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个空间诱变的温度敏感型冬小麦叶绿素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洪兵 郭会君 +4 位作者 赵林姝 古佳玉 赵世荣 李军辉 刘录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0-1116,共7页
通过空间诱变创制的冬小麦叶绿素突变体Mt18的叶色表现为对温度敏感的绿-白-绿的变化过程,能够正常成穗结实,但其株高、有效株穗数、穗长、株粒数、株粒重、千粒重都显著低于原始亲本。电镜观察表明,变白前期突变体叶绿体数目和结构与... 通过空间诱变创制的冬小麦叶绿素突变体Mt18的叶色表现为对温度敏感的绿-白-绿的变化过程,能够正常成穗结实,但其株高、有效株穗数、穗长、株粒数、株粒重、千粒重都显著低于原始亲本。电镜观察表明,变白前期突变体叶绿体数目和结构与原始亲本未见明显差异;变白期突变体叶绿体内基粒类囊体数和基粒片层数较少,甚至完全消失,基质类囊体清晰可见;复绿期突变体叶绿体数目少于原始亲本,细胞内大部分叶绿体结构恢复正常。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分析表明,当光照强度为110μmol.m-2.s-1时,突变体Mt18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低于原始亲本,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显著高于原始亲本,而光系统Ⅱ的最大量子产量、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光化学猝灭系数、实际量子产量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在不同时期变化不同。另外,不同的光照强度条件下,突变体的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实际量子产量的变化也不相同。上述结果证实,温度敏感型冬小麦叶绿素突变体Mt18的叶片颜色和光合特性随着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变白期叶绿体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光合效率显著降低,较高的光照强度对突变体影响较大,导致产量相关性状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空间诱变 温度敏感型叶绿素突变体 农艺性状 超微结构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Co-γ射线诱导的小麦基因组DNA的甲基化变异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震 郭会君 +3 位作者 赵林姝 古佳玉 谢永盾 刘录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共9页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辐射诱变能通过改变DNA甲基化的方式而影响基因组稳定性。本研究分别采用100和150Gy60Co-γ射线处理小麦品种京411(J411)干种子,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检测处理后幼根和幼叶基因组甲... 诱发突变技术在小麦品种改良中具有重要作用,辐射诱变能通过改变DNA甲基化的方式而影响基因组稳定性。本研究分别采用100和150Gy60Co-γ射线处理小麦品种京411(J411)干种子,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检测处理后幼根和幼叶基因组甲基化相对水平的变化及甲基化模式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γ射线处理对幼苗的苗高和根长都有显著抑制作用。与未处理对照比较,处理后小麦幼苗叶片和根部DNA胞嘧啶甲基化相对水平均发生变化,叶片的甲基化相对水平下降,而根中升高。2种处理剂量下,叶片和根的甲基化模式变异均表现为CG位点变化率高于CNG位点变化率。不同位点的甲基化模式变异在诱变后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叶片中不同剂量下CG位点和CNG位点的去甲基化率都高于相应位点的甲基化率;根部CNG位点在所有剂量下的去甲基化率都低于相应位点的甲基化率,而CG位点在100Gy剂量下去甲基化率高于相应位点的甲基化率,而在150Gy剂量下的去甲基化率则低于相应位点的甲基化率,反映出同一组织同一位点在不同诱变剂量处理下甲基化模式变异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60Co-γ射线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基因型对γ射线辐照敏感性的分子解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韩冰 古佳玉 +6 位作者 赵林姝 郭会君 谢永盾 赵世荣 孙云云 宋希云 刘录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42-1347,共6页
本研究以63份小麦品种(系)的风干种子为材料,分别利用0 Gy、100 Gy、150 Gy和25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通过种子发芽试验和基因表达等方法,探讨不同小麦基因型间辐射敏感性差异及辐射敏感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根据苗高损... 本研究以63份小麦品种(系)的风干种子为材料,分别利用0 Gy、100 Gy、150 Gy和250 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通过种子发芽试验和基因表达等方法,探讨不同小麦基因型间辐射敏感性差异及辐射敏感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根据苗高损伤效应,将63份不同小麦基因型分为敏感型(核优1号、中优206和太原703等)、较敏感型(旱选10号、济麦20和中麦175等)、较钝感型(德抗961、豫麦68和淮麦20等)和钝感型(衡观136、邯6172和偃展4110等)4类。所选材料γ射线辐照后,敏感型基因型中Ta Ku70和Ta Ku80基因诱导表达明显,钝感型基因型中Ta Ku70和Ta Ku80基因诱导表达不明显。本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基因型间辐射敏感性差异明显且与Ta Ku70和Ta Ku80基因表达模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苗高 TA Ku70和Ta Ku80基因表达模式 辐射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花药培养体系优化及高再生力基因型的筛选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慧 赵林姝 +7 位作者 古佳玉 郭会君 谢永盾 熊宏春 赵世荣 丁玉萍 徐延浩 刘录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8-745,共8页
