出可见的毒性反应迹象;与对照组相比,给药组的血液学参数无显著性变化;在临床化学检查中,给药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药物制剂对肝脏存在毒性损伤;剖检观察中无明显的眼观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给药组对主要器官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十二指肠均无毒性损伤作用,暂无法确定其毒性靶器官。结果表明,氟苯尼考预混剂在安全剂量范围内使用是安全可靠的,更多的毒性信息仍需进行长期毒性试验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预混剂 口服急性毒性 上下法 半数致死量 血液学 临床化学 组织病理学 靶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诃子、矮紫堇、甘青乌头提取物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
14
作者 王丹阳 张康 +6 位作者 王旭荣 王海瑞 王磊 张凯 张景艳 李建喜 王学智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36-2043,共8页
为探讨诃子、矮紫堇、甘青乌头3种藏药的体外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作用效果,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对BVDV进行增殖并检测TCID50;通过CPE观察和CCK8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3种藏药和利巴韦林的最大药物安全浓度和药物半数中毒浓度(CC50);... 为探讨诃子、矮紫堇、甘青乌头3种藏药的体外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作用效果,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对BVDV进行增殖并检测TCID50;通过CPE观察和CCK8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测定3种藏药和利巴韦林的最大药物安全浓度和药物半数中毒浓度(CC50);采用先加药后加病毒、先加病毒后加药、药和病毒预先作用的3种不同加药方式进行体外抗病毒抑制试验,计算不同作用方式下抗病毒有效率、药物半数有效浓度(EC50)和治疗指数(TI),进一步明确各个药物对BVDV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经Reed-Muench氏法计算出病毒的TCID50为10-4.67·0.1mL^(-1);诃子、矮紫堇、甘青乌头和利巴韦林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1mg·mL^(-1)、1mg·mL^(-1)、8mg·mL^(-1)和2μg·mL^(-1);3种藏药及利巴韦林在药物和病毒预先作用方式下的最大有效抑制率均高于50%,其中矮紫堇浓度为1mg·mL^(-1)时,有效抑制率可达到72.86%,抑制效果极显著高于利巴韦林(P<0.01);在先加药后加病毒、先加病毒后加药两种作用方式下的最大有效抑制率均小于30%,药物的吸附阻断作用和复制阻断作用并不明显。综上所述,3种藏药对BVDV均有一定的直接杀灭作用。其中,矮紫堇直接杀灭效果最佳且优于利巴韦林,有望被进一步开发成抗病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抗病毒 矮紫堇 利巴韦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