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
作者 陈晓玲 张金梅 +2 位作者 辛霞 黄斌 卢新雄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4-427,共14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发布的世界各国的《第二份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现状报告》以及有关国际会议和相关文献资料,从超低温保存材料类型、基本程序、方法技术、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保存费用、保存策略和保存现状、实际应用...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发布的世界各国的《第二份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现状报告》以及有关国际会议和相关文献资料,从超低温保存材料类型、基本程序、方法技术、理论基础、影响因素、保存费用、保存策略和保存现状、实际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全球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现状及其研究进展,展望了植物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技术的应用前景,旨在加强非正常型种子植物种质资源的安全长期保存。文章最后分析了我国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今后努力方向和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种质资源 超低温保存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成熟期基因型推测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宁慧霞 李英慧 +4 位作者 刘章雄 常汝镇 关荣霞 罗淑萍 邱丽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2-388,共7页
选择不同来源中国大豆品种23份和国外引进的成熟期近等基因系35份进行SSR分析,目的是鉴定与成熟期基因型紧密连锁的标记,进而推测中国大豆品种的成熟期基因型。结果表明,(1)210对SSR标记中125对在成熟期近等基因型中具有多态性,推测与... 选择不同来源中国大豆品种23份和国外引进的成熟期近等基因系35份进行SSR分析,目的是鉴定与成熟期基因型紧密连锁的标记,进而推测中国大豆品种的成熟期基因型。结果表明,(1)210对SSR标记中125对在成熟期近等基因型中具有多态性,推测与成熟期有关的标记有8个;(2)在Clark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成熟期基因E3/e3特异性标记Satt229,E4/e4的特异SSR标记Sct_010、Satt294、Satt247、Satt452和Satt156;在Clark和Harosoy近等基因系中,筛选出E7/e7的特异性SSR标记为Satt071、Satt178;(3)根据8个与成熟期相关的标记的分子数据,构建了国外大豆近等基因系的UPGMA聚类图,共聚为4类,背景来源相同或相似的品系被聚为一类,明显分为Clark近等基因系和Harosoy近等基因系。(4)与近等基因系成熟期基因(E7)分子标记比对,推测出25份中国大豆品种的成熟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成熟期 近等基因系 SSR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PK7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洪映 毛新国 +2 位作者 景蕊莲 谢惠民 昌小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37-1543,共7页
以抗旱性不同的45份六倍体小麦和5份小麦的二倍体近缘种为材料,通过测序检测TaPK7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了TaPK7基因多态性与抗旱性的关系,旨在为发掘利用小麦抗旱基因资源奠定基础。50份材料TaPK7序列总长220448bp,其中有64个SNP和... 以抗旱性不同的45份六倍体小麦和5份小麦的二倍体近缘种为材料,通过测序检测TaPK7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了TaPK7基因多态性与抗旱性的关系,旨在为发掘利用小麦抗旱基因资源奠定基础。50份材料TaPK7序列总长220448bp,其中有64个SNP和9个InDel,二者的频率分别为1SNP/3445bp和1InDel/24494bp。编码区的核苷酸多样性π值小于非编码区,可能是由于编码区承受的选择压力较大。同义突变(Ka)与非同义突变(Ks)比值是0.415,表明该基因受负向选择影响,属于相对保守基因。在编码区检测到16个单核苷酸突变,多存在于抗旱材料中。共检测到21种单倍型,其中5种为强抗旱材料单倍型,2种为干旱极敏感材料单倍型,11种中等抗旱材料单倍型,另外3种单倍型中同时包括抗旱材料和干旱敏感材料,初步揭示了TaPK7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抗旱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PK7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抗旱性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基因型耐低氮能力差异评价 被引量:39
4
作者 曹桂兰 张媛媛 +1 位作者 朴钟泽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6-320,共5页
