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天然免疫性研究进展及其对作物抗病育种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开军 李岩强 +1 位作者 王春连 高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5-942,共8页
植物定植在充满各种病原菌的环境中却能健康生长,显示其拥有一套免疫系统以应对病原物的侵染。最近,人们发现植物免疫系统至少包括2个层次:第一层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激发的免疫性(PTI),即植物通过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 植物定植在充满各种病原菌的环境中却能健康生长,显示其拥有一套免疫系统以应对病原物的侵染。最近,人们发现植物免疫系统至少包括2个层次:第一层为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激发的免疫性(PTI),即植物通过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PRRs)对病原菌的PAMPs进行分子识别,从而启动植物的防卫反应;第二层为病原菌效应子激发的免疫性(ETI),即有些毒性强的病原菌通过产生效应子(effectors)来抑制PTI,从而突破植物的第一道防线,而植物又进化出新的分子受体(例如R基因编码的NBS-LRR蛋白质)以侦察病原菌效应子并启动第二道防卫反应。数亿年来,病原菌的侵染和植物的防卫交替进行,促进了病原菌和植物基因组的共进化。最新的研究还发现,黄单胞杆菌TAL effectors和寄主植物DNA的相互识别中,利用了精准的分子密码。TAL effector类蛋白识别植物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识别模式是2个氨基酸识别一个核苷酸。通过这种识别,TAL effector操控植物靶基因的表达,引起寄主植物的感病或抗病反应。上述抗病分子机制研究的突破,将对植物抗病育种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天然免疫 TAL效应子 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密码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陶丽莉 殷桂香 叶兴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3-718,共6页
小麦成熟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小麦成熟胚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小麦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可望取代幼胚成为小麦遗传转化的方便受体。本文就目前小麦成熟... 小麦成熟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小麦成熟胚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小麦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可望取代幼胚成为小麦遗传转化的方便受体。本文就目前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提供参考。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方式主要有完整成熟胚培养、胚乳支撑成熟胚培养、成熟胚刮碎培养和成熟胚切割培养等。对培养基中激素种类、浓度配比的优化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结果。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成熟胚均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证明小麦成熟胚及其愈伤组织作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成熟胚 组织培养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Xa23基因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及其遗传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小红 王春连 +4 位作者 李桂芬 张晓科 梁云涛 孙亮庆 赵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79-1687,共9页
在分离克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研究中获得大量转基因水稻材料。为了系统研究转Xa23基因水稻的抗病稳定性和遗传模式,本文通过逐株进行抗白叶枯病接种鉴定、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检测,对一批转Xa23基因水稻植株进行了T0代到T2代的跟踪... 在分离克隆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研究中获得大量转基因水稻材料。为了系统研究转Xa23基因水稻的抗病稳定性和遗传模式,本文通过逐株进行抗白叶枯病接种鉴定、PCR和Southern blot分子检测,对一批转Xa23基因水稻植株进行了T0代到T2代的跟踪分析。结果表明,Xa23基因的整合和表达,使感病受体品种牡丹江8号获得抗病性。由于Xa23基因插入受体基因组的位点不同,同是单拷贝插入的转基因T0代抗病植株,其抗病程度有明显差异。T0代植株的抗病程度,可以准确、稳定地遗传到T1代和T2代。单拷贝转基因植株分离群体的抗感植株分离比接近3∶1,表明转Xa23基因遵循孟德尔单基因遗传模式。已获得2个纯合的单拷贝转基因抗病株系,它们的抗病程度稍有差别,将用于外源基因插入位置效应分析和杂交稻抗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 Xa23基因 转基因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转入基因在小麦中的遗传规律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丁文静 魏亦勤 +2 位作者 叶兴国 杜丽璞 徐惠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55-960,共6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GUS和nptⅡ导入了3个小麦基因型新春9号、Bobwhite和PM97034,经对自交后代连续3代进行PCR、组织化学染色及ELISA检测和筛选,获得了纯合稳定转基因株系。以3个受体亲本为对照,随机区组、重复3次设计,对纯合稳...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基因GUS和nptⅡ导入了3个小麦基因型新春9号、Bobwhite和PM97034,经对自交后代连续3代进行PCR、组织化学染色及ELISA检测和筛选,获得了纯合稳定转基因株系。以3个受体亲本为对照,随机区组、重复3次设计,对纯合稳定转基因株系进行了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成熟期等农艺性状调查,研究外源转入基因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除株高和生育期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农艺性状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以新春9号转基因株系与新春9号(CK)杂交,对F1代和F2代植株进行PCR、组织化学染色和ELISA检测,分析外源转入基因在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GUS基因和nptⅡ基因在F1代中表现完全显性,在F2代中呈现2.6∶1的分离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纯合转基因株系 农艺性状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和小麦抗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增艳 姚乌兰 +1 位作者 李宏涛 辛志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9-143,共5页
