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毒复制酶基因Nib8和ERF转录因子W17基因枪法共转化小麦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永伟 徐兆师 +4 位作者 杜丽璞 徐惠君 李连城 马有志 陈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48-1552,共5页
将对小麦黄花叶病毒表现高抗的复制酶基因Nib8和具有广谱抗病性的ERF基因W17分别构建到单子叶高效组成型表达载体上,采用基因枪共转化法转化到小麦品种扬麦12和扬麦16中,PCR检测共获得Nib8基因的阳性转基因植株42株,W17基因的阳性转基... 将对小麦黄花叶病毒表现高抗的复制酶基因Nib8和具有广谱抗病性的ERF基因W17分别构建到单子叶高效组成型表达载体上,采用基因枪共转化法转化到小麦品种扬麦12和扬麦16中,PCR检测共获得Nib8基因的阳性转基因植株42株,W17基因的阳性转基因植株48株,及两个功能基因均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6株。以扬麦12为受体的转化率分别为1.53%(Nib8)、4.87%(W17)和0.42%(Nib8+W17);以扬麦16为受体的转化率分别为2.05%(Nib8)、0.86%(W17)和0.20%(Nib8+W17)。对2个功能基因都呈阳性的6个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ting分析,进一步证实功能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本研究为获得具有综合抗病性的小麦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枪 ERF转录因子 复制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质资源抗南方锈病鉴定 被引量:27
2
作者 江凯 杜青 +8 位作者 秦子惠 陈茂功 李石初 孙素丽 武小菲 郭云燕 石云素 林小虎 王晓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1-714,共4页
玉米南方锈病已成为近几年我国夏玉米生产区间歇性暴发流行的病害,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病害流行年份可造成10%以上的产量损失。目前,已确认的抗病自交系非常有限,而抗病育种急需不同抗性控制背景的自交系。为发掘和丰富可利用的南... 玉米南方锈病已成为近几年我国夏玉米生产区间歇性暴发流行的病害,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病害流行年份可造成10%以上的产量损失。目前,已确认的抗病自交系非常有限,而抗病育种急需不同抗性控制背景的自交系。为发掘和丰富可利用的南方锈病抗源,于2008-2012年,在广西南宁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方法对1589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南方锈病鉴定。通过高病害压力和连续多年的鉴定,从1589份玉米种质中鉴定出高抗(HR)材料26份,占鉴定总数的1.64%;抗病(R)材料137份,占鉴定总数的8.62%;中抗(MR)水平的材料382份,占鉴定总数的24.04%;感病(S)材料489份,占鉴定总数的30.77%;高感(HS)材料555份,占鉴定总数的34.93%。总体上抗南方锈病种质较少,引进种质中抗病类型材料的比例略高。经重复鉴定,筛选出赤556等18份自交系、老来秕等3份地方品种、A69等4份来自津巴布韦的材料及引自CIMMYT的Dr11表现稳定高抗南方锈病,为今后我国玉米抗南方锈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性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南方锈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种质资源的苗期耐碱性鉴定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徐长营 杨春刚 +5 位作者 郭桂珍 张俊国 曹桂兰 刘宪虎 张三元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以来自中国13个省和14个国家的378份粳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碱胁迫条件下开展了粳稻苗期死叶率的鉴定评价,并从中筛选出耐碱性强的粳稻种质。结果表明,pH9.4的碱胁迫条件对粳稻死叶率的影响显著大于pH8.9的碱胁迫条件,而pH8.9条... 以来自中国13个省和14个国家的378份粳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碱胁迫条件下开展了粳稻苗期死叶率的鉴定评价,并从中筛选出耐碱性强的粳稻种质。结果表明,pH9.4的碱胁迫条件对粳稻死叶率的影响显著大于pH8.9的碱胁迫条件,而pH8.9条件更适合于粳稻种质资源的耐碱性鉴定评价。在pH8.9碱胁迫条件下不同地理来源粳稻间、粳稻不同种质间存在明显的耐碱性差异,澳大利亚、意大利和中国江西粳稻种质的平均死叶率较低,表现为较强的耐碱性。pH8.9的碱胁迫第16~26天时,在20%~100%死叶率范围内,其粳稻种质资源的次数分布表现为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且其方差和变异系数较大,认为该时期较适合作为粳稻种质资源耐碱性的鉴定时期。YR196、Baru、丰锦、日本晴、8068、绥粳5号等21份粳稻种质在pH8.9碱胁迫第16天时死叶率均小于40%,表现为较强的耐碱性,可在今后耐碱性水稻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种质资源 死叶率 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崎峰 王晓鸣 +3 位作者 蔡鑫鑫 张伟巍 陈海军 李金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55-57,共3页