以水稻单株谷重及其氮素反应指数作为耐低氮能力指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种质资源的耐低氮能力以及单株谷重及其氮素反应指数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种质资源的耐低氮能力在不同施氮水平间均有较大差异,多数农艺... 以水稻单株谷重及其氮素反应指数作为耐低氮能力指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水稻种质资源的耐低氮能力以及单株谷重及其氮素反应指数与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种质资源的耐低氮能力在不同施氮水平间均有较大差异,多数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顺序为未施氮>施低氮>普通施氮;不同施氮水平间单株谷重、单株草重和穗数的差异大于其他农艺性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单株谷重与单株草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谷重的氮素反应指数与单株谷重、单株草重和谷草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未施氮水平下,单株谷重与株高、穗数、穗粒数和单株草重的相关性以及单株谷重的氮素反应指数与穗数、单株谷重、单株草重和谷草比的相关性比施低氮或普通施氮水平更为密切。花峰稻、中作9059、旱稻9号、旱稻502和IRAT359等种质资源表现较迟钝的氮素反应,具有较强的耐低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农艺性状 单株谷重 氮素反应指数 耐低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理来源籼稻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媛媛 曹桂兰 韩龙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7-762,共6页
利用61对SSR引物对原产于中国14个省的440份籼稻地方品种进行了SSR分析,并对各省、经度和纬度间的籼稻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地方品种遗传距离变异范围在各省份间为0.0707-0.4076;经度间为0.0680-0.3032;纬... 利用61对SSR引物对原产于中国14个省的440份籼稻地方品种进行了SSR分析,并对各省、经度和纬度间的籼稻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地方品种遗传距离变异范围在各省份间为0.0707-0.4076;经度间为0.0680-0.3032;纬度间为0.0385-0.2696。相邻的省份、经度、纬度的籼稻地方品种基本归为同一类群,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较近,而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省份、经度、纬度的籼稻地方品种基本归为不同类群,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较远,说明籼稻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按经度和纬度划分较按省份划分的品种间遗传距离更具有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地方品种 遗传距离 亲缘关系 地理来源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小G蛋白Rab2基因TaRab2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郭志爱 臧庆伟 +4 位作者 景蕊莲 赵军 昌小平 李润植 赵志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1-207,共7页
小G蛋白Rab在真核细胞内的小泡运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反向Northern筛选,从小麦抗旱品种旱选10号水分胁迫诱导表达的cDNA文库中分离到与小G蛋白Rab2基因高度同源的EST片段。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在小麦中克隆了该基因的全... 小G蛋白Rab在真核细胞内的小泡运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反向Northern筛选,从小麦抗旱品种旱选10号水分胁迫诱导表达的cDNA文库中分离到与小G蛋白Rab2基因高度同源的EST片段。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在小麦中克隆了该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TaRab2(GenBank编号为AY851657)。测序结果表明,TaRab2的cDNA长度为824 bp,包含一个完整的633 bp的ORF,推测编码一个21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氨基酸多重比对分析表明,TaRab2编码的蛋白质与玉米、水稻、拟南芥及Sporobolus stapfianus等植物小G蛋白Rab2的同源性均大于90%。Nor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TaRab2为水分胁迫诱导上调表达的基因,在水分胁迫6 h的表达量最高,随着胁迫时间的推移表达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Rab2 克隆 表达 水分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幼苗水分胁迫应答基因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庞晓斌 毛新国 +4 位作者 景蕊莲 施俊凤 高婷 昌小平 李彦舫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3-336,共4页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分别构建小麦幼苗在水分胁迫1 h、6 h、12 h2、4 h和48 h条件下的cDNA文库,得到6 733条EST序列。通过对这些序列的组装、比对、注释和分类,初步构建了小麦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应答基因表达谱,发现水分胁迫应答基...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分别构建小麦幼苗在水分胁迫1 h、6 h、12 h2、4 h和48 h条件下的cDNA文库,得到6 733条EST序列。通过对这些序列的组装、比对、注释和分类,初步构建了小麦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应答基因表达谱,发现水分胁迫应答基因表达的时间特性及4种表达模式。在648个已知功能注释的uni-gene中,6.17%属转录因子类基因,2.16%为蛋白磷酸酶类基因,4.01%是蛋白激酶类基因,19.90%为避免损伤和修复蛋白类基因,2.0%为大分子保护因子类基因,9.11%为膜蛋白类基因,这些基因可能是抗旱相关的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抑制差减杂交 水分胁迫 基因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PK7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多种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洪映 毛新国 +2 位作者 景蕊莲 谢惠民 昌小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7-182,共6页
