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鉴定中国南方大豆品种异黄酮主要组分 被引量:12
1
作者 孙君明 韩粉霞 丁安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2-226,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检测中国南方六个省份的 2 4 9份大豆品种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结果显示大豆籽粒中可检测出 6种主要的异黄酮组分 ,分别为大豆甙 (Daidzin)、甲氧基黄豆甙原 (Glycitin)、染料木甙 (Genistin)、丙二酰基大豆...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技术检测中国南方六个省份的 2 4 9份大豆品种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结果显示大豆籽粒中可检测出 6种主要的异黄酮组分 ,分别为大豆甙 (Daidzin)、甲氧基黄豆甙原 (Glycitin)、染料木甙 (Genistin)、丙二酰基大豆甙 (Malonyldaidzin)、丙二酰基黄豆甙原 (Malonylglycitin)和丙二酰基染料木甙 (Malonylgenistin)。各组分中以丙二酰基 (Mal onyl)异黄酮组分含量最高 (6 1 2 % ) ,且各组分间相关极显著。大豆品种间异黄酮含量变异较大 ,变异系数达 4 9 6 %。来自江苏省的品种海门红黄豆乙异黄酮含量最高 (4 932 3μg/ g) ,品种宝应等西风含量最低 (36 7 1μg/ g)。不同省份间异黄酮含量差异极显著 ,来自浙江省的大豆品种平均含量最高 (2 717 2 μg/ g) ,来自安徽省的平均含量最低 (1181 8μg/g)。异黄酮含量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r=0 319 ) ,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r=0 132 ) ,而与脂肪含量 (r =- 0 4 5 )和蛋白质含量 (r=-0 136 )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大豆 品种 异黄酮含量 百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白叶枯病新抗源Y238的鉴定及其近等基因系培育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春连 赵炳宇 +2 位作者 章琦 赵开军 邢全党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6-30,共5页
从 2 6 9份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一个高抗白叶枯病的新抗源 ,编号为Y2 38。通过多菌系鉴定、抗谱分析及与目前国际上已知基因比较 ,证明该新抗源含有一个新基因 ,暂命名为WBB2。对JG30 /Y2 38杂交后代成株期接种鉴定、遗传分析表明 ,WBB2... 从 2 6 9份普通野生稻中鉴定出一个高抗白叶枯病的新抗源 ,编号为Y2 38。通过多菌系鉴定、抗谱分析及与目前国际上已知基因比较 ,证明该新抗源含有一个新基因 ,暂命名为WBB2。对JG30 /Y2 38杂交后代成株期接种鉴定、遗传分析表明 ,WBB2为完全显性基因。通过杂交和回交 ,已将WBB2导入栽培稻中构建近等基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野生稻 基因 近等基因系 杂交 回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及其在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3
作者 唐益苗 马有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21-225,共5页
高等植物中的反转录转座子是构成植物基因组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分病毒家族和非病毒家族两类,病毒家族包括反转录病毒和类似于反转录病毒的非病毒转座子,病毒家族中的反转录转座子可再细分为Ty3 gypsy类和Ty1 copia类;非病毒家族可细分为... 高等植物中的反转录转座子是构成植物基因组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分病毒家族和非病毒家族两类,病毒家族包括反转录病毒和类似于反转录病毒的非病毒转座子,病毒家族中的反转录转座子可再细分为Ty3 gypsy类和Ty1 copia类;非病毒家族可细分为LINE类和SINE类。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反转录转座子不具有活性,某些生物或非生物因素胁迫可激活部分反转录转座子转座。反转录转座子自身编码反转录酶进行转录,以“拷贝-粘贴”的转座模式导致基因组扩增和进化。具有活性的反转录转座子通过插入产生新的突变,可作为一种基因标签技术,应用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并成为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和表达的重要技术平台。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在植物反转录转座子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植物反转录转座子的结构、特征、活性及其对基因组的影响和它们在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反转录转座子 转座 功能基因组学 基因标签技术 植物基因组 应用 反转录病毒 非生物因素 技术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方式对玉米养分吸收动态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肖春华 李少昆 +2 位作者 刘景德 王文静 宋秋生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13,共4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产量 ,干物质积累动态和养分吸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养分吸收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套种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低于单作玉米 ,养分吸收最大速率出现日期比...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产量 ,干物质积累动态和养分吸收动态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养分吸收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套种玉米养分吸收最大速率低于单作玉米 ,养分吸收最大速率出现日期比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日期早。套种玉米生长前期养分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低于单作玉米 ,生长后期套种玉米氮素利用效率高于单作玉米 ,而磷素利用效率相反。套种玉米养分吸收滞后于单作玉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氮磷钾 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