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马春霞 张洋 +5 位作者 欧云文 刘雪霜 吴亚 潘琴 任绍科 邓书明 《现代畜牧兽医》 2025年第7期79-85,共7页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群引起的一种高度急性、烈性传染病。ASFV为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遗传变异多样,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尚无可靠疫苗用于猪群免疫,防控难度较高。...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群引起的一种高度急性、烈性传染病。ASFV为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遗传变异多样,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尚无可靠疫苗用于猪群免疫,防控难度较高。自2018年传入我国后,ASF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近年来,随着对ASFV的不断深入研究,相关诊断技术、疫苗和防控药物已取得显著成果。文章系统总结了ASF诊断技术、疫苗、中西药和生物安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ASF防控及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 诊断技术 疫苗 中药 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遗传多样性与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志 孟茹 +4 位作者 付永 韩元 尚佑军 高闪电 殷宏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可分为BVDV-1、BVDV-2和BVDV-3基因型和众多的基因亚型,宿主范围比较广泛,...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可分为BVDV-1、BVDV-2和BVDV-3基因型和众多的基因亚型,宿主范围比较广泛,而且可形成持续感染,抑制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给防控带来困难。虽然在北欧一些国家利用监测淘汰实现了BVD净化,但在BVD流行率较高的地区,免疫控制策略现实可行。目前我国各地均有BVD报道,基于BVDV-1毒株的灭活疫苗已用于该病的防控,但用于预防多病原引起牛腹泻或牛呼吸道综合征的联合疫苗匮乏,多联多价疫苗的创制将有助于我国BVD防控和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基因型与生物型 致病性 免疫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规模场动物疫病净化现状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应兰 傅义娟 +8 位作者 逯玉 炊文婷 李秀英 马维民 杨亚民 林元清 张燕 宋长芳 杨峻鹏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10期126-128,共3页
为加快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条件和管理水平,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青海省于2014年启动动物疫病净化工作,10年来,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该文通过对青海省规模场情况调查,结合当前净化工作开展情... 为加快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条件和管理水平,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青海省于2014年启动动物疫病净化工作,10年来,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该文通过对青海省规模场情况调查,结合当前净化工作开展情况,对青海省目前净化工作的现状做出概况,分析疫病净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尝试提出对策建议,为其它规模场开展净化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净化 防控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凡 孟伟 +3 位作者 骆双庆 陈慧娟 包世俊 郑海学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3期39-44,共6页
官方兽医是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建设,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等方式,汇总了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在法律框架、人员构成及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建设现状,总结了严格资质管理、加强证件管理、提升... 官方兽医是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建设,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等方式,汇总了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在法律框架、人员构成及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建设现状,总结了严格资质管理、加强证件管理、提升队伍素质、加强警示教育、严格队伍管理、提升职业形象等方面的相关经验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人员力量弱化、资金保障不足、技术手段落后、规范履职意识不强等问题,从而提出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培训实效、加强技术支撑、深化作风建设、提升职业保障等建议,以期为新时期官方兽医队伍高效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方兽医 队伍建设 经验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2024年中国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分子检测及基因分型
5
作者 安乐乐 任晓婷 +5 位作者 蓝秋菊 莫永利 曹小安 丁玉林 马忠仁 马晓霞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328-5334,共7页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引起牛群中重要经济损失的病毒之一,尤其对幼牛的健康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本试验旨在建立通用型BVDV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BVDV SYBR GreenⅠqPCR)方法并对中国部分地区散养牛群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引起牛群中重要经济损失的病毒之一,尤其对幼牛的健康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本试验旨在建立通用型BVDV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BVDV SYBR GreenⅠqPCR)方法并对中国部分地区散养牛群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掌握中国部分地区散养牛群BVDV感染情况、流行基因型及亚型。依据GenBank不同基因亚型BVDV 5′UTR序列建立通用型BVDV SYBR GreenⅠqPCR方法。