为了揭示小麦TaPK7基因对不同逆境胁迫的应答机制,以SAPK7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采用电子克隆和RT-PCR的方法,从抗旱小麦品种旱选10号中克隆到一个包含1 074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57个氨基酸的cDNA序列,命名为TaPK7。生物信息学... 为了揭示小麦TaPK7基因对不同逆境胁迫的应答机制,以SAPK7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采用电子克隆和RT-PCR的方法,从抗旱小麦品种旱选10号中克隆到一个包含1 074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57个氨基酸的cDNA序列,命名为TaPK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aPK7同时具有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的活性。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TaPK7与水稻、玉米、大麦等植物中受逆境胁迫诱导表达的直系同源基因高度同源。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TaPK7参与对高渗、高盐、低温等多种胁迫和ABA处理的应答反应,但在不同胁迫或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不同,TaPK7对四种非生物胁迫的敏感性次序为:高盐>高渗>低温>A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aPK7 克隆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石竹种质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晓宁 陈晓玲 +4 位作者 卢新雄 徐有明 张金梅 辛霞 张志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8-292,298,共6页
香石竹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其种质资源主要依靠田间种质圃和离体库进行保存。离体保存包括试管苗保存和超低温保存,这两种方法作为田间种质圃保存的补充可以分别对种质资源进行短中期和长期保存。本文对香石竹离体... 香石竹是世界四大切花之一,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其种质资源主要依靠田间种质圃和离体库进行保存。离体保存包括试管苗保存和超低温保存,这两种方法作为田间种质圃保存的补充可以分别对种质资源进行短中期和长期保存。本文对香石竹离体保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香石竹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石竹 种质 离体保存 超低温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 被引量:133
10
作者 安永平 强爱玲 +3 位作者 张媛媛 张文银 曹桂兰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21-426,共6页
用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剂模拟干旱胁迫,探讨在4种不同浓度的渗透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特性,并确立间接评价水稻苗期抗旱性的萌发期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高浓度渗透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低浓度,萌发率的干旱胁迫反应指... 用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剂模拟干旱胁迫,探讨在4种不同浓度的渗透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特性,并确立间接评价水稻苗期抗旱性的萌发期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高浓度渗透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低浓度,萌发率的干旱胁迫反应指数随渗透液浓度的降低和萌发进程而增加。在不同浓度的渗透胁迫处理中,20%浓度下萌发6 d后的萌发率表现较大的变异幅度和变异系数以及较均衡的品种频率分布,较好地反映了水稻种质对渗透胁迫的不同反应,认为20%/6 d条件较适合作为萌发率鉴定的渗透液模拟干旱胁迫;经反复干旱后的幼苗存活率与萌发胁迫指数和20%胁迫浓度下萌发8 d后芽鞘长的干旱胁迫反应指数(DR I)表现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认为萌发胁迫指数和芽鞘长的DR I可作为评价水稻苗期抗旱性的间接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渗透液 干旱胁迫 萌发率 幼苗存活率 抗旱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耐盐碱性生理和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69
11
作者 祁栋灵 郭桂珍 +6 位作者 李明哲 曹桂兰 张俊国 周庆阳 张三元 徐锡哲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86-493,共8页
水稻是对盐碱中度敏感的作物,其耐盐碱性因品种、生育阶段、器官、土壤盐碱类型等而存在差异。盐碱胁迫对水稻的伤害主要表现为延迟种子发芽时间、降低发芽率、抑制生育进程、阻碍幼穗分化、推迟分蘖时间、减少分蘖数、降低产量和品质... 水稻是对盐碱中度敏感的作物,其耐盐碱性因品种、生育阶段、器官、土壤盐碱类型等而存在差异。盐碱胁迫对水稻的伤害主要表现为延迟种子发芽时间、降低发芽率、抑制生育进程、阻碍幼穗分化、推迟分蘖时间、减少分蘖数、降低产量和品质。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在水稻耐盐碱生理机理、转运蛋白、遗传和数量性状位点的分子检测、分子信号传导以及基因克隆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盐碱性 生理 遗传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微核心种质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及其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黎毛毛 万建林 +3 位作者 黄永兰 曹桂兰 陈红萍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2-361,共10页
