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棱大麦HVA1基因在烟草中遗传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楠 赵琦 +2 位作者 黄静 赵玉锦 张世煌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39-144,共6页
本研究依据HVA1基因序列克隆六棱大麦HVA1基因cDNA片段,构建Ubiquitin启动子驱动下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HVA1。然后通过三亲杂交法将重组质粒PCAMBIA1300-HVA1转入农杆菌LBA4404,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经PCR,PCR-Southern ... 本研究依据HVA1基因序列克隆六棱大麦HVA1基因cDNA片段,构建Ubiquitin启动子驱动下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HVA1。然后通过三亲杂交法将重组质粒PCAMBIA1300-HVA1转入农杆菌LBA4404,并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经PCR,PCR-South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表明HVA1基因已整合进烟草基因组,并在转录水平上获得表达。功能验证的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叶片的保水率提高了近1倍,暗示转基因烟草具有一定的抗旱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VA1 根癌农杆菌 遗传转化 烟草 抗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曼陀罗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植株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黄静 赵琦 +2 位作者 赵玉锦 李楠 张世煌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79-183,共5页
本试验以曼陀罗茎段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植物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修改的MS培养基(除去甘氨酸,维生素B1含量增加至0.5mg/L,pH5.5)附加2mg/L2,4-D可由曼陀罗茎段诱导大量胚性愈伤组织;... 本试验以曼陀罗茎段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植物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中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修改的MS培养基(除去甘氨酸,维生素B1含量增加至0.5mg/L,pH5.5)附加2mg/L2,4-D可由曼陀罗茎段诱导大量胚性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选用0.5mg/L2,4-D为宜;不定芽的诱导采用MS培养基(20g蔗糖,8g琼脂,0.1g水解干酪素)+6-BA(0.5mg/L);幼苗进一步转接至1/2MS+IBA(0.2mg/L)生根培养基中,可完成曼陀罗茎段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植株的组织培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曼陀罗 愈伤组织 诱导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MYT和我国玉米种质群体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被引量:77
3
作者 杨爱国 张世煌 +2 位作者 李明顺 荣廷昭 潘光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29-1337,共9页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丹340、Mo17、掖478和黄早四为测验种,通过2年1点田间试验,分析27个国内外玉米群体(14个CIMMYT热带、亚热带群体和13个国内群体)的主要性状配合力和产量杂种优势,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大多数CIMMYT群体...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丹340、Mo17、掖478和黄早四为测验种,通过2年1点田间试验,分析27个国内外玉米群体(14个CIMMYT热带、亚热带群体和13个国内群体)的主要性状配合力和产量杂种优势,并划分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大多数CIMMYT群体的产量和产量性状配合力及杂种优势明显优于国内玉米群体,以Suwan l、Pob43、Pob21、Pob501、Pob32、Pob502、Pob49、Stay Green、Pob28等9个热带、亚热带群体和国内群体WBM-C4的产量GCA效应较高,且与产量相关性状的GCA效应也较高;但这些群体的植株、穗位较高。在改良和使用时需设法降低株高、穗位。产量对照优势以Suwan 1、Pob21、Pob32、Pob43、Pob49、Pob501、Pob502等7个群体表现较优,尤其Suwan 1与4个测验种所组配测交组合的对照优势值均较大,分别为33.4%、47.4%、23.6%和16.8%,是本研究中表现最优异的群体。在NCⅡ遗传交配设计中,依据产量SCA结合杂种优势划分群体比较合理可靠。除金皇后外,国内其他12个群体划群合理,与系谱记载吻合。14个热带、亚热带群体中有9个划群合理。Suwan 1和Pob32在本研究中游移于四平头和非Reid之间,但根据以往实验结果和系谱关系,将它们分别归入四平头和非Reid种质更有实践意义。Pob21游移于四平头和旅大红骨之间,但参考以往实验结果,将其划入旅大红骨群更合理。另外2个群体Pob49和Stay Green不能根据现有的试验资料确切地将其划分到4个杂种优势类群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群体 配合力 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细胞电融合技术在空间实验中的应用
4
作者 黄静 赵琦 +3 位作者 赵玉锦 孙艳 张世煌 庄逢源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0-83,共4页
细胞电融合是实用性很强的生物技术,然而在地面上由于重力沉降和热对流的影响,杂种细胞融合得率较低,使得这项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潜力难以发挥。大量的实验表明,空间微重力环境是实现细胞电融合的重要途径。今后有望利用空间微重力条件... 细胞电融合是实用性很强的生物技术,然而在地面上由于重力沉降和热对流的影响,杂种细胞融合得率较低,使得这项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潜力难以发挥。大量的实验表明,空间微重力环境是实现细胞电融合的重要途径。今后有望利用空间微重力条件获得有价值的杂合细胞,培育作物新品种,为开展空间生物加工和空间制药提供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细胞电融合 原生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