使用该方法对2022年6月—2024年12月采集的712份散养牛血清样本及咳嗽、发烧、拉稀症状犊牛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及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对犊牛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建立的BVDV SYBR GreenⅠqPCR方法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散养牛血清样本阳性率为19.10%,并成功分离BVDV-24GS毒株。在5′UTR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中,BVDV基因亚型包括1c、1m、1o、1i、1q、1b和2。以上结果表明,成功建立通用型BVDV SYBR GreenⅠqPCR方法并实施初步检测,中国部分地区散养牛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BVDV感染,病毒基因分型鉴定丰富了BVDV的分子流行病学基础数据,为BVDV的科学防控、疫苗研制和免疫策略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子检测 基因分型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血液寄生虫耐药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柳志成 车金 +13 位作者 柴宜均 杨来康 陈伟 李丽霞 贠秀君 马艳萍 吴韬 徐利军 杨小梅 马利军 马长春 马鹏 关贵全 殷宏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1,共5页
血液寄生虫的感染对牲畜种群构成严重威胁。最常见的牛血液寄生虫为锥虫、泰勒虫、巴贝斯虫和无浆体,这些血液寄生虫每年给全世界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抗寄生虫药物种类单一且被长期重复使用,使得全世界牛血液寄生虫耐药性的... 血液寄生虫的感染对牲畜种群构成严重威胁。最常见的牛血液寄生虫为锥虫、泰勒虫、巴贝斯虫和无浆体,这些血液寄生虫每年给全世界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抗寄生虫药物种类单一且被长期重复使用,使得全世界牛血液寄生虫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本文概述了寄生虫耐药性的产生及表现形式,列举了国内外部分抗血液寄生虫药物耐药性的现状,分析了各药物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总结了一些血液寄生虫耐药性的分析方法,旨在为科研和生产实践中血液寄生虫耐药性的分析及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寄生虫 耐药性 锥虫 泰勒虫 巴贝斯虫 无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少华 王帅 +2 位作者 邹扬 刘仲藜 才学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9-1510,共12页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小反刍动物皱胃内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嗜血性寄生虫病。病羊临床表现为消瘦、贫血和衰弱等慢性消耗性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致死。该病在我国牧区普遍流行,目前暂无安全长效疫苗可用,加之耐药...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羊等小反刍动物皱胃内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嗜血性寄生虫病。病羊临床表现为消瘦、贫血和衰弱等慢性消耗性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致死。该病在我国牧区普遍流行,目前暂无安全长效疫苗可用,加之耐药性严重,放牧羊群感染率和发病率居高不下,极大地降低了羊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准确可靠的检测手段是诊断寄生虫感染、制定驱虫治疗方案、耐药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的关键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分析了病原学、免疫学及分子检测等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检测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病新型检测方法的研发及综合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病原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蹄疫病毒Asia1型猪源中和抗体的筛选与抗原表位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开恒 黄书伦 +7 位作者 李凤娟 李坤 刘果 张强 包慧芳 李洪炫 卢曾军 张小丽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211-5221,共11页
Asia1型口蹄疫病毒(FMDV)仍然在我国周边国家存在,对我国畜牧业造成长期威胁。本研究旨在利用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研制Asia1型FMDV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以此为工具,鉴定Asia1型FMDV的保护性抗原位点。以FMDV Asia1/JS/05为诱饵抗原,通过流... Asia1型口蹄疫病毒(FMDV)仍然在我国周边国家存在,对我国畜牧业造成长期威胁。本研究旨在利用单个B细胞抗体技术研制Asia1型FMDV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以此为工具,鉴定Asia1型FMDV的保护性抗原位点。以FMDV Asia1/JS/05为诱饵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免疫猪PBMCs中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通过巢式PCR扩增单个B细胞IgG抗体重链与轻链可变区基因序列,分别构建IgG抗体重链与轻链表达质粒,将其共转染CHO-S细胞进行抗体表达;通过间接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病毒中和试验(VNT)验证抗体反应性和中和活性,利用免疫印迹、中和抗体逃逸突变株筛选鉴定中和抗体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类型和抗原表位关键氨基酸。结果显示:获得了5株反应性良好的Asia1型FMDV特异性抗体,其中PD3和PD7为中和抗体,两株中和抗体识别相同表位,关键氨基酸为VP2蛋白72位残基(D)。本研究首次获得Asia1型FMDV特异性猪源中和抗体,鉴定VP272D是中和表位的关键氨基酸,进一步丰富了Asia1型FMDV抗原位点信息,为FMDV Asia1型分子疫苗和新诊断检测技术研究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Asia1型 猪源单克隆抗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GCD0103对小反刍兽疫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
9
作者 邓瑞雪 潘春容 +4 位作者 朱学亮 胡林杰 孙跃峰 曾巧英 蒙学莲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42-4552,共11页