抗病性是大麦和小麦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状。本文介绍了大麦和小麦的抗病分子基础研究进展:从大麦和小麦分离出的抗病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及独特性;从大麦中鉴定、分离出抗病基因介导、激活防御反应所必需的一些附加基因,并发现... 抗病性是大麦和小麦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状。本文介绍了大麦和小麦的抗病分子基础研究进展:从大麦和小麦分离出的抗病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具有相似性及独特性;从大麦中鉴定、分离出抗病基因介导、激活防御反应所必需的一些附加基因,并发现在双子叶植物与禾谷作物的抗病防御反应中一些信号传导基因具有保守性,有利于对大麦和小麦抗病信号传导途径的理解和同源基因的分离;从大麦和小麦中分离出病原诱导表达的一些防卫基因。本文讨论了利用已克隆的抗病基因结构保守性和比较基因组学进一步分离克隆大麦和小麦抗病基因的潜力与限制以及利用克隆的抗病基因进行生物工程育种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还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即不仅将继续深入研究显性单基因的分子机制,还将揭示持久的多基因抗性和广谱的非寄主抗性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小麦 抗病基因 防御信号 保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和利用现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春连 刘丕庆 +4 位作者 傅强 Kshirod K J 梁云涛 粱云涛 赵开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19-124,129,共7页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 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一种单食性水稻害虫,根据其对水稻品种的危害,可分为生物型1、2、3、4等类型。它对亚洲各国水稻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实践证明,利用抗虫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布、生物类型,着重介绍抗稻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并对今后开展抗稻褐飞虱基因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褐飞虱 抗稻褐飞虱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植物与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大辉 张增艳 辛志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77-483,共7页
在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精细防御系统。在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编码的一些蛋白,如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复制酶类等能够与植物基因编码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 在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精细防御系统。在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编码的一些蛋白,如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复制酶类等能够与植物基因编码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有利工具,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已知蛋白质的互作,还可以发现新蛋白,揭示特定蛋白互作网络与作用机制,在植物蛋白与病毒蛋白互作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利用。本文主要综述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植物与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国内外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 植物 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模式植物短柄草模式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叶兴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19-925,共7页
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的禾本科植物,基因组小、染色体少、DNA重复序列少、植株较矮、生育期短、种子数量多,与小麦族植物一样具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且不需要严格的生长条件和栽培措施,是小麦... 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的禾本科植物,基因组小、染色体少、DNA重复序列少、植株较矮、生育期短、种子数量多,与小麦族植物一样具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且不需要严格的生长条件和栽培措施,是小麦等早熟禾谷类理想的模式植物。近几年来,国际上对短柄草开展了较多研究,而国内对短柄草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综述了短柄草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和应用趋势进行了简要展望,以促进国内对短柄草模式特性,以及小麦等植物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柄草 模式植物 基因组 分子标记 组织培养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新恢复系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坚 杨晓杰 +3 位作者 裴庆利 王春连 刘丕庆 赵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2-558,共7页