目前花药培养白苗再生较多,因此选取不同成分的碳源对花药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并利用优化的体系连续2年对22个小麦品种(系)的培养力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以国药公司蔗糖为碳源进行离体培养的花药没有产生胚状体;以Sigma公司麦芽糖和Phyto... 目前花药培养白苗再生较多,因此选取不同成分的碳源对花药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并利用优化的体系连续2年对22个小麦品种(系)的培养力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以国药公司蔗糖为碳源进行离体培养的花药没有产生胚状体;以Sigma公司麦芽糖和Phytotech公司麦芽糖为碳源时,花药均可以脱分化形成胚状体并进一步再生植株,绿苗产率在此2种麦芽糖间无显著差异,但白苗产率在2种麦芽糖间差异显著,Sigma麦芽糖条件下白苗产率显著高于Phytotech麦芽糖,说明利用Phytotech麦芽糖能减少白苗的再生。22个品种(系)的绿苗及白苗产率差异显著,筛选出高绿苗再生力基因型河农6425(33.97%)、洛麦28(22.28%)和郑麦136(15.63%),高白苗再生力基因型小偃22(39.69%)、郑麦136(33.99%)、洛麦28(42.17%)和豫农903(28.59%),高植株再生力基因型小偃22(46.69%)、郑麦136(49.62%)、洛麦28(64.45%)、河农6425(41.47%)和豫农903(31.69%)。本研究鉴定筛选的高再生力基因型可作为单倍体育种、基因定位或遗传转化研究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药培养体系优化 基因型 碳源 植株再生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60)Coγ射线辐照后TaKu70和TaKu80基因应答模式及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崔孟 古佳玉 +6 位作者 郭会君 赵林姝 谢永盾 赵世荣 李军辉 宋希云 刘录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7,共7页
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京411(J411)和邯6172(H6172)为材料,探讨60Coγ射线辐照后辐照敏感性、TaKu70和TaKu80基因应答模式与M1代基因组AFLP多态性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0Coγ射线辐照对小麦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J411的辐照敏... 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京411(J411)和邯6172(H6172)为材料,探讨60Coγ射线辐照后辐照敏感性、TaKu70和TaKu80基因应答模式与M1代基因组AFLP多态性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0Coγ射线辐照对小麦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J411的辐照敏感性高于H6172。在J411和H6172中TaKu80基因对60Coγ射线辐照做出表达量上调的应答,但TaKu70基因的表达则没有明显变化,其中J411中TaKu70和TaKu80基因的表达水平低于H6172。60Coγ射线辐照导致J411和H6172的M1代基因组多态性频率升高,其中J411中多态性频率上升的水平明显高于H6172。由此可见,TaKu70和TaKu80基因的表达水平及辐照应答模式与小麦品种辐照敏感性和辐照后代基因组多态性具有密切关系,有可能成为改善小麦品种辐照敏感性、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研究中极具应用潜力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Ku70 TaKu80 辐照敏感性 60Coγ射线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束辐照小麦诱发DNA损伤与特异基因调控网络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杜国锋 谢永盾 +7 位作者 郭会君 熊宏春 古佳玉 赵林姝 赵世荣 丁玉萍 隋丽 刘录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5-1497,共13页
锂(^(7)Li)离子束作为一种新型诱变剂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彗星电泳技术探索了^(7)Li离子束辐照小麦诱导的DNA损伤特点,并结合转录组分析初步解析了特异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结果表明,与传统诱变因素伽马(... 锂(^(7)Li)离子束作为一种新型诱变剂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彗星电泳技术探索了^(7)Li离子束辐照小麦诱导的DNA损伤特点,并结合转录组分析初步解析了特异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结果表明,与传统诱变因素伽马(γ)射线相比,^(7)Li离子束辐照引起的小麦幼苗生长抑制程度低,幼苗叶脉失绿至开裂。对辐照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分析显示,^(7)Li离子束辐照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壁合成与代谢和甘油脂类代谢通路,而γ射线辐照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代谢通路中,推测细胞壁合成与代谢和甘油脂类代谢通路途径与响应^(7)Li离子束辐照引起的损伤密切相关,而光合作用代谢途径与响应γ射线辐照引起的损伤密切相关。两种辐射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转录因子分析结果显示,^(7)Li离子束辐照诱导的MYB、WRKY、bHLH和NAC等转录因子家族可能在响应^(7)Li离子束辐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7)Li离子束辐照特异诱导Whirly家族转录因子调控DNA损伤修复,而γ射线辐照诱导E2F/DP家族转录因子调控DNA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锂(^(7)Li)离子束 伽马射线(γ) DNA损伤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混合粒子场辐照对花生胚小叶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于新玲 刘录祥 +4 位作者 乔利仙 隋炯明 郭宝太 徐丽娟 王晶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3-438,共6页