以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在低氮水平下进行了水稻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分析了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秸秆含氮率和单株秸秆含氮量变幅分别为0.56%~1.85%和0.04~0.61 g,子粒含氮率和单株子粒含... 以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在低氮水平下进行了水稻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分析了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秸秆含氮率和单株秸秆含氮量变幅分别为0.56%~1.85%和0.04~0.61 g,子粒含氮率和单株子粒含氮量变幅分别为1.28%~3.23%和0.02~1.04 g,植株含氮量变幅为0.10~1.30 g,氮素子粒产量利用率和氮素生物产量利用率变幅分别为3.85~57.52 g/g和17.56~104.02 g/g,氮素收获指数变幅为7.05%~88.58%,氮素利用率相关性状在品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秸秆含氮率与含氮量、子粒含氮率与含氮量和植株含氮量在粳稻和籼稻亚种间没有显著差异;氮素生物产量利用率籼稻略大于粳稻,但差异不显著;氮素子粒产量利用率与氮素收获指数在粳稻和籼稻亚种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氮素子粒产量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与结实率、单株子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认为在低氮水平下,结实率、单株子粒重和单株有效穗数可以作为耐低氮与氮高效水稻种质的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微核心种质 低氮 产量 氮素利用率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花色苷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3
作者 孙明茂 韩龙植 +2 位作者 李圭星 洪夏铁 于元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39-245,共7页
花色苷作为水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当前功能性水稻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水稻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及其组成成分入手,着重介绍了水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因素、遗传及分子机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富集花色苷水稻种质鉴定、筛选与创新现... 花色苷作为水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已成为当前功能性水稻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水稻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及其组成成分入手,着重介绍了水稻花色苷含量的影响因素、遗传及分子机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富集花色苷水稻种质鉴定、筛选与创新现状,并探讨了今后以提高水稻花色苷含量为目标的功能性水稻研究内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含量 色稻 遗传 分子机理 鉴定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早稻品种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黎毛毛 廖家槐 +3 位作者 张晓宁 马小定 杜慧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9-925,共7页
在自然条件和人工温室模拟极端高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37份早稻品种进行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以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和结实率降低率为评价指标,对参试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 在自然条件和人工温室模拟极端高温胁迫下对江西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37份早稻品种进行抽穗扬花期耐热性鉴定评价。以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和结实率降低率为评价指标,对参试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组合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接近显著水平,说明杂交水稻组合间耐热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常规水稻品种间在自然条件和高温胁迫下结实率及结实率降低率差异不显著,说明常规水稻品种间耐热性的差异较小。2013年高温胁迫下平均最高气温(41.3℃)比2012年高0.9℃的情况下,杂交水稻平均结实率比2012年降低8.9%,而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仅降低1.72%,常规水稻平均结实率的降低幅度明显低于杂交水稻;常规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强于杂交水稻组合。2013年自然条件下最高气温(36.8℃)比2012年高1.3℃,但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的平均结实率反而比2012年分别高5.6%和15.0%,这可能是由于2013年自然条件下相对湿度(81.4%)比2012年高(高14.4%)所致,说明气温高于适宜的生育温度时,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助于增强水稻品种的耐热性。五丰优623、陵两优611、株两优819、株两优312等4个杂交水稻组合和湘早籼7号、嘉育948、中早35、中早25等4个常规稻品种在高温胁迫下表现为较高的结实率且结实率降低率较低,认为可作为耐高温水稻品种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早稻品种 抽穗扬花期 耐热性 鉴定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龙锦1号/香软米1578”F3家系群糙米矿质元素含量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2
