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兼及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述评(下) 被引量:25
1
作者 凌启鸿 过益先 +1 位作者 费槐林 黄丕生 《中国稻米》 1999年第2期3-8,共6页
关键词 水稻 栽培 作物栽培 育苗 基本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兼及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述评(上) 被引量:24
2
作者 凌启鸿 过益先 +1 位作者 费槐林 黄丕生 《中国稻米》 1999年第1期3-8,共6页
关键词 水稻 栽培科学 栽培理论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高原农作物栽培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庄巧生 《西藏农业科技》 1989年第2期28-45,共18页
按:1952年前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组织了西藏工作队农业科学组,包括土壤、植物、气象、水利、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等专业,从1952年6月到1954年2月途经甘孜、昌都、拉萨、江孜、日喀则、亚东、泽当、则拉宗、波密等地,对于西藏高原的农... 按:1952年前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组织了西藏工作队农业科学组,包括土壤、植物、气象、水利、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等专业,从1952年6月到1954年2月途经甘孜、昌都、拉萨、江孜、日喀则、亚东、泽当、则拉宗、波密等地,对于西藏高原的农业概况进行了初步考察。这篇调查报告是根据该组“西藏农业考察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品种 西藏高原 冬小麦品种 农作物栽培 则拉宗 播种量 收获物 野燕麦 晚播 品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于L1的小麦抗黄矮病基因的特异PCR标记及辅助育种的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增艳 辛志勇 +3 位作者 陈孝 王晓萍 刘景芳 杜丽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6-491,共6页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附加系 L1为抗源 ,选育出抗黄矮病小麦异源易位系 HW6 4 2 ,YW4 4 3,YW2 4 3,Y9910 2 9等。本文以上述易位系及其抗源、小麦亲本作供试材料 ,鉴定出一个微卫星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gwm37- 450 ,可跟踪...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附加系 L1为抗源 ,选育出抗黄矮病小麦异源易位系 HW6 4 2 ,YW4 4 3,YW2 4 3,Y9910 2 9等。本文以上述易位系及其抗源、小麦亲本作供试材料 ,鉴定出一个微卫星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gwm37- 450 ,可跟踪、检测源于 L1的抗黄矮病基因。将难以分辨、稳定性差的 gwm37- 450 特异带分离、克隆、测序 ,根据测序结果重新设计 1对特异 PCR引物 ,转化为扩增产物有无的 SCAR(sequence characterizied amplified region)标记SC- W374 50 。利用 HW6 4 2 /中 86 0 1的 F2 群体 ,对 gwm 37- 450 和 SC- W374 50 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二者均与抗黄矮病基因紧密连锁 ,后者较前者稳定。利用 SC- W374 50 跟踪抗黄矮病基因 ,将抗黄矮病基因、抗白粉病基因向优良小麦品种中麦 16、宛 710 7转育 ,快速选育出兼抗黄矮病、白粉病的回交植株 2 7个。实践了分子标记辅助抗黄矮病小麦育种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 小麦 抗黄矮病基因 特异PCR标记 辅助育种 中间偃麦草 易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油大豆新品种中黄20(中作983)的选育和提高大豆含油量的育种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连铮 王岚 +3 位作者 赵荣娟 傅玉清 李强 裴颜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43,共9页
利用高油大豆和高产大豆进行杂交,专门配制高油组合,同时大量分析了亲本、杂交后代、辐射后代和品系的含油量,早代测产并在高肥水条件下进行多点鉴定。与此同时,在海南岛进行繁育,加快了育种进程。分析了1 168份材料的含油量,表明含油... 利用高油大豆和高产大豆进行杂交,专门配制高油组合,同时大量分析了亲本、杂交后代、辐射后代和品系的含油量,早代测产并在高肥水条件下进行多点鉴定。与此同时,在海南岛进行繁育,加快了育种进程。分析了1 168份材料的含油量,表明含油量呈常态分布,离中越远样本越少,含油量在 18.50%~19.00%的材料最多,占13.20%。育成的新品种中黄20(中作983)含油量3年平均达23.50%,2002年辽宁、北京和天津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推广,2003年2月经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此外,我们还育成一大批高油大豆品系,正在参加各地的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油大豆 新品种 中黄20 中作983 选育 含油量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辐射育种的某些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连铮 裴颜龙 +2 位作者 赵荣娟 王岚 李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共5页