采用不同剂量的高能混合粒子场(0、67、105、150和196Gy)辐照花生鲁花11号干种子,取其胚小叶外植体,先后置于添加10mg/L 2,4-D的MSB5诱导培养基和添加4mg/L BAP的MSB5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了不同剂量辐照对外植体存活率、体胚诱导率和... 采用不同剂量的高能混合粒子场(0、67、105、150和196Gy)辐照花生鲁花11号干种子,取其胚小叶外植体,先后置于添加10mg/L 2,4-D的MSB5诱导培养基和添加4mg/L BAP的MSB5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研究了不同剂量辐照对外植体存活率、体胚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存活率,除67Gy辐照组和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显著下降;体胚诱导率,辐照剂量为67Gy时和对照无显著差异,当辐照剂量分别增加至105Gy和150Gy时,其体胚诱导率显著低于67Gy时的体胚诱导率,而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当辐照剂量再增加至196Gy时,未观察到体胚的形成;植株再生率,除105Gy和150Gy剂量时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显著下降。在辐照剂量为105Gy时,外植体存活率、体胚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均约为对照的一半,因此推断105Gy可作为鲁花11号适宜的诱变剂量。再生苗嫁接后移栽于试验田正常结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混合粒子场辐照 离体诱变 体胚诱导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中子辐照对花生种子胚小叶植株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晶珊 赵明霞 +4 位作者 乔利仙 隋炯明 孔福全 王潇 刘录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8-152,共5页
以花生品种花育22号的成熟饱满种子为试材,采用14MeV不同剂量的快中子(0、9.7、14和18Gy)进行辐照处理。处理后的种子经表面杀菌后,取胚小叶作为外植体先后在添加2,4-D和6-苄氨基嘌呤(BAP)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诱导体胚形成和植株再生。... 以花生品种花育22号的成熟饱满种子为试材,采用14MeV不同剂量的快中子(0、9.7、14和18Gy)进行辐照处理。处理后的种子经表面杀菌后,取胚小叶作为外植体先后在添加2,4-D和6-苄氨基嘌呤(BAP)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诱导体胚形成和植株再生。结果表明,体胚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因辐照剂量的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外植体形成体胚的频率及再生植株的频率明显降低。推断快中子辐照花育22号的适宜剂量为9.7~14.0Gy。再生小苗经无菌嫁接驯化后移栽田间,得到了成熟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快中子辐照 离体培养 体胚诱导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辐照变异新品系的选育 被引量:8
9
作者 姜德锋 王维华 +4 位作者 乔利仙 隋炯明 赵林姝 王晶珊 刘录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78-1683,共6页
为丰富花生遗传基础,克服栽培遗传多样性差、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培育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困难,本试验以花生品种鲁花11号干种子为诱变材料,采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研究突变体后代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突变体Y-21的M_2明显变异和分... 为丰富花生遗传基础,克服栽培遗传多样性差、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培育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困难,本试验以花生品种鲁花11号干种子为诱变材料,采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研究突变体后代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突变体Y-21的M_2明显变异和分离,部分单株荚果明显变大,内种皮突变为金黄色。后代跟踪观察发现大果和金黄色内种皮能够遗传。对M7产量和品质的鉴定结果表明,从Y-21后代中选出的2个品系(大果和金黄色内种皮)Y-21-2-4和Y-21-3-2,其荚果形状、大小,籽仁形状,种皮和内种皮颜色等均符合传统出口型大花生的要求,且产量较高,其中Y-21-2-4比鲁花11号增产13.79%,比山东省区对照品种花育25号增产6.19%~7.70%,粗脂肪含量比鲁花11号高1.8个百分点,比花育25号高5.1个百分点。本研究获得的突变品系为花生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60Co-γ射线 辐照 突变体 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ILLING分析中CELⅠ酶切及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潘娜 郭会君 +6 位作者 赵世荣 赵林姝 古佳玉 李军辉 王广金 徐荣旗 刘录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30-837,共8页
