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艳丽 叶兴国 +2 位作者 刘艳鹏 杜丽璞 徐惠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0,共5页
基因型是影响农杆菌转化植物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对农杆菌敏感的小麦基因型对于进一步提高小麦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58C1农杆菌菌系(含GUS基因)感染不同小麦品种的幼穗和幼胚,共培养后进行X-Gluc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以筛选对农杆菌... 基因型是影响农杆菌转化植物的主要因素之一,筛选对农杆菌敏感的小麦基因型对于进一步提高小麦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58C1农杆菌菌系(含GUS基因)感染不同小麦品种的幼穗和幼胚,共培养后进行X-Gluc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以筛选对农杆菌敏感的小麦基因型.结果表明,83个小麦基因型的幼穗经农杆菌感染后,GUS基因表达率66.7%~82.8%,CA9924、北农49、西农2611、京冬11等基因型对农杆菌感染比较敏感,多数基因型对农杆菌感染不敏感.80个小麦基因型的幼胚经农杆菌感染后,GUS基因表达率在10.0%以上的基因型仅占3.8%,没有GUS基因表达的基因型多达71.3%,绝大多数基因型对农杆菌感染不敏感;当幼胚与农杆菌的共培养在滤纸上进行时,97H2169、轮选208、兰考906、扬麦6号等基因型对农杆菌感染非常敏感,GUS基因表达率达到50.0%~93.3%,没有GUS基因表达的基因型下降到36.8%.表明不同小麦基因型以及相同基因型的不同外植体对农杆菌的敏感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兰考906、扬麦6号、西农2611、京冬11等基因型是农杆菌转化小麦较为理想的受体材料;滤纸上共培养方式更有利于农杆菌对小麦外植体的侵染,GUS基因表达率平均比固体培养基共培养方式高16.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杆菌 幼胚 幼穗 GUS基因瞬时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QTL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凤格 刘贤德 +5 位作者 王振华 张世煌 李新海 袁力行 韩晓清 李明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74,共6页
以黄早四 (抗 )×掖 10 7(感 )的 F2 分离群体 (184个单株 )为作图群体 ,构建了具有 6 5个 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覆盖玉米基因组 1333.3c M,标记间平均距离 2 0 .5 c 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 184个 F3家系对 SCMV引起的玉... 以黄早四 (抗 )×掖 10 7(感 )的 F2 分离群体 (184个单株 )为作图群体 ,构建了具有 6 5个 SSR标记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 ,覆盖玉米基因组 1333.3c M,标记间平均距离 2 0 .5 c 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 184个 F3家系对 SC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反应。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病数量性状位点 (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结果共检测到 3个 QTL s,分别位于第 3、 6和 10染色体上 ,与标记 phi0 5 3、phi0 77和 phi0 6 2连锁。第 3染色体上的 QTL 效应最大 ,可解释表型方差的 17.8% ,基因作用方式为加性 ;第 6和第 10染色体上的 QTL 效应较小 ,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 6 .1%和 7.0 % ,基因作用方式均为部分显性。采用多区间作图法未检测到 QTL s间显著的上位性互作。 3个 QTL s共解释表型方差的 3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抗甘蔗花叶病毒 QTL 遗传连锁图谱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基础的QTL剖析 被引量:54
3
作者 兰进好 褚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25-934,共10页
利用玉米强优势组合(Mo17×黄早四)自交衍生的191个F2单株构建了由SSR和AFLP标记组成的分子连锁图谱。F2进一步自交产生的184个F2∶3家系用于调查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值。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相应的作图软件QTLma... 利用玉米强优势组合(Mo17×黄早四)自交衍生的191个F2单株构建了由SSR和AFLP标记组成的分子连锁图谱。F2进一步自交产生的184个F2∶3家系用于调查株高和穗位高的表型值。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相应的作图软件QTLmapper/V2.0,分别定位了7个株高和6个穗位高QTL;检测到18对控制株高和13对控制穗位高的上位性效应位点;同时发现了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的6个株高和8个穗位高单位点标记区域以及4对株高和4对穗位高上位性效应区域。分析了各种遗传因素在株高和穗位高遗传基础中的相对作用大小,指出了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是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重要遗传基础。并对所定位的QTL的真实性、株高和穗位高的关系以及研究结果对分子育种的启示予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株高 穗位高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遗传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几丁质酶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欧阳石文 谢丙炎 +1 位作者 赵开军 冯兰香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8-31,共4页
几丁质酶基因是近年来作物抗病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已对 10多种作物进行了转几丁质酶基因研究 ,大多数转基因作物能增强作物对真菌或昆虫的抗性。转几丁质酶基因于生防因子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为生物防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几丁质酶 转基因 生防因子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磨粉品质研究概况 被引量:28
5
作者 周艳华 何中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91-95,共5页