自 1993年以来 ,对大豆品种杂交后代进行辐射处理 ,并进行了选择。研究结果证明 ,大豆种子经辐射处理可改变其熟期、品质、抗性和丰产性。已选出 41个大豆突变系 ,其中中作 965在河南、甘肃等地试验 ,增产突出 ,且中抗孢囊线虫病。
关键词 大豆 辐射育种 新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研究——Ⅲ.籼粳交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力 被引量:40
7
作者 袁龙江 邢祖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82-188,共7页
6个粳稻品种与6个籼稻品种组成的6×6NCⅡ设计的36个 F_1组合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的遗传不仅受一般配合力的影响,而且也受特殊配合力的制约。配合力分析经果指明,穗长等性状受特殊配合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其它性状主要受一... 6个粳稻品种与6个籼稻品种组成的6×6NCⅡ设计的36个 F_1组合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的遗传不仅受一般配合力的影响,而且也受特殊配合力的制约。配合力分析经果指明,穗长等性状受特殊配合力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其它性状主要受一般配合力的影响。就本试验所研究的多数性状而论,籼稻的一般配合力似乎要比粳稻的一般配合力更明显地影响后代。广义遗传分析证明抽穗期及粒型这两个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小,而单株穗数受环境影响较大。狭义遗传力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子粒长宽比、粒长、株高、穗实粒数、结实率、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单株粒重、抽穗期、着粒密度、穗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交育种 配合力 遗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播小麦面粉颗粒度分布及近红外透射光谱测试技术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陈锋 Nagamine T +3 位作者 张艳 何中虎 王德森 Hisashi Yoshida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2-307,共6页
面粉颗粒度是影响小麦食品加工品质的重要性状。以2 0 0 1- 2 0 0 2年度来自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2 5 6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用激光散射颗粒度分析仪和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对面粉颗粒度进行了研究。... 面粉颗粒度是影响小麦食品加工品质的重要性状。以2 0 0 1- 2 0 0 2年度来自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的2 5 6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用激光散射颗粒度分析仪和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对面粉颗粒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麦面粉颗粒度分布特点为从北向南,硬质麦分布比例逐渐减少,软质麦分布比例逐渐增大。总体上硬质麦所占比例较高,为5 9. 4 % ,软质麦和混合麦所占比例分别为2 8 .1%和12 .5 %。近红外预测集模型决定系数为0 92 ,与激光散射颗粒度分析仪测试结果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建立模型时,采用预测残差平方和及交叉验证处理方法进行了主成分数目选择,并对定标集样品中浓度超常样品和光谱超常样品做2次删除,删除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4 .1% ,使定标模型决定系数RSQ从0 . 82提高到0. 92 ,标准误差SEC从12 . 75下降到8 .5 4 ,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优化了定标模型。此外,根据我国小麦颗粒度大小分布的特点,建立了各麦区的定标模型,其可靠性优于以总参试样品建立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面粉颗粒大小 近红外光谱技术 定标集 预测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黑豆抗源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机制研究 Ⅲ.抑制线虫发育的组织病理学证据 被引量:9
9
作者 颜清上 王连铮 陈品三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4-37,共4页
对接种后水培15天的大豆幼苗的根段染色,光镜下可以观察到抗病品种根内大豆孢囊线虫头部有明显的坏死,感病品种较少观察到这一现象。接种后4天对大豆根部的半薄切片研究发现感病品种中柱内有较大的合胞体形成,抗病品种在鞘细胞处... 对接种后水培15天的大豆幼苗的根段染色,光镜下可以观察到抗病品种根内大豆孢囊线虫头部有明显的坏死,感病品种较少观察到这一现象。接种后4天对大豆根部的半薄切片研究发现感病品种中柱内有较大的合胞体形成,抗病品种在鞘细胞处形成较小的合胞体,且染色较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抗源 孢囊线虫 组织坏死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耐镉作物体内镉结合体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居荣 鲍子平 蒋婉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05-611,共7页