旨在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选择性抑制剂MGCD0103(Mocetinostat)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细胞)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法测定PPRV感染后宿主细胞HDACs和抑制... 旨在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选择性抑制剂MGCD0103(Mocetinostat)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细胞)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法测定PPRV感染后宿主细胞HDACs和抑制剂处理细胞中PPRV N基因的转录水平,通过Time of Addition Assay确定MGCD0103在PPRV复制过程的作用阶段,用Western blot检测PPRV 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TCID50方法测定了病毒滴度。结果表明,PPRV感染引起EEC细胞HDAC1(P<0.001)和HDAC2(P<0.002)转录水平明显上升;MGCD0103在病毒入侵和复制阶段均发挥了抑制作用,且在复制阶段抑制作用更明显;MGCD0103显著降低PPRV N基因转录水平和表达水平及病毒滴度(P<0.002),且其抑制PPRV在EEC中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和药物选择指数(SI)分别是0.43μmol·L^(-1)和4.35。本研究确定MGCD0103显著抑制PPRV的复制,这对研发有效抗PPRV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效率产毒细胞株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MGCD0103 抑制 小反刍兽疫病毒 病毒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酶复合制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10
作者 吕转平 苏晓月 +1 位作者 唐思静 孙普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4-58,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菌酶复合制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300头体重[(10.29±0.25) kg],平均日龄为30 d的“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三元杂交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 试验旨在探究菌酶复合制剂对保育猪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300头体重[(10.29±0.25) kg],平均日龄为30 d的“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三元杂交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猪。其中对照组的保育猪饲喂基础饲粮,两个试验组的保育猪分别在基础日粮中饲喂添加0.2%和0.4%菌酶复合制剂的基础饲粮。预试期3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4%试验组保育猪试验期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保育猪试验期间料重比显著下降(P<0.05);菌酶复合制剂添加剂量为0.4%试验组保育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均显著提高(P<0.05),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添加0.4%菌酶复合制剂试验组保育猪对饲粮中干物质、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添加0.4%菌酶复合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保育猪饲粮中添加0.4%菌酶复合制剂可以有效提高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提高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机体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酶复合制剂 保育猪 生长性能 肠道形态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交系合作小型猪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11
作者 杨帆 宋世斌 +8 位作者 何小兵 管齐赛 陈国华 贾怀杰 高真贞 赵波 李政厅 房永祥 景志忠 《甘肃畜牧兽医》 2025年第4期78-84,共7页
为了对近交培育的合作小型猪的遗传均一性、稳定性和多样性进行评价,本试验选择10个微卫星位点对35头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和20头原产地合作小型猪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进行等位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和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等... 为了对近交培育的合作小型猪的遗传均一性、稳定性和多样性进行评价,本试验选择10个微卫星位点对35头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和20头原产地合作小型猪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进行等位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和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6和10.5,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明显高于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其中CGA、SW24和SW769这三个基因座等位基因数目差异显著。近交系合作小型猪与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49和0.62,说明近交系合作小型猪中有51%左右的个体趋于纯合,而原产地合作猪群体中只有38%的个体趋于纯合,证实近交系合作小型猪群体基因趋于纯合。近交系合作小型猪及原产地合作猪的平均遗传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0.46和0.70,表明近交系合作小型猪的基因处于中度多态性,而原产地合作猪的基因处于高度多态性。本研究结果表明,近交系合作小型猪群体已呈现出明显的纯合化趋势,形成了稳定的遗传群体,这不仅为其品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近交培育遗传质量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交系合作 小型猪 微卫星DNA 遗传多样性 实验动物化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日喀则地区羊梨形虫病原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浩瀚 赵帅阳 +6 位作者 张少华 张楚晗 苏书晓 关贵全 殷宏 罗建勋 刘军龙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3,共5页