针对玉米大斑病发病后期植株高大防治困难的问题,在黑龙江省黑河市进行了玉米大斑病早期预防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使用杀菌剂苯甲·嘧菌酯和苯甲·丙环唑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进行防治,可以有效降低玉米大斑病发病率... 针对玉米大斑病发病后期植株高大防治困难的问题,在黑龙江省黑河市进行了玉米大斑病早期预防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使用杀菌剂苯甲·嘧菌酯和苯甲·丙环唑采用机械喷雾的方式进行防治,可以有效降低玉米大斑病发病率、发病级别、病情指数和病斑大小,进而减轻大斑病的危害程度,减少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斑病 化学防控 机械喷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赤斑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4
5
作者 黄燕 段灿星 +2 位作者 陆鸣 东方阳 朱振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5-118,共4页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蚕豆生产。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对采自甘肃、青海、江苏、四川、河北、重庆等6个省市的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6个省市均鉴定到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灰葡萄孢(B... 蚕豆赤斑病是蚕豆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蚕豆生产。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对采自甘肃、青海、江苏、四川、河北、重庆等6个省市的蚕豆赤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6个省市均鉴定到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灰葡萄孢(B.cinerea)和拟蚕豆葡萄孢(B.fabiopsis)3种病原菌。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3种病原菌分离物都存在致病力差异,但均以强致病力分离物为主。本研究是继湖北省之后在其他省市首次发现拟蚕豆葡萄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赤斑病 葡萄孢 病原菌的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复合体非变性凝胶电泳技术及其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孟庆石 张光祥 潘映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64,共8页
非变性凝胶电泳技术是研究蛋白质复合体的强有力工具。重点介绍了蓝绿温和非变性凝胶电泳(BN-PAGE)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比较了由BN-PAGE衍生的蓝色温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清澈温和非变性凝胶电泳(CN-PAGE)和高分辨清澈温和非变性凝胶电泳(Hr... 非变性凝胶电泳技术是研究蛋白质复合体的强有力工具。重点介绍了蓝绿温和非变性凝胶电泳(BN-PAGE)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比较了由BN-PAGE衍生的蓝色温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清澈温和非变性凝胶电泳(CN-PAGE)和高分辨清澈温和非变性凝胶电泳(HrCN-PAGE)技术的差异和适用范围,并概括地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植物蛋白质复合体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温和非变性凝胶电泳 蓝绿温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清澈温和非变性凝胶电泳 高分辨清澈温和非变性凝胶电泳 植物蛋白质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片胞间洗脱液的蛋白质组学检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新明 杨友才 潘映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1-98,共8页
植物叶片胞间液蛋白主要是一些低丰度蛋白,其中某些种类在植物抗病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改进已有的技术方法,结合超滤和丙酮沉淀处理,从500 g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小麦Taichung29*6/Yr5的叶片中获得了1.5 mg可溶性的胞间洗脱液蛋白... 植物叶片胞间液蛋白主要是一些低丰度蛋白,其中某些种类在植物抗病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改进已有的技术方法,结合超滤和丙酮沉淀处理,从500 g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小麦Taichung29*6/Yr5的叶片中获得了1.5 mg可溶性的胞间洗脱液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胞间洗脱液蛋白样品和总蛋白样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进一步的双向电泳分析证实,两个样品在胶图上可分别检测到1 241±59(n=3)和1 849±138(n=3)个蛋白点,其中胞间洗脱液样品有1 042±47(n=3)个不同于总蛋白样品的蛋白点,与总蛋白样品共有的蛋白点仅198±13(n=3)个。随意取100个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 I-TOF质谱分析,鉴定到一些已被确证存在于小麦胞间液中的蛋白质,如-β1,3-葡聚糖酶、葡聚糖--βD-1,3-葡萄糖苷内切酶、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等。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初步分析了小麦叶片胞间洗脱液的组成,为进一步探索小麦叶片胞间液中低丰度蛋白的抗病功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片 胞间洗脱液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