15
作者 孙明茂 杨昌仁 +7 位作者 李点浩 崔仁守 曹桂兰 李圭星 金弘烈 于元杰 李英泰 韩龙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0-296,共7页
利用粳稻品种间杂交组合"龙锦1号/香软米1578"的196份F3家系,对糙米中Fe、Se、Zn、Cu、Mn、Ca、Mg、K、Na和P等10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10种矿质元素在F3家系间均有较大的变异,其中Na含量变异最大,Zn含... 利用粳稻品种间杂交组合"龙锦1号/香软米1578"的196份F3家系,对糙米中Fe、Se、Zn、Cu、Mn、Ca、Mg、K、Na和P等10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10种矿质元素在F3家系间均有较大的变异,其中Na含量变异最大,Zn含量变异最小,变异系数分别为77.69%和12.04%。各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Na>Se>Cu>Fe>Mg>Mn>Ca>P>K>Zn。不同矿质元素含量也有较大的差异,F3家系群各矿质元素含量平均值高低排序为P>K>Mg>Ca>Fe>Mn>Zn>Na>Cu>Se。糙米中10种矿质元素含量在F3家系群中均表现为正态分布,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Zn与Fe、Cu,Mn与Mg、Ca、K、P,Ca与Mg、K、Na、P,Mg与K、P,P与K、N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Fe与Se、Mn与Na、Mg与N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Mn、Ca、Mg、K、P含量与其他矿质元素含量间的相关关系较Fe、Se、Cu、Zn含量与其他矿质元素含量间的相关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矿质元素 家系 遗传 变异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的检测 被引量:17
16
作者 韩龙植 张三元 +7 位作者 乔永利 金钟焕 徐福荣 曹桂兰 南钟浩 戴陆园 芮钟斗 高熙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24-1030,共7页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R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B家...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R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B家系群中的分布以及所检测到的QTL数目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说明QTL与环境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水稻结实率在F3家系群中呈接近正态或偏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水稻结实率相关的QTL14个,分布于第1、2、3、4、6、7、8、10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15.3%。分别位于第1、2、6和12染色体RM1-RM259、RM263~RM6、RM340-RM30、RM270~RMl7区间的qSSR1、qSSR2、qSSR6和口SSRl2至少在2种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9%~8.4%、4.8%。7.2%、7.6%。10.7%和7.4%。10.4%。以上多数QTL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部分显性或显性或超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结实率 不同生长环境 数量性状位点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ABC1L的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彩香 景蕊莲 +3 位作者 毛新国 庞晓斌 刘惠民 昌小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8-884,共7页
通过反向Northern筛查小麦旱选10号幼苗水分胁迫诱导表达的cDNA文库,选择一个在水分胁迫1、6和12 h均上调表达的cDNA克隆作为"种子"序列,利用电子延伸和RT-PCR方法,获得一个开放阅读框为1 434 bp,编码477个氨基酸的cDNA序列。由该序... 通过反向Northern筛查小麦旱选10号幼苗水分胁迫诱导表达的cDNA文库,选择一个在水分胁迫1、6和12 h均上调表达的cDNA克隆作为"种子"序列,利用电子延伸和RT-PCR方法,获得一个开放阅读框为1 434 bp,编码477个氨基酸的cDNA序列。由该序列推测编码的蛋白含有1个典型的ABC1保守域(123-243氨基酸)和1个AARF域(42~369氨基酸),但是没有发现ABC1向线粒体转移的信号肽前体序列(PD017350),因此,将该基因命名为TaABC1L。同源比对结果表明,TaABC1L只与水稻、拟南芥中4个尚未研究功能的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TaABC1L对渗透、高盐、低温等逆境胁迫和ABA处理均表现出应答反应,但是在不同胁迫条件下表达高峰出现的时间和表达强度上存在差异。其中受NaCl胁迫1h,基因的表达量已达到对照的30倍,之后其表达量迅速回落,但仍高于对照;受ABA诱导时,其表达量略有增加,在12h的最高表达量也仅为对照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ABC1L 克隆 环境胁迫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粳稻选育品种耐冷性状的鉴定评价 被引量:10
18
作者 崔迪 杨春刚 +8 位作者 汤翠凤 余腾琼 张俊国 曹桂兰 阿新祥 徐福荣 张三元 戴陆园 韩龙植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9-747,共9页