为了解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藏羊梨形虫病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集了366份藏羊血液样品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方法对藏羊梨形虫病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基于梨形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梨形虫阳性率为35.79%... 为了解我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藏羊梨形虫病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集了366份藏羊血液样品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方法对藏羊梨形虫病病原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基于梨形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梨形虫阳性率为35.79%(131/366),其中绵羊泰勒虫阳性率为35.25%(129/366),环形泰勒虫阳性率为0.55%(2/366);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地区绵羊泰勒虫与中国新疆株(GenBank:FJ603460)、土耳其株(GenBank:AY260172)和苏丹株(GenBank:AY260171)处于同一分支;环形泰勒虫与意大利株(GenBank:MT341858)、土耳其株(GenBank:524666)和中国内蒙古株(GenBank:EU083801)处于同一分支。本试验首次报道了西藏地区存在绵羊泰勒虫,为西藏地区羊梨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综合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羊 梨形虫 巢式PCR 系统进化树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检测的三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五指山猪组织样品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13
作者 瑞雪 张云航 +7 位作者 李杨 谭晨 蔡艺菲 刘园园 曹宗喜 张艳 孙瑞萍 刘光亮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48-3554,共7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可同时检测猪基因组中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PERV)并鉴别PERV-A、PERV-B、PERV-C三种亚型PERV的三重PCR检测方法。根据PERV不同亚型囊膜(env)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经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优... 本研究旨在建立可同时检测猪基因组中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PERV)并鉴别PERV-A、PERV-B、PERV-C三种亚型PERV的三重PCR检测方法。根据PERV不同亚型囊膜(env)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经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优化后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三重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可特异性扩增三种亚型PERV目的基因,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扩增结果呈阴性;该方法的敏感性较好,对PERV-A、PERV-B、PERV-C质粒标准品的检测下限分别为1×10^(2)、1×10^(3)和1×10^(2)拷贝·μL^(-1);采用建立的三重PCR方法检测103份组织样品,其中PERV-A的阳性率为100%(103/103),PERV-B的阳性率为100%(103/103),PERV-C的阳性率为54%(56/103),与经典单重PCR方法进行比较,符合率分别为100%、100%、96.6%。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较好、快速简便的三重PCR方法,可用于PERV三种亚型同时检测的鉴别诊断,为筛选无PERV的猪源供体器官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囊膜基因 三重PCR检测方法 组织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建立
14
作者 王田田 于瑞明 +5 位作者 张莉萍 白英杰 张中旺 潘丽 张全伟 刘新生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326-5337,共12页
【目的】制备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一种检测PDCo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为猪群PDCoV感染情况的临床快速、准确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DCoV N蛋白并... 【目的】制备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一种检测PDCo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为猪群PDCoV感染情况的临床快速、准确检测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PDCoV N蛋白并验证,用其免疫BALB/c雌鼠,利用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筛选制备抗PDCoV N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验证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和特异性。将筛选到的单克隆抗体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并分别与未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两两组合配对,选择最优抗体用于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通过棋盘法优化捕获抗体包被浓度和酶标抗体稀释度等条件,条件优化后通过梯度稀释法确定该方法的PDCoV N蛋白和PDCoV的检出限,并验证其重复性和特异性,最终检测临床样品验证该方法与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的一致性。【结果】成功表达出纯度较高的PDCoV N蛋白,用其免疫小鼠4次后其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256000,通过杂交瘤融合技术成功筛选到6株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D2-1、5D2-2、6G7-1、6G7-2、3C5和6F10)。Western blotting、IFA结果显示,筛选到的6株单克隆抗体可与PDCoV N蛋白特异性反应。配对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捕获抗体为5D2-1,最佳检测抗体为6G7-1-HRP。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PDCoV N蛋白的检出限为2 ng/mL,全病毒的检出限为7.89×103 TCID 50/mL,具有良好的灵敏性。批间和批内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10%,且未见与其他常见猪肠道病毒发生反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特异性。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与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符合率为88.19%,Kappa值为0.761,表明该方法可用于PDCoV临床样品的检测。【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制备了6株针对PDCoV N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建立了一种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PDCoV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为PDCoV临床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 N蛋白 单克隆抗体 双抗体夹心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某规模化鸡场禽腺病毒4型感染的诊断与分析