通过镉在不同耐性作物根细胞中的分布及细胞内镉结合体的对比研究,发现小黑麦对镉的耐性并非主要是使其固定于细胞壁以减少其活性而解毒的机制;与其它耐性较低的作物相比,耐性相对较强的小黑麦中的分子量为17kD的蛋白质合成加速,推断与... 通过镉在不同耐性作物根细胞中的分布及细胞内镉结合体的对比研究,发现小黑麦对镉的耐性并非主要是使其固定于细胞壁以减少其活性而解毒的机制;与其它耐性较低的作物相比,耐性相对较强的小黑麦中的分子量为17kD的蛋白质合成加速,推断与其在镉胁迫下的生理适应性有关。经镉诱导产生了分子量为3.1kD的镉结合蛋白质,起到了减少体内游离态镉含量的作用,是小黑麦耐受镉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体 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病育种研究——Ⅴ.中丹2号抗稻瘟基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开军 林世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67-272,共6页
1984—1985年选7个具稻瘟病抗性单基因、代表13个抗稻瘟基因所在7个位点的粳稻品种和一个对所用菌系全部感病的品种构成一套测定品种与中丹2号进行杂交和回交,用致病性比较稳定的菌系于温室内同时鉴定亲本、F_1、F_2及 B_1F_1代的苗期... 1984—1985年选7个具稻瘟病抗性单基因、代表13个抗稻瘟基因所在7个位点的粳稻品种和一个对所用菌系全部感病的品种构成一套测定品种与中丹2号进行杂交和回交,用致病性比较稳定的菌系于温室内同时鉴定亲本、F_1、F_2及 B_1F_1代的苗期叶瘟抗性,研究了中丹2号的抗瘟性遗传。结果表明:中丹2号具有 Pi-a 和 Pi-i 两个显性抗瘟基因;不具有 Pi-k、Pi-t、Pi-ta、pi-z^t 和 Pi-b 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 遗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春phlb突变体与多倍体Aegilops杂种F_1回交植株(BC_1F_1)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贤 张曦燕 +1 位作者 韩敬花 樊路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300-1305,共6页
中国春 phlb突变体与 5个多倍体 Aegilops的杂种 F1 用普通小麦进行回交 ,并对回交一代 (BC1 F1 )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BC1 F1 植株花粉母细胞最高染色体数 56条 ,最低 35条 ,一般情况下 phlb基因可以增加 BC1 F1 植株的染色... 中国春 phlb突变体与 5个多倍体 Aegilops的杂种 F1 用普通小麦进行回交 ,并对回交一代 (BC1 F1 )的细胞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BC1 F1 植株花粉母细胞最高染色体数 56条 ,最低 35条 ,一般情况下 phlb基因可以增加 BC1 F1 植株的染色体数 (不是所有组合 ) ,但不能增加染色体配对水平。杂种 F1 回交时有效雌配子最高染色体数在含有 phlb基因组合中高于不含 ph1 b基因的组合 ,但最低染色体数目相等 ,且含有 2 1条染色体雌配子最具有竞争力。同时也证明 ,回交的成功并不取决于杂种 F1 通过重建分裂 (restitution div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春phlb突变体 多倍体Aegilops杂种 F1 回交植株 细胞学研究 普通小麦 染色体配对 雌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作物中选择标记基因的消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新梅 韩召奋 +1 位作者 徐惠君 郭蔼光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4年第6期437-439,共3页
随着转基因作物的逐渐商品化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选择标记 转化体系 安全性问题 应用 商品化 文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春(T.aestivum)与黑麦(Secale cereale)可交配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再研究及其与Ta_1基因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樊路 韩敬花 邓景扬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89年第4期308-312,共5页
利用中国春-Cheyenne二体代换系及中国春缺体-四体、Ta1中国舂、兰州黑麦等,对中国春可交配性基因的定位及与Ta1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中国春染色体2B、6D及7A上,第一次发现了可交配性基因kr存在,同时证明了Ta1基因与kr基因不存在相互干... 利用中国春-Cheyenne二体代换系及中国春缺体-四体、Ta1中国舂、兰州黑麦等,对中国春可交配性基因的定位及与Ta1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中国春染色体2B、6D及7A上,第一次发现了可交配性基因kr存在,同时证明了Ta1基因与kr基因不存在相互干挠。在北京条件下利于kr基因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可交配性 缺体-四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VRDC的菜用大豆育种研究 被引量:20
15
作者 颜清上 邵桂花 《大豆通报》 2000年第5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菜用大豆 育种 AVRDC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晚茬冬小麦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甘吉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5-32,共8页