本文对出粉率、粉色和灰分三个主要磨粉品质性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出粉率受多基因控制 ,分别位于 3A、7D和 5 A染色体上 ;粉色的遗传较简单 ,受 1个或 2个基因控制 ;灰分含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及环境影响 ;因此有可能通过遗传改... 本文对出粉率、粉色和灰分三个主要磨粉品质性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出粉率受多基因控制 ,分别位于 3A、7D和 5 A染色体上 ;粉色的遗传较简单 ,受 1个或 2个基因控制 ;灰分含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及环境影响 ;因此有可能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小麦出粉率、改善面粉色泽。在影响磨粉品质的诸多因素中 ,主要讨论了籽粒形状与磨粉品质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 ,籽粒大、容重高、圆形或椭圆形且籽粒硬的小麦出粉率高。粒长、粒宽、粒重等性状受多基因控制。籽粒硬度是影响磨粉品质和烘焙品质最重要的籽粒性状 ,由 1对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磨粉品质 遗传改良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豆腥味大豆新品种中黄18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5
6
作者 韩粉霞 丁安林 孙君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44,共3页
大豆新品种中黄 18(原名中作 95 - 88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高产、抗花叶病毒病 (SMV)、适应性强的中品 6 6 1作母本 ,美国引进的优良品种Century近等基因系、脂肪氧化酶 (Lipoxygenase ,简称Lox)缺失的优质材料Cent... 大豆新品种中黄 18(原名中作 95 - 88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高产、抗花叶病毒病 (SMV)、适应性强的中品 6 6 1作母本 ,美国引进的优良品种Century近等基因系、脂肪氧化酶 (Lipoxygenase ,简称Lox)缺失的优质材料Century -lx2lx2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采用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IEF -PAGE)技术 ,对杂种后代脂肪氧化酶 (Lox)进行缺失检测及多年辅助选择育成。该品种于 2 0 0 1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其突出特点为早熟、矮秆、高产、稳产、优质 (Lox - 2 )、抗病、综合性状优异。同时对中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豆腥味 大豆 新品种 中黄18 选育 配套技术 脂肪氧化酶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中豆27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韩粉霞 丁安林 孙君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111-114,共4页
大豆新品种中豆 2 7(原名中作 91K12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高产、抗花叶病毒病品种中豆 19号作母本 ,美国引进材料威廉姆斯 (Williams)的近等基因系P I L81- 4590 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 ... 大豆新品种中豆 2 7(原名中作 91K12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高产、抗花叶病毒病品种中豆 19号作母本 ,美国引进材料威廉姆斯 (Williams)的近等基因系P I L81- 4590 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 ,对杂种后代的异黄酮含量进行检测及多年辅助选择育成 ,2 0 0 0年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突出特点为抗癌物质 (异黄酮 )含量高、高产、优质 (蛋白质、脂肪双高 )、抗病、综合性状优异。同时对中豆 2 7的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新品种 异黄酮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NA微阵列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樊金娟 赵开军 徐正进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29,共4页
cDNA微阵列 (cDNAMicroarrays)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新型工具 ,以分子杂交为基本原理 ,在检测植物基因表达水平、研究基因表达图谱、特异基因检测以及发现新基因和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已成为植物功能... cDNA微阵列 (cDNAMicroarrays)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新型工具 ,以分子杂交为基本原理 ,在检测植物基因表达水平、研究基因表达图谱、特异基因检测以及发现新基因和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已成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微阵列技术 分子生物学 植物 功能基因组学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有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水稻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应用(英文) 被引量:52
9
作者 章琦 王春连 +5 位作者 赵开军 杨文才 乔枫 周永力 江祺祥 刘古春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6-210,共5页
1993~ 1998年 ,构建了携有抗稻白叶枯病新基因 Xa2 3的近等基因系 ,命名为 CBB2 3。以全生育期高度感病并具有改良株型的籼稻品种 JG30为轮回亲本 ,与携有 Xa2 3的抗性供体 H4杂交 ,JG30 / H4的 F1 通过回交、自交直至 B5F4,各世代均... 1993~ 1998年 ,构建了携有抗稻白叶枯病新基因 Xa2 3的近等基因系 ,命名为 CBB2 3。以全生育期高度感病并具有改良株型的籼稻品种 JG30为轮回亲本 ,与携有 Xa2 3的抗性供体 H4杂交 ,JG30 / H4的 F1 通过回交、自交直至 B5F4,各世代均用与目标基因 Xa2 3相对应的专化小种菌系 P6人工接种鉴定 ,同步进行株型和农艺性状选择 ,直至抗性稳定和农艺性状类似其轮回亲本。比较了 CBB2 3(携 Xa2 3)和 IRBB2 1(携 Xa2 1)对 2 0个菌系包括 10个菲律宾小种、3个日本小种和7个中国病原型代表菌系的抗谱 ,Xa2 3抗所有 2 0个菌系 ;Xa2 1抗 19个菌系 ,对菲律宾 10号小种则高度感病。用近等基因系 CBB2 3构建了 JG30 / CBB2 3组合的 F2 分离群体 ,通过 SSR标记筛选 ,初步将 Xa2 3定位于水稻第 11染色体。进一步筛选出 3个与 Xa2 3更紧密连锁的 AFL P标记。其中的 APKj2 3与 Xa2 3之间的图距约为 1.0 c M。并报道了在抗病育种中已有效的应用了携有 Xa2 3的近等基因系 CBB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 水稻 近等基因系 应用 抗性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败小麦群体改良的方法与技术 被引量:48