15
作者 豆玲 吉艳红 +5 位作者 李鹏飞 刘萍 杜国玉 刘志杰 何继军 尚佑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63,共7页
针对近期甘肃某规模化蛋鸡场发生禽腺病毒4型(FAdV-4)感染的疑似疫情,系统开展实验室确诊及病原分子流行病学分析。通过对死亡鸡临床剖检、多组织病理切片分析、根据FAdV-4型Fiber-2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与核苷酸序列比对、同... 针对近期甘肃某规模化蛋鸡场发生禽腺病毒4型(FAdV-4)感染的疑似疫情,系统开展实验室确诊及病原分子流行病学分析。通过对死亡鸡临床剖检、多组织病理切片分析、根据FAdV-4型Fiber-2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与核苷酸序列比对、同源性分析;对患病鸡、同群未表现症状的假定健康鸡和健康鸡采集血液进行禽腺病毒抗体ELISA检测;对剖检后实质脏器进行细菌培养,进行16S rRNA的PCR扩增,测序后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病鸡表现进行性消瘦、贫血、产蛋停止、腹泻乃至死亡等症状,剖检显示心包积液,肝、肾肿大,弥漫性出血,肝脏质脆;多个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可见心肌纤维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肺脏组织被膜增厚、肺小叶坏死,肾小管溶解坏死,肝细胞灶状坏死,小肠及腺胃组织黏膜层可见溶解坏死等系列病理变化;PCR检测FAdV-4型病毒的Fiber-2基因片段(358 bp)呈阳性,其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公布的Fiber 2基因同源性为99.7%;ELISA检测FAdV-4型病毒血清抗体亦为阳性;病料细菌检测16S rRNA序列比对结果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同源性达99.93%。表明该蛋鸡场发病主要是禽腺病毒4型感染所致,同时也存在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混合感染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腺病毒4型 心包水-肝炎综合征 蛋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IF敲除NA与BHK-21细胞系的构建及对狂犬病病毒增殖效率的影响
16
作者 黄伟涛 李家琪 +3 位作者 彭瑶 殷相平 郭霄峰 罗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636,共10页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IR-domain-containing adaptorinducing interferon β,TRIF)基因敲除小鼠NA细胞系与仓鼠BHK-21细胞系,评估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在敲除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探究T... 【目的】通过CRISPR/Cas9技术构建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TIR-domain-containing adaptorinducing interferon β,TRIF)基因敲除小鼠NA细胞系与仓鼠BHK-21细胞系,评估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在敲除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探究TRIF在RAB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方法】首先,设计单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构建用于TRIF基因敲除的重组质粒pSpCas9-NA-TRIF-KO和pSpCas9-BHK-21-TRIF-KO,将重组质粒转染野生型NA与BHK-21细胞,通过嘌呤霉素初步筛选阳性细胞,并使用有限稀释法获得单细胞亚克隆。随后,对筛选的细胞扩大培养,并通过PCR扩增、测序以及Western blot鉴定,最终筛选TRIF敲除NA与BHK-21细胞系。最后,将RABV标准攻击毒株CVS-11与疫苗毒株BNSP-SAD分别接种TRIF敲除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病毒N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利用TCID50检测病毒滴度,以评估RABV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用于TRIF基因敲除的重组质粒pSpCas9-NA-TRIF-KO与pSpCas9-BHK-21-TRIF-KO,并筛选鉴定出TRIF基因敲除NA细胞系与BHK-21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系相比,2种TRIF敲除细胞系接种RABV CVS-11与BNSP-SAD后,N蛋白的表达量均在感染24 h后明显升高,病毒滴度同样均在感染24 h后显著上升。【结论】相较于野生型细胞系,RABV在TRIF基因敲除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更优,TRIF可能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TRIF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RABV的培养与研究提供了新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基因 基因敲除 狂犬病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副流感病毒5型HN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17
作者 倪民婷 张耕馨 +3 位作者 孙普 刘光亮 陈佳宁 王金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7,共6页
为建立5型猪副流感病毒(Porcine parainfluenza virus 5,PPIV5)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用原核表达系统对PPIV5 HN蛋白进行重组表达,并用该重组蛋白进行PPIV5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结果显示,重组HN蛋白大小约为60 ku,反应性良好,以200 ng/孔... 为建立5型猪副流感病毒(Porcine parainfluenza virus 5,PPIV5)的血清学检测方法,用原核表达系统对PPIV5 HN蛋白进行重组表达,并用该重组蛋白进行PPIV5 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结果显示,重组HN蛋白大小约为60 ku,反应性良好,以200 ng/孔包被抗原,10%BSA封闭30 min,1∶400稀释待检血清,1∶10000稀释二抗孵育30 min,显色5 min为最佳反应条件,该方法与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等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PPIV5阳性血清最低检测稀释度为1∶800,敏感性高,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重复性好。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为PPIV5的血清学诊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副流感病毒5型 HN蛋白 原核表达 间接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捷申病毒5型VP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8