播期试验表明,与适期麦相比,早地晚茬麦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缩短,分蘖期短,穗分化阶段前期缩短,从药隔形成期开始,以后各生育阶段同步,分蘖少,主茎叶片数减少;产量要素穗、粒重均下降,穗数、粒数少是减产的主要原因。在基本苗35~40万/亩... 播期试验表明,与适期麦相比,早地晚茬麦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缩短,分蘖期短,穗分化阶段前期缩短,从药隔形成期开始,以后各生育阶段同步,分蘖少,主茎叶片数减少;产量要素穗、粒重均下降,穗数、粒数少是减产的主要原因。在基本苗35~40万/亩时,穗数略高于或等于苗数,适期晚麦主穗籽粒重接近适期麦,是争取高产的潜力所在。高产模式化试验建立了产量与密度、氮、磷肥的回归数学模型,对产量的作用是氮肥>密度>磷肥。晚播高产途径是增肥增密,增磷促壮,氮磷平衡,越冬追肥覆盖,墒情、肥料、密度协调,增穗增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旱地 高产 栽培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类作物G带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凤绥 卫俊智 《中国麻作》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6-18,26,共4页
麻类作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作物,对其染色体的分析研究,在麻类作物的遗传理论、育种实践,资源分析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对各种麻类作物的染色体数目早有报道,但对麻类的核型及染色体分带的研究,80年代在我国才开始取得进展。朱... 麻类作物是世界上重要的纤维作物,对其染色体的分析研究,在麻类作物的遗传理论、育种实践,资源分析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虽然对各种麻类作物的染色体数目早有报道,但对麻类的核型及染色体分带的研究,80年代在我国才开始取得进展。朱凤绥等对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大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类作物 染色体 G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性核不育小黑麦在育种上利用的研究
18
作者 孙元枢 王崇义 +3 位作者 李英贤 郑学军 杜娟 陈秀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用小黑麦显性核雄性不育系与具有不同性状的小黑麦杂交和回交,建成群体进行轮回选择。经两轮轮选,发现利用轮选改进小黑麦籽粒饱满度(小黑麦育种中限制因素)比用常规系选快一倍。虽然在八倍体核不育系与六倍体小黑麦杂交群体中,随着世... 用小黑麦显性核雄性不育系与具有不同性状的小黑麦杂交和回交,建成群体进行轮回选择。经两轮轮选,发现利用轮选改进小黑麦籽粒饱满度(小黑麦育种中限制因素)比用常规系选快一倍。虽然在八倍体核不育系与六倍体小黑麦杂交群体中,随着世代的增加不育株在群体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但也有少数后代仍保持1F:1S 的分离比例。说明利用显性核雄不育性进行小黑麦育种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回选择 小黑麦 三系配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综述
19
作者 施爱农 赵开军 +2 位作者 尹林 倪丕冲 刘国庆 《北京农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20-23,共4页
1 无融合生殖的概念植物无融合生殖是指不经过雌雄配子受精而产生胚和种子的一种生殖方式。它产生种子繁殖后代与有性牛殖相同,但它不经过精卵融合获得后代,具有无性生殖特性,因而它具有有性和无性生殖的两重性,是不同于有性和无性生殖... 1 无融合生殖的概念植物无融合生殖是指不经过雌雄配子受精而产生胚和种子的一种生殖方式。它产生种子繁殖后代与有性牛殖相同,但它不经过精卵融合获得后代,具有无性生殖特性,因而它具有有性和无性生殖的两重性,是不同于有性和无性生殖的一种特殊生殖方式。无融合生殖在植物界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文献报导,人们已在禾本科等36科370种以上植物中发现了无融合生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融合生殖 生殖方式 植物界 种子繁殖 不定胚 精卵融合 文献报导 雄配子 杂交水稻育种 固定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春ph1b突变体对(中国春ph1b突变体×山羊草)F_1回交结实率及BC_1F_1细胞学研究
20
作者 任贤 樊路 +1 位作者 慕松 韩敬花 《宁夏农林科技》 1998年第2期1-3,共3页
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对(中国春ph1b突变体×Ae.triuncialis、Ae.juvenalis)F1进行了回交,第一次获得了成功。但回交结实率比用中国春回交低。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回交所得的BC1F1植... 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对(中国春ph1b突变体×Ae.triuncialis、Ae.juvenalis)F1进行了回交,第一次获得了成功。但回交结实率比用中国春回交低。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回交所得的BC1F1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每条染色体交叉数与用中国春回交的BC1F1相似。但是前者的四价体数远高于后者,因而会有更多的普通小麦染色体与Ae.triuncialis、Ae.juvenalis部分同源染色体间配对,及更多的交换和易位机会,从这一点看,利用中国春ph1b突变体回交,会更利于Ae.triuncialis、Ae.juvenalis有益基因向普通小麦的导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草 普通小麦 部分同源染色体 回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