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克珠利和托曲珠利抗犊牛球虫效果的比较分析
1
作者 车金 柴宜均 +13 位作者 柳志成 杨来康 陈伟 李丽霞 贠秀君 马艳萍 吴韬 徐利军 杨小梅 马利军 马长春 马鹏 关贵全 殷宏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6,共5页
牛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球虫属的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对养牛业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评价不同药物对艾美耳球虫的防治效果,本试验将45头2月龄左右的犊牛分为3个组:地克珠利治疗组(DCZ组,n=15)、托曲珠利治疗组(TTZ组,n=15)和对照组(n=15)... 牛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球虫属的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对养牛业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评价不同药物对艾美耳球虫的防治效果,本试验将45头2月龄左右的犊牛分为3个组:地克珠利治疗组(DCZ组,n=15)、托曲珠利治疗组(TTZ组,n=15)和对照组(n=15),单次给药后进行为期90 d的观察,通过粪便样品评分、平均每克粪便卵囊数(OPG)、球虫感染率和平均日增重(ADG)评估DCZ和TTZ对球虫防治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后90 d时DCZ组和TTZ组的粪便样品评分明显降低;DCZ组平均OPG和球虫感染率在给药后持续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TTZ组平均OPG和球虫感染率在给药后30 d降低为0,而对照组平均OPG和球虫感染率自始至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给药后90 d时TTZ组ADG略高于DCZ组,但相较于对照组,DCZ组和TTZ组ADG均有大幅提升。结果表明,DCZ和TTZ均可有效防治犊牛球虫的感染,缓解犊牛腹泻,提升日增重,且TTZ相对于DCZ拥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克珠利 托曲珠利 球虫 犊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多房棘球蚴let-7-5p可抑制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立群 吴易璇 +8 位作者 蒲桂婷 曹珊菱 王得先 刘婷丽 李红 AMUDA Tharheer Oluwashola 郭小腊 殷宏 骆学农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19-2628,共10页
旨在明确敲低多房棘球蚴emu-let-7-5p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的影响。构建表达多房棘球蚴emu-let-7-5p海绵序列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在293T细胞上验证其抑制效果和特异性。70只清洁级BALB/c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AV8-si-le... 旨在明确敲低多房棘球蚴emu-let-7-5p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极化和虫体生长的影响。构建表达多房棘球蚴emu-let-7-5p海绵序列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并在293T细胞上验证其抑制效果和特异性。70只清洁级BALB/c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AV8-si-let-7-5p、AAV8-control和PBS后两周,每组随机选取2只小鼠分别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分析肝组织中GFP、let-7-5p及其靶基因C/EBP δ的表达。随后,所有小鼠每只腹腔接种1 000个原头蚴,3个月后qRT-PCR检测腹腔巨噬细胞emu-let-7-5p、C/EBP δ、M1型(IL-1β、iNOS和IL-6)和M2型(Arg-1、IL-4和IL-10)相关分子的转录水平,并统计各组小鼠多房棘球蚴的包囊重量和原头蚴数量。结果表明,注射后第15天,AAV8-si-let-7-5p成功靶向小鼠肝脏,并引起emu-let-7-5p的敲低和C/EBP δ的上调表达。感染后3个月,AAV8-si-let-7-5p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emu-let-7-5p和M2型相关分子Arg-1均显著下调,而C/EBP δ和M1型相关分子IL-1β和iNOS均显著上调。此外,AAV8-si-let-7-5p组IL-4和IL-6下调表达,而IL-10上调表达,且小鼠肝脏包囊重量和原头蚴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敲低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体内emu-let-7-5p,可促进C/EBP δ的表达,进而抑制M2型极化和虫体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emu-let-7-5p 腹腔巨噬细胞极化 虫体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新地乡部分地区亚洲璃眼蜱的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3
作者 昝晓庆 任巧云 +8 位作者 罗金 王彦龙 刁沛文 车丽妍 罗建勋 殷宏 关贵全 刘光远 赵洪喜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9-294,共6页
目的了解新疆裕民县新地乡所采集蜱种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情况。方法采集该地区家畜体表寄生蜱,借助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VHX 600对收集到的蜱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提取全蜱总DNA,采用PCR技术,基于COI和ITS2基因位点对蜱DNA进行扩增,... 目的了解新疆裕民县新地乡所采集蜱种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情况。方法采集该地区家畜体表寄生蜱,借助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VHX 600对收集到的蜱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提取全蜱总DNA,采用PCR技术,基于COI和ITS2基因位点对蜱DNA进行扩增,将阳性的PCR产物进行测序。通过NCBI数据库中Blast在线分析软件,将测序所获序列与数据库中其他相关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中的邻接法构建遗传进化树,确定蜱的进化生物学特性。结果经形态学鉴定,从裕民县新地乡采集的蜱均符合亚洲璃眼蜱的特征。基于COI和ITS2基因序列建立的遗传进化树表明,本次研究所采集的蜱与已知的亚洲璃眼蜱聚为一支。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本次研究所采集的蜱为亚洲璃眼蜱。该结果为新疆新地乡蜱种分布提供一定数据资料,为蜱种鉴定和遗传进化特征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璃眼蜱 形态鉴定 COI基因 ITS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