作者 邵永恒 倪民婷 +6 位作者 高梦玲 汤娇 张耕馨 林圣宇 刘光亮 陈佳宁 王雯慧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3-889,共7页
旨在建立针对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5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其防控提供物质储备。PTV是猪的一种急性、烈性病原,以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包括脑炎、肺炎、繁殖障碍、心肌炎及腹泻等多种症状。但该... 旨在建立针对猪捷申病毒(porcine teschovirus,PTV)5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其防控提供物质储备。PTV是猪的一种急性、烈性病原,以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包括脑炎、肺炎、繁殖障碍、心肌炎及腹泻等多种症状。但该病原亚型众多,不同亚型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且缺乏高效、特异的血清学检测方法,阻碍了对PTV-5的防治。本研究针对危害较大的PTV-5构建了pET-30a-VP1重组质粒,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VP1蛋白,以纯化的VP1为包被抗原,经条件优化成功建立了针对PTV-5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与常见猪源病毒标准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最低检测稀释度为1∶3200,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0%,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利用该方法对东北地区279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其阳性率为67.74%,与报道的流行情况相符。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综合评价良好,为PTV-5的临床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捷申病毒 VP1蛋白 原核表达 间接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克珠利和托曲珠利抗犊牛球虫效果的比较分析
19
作者 车金 柴宜均 +13 位作者 柳志成 杨来康 陈伟 李丽霞 贠秀君 马艳萍 吴韬 徐利军 杨小梅 马利军 马长春 马鹏 关贵全 殷宏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6,共5页
牛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球虫属的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对养牛业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评价不同药物对艾美耳球虫的防治效果,本试验将45头2月龄左右的犊牛分为3个组:地克珠利治疗组(DCZ组,n=15)、托曲珠利治疗组(TTZ组,n=15)和对照组(n=15)... 牛球虫病主要是由艾美耳球虫属的原虫引起的一种疾病,对养牛业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评价不同药物对艾美耳球虫的防治效果,本试验将45头2月龄左右的犊牛分为3个组:地克珠利治疗组(DCZ组,n=15)、托曲珠利治疗组(TTZ组,n=15)和对照组(n=15),单次给药后进行为期90 d的观察,通过粪便样品评分、平均每克粪便卵囊数(OPG)、球虫感染率和平均日增重(ADG)评估DCZ和TTZ对球虫防治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给药后90 d时DCZ组和TTZ组的粪便样品评分明显降低;DCZ组平均OPG和球虫感染率在给药后持续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TTZ组平均OPG和球虫感染率在给药后30 d降低为0,而对照组平均OPG和球虫感染率自始至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给药后90 d时TTZ组ADG略高于DCZ组,但相较于对照组,DCZ组和TTZ组ADG均有大幅提升。结果表明,DCZ和TTZ均可有效防治犊牛球虫的感染,缓解犊牛腹泻,提升日增重,且TTZ相对于DCZ拥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克珠利 托曲珠利 球虫 犊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星状病毒Ⅰ、Ⅱ型和鹅细小病毒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
作者 朱啟超 任曼 +5 位作者 张学刚 张进进 张鑫龙 李佳晋 曲光刚 李升和 《中国兽药杂志》 2025年第5期1-9,共9页
为建立一种可快速、特异检测鹅星状病毒Ⅰ型(GAstVⅠ)、Ⅱ型(GAstVⅡ)及鹅细小病毒(GPV)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GAstVⅠ型、GAstVⅡ型及GP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及三种荧光基团TaqMan探针,分别构建了带有三种病原靶基因... 为建立一种可快速、特异检测鹅星状病毒Ⅰ型(GAstVⅠ)、Ⅱ型(GAstVⅡ)及鹅细小病毒(GPV)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根据GAstVⅠ型、GAstVⅡ型及GPV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及三种荧光基团TaqMan探针,分别构建了带有三种病原靶基因的重组质粒标准品。通过筛选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分析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并进行临床样品检测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能够特异检测GAstVⅠ型、GAstVⅡ型与GPV,且与其他常见鹅病病原无交叉反应;敏感性高,对GAstVⅠ型、GAstVⅡ型及GPV对相应的标准质粒最低检出限均为10拷贝/μL;重复性好,重复性试验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3%;该方法对9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已发表的三种病毒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其中GAstVⅠ型符合率为98.89%,GAstVⅡ型符合率为96.67%,GPV符合率为96.67%。研究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能够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GAstVⅠ型、GAstVⅡ型及GPV,实现一管检多病,实用性强,效率更高,为GAstVⅠ、Ⅱ型和GPV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高效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星状病毒Ⅰ型 鹅星状病毒Ⅱ型 鹅细小病毒 多重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