选取来源于中国11个省份和其他9个国家的347份粳稻选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来源粳稻选育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研究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份或国家粳稻选育... 选取来源于中国11个省份和其他9个国家的347份粳稻选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来源粳稻选育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研究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份或国家粳稻选育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冷水反应指数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云南和日本品种的孕穗期结实率及其冷水反应指数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从总体趋势上看,在自然低温下,除个别省份外,我国纬度相对较高的北方省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强于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品种;而在冷水胁迫下,品种的耐冷性与其来源地的关系并不密切,没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此外,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省份或国家粳稻选育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其品种的地理来源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自然条件相比,冷水胁迫下粳稻选育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其品种的地理来源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选育品种 孕穗期 耐冷性 自然低温 冷水胁迫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发芽期耐碱性的QTL检测 被引量:7
19
作者 祁栋灵 李丁鲁 +7 位作者 杨春刚 李明哲 曹桂兰 张俊国 周庆阳 徐锡哲 张三元 韩龙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9-594,共6页
以粳粳交高产106/长白9号的200个F2:3株系为作图群体,在0.15%Na2CO3溶液碱胁迫下,进行了水稻发芽率及其相对碱害率的鉴定评价,并以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发芽率及其相对碱害率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结果表明... 以粳粳交高产106/长白9号的200个F2:3株系为作图群体,在0.15%Na2CO3溶液碱胁迫下,进行了水稻发芽率及其相对碱害率的鉴定评价,并以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发芽率及其相对碱害率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结果表明,在F3株系群中水稻发芽率及其相对碱害率均呈单峰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共检测到碱胁迫下与水稻发芽率相关的QTL 7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4.05%~12.61%,其中位于第6染色体RM225-RM204区间的qGC-6和位于第9染色体RM219-RM3700区间的qGC-9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2.61%和10.85%。共检测到与水稻发芽率相对碱害率相关的QTL 6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82%~28.07%,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RM29-RM221区间的qRGC-2、位于第6染色体RM225-RM204区间的qRGC-6-1、位于第9染色体RM219-RM3700区间的qRGC-9和位于第12染色体RM260-RM3226区间的qRGC-12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28.07%、15.35%、15.61%和18.91%,为主效QTL,但其相应的区间距离均较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所检测的QTL增效等位基因主要表现为部分显性和超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耐碱性 发芽率 相对碱害率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 被引量:7
20
作者 黎毛毛 徐磊 +5 位作者 任军芳 曹桂兰 余丽琴 高熙宗 贺浩华 韩龙植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1-376,共6页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检测到与稻米垩白性状相关的QTL 8个,分别位于第3(5个)、第5(2个)和第6(1个)染色体上,包括与垩白粒率有关的QTL 3个,与垩白大小相关的QTL 2个,与垩白度有关的QTL 3个。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RM6832-RM411、RM15456-RM6832和RM6266-RM15456区间的qPGWC3、qACE3 b和qDEC3 b,分别解释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表型变异的43.89%、18.83%和19.57%,为主效QTL。上述3个主效QTL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认为是新的QTL。所检测到的8个QTL中,除qPGWC6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无垩白亲本XL005外,其他7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垩白性状值较大的亲本DL115。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基因作用表现为部分显性,垩白度基因作用表现为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垩白性状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