在构建萍乡核不育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定位群体时,我们意外发现一些前人报道的保持系表现出恢复性,为此本试验对这几个品系与萍乡核不育水稻杂交后代育性分离做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与可育单株杂交F1代的不育... 在构建萍乡核不育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定位群体时,我们意外发现一些前人报道的保持系表现出恢复性,为此本试验对这几个品系与萍乡核不育水稻杂交后代育性分离做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与可育单株杂交F1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按1:1分离,高温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按3:1分离。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分别与桂99、特青和9311BB23杂交,它们的F1代均可育,表现恢复性。由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出现全可育群体和育性分离群体的比例为1:1。其中育性分离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按3:13进行分离。从育性分离的F1:2家系中的可育株自交产生的F2:3家系出现全可育群体和育性分离群体的比例为7:6。这些分离规律表明,桂99、特青和9311BB23具有恢复基因,并对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显性核不育基因表现出显性上位作用,能抑制显性不育基因的表达,从而使不育性转变为可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萍乡核不育水稻 恢复系 显性上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环境下玉米产量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48
10
作者 兰进好 李新海 +2 位作者 高树仁 张宝石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53-1259,共7页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结果。QTL检测结果表明,2个环境共检测出47个QTL,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以外的9条染色体,其中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TL共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25.6%;与穗行数相关的QTL共13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6%~23.2%;与行粒数相关的QTL有9个,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4%~13.7%;与百粒重相关的们1达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9%~13.3%;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的QTL有5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1%~35.8%。大部分产量QTL只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说明产量相关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表型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它们的QTL容易在相同或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研究还发现了若干个QTL富集区域,可能是发掘通用QTL的候选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性状 环境 数量性状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水稻抗病虫基因聚合上的应用 被引量:26
11
作者 裴庆利 王春连 +2 位作者 刘丕庆 王坚 赵开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虫品种是控制水稻病虫害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总结了目前已报道和定位的抗病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情况,指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病虫基... 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虫害。实践证明,培育抗病虫品种是控制水稻病虫害最经济和有效的途径。总结了目前已报道和定位的抗病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情况,指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不同类型抗病虫基因到同一品种,可以提高品种抗性、拓宽抗谱,是水稻抗病虫品种培育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病性 抗虫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基因聚合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32(t)的鉴定和初步定位 被引量:43
12
作者 郑崇珂 王春连 +2 位作者 于元杰 梁云涛 赵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73-1180,共8页
通过多菌系接种鉴定及抗谱分析,并与目前国际上已知抗白叶枯病基因比较,证明在水稻抗源C4064中含有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2(t)。应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和EST等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F2分... 通过多菌系接种鉴定及抗谱分析,并与目前国际上已知抗白叶枯病基因比较,证明在水稻抗源C4064中含有一个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暂命名为Xa32(t)。应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借助SSR和EST等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通过对F2分离群体及F3家系单株进行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6个位于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的分子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ZCK24、RM6293和RM5926与Xa32(t)基因连锁。它们与Xa32(t)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1、1.0、1.0、0.5、1.5和2.6cM。其中标记RM6293和RM5926位于染色体近端粒一侧,其他4个标记RM27256、RM27274、RM2064和ZCK24位于基因的另一侧。将Xa32(t)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2.0c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白叶枯病 抗谱分析 Xa32(t) 分子标记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培育杂交稻抗白叶枯病恢复系 被引量:44