在小麦中建立稳定的基于CELⅠ酶切的目的基因突变位点检测技术,有助于高通量鉴定目的基因片段的点突变及提高突变检测效率。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新麦18空间诱变SP2群体为材料,以小麦糯质基因Waxy为目标片段,通过优化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在小麦中建立稳定的基于CELⅠ酶切的目的基因突变位点检测技术,有助于高通量鉴定目的基因片段的点突变及提高突变检测效率。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新麦18空间诱变SP2群体为材料,以小麦糯质基因Waxy为目标片段,通过优化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调整PCR反应体系中dNTP、Mg2+及引物浓度、改变目标片段CELⅠ酶切缓冲液成分,以及调整纯化过程中的空气相对湿度等方式,优化了小麦TILLING技术体系。在利用PVP-40法提取DNA过程中,研磨器振动频率提高到30/s,KAc溶液的反应时间延伸为20min时,基因组DNA质量和纯度最佳;在设定的浓度范围内dNTP和Mg2+浓度对产物影响差异不明显,均能高效扩增出目的条带。引物浓度对产物影响差异显著,最佳引物浓度为0.4μmol/L。20μl酶切体系中,最佳CEL I酶浓度为0.1U且利用超纯水代替CELⅠ缓冲液。最终在小麦中建立起了基于CELⅠ酶切的高通量TILLING筛选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ILLING CELⅠ 优化 糯质基因Wax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混合粒子场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金涛 郭新梅 +5 位作者 裴玉贺 赵美爱 孙欣欣 任瑛 刘录祥 宋希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133-2138,共6页
为了探讨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玉米种子对其幼苗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0、275、315Gy剂量的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昌7-2、郑58、K910改和DH新4种玉米自交干种子,对M1的发芽率、根长、芽长、根数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 为了探讨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玉米种子对其幼苗生长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0、275、315Gy剂量的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昌7-2、郑58、K910改和DH新4种玉米自交干种子,对M1的发芽率、根长、芽长、根数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经高能混合粒子场处理后,4种玉米自交系种子的发芽率和芽长没有显著变化,根长和根数变化显著。昌7-2的根长、芽长和根数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其他3种自交系的变化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郑58叶片中SOD活性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他3种玉米自交系叶片中的SOD活性则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辐射处理后,4种玉米自交系叶片中的POD和CAT活性变化显著;郑58的POD和CAT活性显著性上升,而其他自交系的POD和CAT活性则下降;MDA含量变化除DH新和K910改表现为上升趋势外,其他2种自交系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因此,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对混合粒子场诱变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在高能混合粒子场辐射育种中,该结果可为选择最适辐照剂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混合粒子场 玉米自交系 幼苗生长 抗氧化系统 辐射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矮秆突变体DC20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晴 古佳玉 +5 位作者 赵紫伟 赵林姝 郭会君 谢永盾 宋希云 刘录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51-1458,共8页
为探明小麦矮杆突变体DC20致矮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小麦D6-3(WT)及其经高能混合粒子场诱变处理得到的矮秆突变体DC20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突变体DC20和WT的转录组分析,挖掘与DC20致矮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株高差异起始的孕穗期茎秆... 为探明小麦矮杆突变体DC20致矮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小麦D6-3(WT)及其经高能混合粒子场诱变处理得到的矮秆突变体DC20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突变体DC20和WT的转录组分析,挖掘与DC20致矮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株高差异起始的孕穗期茎秆中,DC20与WT之间存在2 15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除参与糖代谢、能量代谢、转录调控、转录后修饰和翻译及翻译后修饰途径外,其中有47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GAs的生物合成和IAA的动态平衡调节及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伸长等相关途径。