10
作者 刘秉华 杨丽 +1 位作者 王山荭 孟凡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1,共3页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根据轮回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结合矮败小麦的特点 ,我们逐步建立起一套简单易行的群体改良方法。其主体技术包括组建一个好的基础群体 ,利用控制授粉向群体引进优良基因 ,通过开花前不...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根据轮回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结合矮败小麦的特点 ,我们逐步建立起一套简单易行的群体改良方法。其主体技术包括组建一个好的基础群体 ,利用控制授粉向群体引进优良基因 ,通过开花前不良可育株的淘汰提高优良基因的频率 ,借助于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异交使基因重组 ,以及正确地选收矮秆不育株。利用上述方法和技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群体改良 太谷核不育小麦 轮回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异黄酮含量大豆新品种中豆27 被引量:7
11
作者 韩粉霞 丁安林 孙君明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1-233,共3页
大豆新品种中豆 2 7(原名中作 91K1 2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高产、抗花叶病毒病品种中豆 1 9号作母本 ,美国引进材料威廉姆斯 (Williams)的近等基因系P .I.L81 -45 90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 大豆新品种中豆 2 7(原名中作 91K1 2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高产、抗花叶病毒病品种中豆 1 9号作母本 ,美国引进材料威廉姆斯 (Williams)的近等基因系P .I.L81 -45 90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 ,对杂种后代的异黄酮含量进行检测及多年辅助选择育成。其突出特点为抗癌物质 (异黄酮 )含量高、高产、优质 (蛋白质、脂肪双高 )、抗病、综合性状优异 ,并对中豆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异黄酮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中豆27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肽类信号分子 被引量:2
12
作者 欧阳石文 赵开军 +1 位作者 冯兰香 谢丙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6,共3页
近年来研究表明植物中也存在着肽类信号分子 ,类似于动物的肽激素。目前可分成三类 :即EN OD4 0、植物硫动蛋白 (phytosulfokine)和系统素。ENOD4 0影响着细胞分裂 ,可能是参与控制了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所致。植物硫动蛋白最初从芦笋叶... 近年来研究表明植物中也存在着肽类信号分子 ,类似于动物的肽激素。目前可分成三类 :即EN OD4 0、植物硫动蛋白 (phytosulfokine)和系统素。ENOD4 0影响着细胞分裂 ,可能是参与控制了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所致。植物硫动蛋白最初从芦笋叶肉细胞培养物中分离 ,是一种减数分裂诱导因子 ,为细胞增殖必需 ,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系统素的研究较为深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类信号分子 系统素 植物硫动蛋白 ENOD40 植物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5”的外源染色体的鉴定 被引量:9
13
作者 马有志 徐琼芳 +4 位作者 辛志勇 富田因则 中田升 安室喜正 福井希一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9-138,T001,共11页
应用染色体分带(C-带)-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2n=42,E_1E_1E_2E_2XX)部分双二倍体“中5”(2n=56)的外源染色体进行了鉴定分析。染色体分带结果表明:“中5”的7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不显带或显示... 应用染色体分带(C-带)-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 intermedium 2n=42,E_1E_1E_2E_2XX)部分双二倍体“中5”(2n=56)的外源染色体进行了鉴定分析。染色体分带结果表明:“中5”的7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不显带或显示出与受体小麦亲本染色体相似的带型,单靠带型很难准确地鉴定出这7对外源染色体。分带处理后进行分子原位杂交鉴定出“中5”的7对外源染色体,并发现其中一对染色体发生了罗伯逊氏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表明染色体分带技术与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染色体的鉴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草 小麦 二倍体 染色体分带 分子原位杂交
全文增补中
我国春麦区部分小麦品种品质状况分析 被引量:41
14
作者 张勇 何中虎 +3 位作者 王美芳 周桂英 王德森 张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7-32,共6页
1999年将 38份春小麦品种 (品系 )种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对其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我国春小麦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较差 ,不同地区品种间品质差异较大 ,辽宁和内蒙品种的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优于其它地区的... 1999年将 38份春小麦品种 (品系 )种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对其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我国春小麦品种的面包烘烤品质较差 ,不同地区品种间品质差异较大 ,辽宁和内蒙品种的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优于其它地区的品种。回归分析表明 ,蛋白质含量和单位蛋白质含量的面包体积决定了面包体积总变异的 99.9% ,硬度、沉淀值和吸水率对面包总分有重要作用。品种的出粉率主要取决于 1心槽路出粉率 ,2心和 1皮槽路出粉率对出粉率贡献也较大。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HMW GS)Glu A1和Glu D1位点的等位变异与品质性状密切相关。面包烘烤品质的改良应在分析HMW GS的基础上 ,将硬度作为选择指标之一 ,适当提高蛋白质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春麦区 品种品质 面包 烘烤品质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