13
作者 李进波 王春连 +5 位作者 夏明元 赵开军 戚华雄 万丙良 查中萍 卢兴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23-1429,共7页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抗谱广、抗性强,被定位在第11染色体上。以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CBB23为抗源,以优良杂交稻亲本9311和1826为受体材料,采用杂交和复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EST标记C189进行分子标记辅... 水稻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抗谱广、抗性强,被定位在第11染色体上。以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抗病品系CBB23为抗源,以优良杂交稻亲本9311和1826为受体材料,采用杂交和复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EST标记C189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苗期分子标记检测和成株期农艺性状选择,获得160份目标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稳定的株系。使用鉴别菌系P6,采用人工剪叶接种法,在苗期和孕穗期对21份重点株系进行了抗性鉴定,所有株系在苗期和孕穗期都表现抗病。同时对3个不育系与其中5个株系配制的15个杂交组合进行了抗性鉴定,所有组合在苗期表现抗或中抗,在孕穗期表现抗。对其中6个杂交组合进行了品比试验,2个组合产量略低于对照两优培九,其余4个组合的产量均高于两优培九,用于测配的3个株系C6201、C6271和C6351有望作为杂交稻恢复系在生产中应用。研究表明在育种进程中利用与Xa23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C189开展抗白叶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白叶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丝黑穗病QTL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石红良 姜艳喜 +3 位作者 王振华 李新海 李明顺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49-1454,共6页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542.9cM,平均图距11.7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 以Mo17(抗)×黄早四(感)的F2分离群体(191个单株)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有84个SSR位点和48个AFLP位点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1542.9cM,平均图距11.7cM。在吉林省公主岭和黑龙江省哈尔滨2个地点,通过人工接种方法对184个相应的F3家系(缺失7个)进行抗病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抗丝黑穗病数量性状位点(QTL)进行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在吉林公主岭地区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8、9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10.0%。16.3%。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也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3、4、7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方差为4.6%。13.4%。比较分析发现,两地一致在第2、3染色体上各检测到1个QTL,其中第2染色体上的表现为超显性效应,第3染色体上的表现为加性效应。研究结果为玉米抗丝黑穗病种质改良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 抗性遗传 数量性状位点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玉米opaque2基因近等基因系的创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晓星 朱慧 +5 位作者 张东民 宋丽雅 张德贵 翁建峰 郝转芳 李明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60-1766,共7页
opaque2基因能够提高糯玉米赖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用2种优质蛋白玉米(QPM)CA339和鲁2548自交系作为opaque2基因供体,25个品质较好的糯玉米自交系作为受体,利用回交技术和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创制糯玉米opaque2近等基... opaque2基因能够提高糯玉米赖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用2种优质蛋白玉米(QPM)CA339和鲁2548自交系作为opaque2基因供体,25个品质较好的糯玉米自交系作为受体,利用回交技术和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创制糯玉米opaque2近等基因系。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不同受体以及两种供体间都存在多态性。5套创制成功的opaque2近等基因系的赖氨酸含量比其轮回亲本分别提高了59.0%、52.7%、48.5%、46.3%和61.9%,分别由0.308%、0.313%、0.309%、0.341%、0.323%提高到0.489%、0.478%、0.458%、0.498%、0.522%。本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此方法通过向不同遗传背景的多种受体导入opaque2,选取赖氨酸含量提高较大、透明表型的近等基因系,提高糯玉米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opaque2基因 WAXY基因 近等基因系 赖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aque-2玉米近等基因系的构建与赖氨酸含量快速检测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岩 宋丽雅 +8 位作者 周志强 张德贵 颜娜 张世煌 李新海 郝转芳 翁建峰 白丽 李明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30-1537,共8页