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表现为表达下调,少量抑制因子的表达量上调。内源植物激素检测结果显示,DC20孕穗期茎秆中的IAA、GA1和GA3含量均显著低于WT。表明辐射诱变处理产生的变异是通过植物激素GAs与IAA的协同作用,调控细胞周期以及细胞伸长等途径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从而对DC20的株高产生影响,形成矮化表型。本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运用辐射诱变育种手段进行作物育种以及阐明矮秆突变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C20 转录组分析 株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直立叶突变体MtHS29的转录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范小锋 古佳玉 +9 位作者 赵明辉 赵林姝 郭会君 熊宏春 谢永盾 赵世荣 丁玉萍 乔文臣 徐延浩 刘录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71-880,共10页
为解析小麦叶片直立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快中子辐射诱变获得的小麦直立叶突变体MtHS29及其野生型衡S29为材料,通过转录组分析挖掘与MtHS29叶片直立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突变体MtHS29的叶片相较于野生型衡S29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为解析小麦叶片直立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快中子辐射诱变获得的小麦直立叶突变体MtHS29及其野生型衡S29为材料,通过转录组分析挖掘与MtHS29叶片直立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突变体MtHS29的叶片相较于野生型衡S29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其中旗叶和倒二叶的叶枕、叶舌和叶耳全都缺失,叶片呈直立向上生长的状态。突变体MtHS29和野生型衡S29倒二叶、倒三叶和倒四叶的叶枕部位存在共同差异表达基因1567个,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的生物合成、苯丙素的生物合成、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以及氨基酸和核苷酸糖代谢等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参与细胞壁松弛的细胞壁主要成分合成相关基因、参与调控叶舌形成和叶夹角大小的生长素和油菜素内酯合成或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以及多个参与植物器官形态建成调控相关基因在突变体MtHS29中差异表达,与叶枕处近、远轴面细胞分裂和伸展活动减弱,以及突变体叶舌、叶耳和叶枕等结构的缺失密切相关。本研究为小麦株型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也为阐明小麦直立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突变体 转录组分析 叶片直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微核心种质γ射线辐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云云 古佳玉 +6 位作者 赵林姝 郭会君 谢永盾 赵世荣 赵紫伟 宋希云 刘录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9-196,共8页
以259个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进行剂量为0、100、150、25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探讨小麦微核心种质的γ射线辐射敏感性分布,以及DNA损伤修复基因TaKu70和TaKu80对辐照的应答模式。结果表明,小麦微核心种质的苗高损伤率与γ射线辐照... 以259个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进行剂量为0、100、150、25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探讨小麦微核心种质的γ射线辐射敏感性分布,以及DNA损伤修复基因TaKu70和TaKu80对辐照的应答模式。结果表明,小麦微核心种质的苗高损伤率与γ射线辐照剂量间存在着3种函数关系:对数、线性、幂函数。以苗高损伤率为50%时的辐照剂量HD50作为主要的辐射敏感性分型指标,分别统计不同函数关系的微核心种质落入不同剂量区间的基因型个数,并依此将259份微核心种质分为敏感型(10)、较敏感型(96)、较钝感型(101)、钝感型(52)。对数函数关系中以敏感型和较敏感型为主,随着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TaKu70和TaKu8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总体升高,但变化不明显;线性函数关系中以较敏感型和较钝感型为主,TaKu70和TaKu8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总体升高,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增;幂函数关系中以较钝感型和钝感型为主,TaKu70和TaKu8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总体升高,但随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一般相对表达量的峰值出现在150 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核心种质 辐射敏感性 TaKu70和TaKu80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