我国高赖氨酸玉米种质资源狭窄,opaque-2(02)突变基因能大幅提高玉米赖氨酸含量,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02玉米近等基因系并检测其赖氨酸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地将不同供体的02突变基因导人受... 我国高赖氨酸玉米种质资源狭窄,opaque-2(02)突变基因能大幅提高玉米赖氨酸含量,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02玉米近等基因系并检测其赖氨酸含量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地将不同供体的02突变基因导人受体系和如何快速地检测导入系的赖氨酸含量。本研究利用02基因内紧密连锁的SSR共显性标记引物phi057检测玉米供体和受体自交系的多态性,利用其特异性和共显性构建D2近等基因系;参考已有研究,改进染料结合(DBL)法,测定18组构建成功的D2近等基因系的赖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仅在不同供体(CA339和山东2548)之间存在多态性,而且在不同受体系间也存在多态性,利用phi057能够成功地将不同供体的D2突变基因导入受体系,构建02近等基因系;改进的DBL法分析表明,不同受体系赖氨酸含量变化较大,不同背景的受体系导人D2突变基因后赖氨酸含量增加的幅度差异也较大;普通玉米自交系间赖氨酸含量为0.223%~0.368%,构建成功的不同02近等基因系问,赖氨酸含量为0.373%~0.527%,与受体亲本相比,赖氨酸增加幅度最低为13%,最高为74%。分析表明,phi057能准确筛选导入D2突变基因的受体系,结合改进的DBL法能快速地选择赖氨酸含量高的玉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赖氨酸玉米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 o2近等基因系 染料结合法(DBL) 赖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休眠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兰海 李新海 +6 位作者 王凤格 高世斌 曹墨菊 唐祈林 潘光堂 赵久然 荣廷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74-1478,共5页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蓝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H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076.7cM,乎均图距15.2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 选用两个种子休眠性差异较大的普通蓝米自交系R08与A318组配的F2群体共331个单株,构建了包含137个SSH标记的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2076.7cM,乎均图距15.2cM。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种子休眠性数据进行分析,共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玉米第1、3、5和10染色体上。7个QTL的贡献率在2.45%~26.09%之间,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主效QTL,其贡献率为26.09%,基因作用方式为超显性,其余6个QTL的作用方式均为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子休眠性 QTL定位 遗传图谱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18(t)的STS标记开发及有效性验证 被引量:13
18
作者 梁云涛 王春连 +4 位作者 赖凤香 刘丕庆 王坚 傅强 赵开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4-250,共7页
利用携有Bph18(t)基因抗褐飞虱材料与感虫材料之间在抗虫位点上的单核苷酸差异,成功开发出1个STS标记KC1。该标记可以准确区分含或不含抗虫基因Bph18(t)的基因型。进一步构建扬稻6号(9311)[不含Bph18(t)基因,感褐飞虱]/C4064[携有Bph18... 利用携有Bph18(t)基因抗褐飞虱材料与感虫材料之间在抗虫位点上的单核苷酸差异,成功开发出1个STS标记KC1。该标记可以准确区分含或不含抗虫基因Bph18(t)的基因型。进一步构建扬稻6号(9311)[不含Bph18(t)基因,感褐飞虱]/C4064[携有Bph18(t)基因]的F2群体进行抗虫鉴定,同时使用KC1标记检测F2群体单株的基因型。根据分子标记检测结果与抗虫表现之间的符合程度推算出标记的选择效果达到了82.6%。研究结果表明,KC1标记有较高的目的基因选择效率,可以应用于扬稻6号遗传背景下Bph18(t)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基因 分子标记 水稻褐飞虱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基因组文库加速Xa23基因定位的染色体步移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春连 陈乐天 +6 位作者 曾超珍 张群宇 刘丕庆 刘耀光 樊颖伦 章琦 赵开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5-360,共6页
用距离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0.8 cM的EST标记C189,扩增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的基因组片段(0.8 kb)为探针,筛选水稻明恢63的TAC文库和广陆矮4号的PAC文库,对获得的7个阳性克隆用酶切法和Tail-PCR法进行末端片段分离,获得15个末端片段... 用距离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0.8 cM的EST标记C189,扩增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的基因组片段(0.8 kb)为探针,筛选水稻明恢63的TAC文库和广陆矮4号的PAC文库,对获得的7个阳性克隆用酶切法和Tail-PCR法进行末端片段分离,获得15个末端片段,用于感病亲本金刚30和抗病亲本CBB23之间的多态性检测,发现7个末端片段在双亲间有多态性,分别为69B、70N、81N、45B、45N、84N和84B。用这些末端片段作RFLP标记,对金刚30/CBB23的F2群体进行检测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标记与Xa23的遗传距离依次为0.4、0.4、0.4、0.5、0.6、0.6和1.1 cM。虽然69B、70N和81N与Xa23的遗传距离均为0.4 cM,但序列比对揭示69B与70N的物理距离为35 kb,与81N为95 kb,69B距Xa23最近。三者与Xa23的遗传距离虽然相同,但物理距离存在很大差异。这些末端片段标记加密了Xa23基因一侧的遗传图谱,并使其遗传距离缩短到0.4 cM,加速了Xa23的定位进程,为Xa23的分离克隆奠定了重要基础。讨论了这种染色体步移方法的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稻白叶枯病 抗性基因 基因定位 TAC文库 PAC文库 染色体步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小麦上实施大麦条斑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晓东 张增艳 +1 位作者 姚乌兰 辛志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18-1520,共3页
关键词 转录后基因沉默 病毒诱导 大麦 小麦 技术平台 表型变异 功能基因组 基因组研究 RNA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